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2022-11-24王丽华
□ 王丽华
(湖南省澧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澧县 4155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饮食健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农作物农药残留的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化学农药减量与防治已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要以构建标准化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为基础,通过优化策略、选育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优选生物农药等关键技术进行整合控制。
当前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化学农药施用仍是主要防治手段,但如果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很容易导致病虫害的耐药性和抗药性增加,会逐渐降低化学农药对病虫害的抵抗效果,而相应的抗性基因在自然界中扩散,还会对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影响。化学农药的过量施用还会导致其通过渗透、挥发、迁移等方式渗入水源、大气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当中,对整体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农产品生长质量和土壤养分情况。因此,国家提出了“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农药减量控害理念,在防治水稻病虫害基础上,实现化学农药的减量控制。
一、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特点及实践意义
(一)农药减量不减效
在科学控制化学农药施用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农作物产量,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前提是需要保证农药购买渠道的正规与合理,防止“三无产品”的滥施滥用,从而确保农药的实用性能。此外,还应根据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和养分特点等选择适宜产品,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农药减量不减效[1]。
(二)预防为主
在施用化学农药过程中,主要目的是避免水稻种植区发生病虫害,不仅要关注如何解决病虫害问题,更要关注如何科学防治水稻病虫害,即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核心,避免农药过量使用造成的土壤板结和生态环境恶化。
(三)综合防治
在实际的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采用化学防治和非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上减少农药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对水稻生长中的病虫害进行防治控害的过程中,农民往往采用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即喷洒农药抑制病虫害发生。然而,随着农药施加量的增大和施用频率的增加,病虫害体内会产生一定的抗性基因,使其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导致农药控害效果受到影响,化学防治的技术优势也逐渐减弱,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也受到损害,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之相反,当利用害虫趋光、趋化等特性进行物理防治技术,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生物链关系进行生物防治,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弱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将该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后还可对周边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并且对水稻的生产和质量以及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性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是指在保证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减少农药的施加量和施加频率。为响应国家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减量和控害技术就变得尤为重要。从一定角度来看,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农药减量和控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人畜的影响,减少环境污染风险,农药的减量施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板结现象的发生,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补给,从而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性的同时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2]。
二、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路线
化学农药减量和控制技术必须从多个层面推进展开。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实时监测病虫害防治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现有病虫害防治措施,逐步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和施用频次,以此减缓其对水稻品质、耕作环境和人畜健康的不良影响。具体技术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技术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严格控制水稻种植范围内病虫害生长情况,营造不适宜病虫害生存环境,确保病虫害长效防治。
(一)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
病虫害的提前预警在实际防治工作当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稻种植规模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对水稻种植区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针对性监测,并结合地方病虫害防治平台,配合周边植保部门进行分析,将与水稻病虫害相关的监测结果上传至平台,确保病虫害实时监测数据共享,然后根据病虫害发育趋势优化具体防治方法,实现物理、生物防治联合进行。
(二)优化病虫害防控策略
通过对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规律的调查,结合实际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此外,针对水稻病虫害突发性和联动性等特点,要提前制定相应的预防工作机制,合理规划杀虫剂种类、剂量等。在稻瘟病防治工作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种植特点和气候环境等影响要素,制定科学的防治技术,确保防治病虫害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高效运行。
(三)以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为主
当病虫害问题有愈发严重的趋势时,则仍要以化学防治手段为主。但在药剂选择上,要以药效明显、毒性较小且残留较少等性能为主,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减少化学农药的施加量,并确保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即立足防控目标,以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为主,并减少投药量,实现水稻种植品质和产量的提升[3]。
(四)优化生物防治技术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要找到替代化学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中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可发展的技术手段之一。可以根据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类型,借助自然的力量展开防控,例如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保护害虫天敌、使用生物制剂农药等。虽然这些方法在施用效果上弱于化学农药,但可以保证病虫害防控的平稳性、长久性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性。
(五)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力度
作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体,农民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体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确保各项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农业技术人员应定期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定点培训,以避免出现农药过量施用等盲目防治的现象,提高防治的高效性和针对性。培训结束后,技术人员还应进行现场考察,因地制宜不断优化控制技术,从而确保实现防控目标。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防治方法的选择也是影响防治作业目的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为避免不科学、不合理的防治,农户在防治过程中仍需做好以下工作,即根据病虫害种类、症状等情况选购可靠的农药,对症下药。在实际农药施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三、水稻病虫害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实施要点
(一)化学防治技术
根据各地水稻种植区的模式与特点,因地制宜的选取病虫害防治药剂。此外,可以通过药剂拌种的方法消灭种子携带的部分虫卵或病菌,从而预防稻瘟、稻飞虱、螟虫等常见病虫害。与此同时,还要实时监测稻田内环境变化,掌控病虫害的发生变化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实现动态监测、全面监控。最后,还应根据区域常发病虫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例如稻曲病、稻瘟病等。在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点:优选低剂量、高效率、低毒性、环保型化学农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组合用药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治,从而保证单次用药的综合效益;避免长期施用单一药剂,要交替使用,混合施加,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和耐药性,确保防治效益[4]。
(二)系统化科学防治
目前,大部分水稻种植区仍以单一病虫害防治手段为主,农民科学规范用药理念不足,具体的环保意识较为落后,导致农药滥用、乱用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因此,提高农民系统化病虫害防治知识迫在眉睫,农业部门应当大力宣传推广农药减量防控理论技术,实现区域水稻病虫害的统一管控,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用药分散、剂量不清等滥用情况,最大程度上保证化学农药的减量施加。此外,还可通过项目引进、示范区建立等手段,并配合新型植保机械,科学合理地投加药剂,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发布相应的病虫害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数据,量化减量控害技术的具体优势,更具有说服力,更有利于减量控害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三)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主要是破坏稻田中适宜病虫害生长的环境,从而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例如常见的水稻螟问题,就可以通过维持土壤干旱环境或灌溉灭蛹的方式来减少虫卵数量。此外,农业生产研发部门还可通过培育相应的抗病性优势作物种来抵抗病虫害侵扰,增强稻种自身防病防害能力。还可适当推迟播种时间,错开病虫害高发期。水稻种植时采用均匀播种或移栽方式,确保稻田环境内的全部水稻处于同一生长阶段,便于水肥统一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肥料要积极选择施用复合肥,保证水肥足量,推进水肥一体化,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四)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害虫趋光性、趋色性的特征,将特定的紫外杀虫灯置于稻田内,保证一定的离地高度,规则排列放置。必要时还可在灯箱周围放置粘板来诱杀害虫。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定期清洗或更换杀虫灯或粘板。在诱杀昆虫时,还可以使用性引诱剂来诱杀雄虫,从而降低虫卵受精率。此外,还应配合稻田田间管理相应工作,及时发现并拔除弱苗、病苗和死苗等[5]。
(五)生物防治技术
针对水稻生长期间常见常发害虫,可以通过保护其天敌来实现对害虫的捕杀作用,从而降低害虫存活率,具体可采取创造害虫天敌适宜的生存场所、营养条件等措施。此外,可以采取稻鸭共育或稻鱼共育的方式,在水稻种植区域内按照一定的面积比例投放相应数量的鸭子与鱼苗,不仅可以对稻田里的害虫进行捕杀,还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养分。在投放鱼苗时应注意,稻田沟渠和田埂的设置要均匀,间距要合理,鱼苗数量应统一,投放时间最好在返青季节为宜,最后可在稻田排灌前捞出。上述两种方法均可在预防害虫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还可通过研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对常见的化学农药进行替代应用。这种农药与化学农药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主要由细菌、病毒、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组成,主要是利用特定生长素或信息素抑制病虫害发生,并且不影响水稻自身的正常发育。常见生物农药制剂有阿维菌素、春雷霉素等,可用于杀灭黏虫和虱卵、抑制稻瘟病等。在使用这些生物农药时要注意,不能在连雨天使用,通常要在傍晚或早上喷洒,以免干旱、雨水和高温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水稻病虫害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主要推广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大力推进水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实施
为确保水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措施推广到家、落实到位,政府领导层面要加强组织部署调配,在战略规划层面明确防治对象、防控要求、事故责任主体等。同时,还可推行绿色示范基地的建立,普及水稻病虫害全过程社会服务,并将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各地主要经济工作目标考核。此外,还应推行相应的组织考核制度,建立起具有规章制度、服务规范、合作精神的专业病虫害防治机构,从而将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工作放在植保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成立防控检查组,对基层防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二)强化宣传,提高水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普及率
通过强化宣传,普及相应的防控知识和环保理念,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广泛应用的目标。首先,要不断提高广大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树立农产品生产第一责任人意识,引导农户、经营主体做好农药使用管理记录,引导经营主体自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并申报“三品一标”资格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其次,可以推动各镇、街道办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队伍。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查,及时掌握农产品农药残留情况,验证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推广成效,为进一步开展推广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推广普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意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可以得到普遍增强。
五、结论
综上所述,水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实践优势明显,但在实际应用中想要实现明显增效,需要注意应用要点和技术路线。在该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种植区域和种植模式,需要结合当地气候环境以及水稻发育特点,有计划地减少农药使用剂量和频次。优化调整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防治技术因地制宜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水稻优质高产、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而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实际推广应用需要多层次领域人员努力配合。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地区差异,及时对整体防控技术进行优化调整,防止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确保水稻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为人民群众提供绿色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