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理论渊源

2022-11-24周晴月李军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和平一带一带一路

周晴月,李军林

(1.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2013年9月,习近平借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之时首提“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借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之际首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八年来,习近平呕心沥血联合各国践行“一带一路”,在强有力的发声和呼吁中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理论共识,在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实践行动中见证了合作项目落地,以此初步建构了“一带一路”理论与实践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有其独特的时代需要,同时也有深刻的理论渊源,深入了解其理论渊源对中国外交、世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作为最接近全球化思想的学说,科学地预判了关于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规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普遍化必定会促使世界越来越向着“地球村”不断迈进,各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习近平审时度势,在全球化席卷世界的大背景下,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成果。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是推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最根本动因。他们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3]520“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3]537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分工出现,社会分工程度的加深要求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联系的密切,各民族彼此孤立的状态开始被打破,民族历史开始转向世界历史。可见,“一带一路”要融入世界历史离不开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指明“一带一路”要坚持对外开放,围绕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新型开放合作格局;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力”[4],强化运用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海洋等全方位的新技术,奋力推进数字和创新丝绸之路;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气候协定》的落实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

除此之外,世界历史形成的直接动力则为资本的扩张。“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基于它自身具有的价值增值这一特性,资产阶级通过血腥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卑劣手段来分赃得到原始资本,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扩充了“交往”的世界版图,但资产阶级攫取剩余价值的暴力方式催生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使之持续爆发最终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注定着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本质的揭露给予“一带一路”以警醒,它一经现世就坚持开放合作、普惠共赢的发展走向,始终致力于应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和驱散国际上对经济发展过分追求所造成的逐渐弥漫全球的严峻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全球阴云。

习近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2], 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最终朝向相契合,其最终目标和价值旨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忠实继承和丰富发展。

二、列宁的两制共存思想

“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提供了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7]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列宁放眼全球发展大势,立足于本国国情和现实发展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同处于一个世界体系即两制共存的现实可能并将其落到实处。

列宁主张在这两种制度和平共处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借助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往来在世界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不断强大自己。他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8]。一方面,只有在尊重主权且互不干涉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才得以有适宜的土壤成长壮大;另一方面,互利性的经济往来是拉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纽带,“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联系”[9]。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互通,使资、社这两种制度共存成为可能。如今正处在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共存的时代,习近平充分吸收列宁的两制共存思想,提出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形成合力,以维持世界的平稳运行与和平发展[10]。

列宁进一步思考如何使一个实力薄弱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壮大,他提出将资本主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资本主义得以存在且强大,必然有其不可磨灭的值得社会主义汲取养分的优势。他曾在报告中指出:“要管理,要进行国家建设,就应当有掌握管理技术、具有管理国家和管理经济经验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我们只有从先前那个阶级中才能找到。”[11]学习借鉴资本主义成熟的科学技术、系统的管理经验、广泛吸纳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和术业专攻的专家为社会主义注入活的动力。对此,习近平也积极将这一点贯彻落实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2016年印发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主张通过与沿线国家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优秀科技人才的聚集;2018年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专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共同商讨如何在科技合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能力的创新和优秀的人才体系为建成“一带一路”创新之路、绿色之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列宁的两制共存思想为当今“一带一路”的顺利倡议和践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三、毛泽东周恩来的和平外交思想

习近平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也深受毛泽东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启发。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上个世纪中叶或者说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就提出并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提出在中印两国的互联互通中要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2]63,随后将其作为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准则和加强国际交往的合作准绳并一直沿用至今,而“一带一路”赋予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加深远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在万隆会议应时而出,首次鲜明地正视了分裂对立的亚非地区在面对不同的国情、经济水平、文化等差异时如何实现友好合作以促进世界和平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强调要“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2]122。“一带一路”的合作对象包括沿线各国甚至延展至世界,各国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等也大有径庭,要协同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求同存异”方针为“一带一路”提供了科学指南。

毛泽东作为和平外交的最佳代言人之一,他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为新中国打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适于其成长的世界环境。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严峻的美苏对峙世界格局,重建国际新秩序,他提出中国联合一些国家组成第三世界与美苏两个大国、中间派国家成三足鼎立之势,以此互相制衡。他以国家综合实力为划分标准,将整个世界一划为三,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无疑是第一世界,具有强大的工业实力的美国和完备的军事体系的苏联在整体实力方面不相上下且远超其他任何国家,有着同样独霸世界的野心却碍于对方的存在和双方的对峙而未能实现其“伟业”。他指明:“我看到了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13]中国处在第三世界的定位,恰好确切地摆明了我国反对霸权主义、致力于与各国携手共同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决心。

习近平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交往和合作中互相尊重、和平相待、合作共赢[14]。“一带一路”倡议对线沿线国家并在和平的基础上积极展开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不仅是毛泽东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精神内核,还是“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靓丽底色。

四、邓小平世界主题的判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使中国这条“巨龙”重焕生机,提出从以下两方面做出努力:对内将现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经济建设做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要放眼世界,与各国保持良好的交流,取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之长,以补我国之劣势。但是,光靠精准洞悉国情的政治眼光制定出科学的政策促进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发展置身于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邓小平高瞻远瞩,高度把握世界格局:“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是发展问题”[15],世界目光因此聚焦于邓小平概括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自“一带一路”提出至今日,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不曾褪去其夺目的光彩,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呼吁中依然熠熠生辉。2013年,习近平首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明确指出,在拥有“不同”的国家之间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是被历史实践证明可行的[16];2017年,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阐明,建成一条和平安宁与共同发展的道路是实现“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必要条件[17];2020年,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上强调,在坚守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下,高质量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世界各国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努力战胜全球疫情[18]。现实表明,中国始终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关于如何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邓小平也交付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他指出,可以通过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各国平等对话、友好相处,以此营造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通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南北半球相互合作、利益互补以此缩小差距,最后实现均衡发展。当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不可或缺的前提是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离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谈和平与发展是不可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邓小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念补充和实践探索,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9]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制的深具中国特色的时代蓝图,而“一带一路”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与其有着一道的目标和使命。

五、江泽民的世界多样性理论

江泽民接承和继续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入推进邓小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理念,他不仅从政治、经济、安全方面落实到具体内容,还着重从文化角度入手赋予世界多样性理论明确的内涵并确切指出要承认且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 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20]110世界的多样性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因此,在认识和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还要维护其多样性的存续。关于保持世界多样性的妙诀,江泽民指出:“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0]311互相增益、发展进步应当是各国共同的追求和愿景。

在习近平阐释“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面对情况复杂、文化多样的各国人民群体,他采取灵活多变且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一方面,善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化各国人民。例如,以“腾飞的翅膀”喻“一带一路”,“血脉经络”喻“互联互通”[21]93,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设施联通给“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动力;以诗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来印证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深厚情谊[21]291。另一方面,引用纷繁绚烂的外国文化感召各国人民。例如,以阿拉伯谚语之“独行快,众行远”强调中国与阿拉伯甚至是世界各国要在“一带一路”中携手同行[21]136;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援助物资上写着的德国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意大利歌剧《图兰朵》中的歌词“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伊朗诗文“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这些种种都使全球治理变得更加有温度。现今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关乎世界发展、关乎每个民族的伟大事业,尊重和运用这些民族的本有特色是推进“一带一路”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

六、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论

21世纪伊始,胡锦涛放眼世界,从五个方面提出并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设想:安全上,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广交挚友,运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矛盾,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经济上,坚持对外开放,在全球化进程中铲除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不利因素以保持经济发展的健康持续性,经济成果由人民共享惠及世界,要特别保证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政治上,尊重各国主权,国际间事务的解决不崇尚武力而是要通过平等协商对话加以调解,使国际关系趋于民主化;生态上,各国都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事业上贡献力量,从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版图;文化上,尊重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文化争相斗艳的竞争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22]。

胡锦涛关于“和谐世界”的五个方面与“一带一路”要建设的“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这五条道路一一照应,关于建设和平之路,只有和平安稳的国内外环境才能使“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实现其最大效用,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定建设者;关于建设繁荣之路,“一带一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组织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保证自己与合作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利益,最终实现共赢;关于建设开放之路,“一带一路”的成长壮大归功于开放交流,始终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维护和践行多边外交,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关于建设创新之路,全域全方位的合作大大推进了国际间的互联互通,其中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推动绿色理念在沿线各国精准传播,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数字丝绸之路踏着时代的东风一直在路上,未曾止步;关于建设文明之路,我们坚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交融汇通中保持其原有的独特魅力,在交流发展中形成鲜明的文化品格,坚持兼容并包的态度,运用求同存异的原则找寻共识,互学互鉴,吐故纳新。“一带一路”是与“和谐世界”理论一脉相承的中国智慧。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列宁的两制共存思想的同时,也创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中国外交方案。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思想理论作出深刻总结,坚持不懈为谋求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内国际环境而努力,时刻关注全球时势,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实事求是,承前人之志,立足于先人之实践,就其穿越古今、跨越中外的独特视角,在中国这片沃土上进行理论创造,就此形成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猜你喜欢

和平一带一带一路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一带一路”上的手艺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