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2022-11-24李天歌
李天歌
(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 卓尼 747600)
过往的几十年里,由于长期对稀有的林业资源能源进行开发,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近些年来水土流失以及沙尘暴等问题持续发生,使得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难以正常维持。因此,针对林业生态实施保护与修复十分必要。与污染,有利于创设优良的生态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 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意义
1.1 展示出环境效益
森林属于地球之肺,使得地球环境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净化空气并满足生态系统需求具有积极作用。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落实,能优化森林结构,还能改善当前遭受不利影响的森林资源,使得生态空间能够维护、生态系统得到优化。对于自然环境来说,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落实意义重大,是保障现有生态空间整体质量的关键举措[1]。
1.2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近些年,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进步趋势。正是因为清晰的定位,使得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有了明确目标,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步向着集约化和科技化的方向迈进,生态环境对林业发展的保障效力凸显出来。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需要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认清当前林业生态保护及修复工作的定位,促使着多方主体密切配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既定的规划目标。
1.3 利于践行绿色生态理念
现代社会,国家提倡可持续发展,相关战略的颁布和实施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因此需要密切关注绿色生态理念的存在价值。在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实际开展时,绿色生态理念根深蒂固,其重点是通过相应的理论指导实践,确保生态环境得到科学化管理,以便在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融入绿色生态理念,确保具体工作的开展拥有可行性目标,减少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2.1 林业规划不合理
众所周知,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实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当中,林业规划不合理是关键影响因素。在正式保护与修复工作开始之前,相关人员必须提前实施规划,并确定出最佳的林业保护与修复方案。倘若在前期没有认真规划好又或者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纰漏,那么整个林业区的质量都将无法保证。具体来说,在正式规划开始之前,相关人员一定要实地进行地质的调研和勘测,将有可能会产生破坏的因素考虑在内,随后通过走访,和当地居民进行沟通,最终确定种植的林木数量以及种类,并将其统一纳入规划当中。
2.2 森林植物生长状态不佳
在森林系统中,多种植物有着各自的生长习性,若是未能进行科学化管理,将会导致森林植物生长状态不佳,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现阶段,影响造林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树种的选择。由于在实施树种选择时,没有提前了解当地土质和生态环境,经常会出现树种生长困难的情况。目前来说,国内环境以及工业的持续发展,部分区域的土质已经发生了改变,原有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内部的固有营养成分也难以维持,继而难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导致整体存活率不高,这对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带来巨大难度。贫瘠的土壤条件对树种的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上部分实践能力不足的工作人员难以选择合适的树种,并不能保证相关技术人员完成造林计划,使得营造林的效果满足不了预期要求[2]。
2.3 林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林业管理制度是保障具体工作稳步开展的关键,因此需要重视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在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影响因素还有森林的后期管理工作。树木种植之后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生长,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植物的生长状况,做好对应的管理措施。具体来说,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长条件,而不同的季节也需要对应的生长管理方针。在植物生长中,水分和营养成分的补充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植物的实际生长效果影响很大。在植物生长时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以及营养成分,导致植物整体生存率降低,继而影响林木的最终生长效果。另外,在实际管理中,相关人员应全力做好病虫害的控制工作。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部分人员由于自身缺乏对植物生长的认识,认为病虫害的控制并不是必要的。
3 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实效性的优化措施
3.1 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发展林业
为了实现林业产业的深入发展,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以及居民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符合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政策,加强对于林业的现代化管理力度;可以借助补贴或者是贷款的方式,加强林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对于居民而言,应尽力配合政府工作,最大程度上配合政府实现林业的现代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实际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中,修复是重点,可以结合林业产业升级优化,做好林业修复的同时,发展经济,一举两得。一方面,要对滥砍滥伐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抵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林业的开发,譬如,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条件集中发展林下经济,对乱砍乱伐的行为给予严重的处罚[3]。此外,可以尽可能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源头保护。若是发展林业生态旅游,那么一定要在森林资源富足且出行便利的区域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一方面提高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促使林业资源循环利用。也可以在一些贫瘠区域种植花卉或者是草本植物,促进生态环境多元化发展。
3.2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化树种
想要实现既定的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目标,需要重视基本原则的践行情况,应结合当地条件展开分析,优化树种,确保林业生长态势理想,满足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定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应当改变以往的单一树种栽种,大力推广一些先进且适用的种树技术,最大程度上加强林木的成活率,并不断提高其保存率。为此,应谨记因地种树的原则,尽量从当地区域进行树种的筛选以及培育,切勿长距离地调动树苗,积极落实相关的责任制度。此外,应以成活树苗为标准,设立专门的林业建设制约机制,减少重复造林的情况,不过度耗损资源。另外,应优先使用优良树种,即可以优先选用银中杨、中黑防或青山杨等树种,保证树木的存活率。其中青山扬和黑青杨生长速度很快,并且具备很好的抗旱抗寒能力,可以适应国内西北区域土壤的贫瘠和盐碱的状况,并拥有很好的抗病虫害能力。最后,应不断提高栽种技术,并创新已有的抗病虫害措施[4]。譬如针对国内西北区域来说,当地原有的植树存活率较低,其中除了干旱的因素外,主要还是方法不对头、栽种技术不对、后续管理跟不上,导致植树成活率不高,为此,相关人员应尽快采取改进措施,继而保证更好地完成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3.3 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管理机制
现阶段,国内的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已经陆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如若需要进一步有效提高其发展水平,一定要基于已有基础,对一些不够完善的工作组织模式实施创新,科学构建优异的工作管理机制,方可保证国内林业产业的深远发展。为此,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管理人员和对应的种植人员之间一定要加强沟通,实现有效的合作,基于共同的目标实现市场体制的完善,借助合理的技术和交流继而实现整体林业的质量提高,尽力强化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管理力度。针对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应加强内部组织优化,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管理结果实现有效的调整。其次,对于一些设置不合理的资源分配进行改进,尽量实现统筹化管理。最后,应当对于种植过程中,不同人员的生产责任进行详尽的划分,持续节约所需的成本,继而为林业产业的后续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还可以适当参考其他国家的一些优异工作管理标准,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规范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工业化的进程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关注并且持续创新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一方面体现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更是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将各项工作措施落实,最终保证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