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泳对改善体成分及康复治疗作用的探讨
2022-11-24徐文轩
徐文轩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游泳不仅是竞技性运动项目,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强身健体的良好方式。有人称游泳是运动之王。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文献,从运动康复学角度探讨游泳在改善体成分及康复治疗方面的作用,对指导人们制订运动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游泳对体成分的影响
1.1 游泳对体脂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肥胖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脂肪的堆积会增加人体各个器官的负荷,同时会增加罹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如何安全有效地减脂是人们经常考虑的问题。调查发现,人们对游泳在减脂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脂肪是一类具有储热、产热的能源物质,同时还具有保护内脏器官和调节体温的作用。根据功能、颜色以及分布的部位,脂肪被分为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以及米色脂肪组织[1]。实验证明,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是减脂的有效方式。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是指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高强度的运动,运动之间存在一次短时间的休息,能够使机体处在缺氧状态,提高摄氧能力。针对符合高强度间歇运动标准的游泳在减脂方面影响的作用,杨文贤[2]选取30只雄性SD大鼠进行肥胖造模后,进行为期8周的持续性游泳训练以及高强度间歇游泳训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雄性SD大鼠总脂肪含量和皮下脂肪含量都有减少,组间并无差异。张岚等人[3]选取37名超重和肥胖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中等强度(60%~65%VO2max摄氧量)的游泳运动训练,结果显示,训练对体重影响不大,但瘦体重增加,起到了塑型的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实验对比了快走、骑车、游泳3组对肥胖大学生的影响,得出游泳确实可以减少白色脂肪的比例,提高棕色脂肪的含量,而米色脂肪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但游泳并不能大幅减轻体重。由此可以看出,游泳与减脂之间的正相关系数很小,肥胖者不适于单纯依靠游泳来减肥。考虑到与其他运动相比,游泳对关节磨损性更小,可以作为辅助减脂运动来推广。
1.2 游泳对于其他体成分的影响
体成分是衡量机体各项指标的一种重要数据,通常是指肌肉、骨骼、水分和脂肪占人体总成分的比例,是反映人体健康程度的一组指标。常用的指标包括骨骼肌重量、BMR、BMI、体脂率、臀围比等。马骁骏等人[4]对40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2周的间歇性游泳练习,结果显示,臀围比和体脂百分比(PBF)都降低,臀围比是预测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一项方法,也是评价是否存在向心性肥胖的指标,通常超过0.9即可判断为向心性肥胖。臀围比升高意味着内脏负担加重,对血糖血脂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臀围比的降低显示了身体处于更加健康的状态。邓明山[5]选取100名经常参与游泳运动的老人进行对比,监测血氧脉搏、BMI、血压和甘油三酯等指标,结果显示,BMI、血压和甘油三酯都低于不运动的老人,同时高血压、脂肪肝检出率也低于对照组。刘明辉等人[6]对40名老人进行冬泳前后对比监测,发现冬泳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低于冬泳前,这提示冬泳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Kieres等人[7]对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游泳训练研究,结果显示,并没有体成分的变化,可能与运动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有关。可以看出,游泳虽然不能在减脂方面给人以太大帮助,对于其他体成分却具有良好的影响。为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人们应该更关注运动处方的制定。
2 游泳在康复上的应用
游泳是一项需要借助水作为媒介而进行的运动,而水是一类优秀的介质,具有流动性和各种物理性质,能够身体持续不断地施加的阻力,在水中进行运动具有提高神经本体感觉意识的作用,同时能够起到按摩和放松身体的作用,对于薄弱肌群还有激活的作用。对于心肺功能也有很好的帮助。研究表明,在水中进行运动,胸廓要承受12~15kg的压力。为了获得足够的氧气,必须加大呼吸的频率,提高呼吸的深度,同时水中温度较低,能够刺激骨骼肌收缩,增强肺部的气体交换能力。
2.1 游泳对于治疗慢性病的帮助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体态异常,如长期伏案、弯腰驼背等,会造成肌肉力量失衡以及关节失稳,甚至会造成病理性的改变。以颈部疼痛为例,传统的康复理念通常以针灸推拿放松、牵拉等方法缓解颈部不适,以促进血液循环为主。对于缓解症状有一定的帮助。但根本问题在于提升肌肉的负荷力,使失衡侧肌肉力量平衡。而游泳作为一项全身性运动,能够调动多个肌群参与。例如,滑臂动作就需要斜方肌、背阔肌等肌肉的参与,这些都是稳定颈椎的重要肌群。韦婧[8]选取20名病程超过3个月且6个月内无规律运动史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8周和16周的蛙泳和自由泳训练,结果显示,两种不同泳姿对于改善肌肉疼痛,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椎动脉血流改善状况,蛙泳的训练效果优于自由泳训练,可能与蛙泳需要频繁抬头换气,以及被动肌群牵拉与主动肌群发力交替有关;同时,不同的姿势和训练周期对于关节活动度(ROM)的改善是不同的。
2.2 游泳对于脑性瘫痪的帮助
脑性瘫痪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出生后存在中枢性功能障碍以及发育异常的一类疾病,常见的分型包括痉挛性、迟缓性、共济失调性等。由于患者姿势异常且年龄较小,对于康复治疗来说极其困难,同时由于脑性瘫痪有着很高的致残率,在儿童康复研究方面是一个重要的领域。通常采取综合性治疗的原则,水中游泳治疗是常采取的措施。
脑瘫儿童通常伴随着增高的肌张力以及关节挛缩,而水中治疗兼具物理治疗和化学治疗的特点,对于缓解肌张力,纠正异常姿势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儿童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徐莉[9]选取50名痉挛性脑瘫患儿采取医学按摩,配合游泳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结果显示,该方案具有良好的治愈性,这提示游泳疗法具有良好的实际价值。在水中进行治疗能够提升儿童本体感觉意识,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既能寓教于乐,又能改善儿童的心情,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心理建设也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精细运动和粗大运动,提升肌肉耐力。治疗过程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在脑性瘫痪治疗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不过具体的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同时应加强除医疗机构外的应用。
2.3 游泳在脊髓灰质炎康复方面的作用
脊髓灰质炎又称为小儿麻痹,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它是由于病毒侵袭脊髓前角细胞,引起运动传导神经病变,导致的支配肌肉产生的迟缓性瘫痪。脊髓灰质炎易发于5岁以下儿童,且在成年具有不可逆的后遗症改变。主要表现为软弱、乏力、疼痛,肌肉力量的失衡或肌肉萎缩,肌肉、筋膜的挛缩,骨骼发育异常等。对于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康复,目前相关研究数据还不多。周曼璐等人[10]将游泳作为治疗手段,选取9名45岁到65岁之间,残疾年限为4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游泳教学训练,结果显示,实验前后患者在肺活量、肌肉耐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由于他们已经过了矫正年纪,下肢坏死不可逆,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游泳教学训练对于提高身体整体技能也具有很好的帮助。同时,游泳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使其更加乐于分享和参与活动,对于制订康复方案起到了借鉴的意义。
2.4 游泳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游泳作为一项需要全身多肌群参与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脏的输血能力,加速血液回流,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同时,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使心率增加,提高心输出量。姜树东[11]对80名长期游泳的老年人监测发现,其主动脉瓣较少存在钙化斑点,说明游泳能延迟主动脉瓣膜增龄性改变。同时,运动组每搏量指数、心输出量指数、射血分数均大于少活动组。刘明辉等人[6]对40名长期冬泳的老人进行监测,结果也显示,安静时脉率、心肌耗氧量显著减少,同时心搏指数和心脏指数明显增加。这进一步说明了游泳尤其是冬泳能够提高心血管壁弹性,预防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其原因可能是冬泳的交替冷刺激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同时改善血液循环系统,提高物质交换的效率。曾繁文等人[12]对30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2周的游泳训练,实验结果与老年人相同,游泳同样可以提高青少年心脏每搏输出量,降低安静时心率,由于青少年发育不全,游泳可以帮助他们完善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王松涛[13]选取雄性2月龄SD大鼠28只进行8周中等强度游泳训练,实验进一步显示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得出中等强度的游泳运动可以升高大鼠心肌组织中的NE含量,并且可以增加迷走神经末梢的ACH释放量。由此推测,静息状态下运动组大鼠心交感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储备能力增强,心副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能力增加,这些可能是心交感神经和心副交感神经功能均增强的一种表现。
2.5 游泳对于膝骨关节炎的影响
骨关节炎(OA)是一种由于关节软骨存在退行性改变而引发的疾病,常累及的部位如软骨、关节边缘、韧带、滑囊等,最终会造成关节面的溃烂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常见的疗法主要为药物治疗,以关节腔内注射为主,但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运动疗法为解决膝骨关节炎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游泳治疗最为可靠。与陆上治疗相比,由于水的浮力可以减轻压力,同时刺激本体感觉,治疗更加持续、高效。佘海洪等人[14]选取雄性8周龄SD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游泳训练,通过观察软骨面的变化以及p38MAPK和IL-1β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游泳训练可以抑制IL-1β的表达和p38MAPK的活性,而IL-1β是OA主要的炎前细胞因子,其表达的抑制表明周期性、低频率、中等强度的游泳训练可以保护膝关节,同时运动可以促进关节滑液分泌,加强细胞的合成与代谢,有利于炎症的清除与修复。袁望舒等人[15]选取50只雄性Wistar大鼠进行6周的负重游泳训练干预,通过观察MMP-13与运动能力的差异来确定负重游泳的影响。MMP-13是一类与软骨破坏相关的因子,在骨性关节炎中软骨的破坏程度与其呈正相关。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后游泳组MMP-13细胞百分数小于非运动组;游泳组的力竭时间大于非运动组,提高了其运动表现。由于关节软骨内没有神经血管滋润,损伤修复困难,而游泳训练通过收缩和放松肌肉,不但促进了血液循环,而且还起到了改善挛缩,减轻疼痛的作用,值得作为一种治疗OA的手段来推广。
2.6 游泳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LDH)属于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期久坐、高盐高糖的摄入,使得腰椎间盘含水量降低,脊柱旁肌肉力量失衡,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近年来,LDH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同时易复发,病情长并且伴有疼痛的特点都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手术治疗方式为主,而游泳作为一项强度事宜,负荷量低的运动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钱晨等人[16]选择雄性SD大鼠,通过LDH模型的建立并配合4周的游泳训练,结果显示,能够明显缓解大鼠高敏痛觉,同时疼痛表达因子P2X4、P2X7、NF-kb、Toll样受体4的表达较实验前都明显降低。翁国盛等人[17]将传统小燕飞与蛙泳训练结合,进行长期治疗观察,结果显示,与非治疗组相比,总复发率明显降低。可以看出,游泳可以改善外周循环血液流量,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疼痛阈,促进神经的修复,同时还可以锻炼腰背部肌肉,纠正脊柱的生理结构紊乱,降低腰椎管内的压力。此外,在进行游泳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姿势,避免因腰椎的扭动造成二次损害。
3 闭气训练对于心肺耐力的影响
呼吸是影响游泳的一项重要环节,在进行游泳之前,要学会和使用合理的呼吸模式,才能切换不同的泳姿,避免运动危险。与岸上训练相比,水中训练更具有趣味性,更可行。
闭气是指吸气之后不再进行呼吸,将空气留在胸腔内的一种训练方法。闭气作为一种流传下来的养生和保健手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讲述的是闭气法对于肾的作用。南北朝到唐宋时期是闭气法的兴盛阶段,陶宏景、孙思邈等人都对其有过记载。苏轼在《上张安道养诀》中曾说,“闭息最是道家要妙处”,能够调动全身积极性,充分吸入大量的氧气,提高机体的摄氧能力,同时加强胸腹腔肌群的收缩能力。蒋淮强等人[18]选取40名少年业余游泳运动员进行改变呼吸方式的水中静态闭气训练,与动态闭气训练做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游泳相比,闭气训练更能提升肺活量。游泳训练可以提高心肺耐力,是由于水存在阻力,在水中进行呼吸需要吸气肌更大的力量,膈肌的收缩也更加有力,胸廓幅度更加明显。而闭气训练将水下游泳与闭气相结合,使肺部扩张更加明显,肺泡数量增加,通过呼吸道的气体增加,最终达到提高肺活量的效果。闭气可以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动员更多肌纤维,使呼吸分配更加合理,精神活力也更好,同时运动成绩提升明显。这说明在进行游泳训练时,结合闭气训练,对于成绩的提升可能起到更良好的效果。Stavrou[19]选取28名高竞技水平游泳运动员进行为期16周的间歇性闭气训练,结果显示,该训练可以提高呼吸参数,对于低通气状态更加适应。不过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在制定闭气训练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闭气时间的长短,逐渐增加负荷,提高人体对于负荷的适应性。二是适宜负荷的原则。训练时,应选择适宜运动强度的负荷,负荷过大,会造成机体的应激反应,损伤身体;负荷过小,则达不到训练效果。三是多样性的原则。在进行闭气训练时,要注意模式的多样性,避免因为枯燥和单一的训练模式影响训练者的积极性;四是持之以恒的原则。想要到达良好的训练效果,需要时间的积累,机体的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要监测身体各项指标的变换,避免危险的发生[20]。
4 结语
不难看出,游泳作为一项经久不衰的运动,无论是在刺激肥胖因子减少,提高肺活量方面,还是在心血管、骨关节康复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不过由于游泳馆数量有限,且正值全民健身到来之际,作为体育从业者的一分子,建议将游泳场馆建设大力发展下去,大力推动医疗和体育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