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实施研究

2022-11-24田宝坤郭雪涛李鹏

江西农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民培训职业

田宝坤,郭雪涛,李鹏

(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河北 保定 071000)

20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绿色证书工程”以及21世纪的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改革深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中央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提出要根据职业农民的特质和特点,有效推进“精准化培训”。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每年稳步提升,但是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推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实施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

1.1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实施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担当创业角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坚力量,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扶持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策略的支持,他们努力提高生活水平,发挥传帮带效应,努力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完成自身身份的转变,让农民真正成为体面职业。这一系列的转变能有效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促进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1.2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加速提档

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要求具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队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备较高智力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农业从业者必然会产出较高的效能,形成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创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方式方法,不断提升他们在当地的创业创新能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能力,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加速提档,加快农业升级转型,乃至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速度。

2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整体情况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培训经费与技术投入不足、培训内容和形式与农民现实需求脱节、培训队伍和培训机构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 培训经费和技术投入比较欠缺

从发达国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来看,培训经费与技术投入是确保培训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根据相关统计数据, 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0%是由政府财政承担,美国财政每年在农民培训方面的投入高达600亿美元,德国国家教育投资中有15.3%是用于农民培训[1]。在我国,培训经费和技术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障碍。近年来,中央对农民培训的投入比例不断提高,但是这依旧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以辽宁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例,辽宁省共计322个培训机构,其中拥有专项培训经费且被纳入省财政预算的机构只有141个,占比43.78%,平均经费不足7万元。按照培训人数来合算,平均每位农民的培训费用仅为1.29元[2]。

2.2 培训内容、形式与农民现实需求脱节

在国家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总战略框架下,各地会根据当地的特殊性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了细化,但是即便如此,基层培训仍存在形式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未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未跟随市场的变化[3]。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讲授内容为农业管理、经济学基础等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单一、枯燥无味,那些接受能力水平较低的农民参与积极性很低。此外,在制定培训计划和课程时,除考虑当地的地理、气候、市场等条件外,还需要考虑发展需求等内部因素。由于接受培训的农民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接受度等多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对待培训课程的态度也自然不同,培训效果必然存在差异。

2.3 培训队伍和培训机构建设不到位

培训队伍包括农业实践技术人员、农学专业类教师等,他们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能够为培训提供智力支持与保障[4]。但是,在现实培训中,普遍存在培训教师数量少、培训工作量大、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理论化教师队伍过于庞大、实践师资缺口明显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能够胜任培训教师的人员太少,且多为理论化出身的教师,实践性较差,而从其他地区借调补充的实践教师又不了解当地情况。由于培训师资不足,培训时间、地点需以教师的时间为准,当农民存在疑惑时难以及时获得帮助。培训机构则存在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机构资质不符合、培训费用不合理等问题。

此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还存在培训教育体系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培训机构对培训后的延伸服务不重视等原因。除了上述客观原因之外,困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可持续开展的主观原因包括:参加培训的农民自身动机有偏差、培训意愿低且缺乏自主性、自身基础薄弱、难以短期内提升自身水平等。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可持续实施对策

3.1 强化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我国要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吸引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年轻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从而带动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强化农民的市场观念,鼓励农民在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开展入户答疑讲解、定期讲座等多样化的宣传活动,使得农民充分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培养农民对于国家政策扶持的敏锐性,从而激发其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细化职业农民认定资格标准,对于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突出、社会经济效益良好的农民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并在全乡镇范围内对其进行公示表彰,以此来激励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2 加大政府的培训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融入

政府投入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了确保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各级政府需要适时根据培训的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逐年加大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同时,各地也需要出台相关的法规对培训资金的来源、用途予以明确的规定,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审核。随着培训农民人数的不断增多,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已难以实现培训的可持续实施,因此各地政府应通过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来增加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培训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的经验,应建立农业培训融资平台,优化资金结构,形成以政府财政为主、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资金支持模式。

3.3 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培训队伍,规范培训机构

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培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具体的措施中,首先是需要优化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结构。具有理论知识的培训教师数量过多,需要结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进行有益补充,这样组建的师资队伍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得培训效果相得益彰。同时,针对教师的培训培养、考核奖励机制也需落实。通过对教师培训能力进行实时、动态的提升,使其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紧随时代的脚步。通过建立定期的考核激励机制,保证教师的工作态度,充分调动教师开展培训的积极性。此外,需要建立对于培训机构的资格审查和考核评估机制,严格把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的准入,对于考核评估中资质弱、培训效果不理想的机构进行相应的惩罚或关停。

猜你喜欢

农民培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