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轴持钧:淮海战役总前委常委决策述论

2022-11-24李宝明

安徽史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黄维华野淮海战役

李宝明

(北京联合大学 历史文博系,北京 100191)

中共中央军委和粟裕在淮海战役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既有论著多给予重点论述,但对淮海战役总前委着墨甚少(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2卷,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245—247页;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编辑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287页;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全国解放战争史》第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2—317页;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07—470页;金冲及:《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战役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177页;等。,甚至有质疑之声。如洪小夏、刘俊平撰文称:总前委“有其名无其实”,“实际是中野(“中原野战军”的简称)的代名词”,“最多只能算是11月16日成立后在淮海战役大半时间内名义上的指挥者”,既没有指挥战役的军事工作,也没有统筹战役的后勤工作,并断言:“总前委并非淮海战役的指挥机关”。(2)洪小夏、刘俊平:《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史林》2009年第3期。傅继俊撰文对洪、刘观点逐一批驳,尤其强调刘、陈、邓三人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中野首长,协调与华东野战军(下文简称“华野”)的作战配合,又是总前委常委,直接命令华野执行相关计划。(3)傅继俊:《关于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几个问题———兼与洪小夏、刘俊平同志商榷》,《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不过,因文章体例及篇幅所限,傅文未能就三常委在决策方面有何突出贡献展开论述。本文拟在国共对阵大背景下考察三常委决策对战役进程与结局的影响。(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朱宗震曾撰文梳理刘伯承等人“先打黄维”决策过程,对本文有启发意义。不过,由于成文较早,原始文献缺乏,朱文未能充分体现决策的复杂性及重要性。参见朱宗震:《“先打黄维”决策过程考辨》,《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一、意料之外的国民党军全面战略收缩

淮海战役计划酝酿期间,中共首要作战目标是国民党军第七兵团黄百韬部,该部驻防徐州以东的新安镇地区。为保障战役顺利实施,华野山东兵团沿津浦路东侧南下攻击第十三兵团李弥部,该部驻防碾庄、曹八集地区,与黄兵团隔运河相望;第三纵队和两广纵队由津浦路西侧南下,牵制徐州以西国民党军:第二兵团邱清泉部(驻商丘)、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驻开封)、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驻郑州)。

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任务原本由华野独立完成。至于中野,中央军委最初赋予的任务是战略配合。1948年10月初,驻防郑州的孙元良兵团东移民权、柳河。中野奉命攻占郑州,再向东威逼开封,吸引刘汝明全部和孙兵团一部西顾,继而牵制其东援黄百韬兵团。(5)《中央军委关于钳制徐州各部援敌的部署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的电报》(1948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淮海战役》第1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随即中野兵分两路,第二、第六纵队由刘伯承指挥,在豫西牵制华中国民党军第三兵团张淦部、第十二兵团黄维部;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纵队由陈毅、邓小平指挥(下文简称“陈邓部”),于10月22日攻占郑州。当日中央军委两度建议续占开封,或者直出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前者可钳制孙兵团、刘汝明部,后者不仅可钳制邱、李兵团东援,还可断敌交通,陷华东国民党军于孤立。次日,中央军委更明确指示占领开封后歼灭孙兵团,再攻占宿县、蚌埠,并指挥华野第三纵队、两广纵队。(6)《陈邓部攻克郑州后迅即东进》(1948年10月22日子时)、《同意照淮海战役的修改部署执行》(1948年10月22日13时)、《粟裕谭震林速赴南线指挥作战》(1948年10月23日5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18—119、121页。这意味着中野对华野由战略配合转向战役协同。

不过,陈、邓对津浦路作战心存顾虑:如果华野在战役开始十天内不能歼灭黄百韬兵团,位于豫西的黄维兵团有可能东进,届时所部“处于狭窄河川地区”,势必陷入被动。二人提议:占领开封后移至商丘,消灭孙兵团一部,或者迎击黄维兵团;如作战不利,再进至津浦路。(7)《陈毅、邓小平关于中野主力东进后三个作战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的电报》(1948年10月24日午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88—89页。

然而,陈邓部尚未行动,刘汝明部已于10月24日主动放弃开封,与孙兵团、邱兵团梯次东移。为分散国民党军兵力,中央军委建议陈邓部南进蒙城,之后或继续南下占领津浦路蚌埠至浦口段,或北上攻打孙兵团,或向西阻击黄维兵团。(8)《应到蒙城集中以利机动作战》(1948年10月25日3时)、《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具体部署》(1948年10月26日3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25、131—132页。陈、邓二人坚持己见,拟进驻涡阳、永城、亳州中间地带,如攻打孙兵团不利,再改打宿县至蚌埠段。(9)《陈毅、邓小平建议以不出淮南为好致中央军委等的电报》(1948年10月25日申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92页。得报后,中央军委收回指示。

徐州以西国民党军移防,增大了华野作战压力。粟裕请陈、邓统一指挥淮海战役。之所以如此,首先是陈邓部逐渐东进,与华野第三纵队等部的任务趋同,协调行动确有必要。其次,缘于粟裕与陈、邓既有的上下级关系。身在中野的陈毅并未卸任华野司令员、政委,粟裕是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邓小平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是第二书记,粟裕是该局委员。更为重要的是,情报显示,黄维兵团确已奉命由河南驻马店等地东进。(10)《除对付邱孙兵团外还要对付黄维兵团》(1948年11月1日亥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65页。这意味着国民党军将有大的军事行动,华野和陈邓部的统一指挥迫在眉睫。考虑到华野作战对象已经明确,而陈邓部则须适时因应敌情变化,统一指挥的任务自然应由陈、邓负责。中央军委同意了粟裕的请求。

果不其然,敌情又有变化,孙兵团先于陈邓部到达永城。据此,陈、邓推测刘汝明部可能与邱兵团继续靠近徐州,提出三个应对方案:一,如邱兵团未到徐州,则分兵阻击,同时攻击孙兵团、刘汝明部。二,如邱兵团已到徐州、孙兵团继续南下,则分兵切断刘汝明部与徐州的联系,并以一部攻打徐州、宿县中间地段,吸引孙兵团北上。三,如孙兵团仍在永城,则出兵攻击,以吸引邱兵团增援。(11)《陈毅、邓小平关于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新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的电报》(1948年11月2日午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110—111页。接下来,孙兵团南下蒙城,邱、刘两部均未移防。此时,远在豫西的刘伯承建议:截断徐州、蚌埠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吸引孙兵团北援、邱兵团南下。(12)《建议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1948年11月3日酉时),《刘伯承军事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45页。然而,如此一来,战役规模势必扩大。11月5日,中央军委建议进攻宿县或者蒙城。(13)《在宿蚌地区作战的两个方案》(1948年11月5日丑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71页。当天,陈邓部进入商丘东南地区,侦悉刘汝明部停留在商丘及马牧集地区,遂倾向于向该部发起进攻,以吸引邱兵团。中央军委复电同意。(14)《陈毅、邓小平关于先打刘汝明部致中央军委的电报》(1948年11月5日13时)、《中央军委同意中野打刘汝明部致陈毅、邓小平的电报》(1948年11月6日寅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124—125、126页。

让中共方面没有意识到的是:孙兵团等部的移防是华东国民党军全面战略收缩的序幕。11月5日,参谋总长顾祝同宣布:集结兵力于津浦路两侧。具体而言:黄兵团西移,确保徐州以东、运河以西,李兵团南下灵璧、泗县地区;邱兵团以永城、砀山为中心,孙兵团集结蒙城;刘汝明部南下蚌埠。(15)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234页。

因此,当黄兵团11月7日由新安镇地区西撤时,粟裕并未察觉。获悉“徐敌正布置南撤”的情报后,他提议:如陈邓部已歼灭刘汝明部,即应出击津浦路;待解决黄兵团后,华野将以主力往援。直到11月8日,他才惊觉黄兵团撤军,下令各纵队追击。(16)《孤立徐州截断敌南撤退路》(1948年11月7日午时)、《第七第十第十三纵队迅速南下铁道线》(1948年11月8日9时30分),《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5—616、620页。当日,中共地下党员、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率部起义,徐州东北部门户洞开。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紧急下令李兵团由碾庄、曹八集地区西撤,又令孙兵团由蒙城移驻宿县,防守津浦路。陈毅、邓小平察觉邱清泉兵团、刘汝明部移防,但不能断定国民党军是否放弃徐州。(17)《陈毅、邓小平关于注意判明徐敌动向致粟裕、谭震林的电报》(1948年11月8日21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133页。中央军委则给出肯定判断,并命令陈邓部攻取宿县,歼灭孙兵团。(18)《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1948年11月9日16时)、《歼灭孙元良部控制徐蚌段》(1948年11月10日3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82、190页。粟裕推断“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模样”。(19)《已令各纵向西向南急进》(1948年11月9日午时),《粟裕文选》第2卷,第626页。此时,中共内部尚不明晰国民党军企图。

由于国民党军战略收缩,陈邓部消灭孙元良、刘汝明部的计划先后落空,华野围歼黄兵团的计划也发生改变。淮海战役伊始即超出中共方面的预想。

二、提前而至的华东决战

让粟裕虚惊一场的是,黄百韬兵团“失而复得”。11月9日晚,该兵团主力渡过运河,集中碾庄地区,领先华野追击部队一日行程,却没有继续西进,11日晨被华野第四、第六、第八纵队包围。当晚,陈邓部主力由永城南下宿县。自此,华野、陈邓部已成南、北两线作战态势。此前,刘伯承已与陈毅、邓小平会合,不过,中野部队并未同步集结,第二、第六纵队正尾追、侧击黄维兵团,第四纵队与中野第三纵队、两广纵队尚在徐州以西,第十一纵队正在华野苏北兵团指挥下作战。

中央军委对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充满信心,要求日内消灭孙兵团;预测黄、孙兵团被消灭后,“蒋介石必迅速命令邱、李(兵团)突围”,方向是黄维兵团可能抵达的太和、阜阳或亳县、涡阳、永城;建议中野全部应对黄维兵团,由华野苏北兵团接防宿县。(20)《黄百韬解决后华野主力速移宿县地区》(1948年11月13日3时)、《阻止黄维部向亳县涡阳永城前进》(1948年11月13日6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04、206—207页。

让中央军委没有想到的是,消灭孙兵团并未易事。该兵团于11月12日进驻徐州,仅一部被截歼。显然,国民党军并不准备放弃徐州。更让中央军委没有想到的是,黄兵团停留碾庄地区是在执行蒋介石的最新计划,即原地固守以吸引华野主力,一决高下。(21)林秋敏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77册,台北“国史馆”2013年版,第414页。这改变了数日前顾祝同宣布的方案。11月12、13日,李、邱兵团先后在陇海路北侧、南侧发动攻势,向黄兵团靠拢。至此,中共方面察觉国民党军亦无在徐州决战的意图。刚刚到达蚌埠的刘汝明部(改编为第八兵团)奉命北返宿县。旋即,第六兵团李延年部奉命超越刘兵团北上。淮海战役已从局部作战扩大为华东地区大决战。

粟裕萌发了续歼邱、李兵团的想法,部署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在徐州以东地区实施正面阻击,另以苏北兵团所属四个纵队进至徐州东南地区截断其后路,并计划于15日消灭黄百韬兵团。(22)《待黄兵团大部解决时诱歼邱李两兵团》(1948年11月13日酉时),《粟裕文选》第2卷,第636—637页。中央军委与粟裕不谋而合,建议徐东阻击部队后退以诱敌深入,预计可提前一天歼灭黄兵团。不过,这一乐观情绪很快冷静下来。(23)《让邱清泉深入断其后路并包围之》(1948年11月14日4时)、《目前首要任务是阻止邱清泉李弥,歼灭黄百韬》(1948年11月14日12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11、213页。围歼黄兵团并不顺利,邱、李兵团东进迟缓。中央军委建议华野推迟一二日总攻碾庄,徐东阻击部队后撤以诱敌深入。(24)《推迟总攻碾庄诱敌深入》(1948年11月16日3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24页。粟裕两次推迟总攻碾庄时间。(25)1948年11月14日10时30分谭震林、王建安等致粟裕及中央军委等电,参见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粟裕年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390页;《黄兵团已大部被歼邱李兵团主力不敢猛进》(1948年11月15日15时),《粟裕文选》第2卷,第641页。

中野首要歼敌目标仍不能确定。中央军委重点关注刘汝明兵团,建议陈邓部攻占宿县后续歼该兵团。13日晚,中野一部包围宿县。中央军委建议推迟一二日攻占,强调应首先歼灭刘兵团。(26)《推迟攻击宿县切断固镇蚌埠间联系》(1948年11月16日3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23页。中野则更关注黄维兵团,认为歼敌的前提条件是:华野在16日前至少消灭黄百韬三个军,抽出三个纵队接替中野第四纵队等部袭扰徐州的任务,从而使中野集中兵力作战;否则,中野只能以一部在宿县,其余阻击黄维兵团,以待华野全部消灭黄百韬兵团,再定行止;如果华野需要增加生力军续歼邱、李兵团,可调用中野第四、第九纵队。(27)《歼灭黄维兵团的初步设想》(1948年11月14日10时),《刘伯承军事文选》第2卷,第448页;1948年11月14日22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中央军委电,参见《粟裕年谱》,第390页。

限于当时的通信条件,中央军委与华野、中野之间的电报往返一般在20小时左右,甚至更长时间,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战场形势。16日3时中野攻占宿县后,中央军委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作战,强调:“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由刘、陈、邓、粟、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28)《由刘陈邓粟谭组成总前委统筹一切》(1948年11月16日18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30—231页。在中央军委看来,华东大决战可能会持续到1949年2月甚至4月。因总前委五位成员分处三地,依靠电报沟通仍有可能贻误战机,故强调三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不必事事请示。

由于蒋介石突令黄百韬兵团留驻碾庄,邱清泉、李弥、黄维兵团东进,刘汝明、孙元良兵团北上,中共不得不应对突如其来的大决战。中央军委和粟裕决定围歼黄百韬兵团后再续歼邱、李兵团。中野首要歼敌目标仍不能确定,而华野未能如期完成歼敌计划,更加剧了这一不确定性。

三、中野首要歼敌目标的选定

面对南线国民党军三兵团,中央军委下令中野分兵迎敌。具体分工是:以第二、第六纵队钳制黄维兵团,以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纵队迎击刘汝明兵团、李延年兵团。(29)《总攻碾庄同时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1948年11月16日24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33页。兵力分配显然着眼于敌人远近。李、刘兵团距离宿县约50公里,刚刚抵达阜阳的黄维兵团则相距150公里。另外,前者借助津浦路背靠蚌埠,行动便利且无后顾之忧,后者长途行军只有公路可以利用,且被多条河流分割,须架桥方能通行。

不同于中央军委,总前委三位常委更看重各兵团实力。黄维兵团的前身为整编第十八军,成立于一年前,其下属第十八军是国民党军主力之一。李兵团成立不足十日,刘兵团在淮海战役之初即损失第一八一师,战力均远逊于黄兵团。考虑到黄兵团“在远道疲惫,脱离后方之运动中”,便于中野发挥运动战特长,三人希望其集结阜阳、太和之后北上永城或宿县。中野的兵力部署是:第二、第六纵队直驱涡阳,第一纵队前往蒙城、板桥一线,以上三个纵队阻击黄兵团;第九纵队阻击李、刘兵团;第四纵队由徐州南下,与第三纵队驻扎于宿县西南,视敌情发展再赋予作战任务。(30)《歼击黄维兵团的初步设想》(1948年11月14日10时),《刘伯承军事文选》第2卷,第447页;1948年11月17日20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中央军委并粟裕电,参见《刘伯承年谱》下册,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版,第190—191页。

华野方面的进展依然不令粟裕满意。11月16日凌晨,苏北兵团未能切断邱兵团后路,总攻碾庄时间又推迟一日。(31)《谭王指挥总攻碾庄粟裕指挥围歼邱李》(1948年11月16日9时),《粟裕文选》第2卷,第644页。当晚,对碾庄的强攻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次日晚,徐东阻击部队后撤,苏北兵团和碾庄作战依然未能完成计划。粟裕意识到“邱、李已不敢大胆东援,纵敌东援歼灭可能不大”,而此时“参战各纵至少已伤亡达五千人,原有战斗人员所剩无几,且大部为纵师团营之非战斗人员,及半战斗人员(如司号、通信、侦查员等人员)……不少连队只剩十余人”。(32)《邱李进程甚缓引敌东援歼灭可能不大》(1948年11月18日8时),《淮海战役中部队情况简报》(1948年12月31日),《粟裕文选》第2卷,第646、714—715页。总攻碾庄被第四次推迟。

不仅如此,华野很可能受到南线敌军威胁。11月17日,李延年兵团由固镇北上,奉命于两天后进至宿县以东30公里的大店集(今大店),并向褚兰(徐州东南40公里)攻击。为保障侧翼安全,粟裕于18日21时提议: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再派出三个纵队南下。(33)《决本晚向邱李兵团反击》(1948年11月18日21时),《粟裕文选》第2卷,第648页。中央军委则建议华野第一纵队立即南下,配合中野第三、第四纵队引诱李兵团至大店集地区而歼灭,之后续歼刘兵团,打开南线局面。(34)《关于阻歼南线敌人的部署》(1948年11月18日24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41—242页。粟裕复电同意提前分兵南下。(35)1948年11月19日16时粟裕等致中央军委电,参见《粟裕年谱》,第395页。然而,中央军委的想法有了反复,认可粟裕18日21时电,即消灭黄兵团前暂不分兵南下。(36)《对邱清泉李弥各军以先歼一部为宜》(1948年11月19日17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47页。

与粟裕、中央军委不同,三常委认为华野应立刻抽调四五个纵队南下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兵团,而后攻击徐州;强调中野无法独自同时对付南线三个兵团,只能以第九纵队与李、刘兵团纠缠,同时集中五个纵队先歼灭黄维一两个军,尔后再协同华野对付李兵团。(37)《歼击黄维李延年两兵团的方案》(1948年11月19日9时),《刘伯承军事文选》第2卷,第450—451页。之所以集中主力对付黄兵团,缘于该兵团到达蒙城,已有沿公路北上宿县迹象,这正是三常委之前所期望的。中央军委同意三常委的兵力部署,指示华野由碾庄地区抽调部队南下迎击李兵团。(38)《华东野战军应抽出必要兵力对付李延年》(1948年11月19日19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49页。

三常委围歼黄维兵团的决心愈发坚定。11月19日晚,他们先斩后奏,下令第三、第四、第九纵队西进,仅留下豫皖苏军区独立旅阻击李延年兵团。(39)秦基伟:《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第485页。这一决定随即得到中央军委追认。至此,中野主力六个纵队迎战黄维兵团,结束了长达20余天歼敌目标变换不定的局面。中央军委随后追认了三常委的决定。

毫无疑问,抽调华野四五个纵队南下,势必影响续歼邱、李兵团。对此,三常委的意见是:“如华野能于哿(20日)夜以前解决黄百韬,战局即可过关。届时如果已将邱、李包围,自应继续歼击”(40)《歼击黄维李延年两兵团的方案》(1948年11月19日9时),《刘伯承军事文选》第2卷,第450—451页。,然而“歼黄百韬使用了华野六个较能攻坚的纵队,历时已十二昼夜尚未解决战斗。如再以其余部队……歼击较黄为强的邱、李,诚非易事……且可能陷入被动。”建议待歼灭黄兵团后,对邱、李兵团实施监视,主力转入休整。“我们认为,徐海作战必须从三五个月着眼,必须分作三四个战役阶段。”(41)《决心先打黄维兵团》(1948年11月19日17时),《刘伯承军事文选》第2卷,第452页。中央军委并不甘心罢手,指示缩小歼敌规模:“以歼其四五个师为目标,心愿不要太大。”(42)《关于淮海战役下一步作战方针》(1948年11月19日10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45页。11月20日2时,华野攻破碾庄圩核心阵地,粟裕报告已不可能分割包围邱、李兵团。22日,历经四次延期后,终于全歼黄百韬兵团。

为支持三常委的决策,粟裕提议南下各纵队分兵对付黄维兵团。(43)1948年11月20日2时粟裕、陈士榘、张震致中央军委电,参见《粟裕年谱》,第397页。中央军委则指示中野、华野南线各纵队独立作战,强调后者主要任务是歼灭李延年兵团。(44)《打李延年兵团由华东野战军负责》(1948年11月20日20时)、《华东野战军今后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歼灭李延年》(1948年11月21日5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51、258页。据此,粟裕放弃参与围歼黄维兵团,拟部署七个纵队歼灭李兵团。(45)《监视邱李孙歼灭李延年之部署》(1948年11月21日18时),《粟裕文选》第2卷,第654页。在中央军委看来,华野分兵南下,敌军可能止步不前:“敌前进则可歼李、刘大部,黄维一部,敌停止则可取得短时休整”;如果十天以后,徐、蚌之间还无战机可寻,“可以考虑派出一部兵力攻占两淮(淮阴、淮安)的意见”。(46)《同意歼灭李延年的部署》(1948年11月23日亥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67页。

三常委一度同意粟裕的最新计划。(47)1948年11月23日辰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粟裕电,参见《粟裕年谱》,第399页。然而,敌情迅速发展,相比李延年兵团,黄维兵团攻势凌厉。23日22时,三常委收回指示,命令华野至少派出四个纵队围攻黄维兵团。因情况紧急,三常委表示:“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粟、陈、张意见亦请速告。”(48)《建议华野以四个纵队加入歼击黄维作战》(1948年11月23日22时),《刘伯承军事文选》第2卷,第454页。陈、张分别指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

粟裕、中央军委完全同意关于先打黄兵团的决策。粟裕率先表态:“我们当遵命首先以大力协同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对刘、李暂采阻击与歼灭其一部之方针……除王张十一纵队请钧座直接调用外,仍请令二纵控制西寺坡两侧,担负阻击刘、李兵团,我们正令六、七纵及苏十一纵兼程向宿县急进,准备加入歼灭黄维之作战。”(49)1948年11月24日午时粟裕等人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电,参见《粟裕年谱》,第401页。中央军委随即指示:“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再次重申:“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50)《同意先打黄维》(1948年11月24日15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69页。

综上所述,在李延年、刘汝明、黄维三兵团进逼宿县之际,三常委视黄兵团为最大威胁,并先斩后奏,集中主力予以阻击,同时建议华野放弃续歼邱、李兵团的计划,分兵南下;中央军委则强调李延年兵团是南线最大威胁,在华野是否立即派兵南下问题上一度反复;粟裕经历了暂不分兵到立即分兵的思考过程,对是否参与围歼黄兵团有过反复。三常委的判断和决策终获中央军委、粟裕认同。

四、获取决战主动权

华野分兵南下后,战场形势势必有所变化。黄维兵团北上速度出人意料,其一半兵力北渡浍河,且重点部署在蒙城至宿县公路东侧。三常委判断该兵团有可能靠拢李、刘兵团,命令华野出动一个纵队予以阻断,另以三个纵队与中野东西对进。(51)《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关于中野按原计划出击致粟裕、陈士榘、张震等的电报》(1948年11月24日10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196页。对此,粟裕表示完全服从,部署6个纵队南下,分析徐州地区国民党军最有可能南下,与刘、李、黄各兵团合力打通津浦路。(52)《同意先求歼黄维华野八个纵队大弧形包围徐州》(1948年11月20日亥时),《粟裕文选》第2卷,第652页。

战局发展如三常委和粟裕所料。11月24日下午,蒋介石令邱、孙兵团由徐州南下,与黄维、李延年兵团三方合力进攻宿县,以打通津浦路交通。不过,这一计划出台伊始即面临挑战。当晚,国民党军飞机侦察发现华野大约4万人向宿县、任桥、固镇等地前进,威胁李延年兵团侧背。国防部参谋次长刘斐、第三厅厅长郭汝瑰建议黄维兵团靠拢李兵团。(53)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第238页。这与黄维的想法不谋而合。因遭到中野顽强阻击,11月25日16时,黄兵团退居浍河南岸双堆集地区,拟全军东进。三常委第一时间获悉情报,中野迅速构筑起包围圈。不过,由于距离较远,华野南下各纵队未能在黄兵团改变行军方向前到位。

黄维兵团被包围后,国民党军阵脚大乱。11月26日晚,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星夜后撤。次日晨,华野南线各纵队发起追击。至此,蒋介石打通津浦路的计划宣告失败,不得不调整部署: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兵团放弃徐州,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率领,绕经西南山地,拟解黄维兵团之围。蒋的考虑是:“(以)强大力量固守徐州,原可支撑时日,惟黄维兵团被围,急待解救,且徐州后方联络线中断,补给困难,政府乃决定放弃徐州。”(54)林秋敏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78册,台北“国史馆”2013年版,第4页。也就是说,黄维兵团被围是蒋放弃徐州的主要原因。

蒋介石最新计划完全在粟裕的意料之中。华野先是调整部署:南线各纵队放弃追敌,集结宿县、灵璧、固镇地区待机。接着全军除三个纵队协助歼灭黄维兵团外,其他各纵队追击、拦截杜部。杜部奉蒋介石之命停止撤退,迎战华野,12月4日拂晓被包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与此同时,李延年兵团再度出动,拟救援黄维兵团,遭到华野第六纵队和中野第二纵队的顽强阻击。

至此,华野、中野兵分三处,短时间内均难以取胜。有无必要区分歼敌的先后顺序?这取决于是否有战场牵一发而动全身。早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时,国民政府参谋总长顾祝同建议增兵华东战场。第十四兵团宋希濂部所属第二十、第二十八军等由湖北经长江船运浦口,这意味着李延年兵团很快会得到增援,施压于中野;如黄维兵团突围,可能增援杜部,威胁华野。总之,黄兵团能否率先被歼灭关系重大。

基于上述担心,粟裕提议:由华野抽出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兵团;尔后由中野负责阻击李、宋兵团,华野解决杜部。(55)《建议再由华野抽一部兵力先解决黄维》(1948年12月10日晨),《粟裕文选》第2卷,第685—686页。当即得到三常委电话复示同意(包围黄维兵团后,三常委与粟裕之间架设电话线)。12月10日晚,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领两个纵队南下增援。

粟裕并非杞人忧天。12月11日,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建议增调华中第三兵团张淦部进出阜阳、蒙城,“与黄、李并进,俾能与杜部呼应,收夹击之效”。(56)《刘峙致蒋介石电》(1948年12月11日),台北“国史馆”藏档案,数位典藏号:002—090300—00195—029。两天后,蒋介石召集将领商讨第二十军加入蚌埠方面作战。好在中野于12月15日全歼黄兵团。此时,华野反倒希望敌人援军北上,以扩大战役规模、增加歼敌数量。(57)刘瑞龙:《我的日记——淮海、渡江战役支前部分》,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93、94页。不过,蒋介石无意北上,12月16日下令李延年兵团迅速后撤。3天后,该兵团由蚌埠南下,着手放弃长江以北防区。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全军覆没。至此,历时两个月的华东决战结束,少于中央军委此前三至五个月的估计。

继围歼黄百韬兵团后,三常委选定黄维兵团为续歼目标,从此,中共方面接连正确预测国民党军动向,掌握了战役主动权。不难推想,没有黄维兵团被围困及由此引发的国民党军连锁反应,淮海战役的歼敌范围很可能局限于黄百韬兵团,华东决战很可能推迟到来。

余 论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常委视黄维兵团为南线最大威胁,强调华野分兵南下,配合中野作战,此举不仅结束了中野长达20余天歼敌目标不定的局面,更是引发华东国民党军连锁反应,中共由此掌握了战役主动权,并扩大了战役规模。

三常委力主迎战黄维兵团,是抱着巨大勇气和牺牲精神的。中野兵员与黄维兵团相当,均为12万人,但武器装备悬殊颇大,除几十门野炮、山炮、步兵炮和200多门迫击炮外,基本作战武器是轻重机枪、步马枪和手榴弹。(58)李达:《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淮海战役》第2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4、22、22页。黄兵团则配备山炮、榴弹炮90门,八一迫击炮200门,六零迫击炮859门(59)《顾祝同致蒋介石函》(1948年9月14日),台北“国史馆”藏档案,数位典藏号:002—080200—00387—002。,汽车战车500辆。邓小平在战后总结报告中称:“各纵伤亡达二万余人,气已不足……战后各纵队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60)李达:《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淮海战役》第2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4、22、22页。

相对于中野,华野优势突出,其在战后总结中称:“我们取得了技术上和数量上的优势了。我们除了没有飞机外一切都有,我们的炮兵和坦克比敌人多。在全歼杜聿明集团时,我军炮火便完全压倒敌人。”(61)《粟裕在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摘录)》(1949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淮海战役》第1册,第274页。战役之初华野兵员有36.9万人,战役中伤亡10.5万人,补充地方部队和俘虏后,至战役结束时达55.1万人。(62)粟裕:《粟裕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540页。无论是前期围歼黄百韬兵团(10万人),还是后期围歼杜聿明部(26万人),均占上风。

围歼黄维兵团意义重大。毛泽东强调指出:这是“解决徐、蚌全敌六十六个师的关键”。(63)《歼灭黄维兵团是解决徐蚌全敌的关键》(1948年11月29日6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91页。刘伯承认为这是淮海战役三大围歼战中“承前启后的关键”。(64)李达:《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淮海战役》第2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4、22、22页。粟裕称:“黄维歼灭后,是江北决定性的一仗。歼黄维前,是三个战场打的,我们力量分散了……歼黄决定了我在江北的完全优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着。”(65)刘瑞龙:《我的日记——淮海、渡江战役支前部分》,第94页。

现有公开资料尚未具体到三常委内部讨论的细节。不过,作为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对决策成败负有最高责任,则是无疑的。40年后,他称:“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66)《对二野历史的回顾》(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页。当非虚言。

猜你喜欢

黄维华野淮海战役
粟裕五计定胜局
粟裕五计定胜局
孤胆医生黄维一个人的“川军”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吴蜀界碑
孤胆医生黄维: 一个人的“川军”
逆行者黄维
黄维:悲欢与重生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支前运动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