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国画和书法教学的现状与创新举措

2022-11-24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国画书法院校

史 涛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 临汾 041099)

高职高专院校在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更是以逐年递增的趋势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20年6月,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已有1482所,数量已经远超本科院校。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当下,中国画和书法的教学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中国画和书法教学现状

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一线教师,笔者对高职院校中国画和书法教学的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的认识。笔者所任职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18年,有着百年历史的省立师范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类教学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学校一度成为晋南地区乃至山西省首屈一指的师范类名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末,和众多高职高专一样,为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与当地3所中专学校合并成为师范类大专学院,以培养幼儿、小学、初中教师为己任,书法、绘画一直作为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和学校特色教育常抓不懈,并配备专业教师面向全校授课。美术教育专业更是将中国画和书法作为专业必修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备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然而随着近年来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改革,以及生源不断减少和录取分数的不断降低,师范类专科院校的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学院即将迎来再次转型。非师范类高职高专院校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一方面学生基础薄弱,学制较短,另一方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和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就业能力迫使包括院校在内的很多高职院校在面对技能培养和基础素养教育时,做出无奈的选择。中国画和书法课被视为“无用教学”逐渐被挤出课堂,很多院校中国画和书法专业已经作为选修课出现,甚至有的学院完全取消中国画和书法课程,专业老师被迫转岗或从事其他专业教学。专业还是原来的专业,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那么问题从何而来?

(一)注重实用技能,忽视基础素养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就业率的高低成为社会评价和认可学校的标准之一,但学生录取分数低,文化素养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学习周期短,社会和家长对培养效果期望又比较高,有着“毕业就要上岗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校如果只为了提高就业率,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而拔苗助长,盲目注重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基础素养和文化素质教育,使本来就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人文知识、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知识缺失。中国画和书法课程甚至一些文科类课程犹如蜻蜓点水一般似有若无,更有甚者已全面取消此类课程。专业知识失去基础素养的支撑,就像大树缺少根基,这必然会减弱学生未来社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的后续动力。这些不重视基础素养,快速催生的“人才”一旦进入社会,其劣势便会迅速暴露出来,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二)课程缺乏整体规划,教学流于形式

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国画和书法课程大体可以分为美术专业的专业课和其他专业的公共课2大类。美术专业类学生入学前大都经过专业培训,但由于我国的现代美术教育长期受西方和苏联的影响,一直延续西方为主、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入学考试更是以素描、色彩等内容为主,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对中国画和书法的接触与了解,认为中国画和书法只是简单的绘画和写字,甚至认为是老年人打发时间的消遣方式,对考学没有任何意义,对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更是一无所知。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同样以西方教学模式为主,对中国画和书法课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而是短暂性、支离破碎的插空加入。由于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性,已经习惯于西画的学生反而对我们的本土艺术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性。众所周知中国画和书法的学习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专业系统训练的,让零基础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教学效果不切实际,反而使学生会丧失信心,失去学习兴趣,致使中国画和书法教学流于形式。

作为其他专业公共课的中国画和书法课程则大多是以欣赏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每周或隔一周课时一个学期便草草结束课程。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实践,中国画和书法课程的教学徒有虚表,犹如失去灵魂的鸡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教学与社会脱节,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需求是教育的方向。职业教育更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人才,然而学校没有积极了解社会的需求,几十年如一日沿用陈旧过时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盲目培养学生,最终导致我们的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目标不能与时俱进满足社会需求,或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学校与社会的协调统一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以中国画和书法为例,企业急需有中国画和书法功底的创新型艺术人才,而学校缺乏社会调查,依旧是按传统专业教学模式指导教学,以课堂临摹为主,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满足企业需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最终学校与学生都将陷入恶性循环的被动局面。

二、高职院校中国画和书法教学的创新举措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众多优秀高职院校中,作为国家首批优秀骨干高职院校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虽然以物流技术和汽车技术闻名,却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将“文史哲”融入课堂,以“诗书画”丰富课余,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让我们对高职高专进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和基础素养的培养刷新了观念、提供了思路。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再次提出要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教育模式。在我国优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画和书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实现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我们应结合现状,以创新发展的眼光找出适合其发展的新模式。

(一)完善课程设置,强化基础素养,突出中国特色

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西方的美术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我国教育。随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浪潮,中国画和书法教学的繁荣时期已经到来,制定符合国情的课程迫在眉睫。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将中国画和书法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中国画和书法与古诗词、古典乐曲、古文学等,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和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内涵的体现和情感的表达,提高中国式的审美情趣,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知识和美学构架,并将其纳入学分制。[1]

中国画和书法有各自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内容丰富详尽,高职院校不可能像专业美术学院一样把所有课程开设全,这就需要根据学校教育特色适当取舍内容,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学校应积极开发适合本校专业的校本教材,鼓励并组织相关教师从文化内涵上寻找突破口,如对“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等学习可以从诗词、古文入手,了解其内涵、品格和精神,结合国画、书法、音乐作品等,全方位的感受中国人对这些植物的特殊感情,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广泛开展与中国画和书法相关的社团活动,以教师带动学生,营造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艺术氛围。美术教育专业应该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对中国画和书法教学的要求进行内容调整,避免照搬美院全套课程,一方面选择极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少而精的教学,即给学生留出较多的时间练习巩固,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依此类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传统理论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感知,从而突出专业特色。

(二)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推动中国画和书法艺术的再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了解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通过对地域经济文化特色的调研,寻找中国画和书法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相结合。可以通过重组组合法,把中国画和书法与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进行结合,比如,中国画与瓷器相结合的“瓷上水墨”、中国画和书法与家具设计制作相结合的“家具雕刻”、中国画和书法与动画设计与制作、中国画和书法与面塑、翻糖相结合的国风形象设计等形式。教师要发挥自身中国画和书法专业的优势,强化基础素养的同时,积极挖掘中国画和书法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点。将纯艺术变成更受欢迎的实用艺术,使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日常生活艺术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画和书法艺术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为古老的东方艺术赋予新的艺术形象,打通学校教育与企业创收的绿色通道,实现合作共赢,将东方艺术推向世界。美术教育专业更应该突破中国画和书法的传统束缚,加强与其他课程及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积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综合探索能力,为中小学培养基础牢、思路新、层次高的师资力量,以推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三)动态管理,校企结对互助共赢

高职院校应积极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明确和及时调整本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动态培养方案,组织专业团队定期进行企业调研,以三年到五年为一个周期对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针对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主动与企业结成对子,搭建实训平台,不只是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一线教师也应积极加入实习,以实践促进教学,同时与企业技师互相交流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教学做合一”。在合作中,学生得到了学习锻炼和实操经验;教师通过实践可以更好地进行科研与课改,提升教学效果;企业既培养了自己需要的人才,又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优势节省研发成本,实现三方共赢。[2]

(四)注重师资培养,打造优质教师团队

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国画和书法教师大多来自于师范类大学或专业美术学院,拥有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经历,专业素养相对较高,但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技法,而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的培养。因此,结合中国画和书法教学的现状进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及交流培训就显得极为重要。让教师改变观念,明确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国画和书法教学与专业美术学院的不同,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工作中,构建课程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思想观念,结合学生文化基础的特点,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专业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中国画和书法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学科的融合,开发地方特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鼓励教师进行相关专业和技能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集体交流与学习,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丰富完善教学模式

对比我国和诸多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发现,艺术教育终身制在我国还存在着许多缺陷,据统计,我国目前受高等艺术教育人数不足总人数百分之五。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滞后,长期不开设或开不全、教学模式单一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智慧职教、中国大学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日趋完善,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再局限于本校教师的教学,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更多名校教师的课程和亲笔示范,可以通过屏幕看到历代名画和书法作品,在“放大镜”的帮助下甚至可以看到所有的细节,这是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巨大便捷。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兴趣选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颇有益处。

另外,提高全体国民文化艺术素养,不应只局限于在校学生,高等职业教育还应面向社会,开设开放性的社会继续教育模式,积极与社区、幼儿园、养老院、社会教育机构取得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中国画和书法课堂”、主题书画展览,及定期学习交流和线上线下教学,把中国画和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更大范围的普及开来,将教育资源的价值最大化。营造全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时也为中国画和书法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国家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日益增强,中国画和书法无可争议的被列入其中。中国画和书法融合了民族智慧、美学思想和宗教哲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美育功能,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下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国画和书法教学即将改变被边缘化的局面,就要迎来空前的发展。在国家文艺政策和教育政策的正确指导下,高职高专院校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美育体系,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院校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中国画和书法课程既要保持传统优势,又要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与生活融合、与企业合作,将中国画和书法课程由纯技法教学转变为可与市场接轨的应用型课程,中国画和书法艺术必将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画书法院校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书法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书法欣赏
书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远方》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