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新典桥主桥设计
2022-11-24陈何峰
陈何峰,赵 炜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1 工程概况
新典桥位于宁波市城市中心区,横跨奉化江,是沟通海曙区和鄞州中心区的重要城市桥梁,见图1。新典桥及接线工程对加强海曙区与鄞州中心区交通联系、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效分担长丰桥、芝兰桥的通行压力意义重大[1]。
图1 工程地理位置
奉化江通航等级为V 级航道,过往船只数量大,且桥位处河流与主桥斜交角度大,为了减小对河道的影响,主桥未在江中立墩,采用一跨过江的方式,桥型为跨径213 m(桥长221.6 m)下承式简支系杆拱桥。桥梁采用双向6 车道,城-A 级标准,设计时速50 km/h。为给行人增添了一种趣味过江通道,主桥两侧添加了悬挑人行步道,悬挑的慢行步道与主桥拱肋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并在桥墩处的滨江大堤内侧落地与两岸步道衔接。
2 桥型构思
宁波简称“甬”的由来:早在周朝已有此称。“甬”字是古代大钟的一个象形字,在鄞、奉两县的县境上,山的峰峦很象古代的覆钟,故叫甬山,这条江就叫甬江。
方案设计以“甬”为设计立意:主拱的线条寓意“甬山”,行人步道的线条寓意“甬水”,见图2。山水结合展现了宁波因“甬”而生,“甬山”、“甬水”相融合的城市理念。同时主桥风撑采用特殊造型,平面造型为寓意“甬”字,具有鲜明的本地城市特色,见图3。
图2 方案立意:山水“甬”动
图3 主桥风撑寓意
作为城市景观桥梁,不仅要满足基本的机动车辆的行驶交通功能,同时也应该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必要时进行人行系统的特色设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桥梁人文景观[2]。
本项目主桥悬挑慢行系统与主桥拱肋组合一个整体,立面的变化,使整个桥梁显得立体和生动,悬挑的慢行步道与主桥拱肋组合形成一个“甬动山水”整体意向,并在桥墩处的滨江大堤内侧落地与两岸步道衔接,既丰富行人在过江中的行走体验,同时又与主桥的整体形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景观桥[3]。
3 总体设计
主桥跨径213 m(主桥长221.6 m),矢高46 m,矢跨比1/4.63,拱轴线为1.7 次抛物线。两片拱肋向内倾斜16.928°,形成提篮状。采用六边形封闭钢箱型拱肋,拱肋高度由拱顶3.5 m 渐变到拱脚处5 m,拱肋宽度为3.0 m 不变,拱肋的壁板厚度根据受力情况分段布置。主桥桥面标准宽度40.4 m,算上两侧的悬挑人行步道,跨中结构总宽度为56.2 m,见图4。
图4 总体布置(单位:m)
4 主要结构设计
4.1 结构体系
新典桥为下承式简支系杆拱桥,桥面系由横梁、小纵梁和钢桥面板构成,桥面钢梁设置3 道小纵梁。横梁焊接在两条系梁间,小纵梁焊接在横梁上形成梁格,在拱脚处采用箱形端横梁。钢系梁布置于桥面两侧,分别与2 片拱肋对齐,系梁与拱肋在连接处固结。
荷载由桥面传到横梁,由横梁传给纵向钢系梁,再经由吊杆传到拱肋,最终由拱和梁固结部传到桥墩、基础[4-5]。
4.2 拱肋及风撑
拱肋采用六边箱型截面,拱底(拱脚与拱肋结合段)高度5 000 mm,拱顶高度3 500 mm。拱肋宽度3 000 mm。主拱按照中心线对称布置,由于两拱脚标高不同,故拱肋立面倾斜布置。拱肋隔板分为实腹式和空腹式,两类隔板间隔布置,隔板间距2 295~2 880 mm。所有隔板均与拱轴线垂直。拱肋与风撑腹板相交处设置隔板[6]。
风撑设置对称设置两组,每组设三个风撑,1#、2# 风撑间距约10 m,2#3# 风撑间距约10 m。风撑截面为箱形截面,截面四个壁板焊在拱肋壁板上,拱肋内部对应位置分别设置四个与风撑壁板相同方向的传力隔板[7],见图5。
图5 风撑布置
风撑的四个壁板焊在拱肋壁板上,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四个与风撑壁板相同方向的隔板传力,与隔板有冲突的加劲肋在这里直接断掉,其中拱肋的纵向T 肋的翼缘也直接与隔板对上并断掉,为了方便焊接,四个隔板上都设置人孔,见图6。
图6 风撑构造
4.3 主梁
桥面横梁中心处高2.34 m,考虑横坡之后系梁高度约为2 m,钢系梁布置于桥面两侧,分别与2 片拱肋对齐,采用单箱单室断面,宽度跨中2.5 m,拱脚附近宽4.5 m。桥面钢梁设置3 道小纵梁。桥面系由横梁、小纵梁和钢桥面板构成,横梁焊接在两条系梁间,小纵梁焊接在横梁上形成梁格。在拱脚处采用箱形端横梁。跨中横梁高度2.34 m,支点端横梁处横梁高度3.34 m,横梁间距为3 m,小纵梁间距8.1 m,见图7、图8。
图7 标准断面(单位:mm)
图8 横梁处断面(单位:mm)
4.4 拱梁结合段
拱肋在拱脚位置焊于系梁顶面,对应壁板位置设置竖向隔板传力,同时为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在拱梁结合段增设1 道内置腹板进行传力[8]。支座范围内设置3 道实腹隔板及2 道支撑加劲,厚度均为44 mm,见图9。
图9 拱脚构造
4.5 悬挑慢行系统
新典桥主桥悬挑慢行系统布置在主梁两侧,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副拱(装饰拱)、挑臂系统、挑臂人行道系统,三个系统的结构设计均采用了BIM 正向设计[9],见图10。
图10 悬挑慢行系统横断系统图
4.5.1 挑臂构造
挑臂作为连接副拱和主梁的构件,随着副拱轴线变化上下起伏,再加上挑臂顶底缘也为圆弧曲线,因此造型较为复杂多样。挑臂设计不仅需要满足景观要求,还要满足各项净空要求。采用BIM 设计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并实现景观效果的最优化设计。对于景观上,要保证挑臂上下缘轮廓线从跨中向两端过渡较为自然顺畅,见图11。
图11 挑臂三维图及马道碰撞测试
4.5.2 副拱构造
副拱轴线为三维空间线型,且沿顺桥向副拱断面逐渐变化,传统二维设计不仅对于横断面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也不便于对各项净空的检查。因此本次借助CATIA 设计软件直接从三维入手,建立副拱三维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通过将通航净空导入到三维模型中,及时发现了副拱侵占通航净空的问题并予以调整[10],见图12。
图12 副拱通航净空检查
4.5.3 挑臂人行道构造
在确定挑臂的位置后,挑臂人行道的位置就可以基本确定,但在人行梯道接地部分由于进入到主梁和副拱拱脚的下方,需保证其人行净空。若采用传统二维设计难以检查人行净空高度是否满足,如图所示,本次对挑臂人行道也采用三维正向设计,见图13。
图13 悬挑人行道接地部分净空
4.6 牛腿
考虑到行人通过桥底的净空需求,对于小箱梁引桥与主桥衔接位置无法设置盖梁搁置引桥,因此考虑在主梁端部设置牛腿支撑引桥。在引桥支座中心线位置设置1 道通长的横向隔板,纵向按照小箱梁间距(2 820 mm)设置纵向纵向隔板,(需要注意避开顶板U 肋等),纵向隔板与牛腿上翼缘均为整板,并伸入端横梁第一个箱室内部,上翼缘在进入箱室内部后可做开口处理,见图14。
图14 牛腿构造(单位:mm)
4.7 吊杆及锚固系统
拱上梁上锚固均采用吊耳构造[11]。拱上吊点水平间距为4.5 m,保证拱上吊点水平间距4.5 m 不变,通过设置一道较强的内置T 形纵梁来传力,在非吊耳区域T 形纵梁腹板700 mm×24 mm,翼缘400 mm×24 mm,在吊耳附近腹板局部加厚至40~48 mm。
梁上锚固构造与拱上锚固类似,吊点水平间距为6 m,对应横梁位置,耳板插入横隔板,在耳板对应位置一道T 肋加强,该T 肋与相邻隔板相连接,见图15。
图15 拱上锚固构造
为了保证防腐可靠,吊杆采用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厚环氧涂层型,且中心丝与边丝之间的间隙也须填充环氧树脂),公称抗拉强度1 860 MPa,公称直径φ15.2 mm。
本项目吊索上锚点为固定端,下锚点为张拉端。利用高空作业车为操作平台,采用汽车吊进行吊索安装。采用张拉工装进行张拉。分两次进行张拉,第一次是支架拆除后,张拉相应的吊索,索力张拉到支架全部拆除后的理想索力的70%;第二次是附属结构施工完,对全桥索力进行调整,索力调整到成桥索力的100%。
4.8 下部结构
主墩下采用直径1.5 m 的钻孔灌注桩(摩擦桩),桩长78 m。固定支座的承台下布置9 根桩基,承台尺寸为10 m×10 m×3.5 m,其余每个承台下设置8 根桩基10 m×9.1 m×3.5 m,墩柱为圆形截面,直径为3.5 m。
本桥位于城市主干路上,桥位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根据《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 166—2011),大跨度拱桥抗震设防分类为甲类,“甲类桥梁所在地区遭受的E1和E2 地震影响,应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根据《新典桥及接线(鄞奉路—广德湖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中的参数进行抗震设计。阻尼比取3%,E1 采用50 a 10%超越概率,E2 采用50 a 2%超越概率。
抗震设防目标为:遭受E1 地震作用时,主桥上部结构、桥墩以及各桥墩桩基础结构、连接结构总体反应在弹性范围,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复可继续使用;遭受E2 地震作用时,可发生局部轻微损伤,不需修复或经简单修复可继续使用。
主桥西侧桥墩高2.6 m,东侧桥墩高4.8 m,墩高较低。根据验算结果可知,在E2 地震作用下,桥墩和桩基依靠结构本身能满足受力要求,不需额外增加桩基或者增大桥墩尺寸,故主桥采用的抗震体系为地震作用下,直接依靠结构本身承担地震作用力。根据E2 地震下支座所受地震力大小,支座水平承载力需提高至30%[12]。
5 结 语
宁波新典桥创造性地采用带有悬挑慢行系统的下承式系杆拱桥,拱轴线采用1.7 次抛物线,拱肋采用六边箱型截面,由于是异型拱,为了保证拱肋受力的合理性,拱肋上设置两组共六道风撑。系梁采用单箱单室断面,与正交异性桥面系采用焊接连接。悬挑慢行系统布置在主梁两侧,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副拱(装饰拱)、挑臂系统、挑臂人行道系统。考虑到行人通过桥底的净空需求,对于小箱梁引桥与主桥衔接位置无法设置盖梁搁置引桥,因此考虑在主梁端部设置牛腿支撑引桥,即节约造价又提升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