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大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史略

2022-11-24赵国祥

心理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心理学学科

许 波 赵国祥

(河南大学心理学院,开封 475004)

为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 进一步推进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百年校史和专题史的编研,河南大学在2019 年启动实施了 “学科发展史编纂工程”项目。 实施“学科发展史编纂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指示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总结河南大学发展历史、弘扬河南大学优良传统的重要措施, 是推进各学院加强学科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更加全面地梳理各学科的发展脉络, 着力展示各学院的办学成果和工作成绩, 为新时代河南大学发展奉献新的历史研究成果。 “河南大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史” 编撰项目以期通过对心理学科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心理学学科的办学成果和工作成绩,总结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凝心聚力,再创辉煌,为新时代河南大学的发展做出心理学学科的贡献。

1 学科发展阶段

1.1 初创阶段(1924~1948)

河南大学心理学科的发展是伴随着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中州大学的建立而起步的。 河南大学心理学科的前身可以追溯至1923 年的中州大学文科教育学系,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系科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1924 年,教育学系成为中州大学文科首先招收学生的两个系之一(另一个为国文系)。 教育学系成立初期,教师人数极少,可查证的只有冯友兰、汪敬熙、牛实甫三人,其中著名心理学家汪敬熙(1934 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担任教育学系首任系主任。

教育学系的课程设置要求是按照中州大学的有关规定逐步形成的,当时本科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教育学、西洋教育、中国古代教育、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管理学、教育测量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河南大学的心理学科由此开始。 汪敬熙在中州大学工作时期,除教学以外,还专心研究生理心理学。

1926 年北伐战争开始后, 奉系军阀盘踞开封,肆意摧残教育。1927 年5 月,学校因遭受破坏,无法上课,宣布提前放假,实际上处于停办状态。1927 年6 月,北伐军进入开封,冯玉祥再次主政河南,并一如既往地支持大学教育。同月,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开封政治分会委员们的提议下,开始筹设“国立开封中山大学”。 1927 年7 月河南中山大学正式成立。 改为河南中山大学后,学校增设了农科和法科,农科下设农艺系、森林系,办有农事实验场和农业推广部;法科下设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 原有文、理科系分别进行了调整。自此,学校改为4 科14 个系,其中文科设教育学系、哲学系、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系。 1929 年8 月14 日,政府公布大学规程,明定大学组织法,将大学分为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河南中山大学也将各科改为学院,分文、理、法、医、农5 个学院。 其中文学院下设文史系、英文系、社会学系、教育学系。

河南中山大学自1927 年7 月正式成立,到1930 年9 月改为省立河南大学, 历时3 年3 个月。其间,教育学系始终作为一个独立学系,随着其逐步发展、壮大。 这一时期,教育学系主任先后由杨亮功与李廉方担任。 教育学系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日渐丰富,主要有:教育原理、教育讲座、教育史、教育名著选读、教育调查、欧美劳工教育、教育哲学、中国教育思想史、现代教育、小学教育、实验学校预备设计、课程论、乡村教育、教育社会学、人生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讲座等。 这个时期主要的心理学教授有徐侍峰、凌冰、查良钊、宋谋欧等人。

1930 年8 月,河南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决定,将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 9 月7 日,河南省第三届议会议案,批准中山大学改名之报告,张仲鲁继续任校长。 13 日,省政府颁发河南大学校印及校长职章,就此,河南大学正式命名。改名后的教育学系仍然隶属文学院, 只是文学院其他系别进行了调整,文学院下设系别有: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学系、教育学系、社会学系。 心理学教授徐侍峰出任教育学系系主任。

1935 年8 月5 日,在刘季洪校长主持下,河南大学第二次校务会议通过《河南省立河南大学组织大纲》,校名定为“河南省立河南大学”,宗旨改为“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广高等教育”。学校仍设五个学院,只是系别进行了部分调整,文学院系别设置改为:教育学系、文史学系、英文学系。

这一时期,先后在教育系任教的心理学教师有徐侍峰、许逢熙、蔡乐生、王正葵、左任侠、杨震华等人,尤其是左任侠贡献突出。 1932 年左任侠到教育学系任教后,在承担繁重心理学教学任务的同时,首先倡导智力测验,借此解决教学诸多困难,使学子得到进一步的修养。其次,他还举办中小学生理测验。由其指导, 二三十个学生分赴省立部分中小学进行头颅、听力、色觉、距离、腕骨、肺量、疲劳、记忆等生理测验,并完成调查统计报告。 再次,开列简单心理仪器及价目拟向美、法订购。此外,也是最重要的,在校长张仲鲁、教务长许逢熙、文学院长郑若谷的支持下,于1934 年设计和创建了教育学系史上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以期“兹后举凡一切心理现象、行为法则、学习效率、教学方案等等问题,均可拿到实验室来分析、证验、裁判和抉择了”。 实验室的地址在行将落成的大礼堂后门内,设有指导员研究室、个人研究室(两间)、参考室、静室、仪器陈列室、暗室、实验预备室、讲坛和实验台。此举在国内大学教育学系中应该说是比较早的。 后来, 心理学家蔡乐生在1935 年底从上海购置了一批仪器充实心理实验室,并开展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开封处于抗日前线,为保证学校和师生的安全,河南大学于1938 年1 月将文、理、法学院迁至信阳鸡公山,教育学系也随迁至此。 1938 年10 月,王广庆校长临危受命,将鸡公山的文、理、法三学院一并迁至镇平,与先迁去的农、医二学院汇合, 教育学系也将移存于武汉的心理学仪器运到镇平。在镇平期间,学校对办学结构进行调整,合并为文、理、医、农四个学院,教育学系仍保留在文学院。1939 年5 月河南大学又从镇平迁至嵩县县城,并很快迁至豫西山区——潭头,翻开了河南大学历史上艰难、曲折的一页。

1942 年3 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了将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的决议。改为国立之后的河南大学在潭头举行了隆重的命名挂牌仪式。国立河南大学同样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1944 年日寇侵占潭头,河南大学师生惨遭杀戮,数十名师生遇害,大量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散失,河南大学遭受了空前的损失,全校转移到豫、鄂、陕三省交界的荆紫关。 1945 年又被迫迁至西安、宝鸡。 1945 年日寇投降,同年12 月河南大学从宝鸡迁回开封, 结束了长达8 年的流亡生涯。1946 年3 月,河南大学在和煦的春风中准时开学。 经历了8 年流亡生活的师生回到阔别的校园,教育学系随文学院搬进了七号楼。 1948 年6 月,河南大学南迁苏州, 教育学系随文学院设在苏州沧浪亭三贤寺,直到1949 年6 月才重新回到开封。这一时期,心理学教师主要是杨震华先生,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现代心理学派别、教育心理学等。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心理学科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时局动荡,教师流动频繁,因此研究不太深入,可以看作是心理学科的初创阶段。

1.2 起步阶段(1949~1977)

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河南大学的主体“文教学院”被改为3 个直属教研室,即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文史教研室和理工教研室。教研室的级别与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平行,教育学系隶属于文史教研室,黄元起教授任教研室主任。

1952 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向苏联学习,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在此背景下,1952年河南大学进行了第一次调整, 农学院和医学院均迁往郑州独立办学, 分别称为河南农学院和河南医学院。1953 年又作为中南地区重点调整院校参与了第二次调整,将水利系、财经系、畜牧兽医系、植物病虫害系分别调往华中地区相应高校, 行政学院独立为河南政法干部学校。 这样,只剩下一个文教学院。1953 年8 月6 日,政务院及教育部决定调整后的河南大学与位于新乡的平原师范学院合并并改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下设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及教育7 个系和一个俄语专修科。 在教学计划调整中,“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 被列为公共必修课,由教育学系教师来承担教学工作。

至1953 年, 全国共有23 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有教育系,在校生计有3600 名,占师范院校学生总数的1/10。 鉴于当时教育系的设置供大于求及管理比较混乱的局面,1953 年7 月20 日教育部颁布《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决定》,只允许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七所高等院校的教育系继续招生, 其他师范院校的教育系暂不招生。 在这种情况下,1954 年河南师范学院决定教育系暂时停办,并且送走最后一届毕业生。原教育系改为教育教研室, 负责整个学院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任务。

1956 年教育部和河南省委决定,将设在开封的河南师范学院校本部改为开封师范学院, 教育教研室保留。1959 年教育部和河南省委又决定将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开封师范学院, 原开封师专从事教育学、 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并入开封师院教育教研室。这一时期对心理学贡献显著的主要是杨震华、孙应康、王丕和凌培炎等。杨震华不仅带领心理学教师选编《心理学参考资料》及辑录《毛泽东同志论人的心理》,还主持集体编写《心理学讲义》。《心理学讲义》于1957 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心理学讲义, 也是第一部按照教育部教学大纲编写的心理学教科书, 在国内心理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1958 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杨震华的《心理学通俗讲话》一书,该书不仅内容通俗易懂,且语言生动有趣,很受青年学生及读者的欢迎。杨震华晚年曾以其精通法语的有利条件,研究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瓦隆,写出多篇论文。 这个时期,孙应康、王丕、凌培炎也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如王汉澜与王丕的《实习生进行学生心理鉴定工作的步骤和方法的初步研究》(开封师院学报,1956), 凌培炎的《气质、性格究竟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什么样的关系? 》(开封师院学报,1957)等。

文革期间,同全国心理学的发展命运相似,心理学被打成了“伪科学”,心理学老师们均被下放、改行,心理学科的发展处于停止状态。

1.3 积极探索阶段(1978~1999)

“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里, 我校的心理学科也重获新生与发展机遇。

1978 年11 月22 日至27 日, 挂靠在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的河南省心理学会在开封召开了全体会员大会。 这次会议是在省科教办、省科委、省科协的关怀下召开的。出席大会的有省科协、开封市委、开封市教育局、开封市科协、开封师院的领导同志和来自全省各地、市的心理学会会员、特邀代表共九十五人。大会由理事长孙应康主持,结束了长期没能开展活动的局面, 助推了河南大学心理学科的发展。

1980 年4 月,河南师范大学(现河南大学)在原教育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独立的教育学系, 行政级别为正处级,下设教育学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教育史教研室、 行政办公室、 资料室等教学行政机构,并在教育系建立党总支。李丹阳为教育系党总支书记,心理学教师孙应康为教育系副系主任,主持系行政工作。

当时, 心理学教研室教师主要有张新国、 孙应康、凌培炎、王丕、曾康、杜王香、张庆云、张炳炎、丁秀峰、何蔚等人,负责本系和全校的专业课、公共课教学任务。教育系于当年招收了40 名本科生。 恢复高考招生之初的我校心理学教师,珍惜机遇,积极作为,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心理学教研室集体编撰的《心理学讲义》成为在校本科生的教科书,并被其他院校采用。 凌培炎开展了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追踪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超常儿童张肖剑追踪研究五年》 被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收录(1984)。王丕深入开展理论心理学研究工作,并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有较高声誉。1981 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 王丕的论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心理学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与心理学》 被评为优秀论文。1983 年王丕应邀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心理学界评冯活动中,王丕1979 年发表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二期的《冯特心理学辩证因素初探》及1981 年发表于《心理学报》第一期的《论冯特心理活动的“二分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特别是《冯特心理学辩证因素初探》一文, 被选为中国代表在第二十二届国际心理学联合国际大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潘菽也对此文予以高度评价, 认为作者有独特的见解。更为难得的是王丕精心撰写出版了专著《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专门写过心理学的专著和论文, 但是在他们的不少著作中却熠熠闪耀着心理学思想的光辉。把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主要心理学思想加以归纳与总结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 而这项工作也正是该专著的主要贡献之一, 迄今为止在体系和理论上都仍然处于该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外,他受河南省心理学会的委托,于1979 年创办《河南心理学通讯》 刊物, 任主编。1980 年他又受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潘菽的委托,创办《心理学探新》杂志,先后担任编委、副主编和主编,使之发展成为当时全国心理学界四大学术刊物之一。

河南大学心理学科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之一是1980 年普通心理学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当年只招收一名研究生,即魏明霞,师从孙应康、凌培炎等,主攻儿童心理学方向。魏明霞既是改革开放后教育系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 也是建国后河南省培养的第一位心理学研究生。 1984 年,我校获得普通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成为国内较早的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也是我校最早具有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1985 年招收心理学研究生班(全校仅有两个专业招收研究生班), 首届招收12 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1988年正式开设了心理学本科专业,隶属于教育系,主要面向河南省招生,文理兼收。

由于心理学人才培养中断时间较长,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我校心理学科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孙应康病休,加上两位正值学术黄金期的学科带头人凌培炎与王丕的过早仙逝, 导致河南大学心理学科在全国同行中的影响日渐式微。 由于多种原因,学校主办的《心理学探新》杂志被迫停办,为了保住刊号不被取消,青年教师赵国祥、赵俊峰、刘金平、吕云飞、王瑶与王宇峰等于1993 年创办心理学科普刊物《心理世界》,并聘请一批学界知名教授作为顾问,维系着与学界的联系,向社会各个领域发出心理学科的声音。

1995 年,赵国祥带领心理学科团队的青年骨干成员,组织邀请全国36 位心理学青年学者编写《现代应用心理学丛书》(共8 本),丛书编委会邀请著名心理学家凌文辁为顾问,赵国祥任总主编,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出版后,在全国心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9 年7 月,河南大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撤销教育系建制,在原教育系的基础上成立教育科学学院,扈涛任院长,程秀波任党总支书记。 心理学教师李新旺、 赵国祥任副院长。 心理学教研室更名为心理学系。

回顾这一阶段心理学科建设发展的历程, 尽管受社会时代形势和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发展步伐缓慢这一历史背景的制约影响, 但是经过我校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中以凌培炎与王丕为杰出代表的第二代学者,以赵国祥、李新旺等为突出代表的第三代学者不屈不挠的持续探索,努力拼博,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队伍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为心理学科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4 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

2000 年7 月, 在全国高校合并浪潮的影响下,原开封师范专科学校、 原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河南大学,相应地,原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公共教育心理教研室于2002 年正式并入教育科学学院,组成了新的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2 年4 月,赵国祥(2003 年10 月任河南大学副校长,兼任教科院院长)任院长,程秀波任党总支书记,新成立的学院领导班子紧抓发展机遇, 经过广泛征求全院教职工的意见,汇聚众人智慧,制定了学院的四年发展规划,并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学院严格遵循依法、 依规办学, 大大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学院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有力措施, 广揽天下贤才,心理学科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2006 年,赵国祥不再兼任教科院院长,刘志军任院长,程秀波任党总支书记。2008 年,刘志军任河南大学副校长,汪基德任院长,程秀波任河南大学发展与规划处处长。 同年根据河南大学党委的指示精神, 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正式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党委,杜静任党委书记,汪基德任院长,心理学专业教师赵俊峰、刘金平任副院长。2018 年,学校对中层领导干部进行调整, 心理学专业教师李永鑫任教育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与教师教育学院院长(2019 年改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与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明辉任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2021 年5 月,在教育科学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教育学部, 心理学系转设为心理学院,由刘志军任教育学部部长,李永鑫任教育学部副部长(主持学部日常工作)兼心理学院院长,王明辉、张锋任心理学院副院长。

伴随我校学科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步伐, 在学校政策的有力支持下, 通过以赵国祥为学科带头人的全体心理学团队成员的卓越工作, 学校的心理学科建设事业有了历史性的飞跃, 进而迈上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新阶段。2000 年获批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 年获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 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 年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2008 年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2008 年,赵国祥等创办了《心理研究》杂志。 2009 年应用心理学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 以赵国祥为带头人申报的“管理心理学”获批国家精品课程。 2011年心理学教学团队获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心理学》《心理学概论》获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012 年获批省博士后创新团队。2014 年应用心理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同时获批河南省弱势人群身心健康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2015年获批省科技创新型团队。与此同时,心理学实验室2009 年获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以及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并于2016 年获批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在多年努力的基础上,2018 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 并于2019 年获批建设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1 年应用心理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系列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成就,使河南大学心理学科迈上了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 也是心理学科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2 学科发展经验反思

近百年发展过程中的筚路蓝缕, 在几代心理学人的坚持不懈、艰辛努力下,河南大学心理学科已经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坚实基础。 回顾心理学科历经的极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 学科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追求卓越是我们的理想,心理学科一直本着打造高水平团队, 产出高水平成果, 培养高质量人才,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目标不懈努力。

第二,科学的规章、制度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 激发人的内在潜能的规章、制度,才能不断促使事业的发展。 通过制度性安排, 心理学科充分调动了事业发展主体——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的良好效果。

第三,锻造高水平的学科团队是核心。人是学科发展的主体,人强事业兴。通过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心理学科已经积聚了毕业于国内外不同高校的40 多名成员,其中二级教授7 名,教授17 名,近90%的团队成员具有博士学位,超过30%的成员具有国外一年以上的学习、合作研究经历。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高学位、高职称的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团队。

第四,开展国内、国际科研合作是拓宽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 心理学科与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韦恩州立大学、奥本大学等团队分别在弱势人群心理健康及干预、 人员测评等领域开展长期的合作研究, 并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办心理学科研究生暑期国际班。 这项活动使学生既能感受到国外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又能直接接触到国外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还能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因此深受研究生的欢迎。 同时,组织心理学骨干教师,与5位参加执教的国外教师团队进行一对三的深度学术研讨、修改学术论文,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通过国际合作团队的共同努力, 不仅争取到大量的经费支持,而且在国际心理学权威学术刊物如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AIDS Care 等发表一批研究成果, 团队主要成员赵国祥与赵俊峰等在相关领域发表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2021 年, 欧洲著名 “Expertscape” 机构根据2011~2021 年十年来各研究主题领域发表的成果和被引次数,公布了最新的全球专家Top 1%排行榜。教育学部心理学专家荣誉进榜, 在“Orphaned Child”主题领域共有7631 名专家,心理学科教师赵俊峰排名第12,在全球排名0.25%;赵国祥排名第17,在全球排名0.33%。 在“Child of Impaired Parents”研究主题领域共有7456 名专家,赵俊峰排名第36,在全球排名0.5%;赵国祥排名第44,在全球排名0.62%。 此外, 为提升心理学科团队的学术影响,创设了“弱势人群身心健康国际学术交流高端论坛”。 论坛平台设在河南大学,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参加论坛的相关专家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影响日益增大。

在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 学科团队积极与国内学者加强合作, 其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是《皮亚杰文集》的翻译、编撰和出版工作,学科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其维合作, 邀请全国心理学界136 位专家参加该项重大学术工程。 《皮亚杰文集》获批国家重大出版项目,获得支持经费近400 万。该项工程自2013 年启动,在李其维与赵国祥两位总主编的精心组织下, 通过各位专家历经8 年的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十卷十九本,共计2100 余万字的皇皇巨著于2020 年底在河南大学出版社问世。

第五,心理学学术刊物和学术社团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强大支撑。 2008 年创办公开发行的心理学学术期刊《心理研究》,不仅为全国心理学界搭建了心理学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引起全国心理学界对河南大学心理学科团队的关注,同时也为本学科团队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心理研究》以办高质量学术期刊为目标,以展示心理学研究者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宗旨,在全国心理学界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在编辑部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目前,《心理研究》已经进入南京大学CSSCI 来源期刊扩展版行列,成为中国心理学界十大学术期刊之一。 心理学学术社团既是团结、凝聚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的社会组织,又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心理学科为社会提供心理服务的有效实施路径。河南大学心理学科是河南省心理学会的挂靠单位,也是秘书处所在单位。河南省心理学会自成立以来,历届理事长,如杨震华、孙应康、凌培炎、丁秀峰、赵国祥,均为河南大学心理学科成员。 河南省心理学会挂靠河南大学,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大学心理学科的发展,而且引领带动了河南省心理学整体规模的扩大、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学服务能力的增强。 目前,河南省有15所高校招收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并实现了心理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与博士后流动站的突破,缩短了与其它兄弟省份的发展距离。

心理学会会员积极、主动参加服务社会活动,尤其是在关键时期, 心理学工作者不畏艰险, 挺身而出,奔赴、战斗在心理救援的第一线。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河南大学心理学科团队立即组织心理救援队,河南省心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俊峰亲自带队,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深入灾区, 开展受灾群众的心理救援工作, 为地震灾区群众及时送去心理学人的支持与关爱,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这次持续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病毒爆发后, 河南省心理学会号召全省心理学会会员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搭建网上心理援助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为缓解民众的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尤其是李永鑫等撰写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河南民众社会心态调查报告》呈送到相关部门后, 得到多位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充分展示了河南大学心理学科服务社会的强大实力。在河南大学心理学科团队的带动下,河南省心理学会在全国心理学界的影响日益扩大, 在中国心理学会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换届中,学科团队成员赵国祥就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赵俊峰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监事会副主席, 李永鑫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另有10 余位成员当选为各个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或委员,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彰显了河南大学心理学科团队的实力。

第六,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团结奋斗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在近百年的心理学科发展历程中,河南大学心理学科形成了成员之间密切配合、 团结奋斗的优良作风,并且被不断传承和弘扬。这种优良作风的传承与弘扬, 成了凝聚团队力量, 汇集团队智慧,激发团队内在动力,攻坚克难的战斗力,创新发展的活力的灵魂。

3 未来展望

回顾过去, 河南大学的心理学科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起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完备的心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了较好的科学研究平台,形成了以管理心理学为主要优势,认知与学习、职业与健康心理、弱势人群心理干预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科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但是与国内心理学科领先的院校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新篇章的谱写仍需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团结奋斗,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惟有如此,才能迎来心理学科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望未来, 河南大学心理学科将进一步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力争把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今后建设计划构想如下: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加强铸魂强筋建设, 进一步弘扬优良作风,提升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团队品质;加强学科建设,通过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组织谋划申报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提升本学科的整体科研水平;加强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建设, 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条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文写作参考了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志》的部分史料,特致以谢意! )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心理学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没有用”的心理学
王爽作品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core of English literacy
“超学科”来啦
跟踪导练(二)5
大学生成功考研特征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