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角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及教育路径分析

2022-11-24张馨心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儿童情感

张馨心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衡阳 421000)

前言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希望。在新时代形势下,对学前儿童进行多方面艺术教育,发挥艺术教育本职功能,可以为完善学前儿童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端正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也可以培养学前儿童艺术审美,有益于学前儿童的大脑开发及兴趣激发,使学前儿童对艺术教育产生兴趣。通过最佳天赋发展时期,为现阶段学习发展与终身学习发展构建基石。因此,结合时代发展形势及人才培养标准变化,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进行改善,可以探索出更适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有效培养儿童艺术素养。

一、新时代视角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分析

艺术教育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让学前儿童在真正意义上热爱艺术,唤醒自身内在艺术细胞。相关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正视自身的教育功能与教育职责,为学前儿童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使学前儿童在优渥教育条件中艺术学习,综合发展[1]。因此,细述新时代视角下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点,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能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提供不同教育资源、教育环境与教育形式的教育机构。其次,借助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主题教育资源与环境传递的美好艺术不同形态,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点细化分析。

(一)长期性

艺术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且不断随教育发展变化而相应革新的长远教育工程。无论是对学前儿童而言,还是对其他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艺术教育都需要终身坚持[2]。只是,在学前儿童阶段,每一个儿童都是“白纸”,尚未形成成熟且定型的艺术思维与个人三观。教育工作者需潜移默化地渗透艺术教育,优设艺术课程,使儿童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细化感知艺术元素,无形提高艺术素养。加之,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及艺术思维,常常都是指一种抽象化思维能力。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艺术,长期接受艺术教育洗礼,就可以为儿童的艺术长远发展奠定基石。因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新时代视角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长期性。并且,这种长期性的艺术熏陶,也不仅仅只让儿童的艺术审美受益,对儿童未来的知识学习、文化感知、思维开阔等方面都作用显著[3]。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从细节出发为学前儿童开展艺术教育。

(二)个别性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个别性”。因为,儿童与儿童之间差异性最为明显,越前期的教育阶段,儿童的个性就越为突出且便于了解[4]。因此,基于儿童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个人爱好也差异分明的特征,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以“辅助者”“引导者”身份,以儿童为主体设计艺术教学活动,就应以“个性”为根本基准,结合儿童个性特点对其进行艺术能力培养[5]。例如,对美术绘画感兴趣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在系统化教育引导之余,多为其安排培养想象力与观察力的自由涂鸦活动;针对声音嘹亮且喜爱唱歌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在系统化教育引导之余,多为其安排唱歌展示活动与音乐欣赏活动;而针对喜爱舞蹈,乐于展示自己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在系统化教育引导之余,则多为其安排舞蹈技巧点拨课程。以“因材施教”教育理念为基本,契合学前儿童个性差异深化教学。以此,既满足学前儿童的艺术学习好奇心,又使学前儿童术业专攻,有利于后期更长远、更正式的系统性艺术课程全面教导。

二、新时代视角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分析

(一)启导观察,引发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

“学前儿童”其实在我国教育界始终没有统一概念,经常说作“学龄前儿童”“幼儿”“早期儿童”等。本文提及的学前儿童主要是指两周岁半以上,六周岁以下的幼年儿童[6]。针对此年龄段儿童开展学前艺术教育,首先,可以结合其审美特征,有效利用各感觉器官,引发儿童对客体存在的审美心理反映。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审美感知不同于其他感知,虽然都属于积极反映活动,但是其他一般感知更加具体、实用,审美感知却属于感性的情感表现,相对抽象。如,学前儿童看到柳树,一般感知只会告诉其这是一颗柳树,而审美感知则会触动深层情感,让儿童在欣赏柳树生长姿态的过程中感到愉悦、舒心。为此,对学前儿童进行观察启导,开阔学前儿童观察视野,从而初步培养他们审美感知,最主要的不是让他们对客体事物外在特点进行感知,而是挖掘并培养他们掌握客体情感表现性,作为情感呈现载体[7]。基于此,教育工作者根据学前儿童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限制,就可以运用唱歌、画画、跳舞等方式,视听演多方结合,利用学前儿童感官体验,倾向对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以此让敏感的学前儿童审美感受更加敏锐,对客体观察更加仔细,更加巧妙。最后,综合形成整体启导,全面促使学前儿童艺术发展。

(二)调动想象,激活学前儿童的艺术联想

学前儿童在音乐鉴赏活动与美术绘画活动中,都能根据审美感知产生丰富的延伸想象。因此,此时期的延伸想象可以细分为“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由学前儿童在观察客体事物时,受到客体本身感染而展开的内化想象为再造性想象。比如,教育工作者安排优秀美术作品《虾》鉴赏活动,学前儿童在观赏画作中的形象元素时,从中联想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实物。而由学前儿童在观察客体事物时,受到客体感染而发散想象创作为创造性想象。比如,同样是美术作品《虾》的鉴赏活动,学前儿童在观赏并联想生活实物基础上,产生“我要画xxx”意识,而使这些审美感知顺利迁移至艺术教育活动,保证艺术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就是以学前儿童的想象为基础[8]。所以,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激活学前儿童想象思维,继而使其想象思维参与到审美活动,就可以激发学前儿童艺术联想,使学前儿艺术童审美空间无限扩展,从而促使学前儿童各项能力发展,整体提升。

(三)启发心灵,丰富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

审美情感体验贯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整个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是培养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创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利用学前儿童审美情感体验使学前儿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视角,在审美活动中深化学前儿童审美情感,以此形成正向教育循环体系,连接学前儿童的各个审美心理要素,整合一体[9]。例如,在学前儿童音乐活动教学中,音乐教师为学前儿童播放不同节奏、不同旋律、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让学前儿童在对比欣赏过程中,既能加入自身独特的情感延伸,丰富内心层次性情感体验,又能把握作品精神色彩,丰富自身精神世界。使无形的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变得深刻,并通过自身感觉器官合宜外显,达成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艺术外在形式与内在个体情感整体统一的根本目的,启导学前儿童在后续艺术教育活动中,持续挖掘对艺术作品情感共鸣,深刻理解作品内涵。

(四)协调沟通,塑造学前儿童的健康人格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提高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新时代学前儿童教育最为重点的教育组成部分。因此,在此背景下,引导学前儿童理解抽象艺术,通过不同媒介、不同载体,尽可能将抽象意识形态展现,使处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借助天然好奇心,实现创造力培养与探究力的提升。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关注学前儿童审美理解力提升,让学前儿童对生活中与艺术作品中的事物、情感进行区分看待,打破传统条框束缚,在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中,实现学前儿童与艺术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审美性完美结合。从而使学前儿童深受陶冶,健全人格。有利于后续审美教育活动开展,教育工作者也坚持将艺术教育与基础知识教育、德育等有机结合,将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使整个审美教育活动不缺少任何一个必要环节,协调完备[10]。如此一来,简单纯粹、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学前儿童,也可以通过艺术这一核心中介,用自己独特的视野、思维感知人事物,想象人事物,收获艺术学习愉悦感、享受感、幸福感,为自身终身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三、新时代视角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路径

(一)将艺术教育融入学前儿童日常生活

从一定角度来看,艺术教育是学前儿童教育的最重要部分。要想让学前儿童喜欢艺术,表达艺术,激活自身艺术细胞,学会用艺术形式表达内心深层情感,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将此作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根本教育目标,细化设计学前教育课程、活动,通过美术、音乐、体育、舞蹈等课程,将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现实生活相互融合,从而开发学前儿童艺术智力,提升学前儿童艺术审美能力[11]。具体而言,利用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不必刻意寻找高级艺术,在学前儿童初初进入幼儿园时,以培养儿童集体意识为导向,利用午休时间为儿童播放《摇篮曲》,让儿童受音乐旋律影响,逐渐适应集体环境。在正式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设计《找朋友》游戏,一边为儿童播放相关歌曲,一边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一起参与,使儿童自觉性更强,主动性更强,无形完成先期艺术教育科学渗透,极大满足学前儿童对爱好取向追求心。既不增加幼儿教师教育负担,又灵活巧妙地达成一定艺术教育成效,使学前儿童深受感染,愉悦活动,快速融入集体氛围,有利于后续课程合理安排,通过学前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不断整合艺术教育。

(二)激活学前儿童的艺术学习兴趣

如上文所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工程。但是,长期坚持并不单单只是说相关教育工作者保持意志力与耐心、爱心,而是要教育工作者教育思路清晰,教育理念明确,以激活学前儿童艺术学习兴趣为目的,科学设计艺术教育课程。并不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调整完善,总结经验,以此为学前儿童带来高质量艺术教育。所以,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落实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要教育工作者针对性挖掘儿童艺术潜能,重视儿童独特个性,有计划、有目标、有方向地为幼儿提供表现机会,使儿童擅长领域科学显现。同时,贴合儿童外显取向,主动挖掘适合的多元艺术教育资源,让儿童同步参与,帮儿童塑造自信,提升审美。这样,学前儿童在自信心充足视角下,无论参与哪一类艺术教学活动,都能信心满满,主动实践[12]。例如,教育工作者带领学前儿童走近“色彩”,不要小看简单的颜色之美,让儿童观察自己喜欢的颜色、线条、画面等,而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自己喜欢这个颜色的原因。由点到面拓展启导,为开展“我们一起来画树”活动做好铺垫,深化学前儿童审美理解。

(三)增强艺术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当然,实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让学前儿童科学表达自己内心的审美感知,并不局限于常见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也可以是阅读,是写生,是游戏,是形式不限,重点开阔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视野的多种教学活动。为此,为引导学前儿童进一步理解艺术,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从自身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观念入手,适度使用先进教育手段,使用学前儿童喜爱的内容呈现方式,比如,视频、动画、音频,视听结合为学前儿童呈现艺术元素,增强艺术课程教学灵活性。在此,以学前儿童大多喜欢涂鸦为例,教育工作者不限制学前儿童涂鸦的“标准画板”,为学前儿童提供纸张、ipad、地面、黑板等作为画板,让学前儿童尽情涂鸦。以此,让最能体现学前儿童艺术性的无意识行为,使学前儿童艺术天性得以释放。教育工作者只需在学前儿童享受涂鸦的过程中,为学前儿童针对性添加一些意识性内容,就可以让学前儿童慢慢从易于被忽视的涂鸦行为中,慢慢系统感知艺术形象、自我形象,逐步提升艺术性。除此以外,随机舞蹈动作创作,音乐作品再创编等都也是能体现艺术教育灵活性的审美教学活动,可以为学前儿童营造自由、轻松学习环境,在无形中接受艺术熏陶,激发学前儿童艺术学习热情,享受艺术。

(四)加强与学前儿童的沟通交流

学前儿童有一颗美丽童心,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好奇。并且,在大多时候,也都是基于想象力驱动,向周边事物投以注意,并不断提问各种问题。为此,要想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一定程度的由抽象变具象,教育工作者就需要耐心十足的倾听学前儿童,尤其是重视学前儿童的可转化为生成性教育资源的艺术学习相关问题,加强自身与学前儿童的互动交流,在真正意义上走近学前儿童,掌握学前儿童内心所想、内心所感。而后将它们渗透在艺术教学活动,顺利走进学前儿童艺术世界,立足于学前儿童艺术学习需求,为学前儿童创造艺术实践平台,使学前儿童能表达自我,享受创作。例如,教育工作者播放《粉刷匠》,让学前儿童将自己听到这首歌曲后的感受画成一幅画,学前儿童在随着审美感知勾勒每一根线条,涂抹每一种颜色时,就会提出“什么是刷子飞舞忙呢?”“粉刷匠的鼻子是变成粉色了吗?”等问题,便于教育工作者带着艺术解读走近学前儿童,与学前儿童沟通交流,增进感情,为后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调整,推动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整体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教育发展形势下,对学前儿童进行具有综合性、长期性与个别性的艺术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全面化的必然目标,也是切实提升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所以,根据学前儿童年龄段特征、学习特征以及学习心理等,设置更加契合该阶段儿童身心同步健康发展的教育构思,着眼于儿童审美能力提升,艺术天赋开发,创作能力激活,都应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际探索教育过程中“因势利导”,依据实际变化情况加以革新,从而推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儿童情感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