试论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运营效果
2022-11-24张中弛
张中弛
(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2)
银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金融行业的核心产业之一。银行业能够给各行各业的运营与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的成长,盈利水平是其中的关键。目前很多银行正在积极开展股份制改革,银行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获得了飞跃式的提升。但是在衡量银行运行水平的过程中,盈利性不是唯一指标,还需要考虑流动性、安全性及其他各种指标,这些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制约着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全新尝试,是一种金融业的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发挥盘活资金、提升盈利水平等一系列积极作用,同时也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平稳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推广,很多银行已经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点工作。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理论基础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定义
信贷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将银行内部流动性不强的资金作为开展证券化的资产,或者将这部分资金转移给进行某些特殊业务的机构,这部分资金同时还需要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些特殊的机构可以成为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人,能够将资金进行结构分层及信用增级,使得这部分不具有流动性的资金成为市场上流动的证券,因此,这也是结构化金融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融资过程,银行以自身的信贷资产作为业务担保,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从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有三个主要特征。
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实现资产重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不仅仅依赖于单笔贷款,而是由多种信贷业务组成的,能够将银行的稳定资金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资金进行剥离。其次,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破产隔离。破产隔离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在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破产的情况下,债权人已经无法行使追索权利。还有特殊机构由于是资产的接收方,因此必须没有任何的破产风险。最后,实现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还能够实现信用增级。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可以通过信用增级的方式来实现产品信用的评级提升,从而实现对投资者资产的保护。信用增级主要是通过内部和外部增级这两种方式来进行,内部增级主要是针对发行人,实现证券化产品的账户分层,可以通过利差账户、储蓄金账户等方式。外部增级则主要是利用第三方机构,通过外部机构担保的形式来实现信用增级的提升。实现信用增级能够提升产品吸引力,同时也能够降低一定的发行成本。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分类
信贷资产是银行向社会所发放的各种形式的贷款,在贷款过程中所形成的资产类型,主要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形式。在国际上,通常情况下将信贷资产分为房屋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信贷资产种类不同,对应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首先,房屋抵押贷款证券。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将房屋抵押的贷款作为开展证券业务的基础性资金,同时又以定期支付的现金作为保障。房屋抵押贷款证券也可以继续分为担保抵押证券和剥离式支撑证券。这两种证券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风险性差异较大。其次,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证券是指在房屋抵押贷款之外的信贷资产证券产品,主要包括的证券化产品为汽车贷款、学生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等,这部分的证券化产品也可以成为贷款担保证券。
二、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状况
(一)基础资产选择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选择银行信贷证券化基础资产时,通常选用信用较好的一部分资产,目前我国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大部分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资金水平较低。一般来说,证券化资金流的质量受到贷款人信用状况的直接影响,同时还跟借款人所处地区及所经营的项目有关,除此之外,资金流的质量还跟贷款的剩余期限存在一定的关联。如果借款人的信用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所经营的项目及分布地区都不集中,同时借款人之间不会有很大的关联性,这时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就会变小。同时,如果剩余偿还贷款的期限很长,也会有效降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中国银行曾在2014年发行第一期的信贷资产证券产品,其中借款人数为50户,由于借款人的分布比较分散,所以整体资金属于正常类型。
(二)内部信用增级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采用的是内部增级,通常情况下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支持,比较普遍的形式是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拆分成三种方式,分别是优先级、利差账户及流动性的准备资金,依托这三种方式来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部增级。中国银行在开展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过程中,采用了优先级结构及超额形式的利差等结构,实现了产品的信用增级。目前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过程中普遍都采用这几种方式,这些方式也都是常见的内部增级方式。
(三)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
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2005—2008年是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初期,包括浦发银行在内的多个银行累计发行了17单,涉及资金总额累计为667亿元。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长时间处于停摆阶段,直至2012年才发行了一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各大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有了更多的了解,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在逐渐增多。政府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要求在逐步拓宽,很多商业银行乃至一些金融机构都表现出了参与的意愿。
(四)资产定价与产品交易规模
信贷资产证券化通常是基于资金流中的现金成分来确定,需要考虑到违约情况及资金回收率等现实条件,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利率通常情况下采用基准利率,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较少的浮动类型的利率。参考我国近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利率都是采用定存+档位浮动的方式,建设银行的一款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就设置了7天回购利率+档位浮动的方式来保障利率的合理性。因此可以看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一种具有固定收益的产品,同时收益的波动性较小。并且随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发行规模也在逐步扩大,银行之间的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其中的主导市场。
图3 信贷资产证券化各机构关系图
三、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运营效果现状
(一)银行的流动性水平
银行以流动性作为运营的基本前提,银行是流动性这一条件的实际提供者,因此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保障存款人现金提取及支付债务的需要,同时要规避高风险类型的贷款。如果银行的流动性受损,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风险问题,因此,实现资金与各种要素的流动是银行运营的关键所在。在此之中,存量资金能够发挥比较高的价值,有效降低银行的运营压力,提高流动性,这也是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要原因之一。银行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获得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同时将部分贷款转移到市场中,将这部分资金转换成流动性较好的证券,从而有效提升资金的周转及流动性,实现银行融资的多元化,进一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银行的盈利性水平
银行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包括减少支出和拓宽渠道两个方式,通常情况下银行侧重于拓宽渠道。拓宽渠道的方式有很多,主要依靠开拓外部收入渠道,因此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转变盈利模式。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都局限于利息收入,这种盈利模式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有效地应对市场竞争。在非利息收入之外,可以通过手续费及佣金等方式获得收益,也可以通过公允价值来变动损益,这些方面都是衡量一个银行盈利水平与综合实力的指标。银行为了紧随时代潮流,需要积极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对非利息收入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保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银行虽然非利息收入已经获得了一定比例的提升,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从营业额来看,我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总额还是可观的。
(三)银行的安全性水平
通常情况下,贷款质量根据贷款人的还款质量分为不同等级。例如,最高级是正常,最低级是损失级,损失级被认为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会极大损害银行的利益,也会降低银行整体的贷款质量,同时还会阻碍银行的正常运营,阻碍银行业的整体发展。从2009年以来,我国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不良贷款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导致银行的放贷能力受损,这给经济社会与市场造成一定的损害。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的损害,减少不良贷款率,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银行资金的质量。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不断推出,银行的资产水平一直处于合理的水平,同时银行的竞争力也随之提升。
四、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一)扩大资产池
银行需要进一步扩大基础资产,但是也需要注意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利用不良资产来实现证券化能够有效提升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同时还能够减少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投入,减少资金消耗,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在实现良好的风险管理的同时,监管机构可以逐步减少对基础资产的控制,也可以不强制限制资产范围,如果是未来能够拥有稳定现金流的信贷资产,都可以进行证券化。在利用不良资产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来实现不良资产的信用增级,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资产的证券化,顺利盘活不良资产。银行还需要进一步预防道德风险,制定严格的贷款考核制度,不断提升对贷款的管理水平,特别是证券化的贷款管理,明确员工责任,加强贷款催收,保障贷款的管理水平能够达到相关标准要求,这样才能够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和证券市场
为了提升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内债券市场。我国需要推动政策的落地,从而保障债券市场的平稳,只有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效率的债券市场,才能提升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保障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精准定位。
(三)推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所交易
为了能够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需要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过程。虽然大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在场外市场交易,但是建立交易所有利于提升普惠金融制度的落实。将大部分的优质资产在交易所交易,能够提升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同时还能够实现产品定价的合理性。交易所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者的门槛,允许更多的交易者参与进来,提升交易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与此同时,需要提升对投资者的培训,尤其是针对中小型投资者进行培训,实现分散化的投资模式,从而有效地降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四)完善证券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针对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运营的效果,需要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无法简单地对住房抵押贷款的质押权实现批量集中变更登记,使现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出现一边倒的问题。因此,必须积极疏通这些结构中的法律障碍,让资产证券化业务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运作体制。进一步避免出现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重复的问题,有效促进证券行业的稳步发展。
(五)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监管
由于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能彻底地避免产生金融风险,因此,银行往往都会利用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方法来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转移监管工作。同时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严格的金融监管把握产品基础资产的质量。除此以外,通过深入披露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让投资者更加警惕,慎重地选择需要投资的产品。因此,在证券化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杜绝出现机制方面的问题,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保证监管体系与机制能够符合实际情况。
(六)投资方需要提高投资判断能力
在资产证券化交易时,如果不能科学评估各方面收益,就会错误地认知资产证券化交易。为了尽量减少投资者遇到的潜在风险问题,相关部门应提前开展教育培训,让投资者提高分析能力,进一步认识金融产品,并拥有自主判断能力。
(七)发行方必须不断革新
各大商业银行都会发起证券化,不过在实际发行时,银行并不会非常主动。各大商业银行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会经过比较缓慢的过程,因为证券化产品会对投资者有比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增加资金的来源,还应当保证发行方可以降低资产证券化投资者的准入门槛,让参与投资的人群更多,也可以拓展金融机构融资范围。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在本质上属于驱动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化力量。因此,发行方必须不断革新,从而进一步提高银行市场的灵活性。
(八)逐步扩大融资规模
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持有的信贷资产证券数量比较大,和基金公司的数量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九成。因此,商业银行往往会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来进行拓展,再将流动性比较差的信贷资产由表内进行转移,既有效避免发生流动性的风险,也可以顺利地把风险从银行体系当中移除。除此以外,还需要加大对融资规模的建设,可以鼓励个人投资者,让他们有更强的投资意愿,通过多种方法来满足个人投资者的需要,这样也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发生风险的概率,有效维持信贷资产证券交易市场的运行,从而让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可以良性发展,最终拓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规模。
五、结语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对于银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盘活银行资金,提升资金的流动性,这也是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最初目的。为了可以全面保证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必须深入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运营中的问题,更加详细地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根据其中的问题来探索解决。此外,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减少银行的流动性压力,为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