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鸡育雏阶段的科学饲养管理措施
2022-11-24王福刚韩寒张曦文刘召乾
王福刚 韩寒 张曦文 刘召乾
(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山东济宁 272031)
随着我国家禽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鸡养殖产业也获得了不断进步,商品肉鸡或蛋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种鸡的科学饲养,而种鸡养殖中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对后续种鸡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关键影响。种鸡育雏主要指0~6 周龄的饲养管理,这个阶段需控制好雏鸡的养殖环境,同时做好饮水和开食工作。种鸡雏鸡阶段的养殖还要控制好光照,研究发现,光照对雏鸡生长性能和性成熟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做好雏鸡栏舍内光照强度和时间地控制,保障整体生长发育和性成熟的一致性[1]。本文将对种鸡雏鸡养殖中的科学饲养管理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种雏鸡的健康养殖及种鸡养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帮助。
1 种鸡雏鸡阶段的饮水和开食工作
种鸡出壳后需要先进行饮水供给后再饲喂饲料,雏鸡初次饮水供给可以提供3%的葡萄糖溶液,以满足雏鸡机体的能量需求,含有葡萄糖的饮水供给时间控制在2~4h,不能长时间供给葡萄糖水,否则容易引起雏鸡出现糊肛症状,给雏鸡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雏鸡养殖中需要清洗消毒水线,避免细菌感染导致雏鸡出现消化道疾病。部分雏鸡在饮水时可能不会使用乳头饮水器,需要饲养人员调教。种雏鸡养殖中饮水的供给需要根据饲养环境温度合理控制饮水温度,在寒冷季节避免给种雏鸡饮用凉水,防止雏鸡出现消化道应激的情况,炎热季节需要给予充足饮水,避免雏鸡出现热应激的情况[2]。
种雏鸡开食工作通常在饮水后2~4h 进行,雏鸡首次饲喂需要供给充足的饲料,保障所有雏鸡都可以获得充足的饲料供给,随后的养殖秉承少量多次的饲料供给方式,避免饲料长时间在料槽中堆积,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雏鸡需要避免出现营养性腹泻,可以通过饲喂熟化的饲料或玉米面来防止雏鸡出现腹泻疾病。种雏鸡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消化器官的容积较小,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能力较弱,在此阶段需要给予易消化吸收且营养价值丰富的饲料原料。在实际养殖中,饲养人员可以通过观察雏鸡嗉囊饱满度来判断雏鸡是否正常开食,通常在饲料供给后8h 检查,此时间段通常80%以上的雏鸡嗉囊饱满为正常,在24h 后检查,此时95%以上的雏鸡嗉囊饱满为开食正常,对没有正常采食的雏鸡需要单独隔离处理,看是否存在疾病。
2 种雏鸡饲养管理工作
2.1 断喙
种雏鸡断喙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后续雏鸡出现的啄肛、啄蛋等现象,雏鸡的断喙时间建议在7~9 日龄,断喙需要使用专业的断喙器,将断喙器的刀片灼烧至800℃以上,通常刀片呈红色即可,随后将刀片放置在断喙处3s 左右即可。断喙过程中注意避免灼烧时间过短导致雏鸡口部伤口过大或难以止血导致雏鸡大量出血而死亡。断喙时间过长容易导致雏鸡喙处切口内部组织损伤,导致喙部无法恢复正常,影响后续雏鸡的采食和生长发育。雏鸡断喙需要合理控制断喙长度,通常建议切除整个喙部的1/2,断喙后应保持下喙略长于上喙。为缓解或避免断喙工作对雏鸡的应激,可以在断喙前给雏鸡饲料中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或维生素K,同时饲料的供给量也需要适量提高[3]。
2.2 垫料管理
种雏鸡养殖中垫料的清洁卫生对雏鸡机体健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要及时清理种雏鸡养殖中结块或发霉的垫料。饲养人员还需要合理控制雏鸡垫料的湿度,对养殖日龄低于14 日龄的种雏鸡需要适当增加垫料湿度,随后逐渐降低垫料湿度,并维持在一个均衡的水平。雏鸡养殖中若垫料湿度过低会导致雏鸡羽毛生长速度减慢,若垫料湿度过高容易导致垫料发霉变质的情况。种雏鸡养殖中饲养人员需要根据养殖季节的变化合理调整垫料厚度,通常在寒冷季节适当提高垫料厚度,炎热季节合理降低垫料厚度。鸡舍乳头下的垫料通常湿度较高,需饲养人员实时检查,若出现湿度过高的情况需及时更换。垫料湿度通常控制在用手紧握不出现渗水、结块现象,松开后可恢复原状为宜[4]。
2.3 免疫接种和消毒
种鸡养殖中的疫苗接种是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需根据当地疾病种类合理选择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保障种鸡健康。雏鸡进行疫苗免疫后需定期检测种鸡抗体水平,通常使用血清学的方法进行抗体检测,保障种鸡有良好的抗体水平[4]。种鸡养殖中完善的消毒措施也是避免疾病出现的关键,进雏前需要对鸡舍环境及饲养管理工具进行消毒处理,通常进鸡前2 周开始进行清洗消毒工作,清洗完毕后对鸡舍进行熏蒸消毒,熏蒸完毕后需将鸡舍空置3d 左右,饲养人员在进入鸡舍前也需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外源病菌导致雏鸡患病。
3 种鸡育雏阶段的环境控制
3.1 温度控制
雏鸡由于机体各组织、器官发育不够完善,温度变化的耐受力差,需严格把控雏鸡养殖环境的温度。雏鸡出壳第1 天环境温度设置在35~37℃为宜,随后每天适当下调温度,下调不能超过0.5℃。直到环境温度维持在18~19℃时保持稳定即可。实际养殖过程中若种鸡环境温度超过标准,需及时关闭加热装置或保温装置。夏季养殖中需及时开启栏舍内的风机,加速舍内空气流通,保障环境温度处于适宜状态。有条件的鸡场需配备自动化的温度管理装置,因为全部依赖于人为控制很容易出现温度不适宜但没及时发现的情况,导致雏鸡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造成雏鸡机体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的下降。雏鸡舍内早晚温差需控制在3℃以内,保障全天温度均衡[5]。
3.2 湿度控制
在整个养殖周期,雏鸡对环境湿度最为敏感,此阶段也是调控环境湿度最难的养殖阶段。主要是由于种鸡在育雏阶段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较高,而且雏鸡阶段的排粪量较少,通常环境湿度难以达到要求,湿度较低。此时需要对雏鸡舍进行加湿处理。加湿的方式在不同养殖季节有所差异,炎热的夏季可以直接在地面洒水,或者直接喷雾进行加湿处理。而寒冷季节的加湿处理不能直接洒水或喷雾,以免导致舍内温度条件达不到标准。寒冷季节可以先提高舍内温度,然后再进行洒水加湿处理,或者使用热水加温蒸发的方式进行加湿。若雏鸡舍内湿度过高,则需及时增加鸡舍通风换气,检查雏鸡舍内的饮水装置是否出现损坏或漏水情况。工作人员在养殖管理过程要定时观察湿度,在出现异常情况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3 通风管理
种鸡在雏鸡阶段需做好栏舍通风换气工作,由于雏鸡呼吸系统较为脆弱,免疫系统的发育也不够完善,若养殖环境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气和二氧化碳等),很容易导致雏鸡出现消化道疾病,严重时将导致雏鸡死亡。种鸡在育雏第1 周需适当进行通风换气处理,1 周后可采取间断性通风,通风前需监测舍内温度,若舍内环境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接近,则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开舍内风机进行通风换气,若舍内温度明显低于外界环境温度,需在每天的中午或下午间断性的打开风机进行通风换气。若雏鸡舍内空气质量过差,出现明显的污浊,则需要及时通风,并适当调整舍内温度。通常间断性通风需要将间隔控制在30min 左右,换气时间控制在5~10min即可。在雏鸡养殖1 周后可适当增加通风量。
3.4 光照管理
种鸡育雏阶段的光照控制对雏鸡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若雏鸡光照条件不足,将导致雏鸡采食量下降,最终导致雏鸡生产性能降低,影响雏鸡体重。光照条件包括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及光照均匀度,其中光照均匀度对种鸡性成熟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光照强度需控制在20~30lx,随后逐步下降,在种鸡30 日龄时控制在10lx 左右即可。种鸡育雏的0~3d,光照时间需控制在23~24h,随后每天减少1~2h 的光照时间,直到维持自然光照即可。
4 小结
种鸡良好的育雏管理可以保障雏鸡健康生长,首先需要做好雏鸡的饮水和开食工作,随后从饲养管理入手,做好雏鸡断喙、垫料更换和免疫接种等,同时严格把控雏鸡养殖环境健康,促进雏鸡的生产性能,为优质种蛋的供给提供保障,推动我国鸡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