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稻鸭共作技术的特点与实施关键的分析

2022-11-24张九兰吴昊戴雯冷伟芳李丹

江西农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栽秧雏鸭鸭子

张九兰,吴昊,戴雯,冷伟芳,李丹

(1.江西省抚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西 抚州 344000;2.抚州市万橡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江西 抚州 344000;3.抚州市农业农村局,江西 抚州 344000)

稻鸭共作为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在水稻田内养殖鸭子,鸭子以杂草和虫子为食,可削弱草害和虫害;鸭子的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料;鸭子走动可提高稻田内水的流动性,促进水稻生长。可见,稻鸭共作技术兼备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应在农户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1 稻鸭共作技术的特点

在稻鸭共作技术实践中,通常在稻田四周设置防护网,用以限制鸭子的活动范围,待水稻移栽成活后,即可向稻田内投放雏鸭;在水稻生长至抽穗期时,可收回鸭子。在此过程中,水稻和鸭子可相互促进,协同生长。稻鸭共作技术特点如下:

1.1 产品质量好

稻鸭共作模式下,可为鸭子提供与自然环境类似的生长环境,鸭子更具活力,肉质鲜美。同时,鸭子可食用稻田内的杂草与害虫,并通过踏水、戏水起到松土耕耘的效果,鸭子的粪便可提供养分,无需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无公害水稻的生产,提高水稻品质。

1.2 生产效益高

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鸭共作的水稻产品价格更高,可提高生产效益。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稻鸭共作的水稻价格比普通水稻高30%,且鸭子可增加农户收入。和水稻单作相比,稻鸭共作的产出和投入占比提升约15%,总收入提升约39%,净收入提升约44%,经济效益显著。

1.3 无公害生产

稻鸭共作可实现生态循环种养,改善水体、土壤及空气环境。实践数据显示,稻鸭共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积累与保持功能价值为2893.41元/hm2,涵养水分功能价值为2643.69元/hm2,与水稻单作相比,提升220%和1.7%。同时,稻鸭共作的温室气体效应显著低于水稻单作,实现无公害生产。

2 稻鸭共作技术的实施关键

在生产实践中,要想发挥稻鸭共作技术特点,农户应规范生产操作。本文结合生产实践,总结稻鸭共作技术实施关键,以供农户提供参考。

2.1 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水稻和鸭子的生长需求,在稻鸭共作模式实施中,农户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生长环境。

2.1.1选择田块

应选择水源、交通条件良好,且土地相对平整的田块作为稻鸭共作生产区域,要求相邻田块的高差低于30 cm。

2.1.2划分单元

在田块选择完毕后,农户应对田块进行单元划分处理,通常将1~1.3 hm2作为一个稻鸭共作单元区域,使用高度约75 cm、规格为5 cm×6 cm的网格喷塑钢丝网隔离,为避免鸭子跑走或天敌入侵。同时,考虑到鸭子的踏水、戏水需求,通常将出口设在水源位置。

2.1.3选择水源

水源是稻鸭共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设置田间灌溉沟渠的稻田,可将沟渠水作为水源;对于未设置沟渠的稻田,可在每个稻鸭共作单元内,挖掘一个深度超过50 cm的水池作为水源,需要注意的是,水池的水面面积不可超过稻田单元面积的1%,为鸭子下水活动、下田取食提供便利。

2.1.4设置鸭舍

因为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不能满足鸭子营养需求,农户需在稻田单元内设置面积约30 m2的饲喂场,供鸭子进食;配套设置面积约50 m2的鸭舍,供鸭子休憩。同时,农户应在稻田内设置杀虫灯,诱杀害虫,便于鸭子取食。

2.2 鸭苗育雏管理

在稻鸭共作技术应用中,鸭子品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鸭子的收入,通常选择肉鸭养殖,首选适应力强、个体不大、行动便捷的本地品种。再根据水稻栽培方案,选择合适时机购入、投放雏鸭。通常来说,对于人工插秧栽培方案,应在栽秧前5天购入雏鸭,在栽秧后10天投放雏鸭;对于机插秧栽培方案,应在栽秧时或栽秧后2~3天购入雏鸭,在栽秧后15天投放雏鸭。每公顷稻田投放的雏鸭控制在120~150只,每个稻田单元投放的雏鸭不能大于200只。

在雏鸭购入后,需进行约15天的育雏处理。在育雏前7天,按照少食多餐原则喂食雏鸭,白天喂养次数为6~8次,夜晚喂养1~2次。根据雏鸭生长周期调整饲养密度,保障雏鸭健康生长。7日龄的雏鸭饲养密度为25~30只/m2,14日龄的雏鸭饲养密度为15~25只/m2。在雏鸭开食后,农户应选用青绿饲料对雏鸭进行饮食训练,使雏鸭主动取食杂草,同时实施训水练习,使雏鸭进行科学踏水与戏水,发挥稻鸭共作优势。为提高雏鸭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鸭子患病影响稻鸭共作生产效果,农户应在雏鸭育雏期间采取免疫措施,在雏鸭3日龄时,注射病毒性肝炎强度型灭活疫苗,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注射剂量为0.5 mL;在雏鸭15日龄时,注射鸭瘟灭活疫苗,注射方式与剂量同上。

2.3 水稻育秧栽培

水稻是稻鸭共作技术的核心,农户应做好育秧栽培工作,为水稻健康生长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在稻鸭共作技术应用中,育秧栽培要点如下:

2.3.1品种选择

农户应选择株高中上、产量高、适应力强的水稻品种,常用品种为中籼杂交稻或中粳稻,如Y两优1998、南粳9108等。

2.3.2营养土配置

在水稻育秧时,农户应选择有机质含量多、肥力强的营养土,提高水稻成活率。通常选择冬春耕后的稻田土或耕作熟化的旱地土,也可选择菜园土,在水稻种植前的秋冬季对营养土实施翻耕晒冻处理。通常来说,一公顷稻田需1500kg营养土,并配合使用150 kg素土,用于覆盖水稻种子。如不能获取上述营养土,可在育秧前使用肥料或药剂培育营养土,肥料培育于育秧前30天进行,可用肥料为腐熟肥或复合肥;药剂培育于育秧前15天进行,通常选用旱育壮秧剂。

2.3.3育苗管理

在育苗前,应对水稻种子进行晾晒、消毒、浸种等处理,提高发芽率。在水稻幼苗生长期间,遵循旱控育秧原则。在水稻生长到二叶一心前,提供湿润生长环境,定期通过喷灌或暗灌方式浇水;在二叶一心后,不旱不喷水。使用营养土育秧的水稻无需追肥,只需在移栽前施加“送嫁肥”。如未使用营养土育秧,需尽早施加“断奶肥”。

2.3.4整地

在移栽前,需对稻田进行整地处理,要求稻田单元内的地表高度差低于3 cm,且稻田内不存在杂物或秸秆。可选用以下两种方案:一是水耕水整,首先上水泡田,再进行一次深旋耕,将前茬埋入土内,最后进行一次浅旋,完成整地;二是旱耕水整,在稻田反旋灭茬后,立即上水整田,在整地完成后,沉实2~3天,即可移栽插秧。

2.3.5移栽

根据不同水稻品种和插秧方式,栽植密度不同。对于杂交中籼稻,如采用人工插秧方式,行距控制在26.7~33cm之间,株距控制在12~16 cm之间,每公顷栽插21~24万穴,每穴内栽插2~3苗;如采用机插方式,插秧密度为90~120万穴/hm2。对于常规中粳稻,如采用人工插秧方式,行距控制在26.5~30 cm之间,株距控制在12~16 cm之间,每公顷栽插27~30万穴,每穴内栽插3~4苗;机插密度和杂交中籼稻机插密度相同。

2.4 田间管理

在水稻与鸭子生长期间,农户应做好田间管理,保障水稻与鸭子和谐共生。

在鸭子管理中,重点在于鸭子饲喂,在鸭子体质量超过0.5 kg后,可提供稻谷饲料,与青绿饲料混喂2~3天后,只饲喂稻谷。每日饲喂2次,上午饲料量控制在25~50 g/只,傍晚饲料量约100 g/只。在鸭子投放40d后,可驱鸭离田,按照常规饲养方式养鸭,待到鸭子长成后售卖。在高温条件,为保障鸭子活动水面维持高水位,避免水体污染,应每隔2~3天换1次水。

在水稻管理中,农户应在稻田内设置丰产沟,宽度约40 cm,灌溉用。在水稻分蘖期,稻田保持3 cm浅水层;根据水稻生长状况,适当搁田0~7天;待水稻生长到齐穗期,稻田继续保持3 cm浅水层,间歇灌溉;在水稻成熟前7天,进行断水处理。移栽前施加水稻缓控释肥(施肥量为187.5 kg/hm2),移栽后7天施加分蘖肥(尿素,施肥量为112.5 kg/hm2),抽穗前15天施加穗粒肥(尿素与氯化钾,施肥量均为75 kg/hm2)。同时,为避免水稻出现病虫害或草害,农户应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防治,如在插秧前喷洒除草剂;在鸭子驱离后10~15天和水稻破口前3~8天分别喷洒杀菌剂,避免水稻出现稻曲病。

3 结论

综上所述,稻鸭共作技术具有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益高、无公害生产的特点,农户在应用稻鸭共作技术时,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鸭苗育雏管理、水稻育秧栽培及田间管理,营造良好生长环境,促进水稻与鸭子的健康生长,发挥稻鸭共作技术的优势。

猜你喜欢

栽秧雏鸭鸭子
栽秧泡
栽秧酒,不好喝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实践应用分析
插秧
鸭子
一头鸭子
樱桃谷鸭雏鸭的饲养管理要点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