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南留学生与辛亥革命

2022-11-24陈从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孙中山湖北留学生

陈从阳

(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和中国社会变革,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里程碑。今日之咸宁市一区一市四县(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晚清时均隶属武昌府,鄂南人民纷纷投身辛亥革命洪流,甚至献出生命。遗憾的是鄂南与辛亥革命的研究尚不尽如人意,缺乏系统而综合研究。本文拟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探讨鄂南留学生群体对辛亥革命的作用与贡献,以期推动辛亥革命史与咸宁地方史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一、创办进步刊物 宣传启蒙革命

1898年5月,在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敦促下,湖北首次向日本派出20名军事留学生,这是湖北官派留学生之始。[1](P693)翌年湖北续派两湖、经心书院高材生赴日习实业,蒲圻(今赤壁 下同)吴祖荫(念慈)、咸宁(今咸安区 下同)张鸿藻先后留学东瀛,成为鄂南最早留学生。[2](P1,2)晚清湖北官派留学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据《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二次报告 (自壬寅九月起癸卯二月止 )》所附姓名统计,仅1903年初留日中国学生总数即达 672人,其中湖北籍94人,居各省之冠。[3](P1-45)崇阳籍官员刘桪记录1907年底到1908年初考察日本情况,特别提到:“同邑(指崇阳)留学生客岁达三十余人”,[4](P351)反映出鄂南自费留学日本盛况。

当时多数留学生胸怀爱国救亡之志。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封建统治者对学生爱国运动的镇压,日本政府的歧视和民众的刁难,新思想的激荡,推动留学生群体从20世纪初自立军起义、拒俄运动和反对“取缔规则”事件开始,不断从改良立宪走向革命共和,从救亡走向反清。留学生通过创办刊物,宣传爱国革命思想。

据统计,晚清留日学生期刊多达97种。[5](P93)鄂南留学生参与许多重要刊物编撰:

《湖北学生界》:1903年1月29日在东京创刊,留日湖北同乡会主办,辛亥革命时期“最早以省区命名的革命刊物”。[6](P56)在武昌、上海和东京分设总发行所,在湖北、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设立30多个代派处。刊物宗旨“输入东西之学说,唤起国民之精神”,设论说、学说、政法、教育、军事、经济、实业等约20个栏目。王璟芳、尹援一(第三期为尹援一、第五期为窦燕石)负责编辑兼发行,但焘(蒲圻人)、张鸿藻分别参与“学说”和“杂俎”栏目编辑。但焘在第一、第五期上刊载人物论《黄梨洲》,以英雄崇拜和英雄史观发掘“同种之英雄”黄宗羲,认为“英雄者,非一身一家族之名誉,而全体历史之名誉”“英雄者,实孕育全世界之母也”,开晚清赞颂明清之际英烈贤士之风。[7](P44)张鸿藻在谈奇中介绍西方科技最新成就。

《湖北学生界》为月刊,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指出中国已成为各国竞争之中心点,湖北尤为“中心点之中心点”,呼号合群团结,爱国爱乡,排满复汉,振兴湖北。提倡社会调查,以为国民“发其智,通其情,兴其利,剔其害”,为使湖北成为文明之中心提供根据。6月,发行闰月增刊《旧学》一期,从第六期起,改名《汉声》,9月停刊,共出版了8期。[8](P402)

《二十世纪之支那》:1905年6月3日,由留日华兴会会员宋教仁、黄兴、田桐等在东京创办。月刊由程家柽、白逾桓、陈天华、鲁鱼(嘉鱼人)等编撰。“发刊之趣意”称:刊物“对于内足以组织完全之国家,对于外足以御列强之吞噬”,[9](P2)宗旨为“以正确可行之论,输入国民之脑,使其有独立自强之性,而一去其旧染之污,与世界最文明之国民有同一程度,因得以建设新国家,使我二十世纪之支那,进而为世界第一强国”。[9](P4)设论说、学说、政法、历史、军事、实业等栏目。采用黄帝纪元,卷首刊黄帝画像,像背面有宋教仁题词:“鸣呼!起昆仑之顶兮,繁殖于黄河之浒。借大刀与阔斧兮,以奠定乎九有”。同盟会成立时,决定将杂志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杂志第二号上因刊有《日本政客的支那经营谈》一文,被日本政府予以没收,被迫停刊。11月改名为《民报》重新出版,成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文华学界》:1906年3月,由美国圣公会附设武昌文华学院主办。自称“为吾国学生定期刊物之先声”,月刊。文华学院教师蒲圻余日章主编,刘静庵、韦卓民等编撰。“编者用新中国之新国民、先觉者、法兰西士等笔号”“文字中隐有革命宣传意”。[10](P32]日知会常假该刊发表文章,宣传反清。

《汉风》:1907年2月20日在东京创刊,时甡(但焘)主编兼发行人。仿《旧学》体例,“专以网罗焚书佚籍”,期以“宣导民族主义,发扬国民精神”。设诗、词典、诏、诰、谕、制等近20个栏目,选刊历代名人和民族英雄诗文96篇,以彰表微言大义,激发种族思想,鼓吹复仇报国,反满复汉,建立民族国家。仅见出版一期。[8](P101)

《伊犁白话报》:1910年3月25日伊犁同盟会主办,新疆近代首家新闻报。主编冯特民,主要撰稿人冯大树(崇阳人)、李辅黄、郝可权、郑方鲁等。分汉、满、蒙、维吾尔四种语言出版,主要栏目有演说、本省新闻和内地新闻、转载“宫门抄”“上谕”及政府“专件”、爱国活历史、杂俎与闲评。主要介绍近代科学知识,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揭露时弊,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意识。新疆发行,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一些报馆代售。1911年11月以“讥弹时事,语涉诞谬”的罪名,被勒令停刊。[11](P93)

《国光新闻》:1911年8月9日在北京创刊,日报。革命党人田桐、景定成等主办,井勿幕、续西峰等编辑,崇阳龚国煌(村榕)为编辑之一。革命党人从事宣传与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宣称以“倡导立宪,排斥官僚政治”为宗旨,实则鼓吹革命,宣传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揭露袁世凯,披露宋教仁案件真相。1914年与《国风日报》一道被袁氏政府查封。[8](P267)

以湖北留日学生为骨干的立宪组织也发行启蒙刊物,鄂南留学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杂志》:1904年8月9日留日湖北学生在东京创立之立宪组织“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之机关刊物。该研究会由理事部、编辑部、调查部、评议部组成,张伯烈任研究会理事长、董玉墀任副理事长,吕嘉荣任编辑长(后由邱祖藩任理事长、徐声安任副理事长、张伯烈任编辑长)。月刊,下有编辑员30人。通城葛宗楚、咸宁袁凤仪等为第一任编辑。杂志以研究各国地方自治之学说及制度,唤起国民精神俾人人乐于自治为宗旨,1906年停刊。[12](P277,295)1908年11月15日出刊新第1号,蒲圻张国溶在1910年6月2日第九号上刊发叙言、《普及教育观》等文。

《教育新报》:1908年5月30日由留日“湖北教育会”在东京创刊,教育会正副会长为张国溶、匡一。范熙壬主编,李碧襄理,“以输入关于教育之新知识,谋内地教育之完全发达为宗旨”。不分栏目。张国溶作《发刊词》,蒲圻覃寿恭先后刊发“教育行政制度概论”(载第一号)“教育行政制度分论及拟制”(载1908年8月27日 第二号)等文,嘉鱼刘文嘉发表“论小学当注重精神教育”(载1909年4月15日 第三号)。停刊日期不详。[13](P2 413)

鄂南留学生参与创办的爱国刊物产生了较大反响:如《湖北学生界》“颇邀奖誉,销数在七千份以上”“吾鄂各学堂,对于《湖北学生界》及革命刊物,人人手秘一册,递相传播,皆欲奋起为天完徐帝,大汉陈皇,而为汉族争自由,复国权矣。”[14](P15)《汉风》杂志章太炎“欢为题封面,并书‘能夏则大’四字以代弁言”,以“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灵,大汉之发天声”四句为杂志追求,[15](P210)杂志“一时风行遐迩,华侨及欧美留学生均爱读之”。[16](P7)时人评论道:“两湖革命思潮,多发源于二杂志矣(指《湖北学生界》和《游学译编》)”。[17](P115,116)伊犁革命党人在伊犁起义胜利后的通电中指出:伊犁“九城汉民自经同志等二年来报纸(《即伊犁白话报》)鼓吹,各部落蒙、哈(萨克)、缠回(维吾尔)亦与有情愫,同时均一律反正”,[18](P46)为伊犁革命播下了思想火种。

二、参加激进组织 壮大革命力量

20世纪初,鄂南留学生通过加入进步组织,将分散的反清之举汇入磅礴的爱国运动,加强了革命队伍的整体力量。

1898年前后孙中山与留日学生开始建立联系。据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吴禄贞》载:“纪元前十四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春天,国父孙中山先生从欧洲到日本运动革命,禄贞同永建、慈祥等(实际上包括吴禄贞、傅慈祥、刘道仁、万廷献、吴祖荫、吴元泽等六人,作者注),便同时受了革命的洗礼,他潜伏很久的思潮,得革命真理的撼动,更为汹涌而澎湃。[19](P263)留学期间,吴禄贞、傅慈祥在孙中山指导下,建立了兴中会外围组织“励志学会”,吴祖荫参加了该组织。[20](P113,114)

1902年,吴禄贞从日本毕业归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为训练新军教官,吴即借武昌花园山孙茂森花园李廉方(原名步青)寓,倡谈革命。“学界往来者颇多,凡以后留学东西各国者十之八九曾到是处”。[21](P2)“花园山机关”成员有姓名可考者51名。[22](P109)重要成员有吕大森、朱和中、耿伯钊、胡秉柯、曹亚伯、万声扬、时功璧、时功玖、冯特民、李书城、徐祝平、蓝天蔚、周维桢、张荣楣等。1903年夏回国度假之张鸿藻(子渔)、经心学院蒲圻学生贺之才(培之)也名列其中。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后,“花园山机关”即派贺之才专程赴沪,“密携《革命军》数百册回鄂”。

几乎与此同时,由田桐发起,武昌新式学堂一批志趣相投青年在黄鹤楼上义结金兰、挥斥意气、共誓患难。按年纪排行,14人分别是:伍守彝、陈乾、居正、管鸿翔、朱侗、石瑛、田桐、刘懋哉、李凤鸣、陈敦复、杨郁吾、陈韬、陈亚文、张九维等。[23](P27)其中石瑛为湖北阳新(现为通山)人,后号称“民国第一清官”。

在东京,1903年留日学生掀起拒俄运动,4月29日留日学生在东京神田锦辉馆举行拒俄大会,随后组织拒俄义勇队。30日签名从军者达到130余人,参加本部办事者50余人。5月2日改义勇队为学生军,3日进行编队,蓝天蔚为学生军队长。咸宁张魁先成为乙区二分队队员。①因清廷驻日公使横加干涉,学生军不得不更名为“军国民教育会”,该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为宗旨,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团体。

“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也有较大发展,到1909年6月,其会员达185人,来自湖北50余州县。武昌府24人中,鄂南籍会员占1/3,包括嘉鱼夏道南,咸宁袁凤仪、刘炳墀,崇阳蔡传书、邓海鳌、徐钟英、邓煜南,通城葛宗楚等。[12](P295,296)

在武昌,继武昌花园山聚会后,1904 年 7 月 3 日正式成立湖北最早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宗旨标明科学……而以革命排满为密约”。吕大森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宋教仁掌文书,曹亚伯任宣传。[21](P4)据《龚村榕先生自述年谱》载:1903年“入湖北省文普通中学堂,先兄(指龚村桂)与入方言学堂,余与宋教仁、田桐等同学喜谈革命,引为同志,并向各学堂联络运动”。龚成为科学补习所所员。[24](P6)时为湖北新军的冯大树进入补习所,积极开展反清活动。科学补习所被查封后,1905年夏,刘静庵借武昌美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所设日知会阅报室为掩护,宣传革命。1906年2月,日知会正式发展成为新的革命团体,冯大树成为日知会正式会员。[24](P13)

需提及的是:日知会曾创作两首军歌,颇富特色。1905年在文华书院教授英文的余日章兼主持学生军操,为激发尚武精神,与国文教员、日知会会员张纯一“议作军歌”, 即《同胞团结歌》,后又复作《向前奋勇歌》。两曲朗朗上口,饱蘸爱国精神和反清思想,不仅湖北军学界广为习唱, “安庆军营中亦然”。[25](P218-220)武昌首义中,新军高唱“准备指日挥戈,好收拾旧山河”的歌曲,投入与清军的战斗。[26](P176)

在欧洲:1904年初抵比利时留学的贺之才等人通过刘成禺获悉孙中山旅欧行程,并帮孙筹集到数千法郎旅资。1905年1月,孙中山从英国渡海,贺之才与留学生代表朱和中、李藩昌冒寒亲往北海俄斯顿港迎接。在布鲁塞尔,孙中山与贺之才、史青、朱和中、魏宸祖等讨论如何组织革命。经三天三夜激烈辩论,孙中山改变坚持以会党力量为主的策略:“为言今后将发展革命势力于留学界,留学生之献身革命者,分途作领导人”。[27](P5,6)孙中山提出:要革命就得有团体。贺之才、史青、魏宸祖等30余人先后宣誓,矢志加入反清革命。“是为欧洲同盟会成立之始”,[27](P7)“是时会名尚未确定,但通称革命党”。[28](P188)孙中山也认为布鲁塞尔聚会是海外组织革命团体的“第一会”。比利时“第一会”后,孙中山先后在柏林、巴黎召开“第二会”“第三会”,分别有20余人和10余人宣誓加盟革命团体。后来,石瑛与咸宁留欧学生王鸿猷通过留比学生革命外围组织“公民党”加入革命党。中国同盟会欧洲分会之名正式确认后,王鸿猷、贺之才分别成为法国巴黎通讯处及比利时布鲁塞尔通讯处联络人。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将1905年留学生在欧洲布鲁塞尔、柏林、巴黎的三次加盟,与同年8月在日本东京同盟会的正式成立相提并论。[29](P237)欧洲同盟会为孙中山革命事业准备了干部,并在组织政党、宣传革命、制订革命策略上对孙中山提供了重要帮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5](P26)

孙中山抵欧时,贺之才曾告:东京同志甚多,均可加入同盟,并为此作函介绍李书城、但焘、时功玖、耿觐文等,孙中山遂决意为东京之行。贺之才等比盟员还共筹款项,作为孙中山东归之资。在留欧学生帮助下,孙中山与留日学生联系进一步增强。黄兴回忆:1905年,“适孙中山自美洲(注:应为欧洲)来日本,因日人宫崎寅藏介绍相见,谈论极合,始立同盟会”。[30](P486,487)7月28日,经程家柽介绍,孙中山与陈天华、宋教仁等留学生在《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会晤。29日,黄兴等华兴会会员与孙中山在程家柽寓宅(另说黄兴寓所)继续聚会,商定会名为“中国同盟会”。据冯自由记载,程家柽曾邀陈天华、宋教仁、白逾恒、张继、但焘等参加。[31](P48)7月30日,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在东京赤阪区松町三番地黑龙会本部(内田良平宅)召开,黄兴、宋教仁、程家柽、冯自由、胡毅生、马君武邀集留学生代表70余人出席。相关研究表明,但焘、鲁鱼、甚至龚国煌参加同盟会筹备会。[32](P132-135)8月20日,中国同盟会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确立了革命纲领。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33](P64)孙中山后来总结这一事件:“及乙已之秋,集合全国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29](P237)

上世纪80年代,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水电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水电建设引起的天然河道的流态、水文泥沙特征以及河流生态等方面的变化,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减小水电开发对河流环境影响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技术导则、认证程序及技术标准,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瑞典绿色水电认证、美国低影响水电认证和国际水电协会的水电可持续性评估。

在日本,孙中山首访但焘于神田区红梅馆,但焘也数度谒见孙中山。同盟会成立后,但焘任司法部判事,次年调任执行部书记干事、总理秘书与湖北支部主要负责人,并兼负欧美会务联络事宜。据《龚村榕先生自述年谱》:1905年“由宋田(即宋教仁、田桐)介绍余兄弟入会加盟,余任调查职,旋充湖北支部部长。由曹亚伯介绍至民报社,晤张继负民报流通责”。冯大树东渡日本后,结交张难先等好友,参加了同盟会,并参与《民报》发行工作,有研究认为,1905年夏道南到东京后,加入同盟会,与陈天华、宋教仁、鲁鱼等人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崇阳曾运檄结识宋教仁、田桐,并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宣传;崇阳留日学生周孟阳经密友介绍,也加入同盟会,参加印发革命书刊、散发传单、作演讲等活动。[34](P276,319,327)

自“花园山聚会”经科学补习所到日知会、同盟会一脉相承的运动新军的“抬营主义”在鄂南人身上得以落实。1906年,通山黄振中考入武普通学堂,结识革命党人刘子庵。黄后投新军,被调汉阳混成协四十二标一营。他在此间结识了进步人士胡玉珍等,并与胡玉珍、邱文彬等创立“益智社”,在士兵中传播民主思想,成为汉阳新军中革命的胚胎。1910年5月,黄考入陆军特别学堂,又结识蒋翊武、刘复基,共商反清大计。1911年毕业回营,任“下士团”教员兼代理排长。为图革命大业,他与胡玉珍积极发展壮大“益智社”,后蒋翊武等在武昌建立革命组织“文学社”,黄以大局为重,将“益智社”并入文学社,四十二标成为新军中拥有文学社社员最多的部队,黄专理财政兼任参议,为该社中坚。[35](P622,623)事实证明:经革命思想洗礼的新军在辛亥首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采取直接行动 摇撼清廷基础

鄂南留学生不仅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积极参加革命组织,还参与一系列反抗斗争,进一步动摇清王朝统治根基。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大举侵华。唐才常等密谋在长江中下游起事。6月,励志学会组织由吴禄贞、傅慈祥、吴祖荫等9人组成的回国请愿团。请愿团先后在南京、武昌拜会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希望他们脱离清廷“自立”。[36)(P50)8月底汉口自立军总机关被破获,唐才常、林圭等20余人被捕牺牲,自立军起义失败。尽管吴祖荫在自立军起义时的活动有待进一步厘清,但据目前掌握材料,吴祖荫无疑参与了自立军起事。1900年张之洞向日本发照会,称:“乃访闻诸生中,竟有惑于康梁邪说,不知自爱,亲附乱党,勾通会匪者,如刘赓云、吴祖荫、程家柽、王璟芳、卢静远五名,到东后,竟为康党所煽惑,潜与结交……其中,刘赓云、吴祖荫两名,尤为狂悖,查出与湖北乱匪书信,其中言语种种,骇人听闻”。[37](P79,80)

鄂南留学生的爱国斗争在反对“取缔规则”事件中达到高潮。随着留日学生和侨民革命情绪高涨,清政府多次要求日政府协助取缔留学生革命活动。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省令第十九号《关于准许清国留学生入学公私立学校之规程》,留日学生认为第十九号令严重侵犯自身的权利与自由,尤以其中第9、10条为甚,他们集体上书,要求文部省废除省令。同年11月30日以东京数所招生清留学生学校为发端,爆发蔓延日本全境罢课运动。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发展成为留日学生集体离日归国运动,2000余名留学生先后回国。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抗争中,龚村榕兄弟组织敢死队,图谋刺杀清政府派遣之中国留学生会长杨度(未果);张贴布告于留学生公馆,历数清廷与杨度之罪状;召集留学生于弘文书院,力主罢课。驻日公使杨枢密奏清廷,光绪下诏对胡瑛等18名滋事学生(包括光禄寺署正韩汝庚共19人)“择尤惩治”“绝其悻进之途”。[38](P17)18人中有田桐、宋教仁,还有崇阳籍曾运檄、冯状猷(即冯大树)、龚国煌、龚国辉等4人。

龚国煌积极组织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革命力量。田桐在《革命闲话》中之“襄宛之组织”记载:“丙午(1906年)萍醴之役,同人谋归响应。刘仲文(湘)、庄韵甫(维汉)、龚村榕三人,向孙公请命,具言襄宛间有志士可结纳起义。孙公以款绌为言,村榕曰:‘先生但给委任,款则由我自备。’……三人遂同归。先往襄阳,次往南阳各地,而萍醴之事已败矣。时久雪严寒,三人商作久远之计,组织固定机关,使普及襄宛各地,令其有志者来鄂投军。厥后,第八镇、二十一混成协,襄宛之人甚多,皆从事革命,此其嗃(嚆)矢也。”[39](P399)

萍浏醴起义时,朱子龙、胡瑛、梁钟汉三人回武昌襄助,事泄,朱子龙、胡瑛、刘静庵、张难先等9人被捕,是为武昌“日知会丙午之狱”(1907年为农历丙午年)。在湖北巡警道开列拟缉捕的第二批黑名单中,余日章、张纯一、胡兰亭、黄吉亭等日知会著名人士赫然在目,余日章排名第一。罗织的罪状包括:组织学生军;组织救世军;编辑文华学界,鼓吹革命;办日知会,为革命之准备等。在圣公会主教吴德施、会长孟良佐、黄吉亭救助下,1907年2月7日,清廷免去了已捕9人死刑,第二批捕人计划无果而终。[40](P14,15)

武昌“日知会”案发后,冯大树等因重大嫌疑无法隐居武汉。1908年伊犁将军长庚创办新军,湖北陆军四十二标统带杨缵绪奉命调任伊犁陆军协统,冯特民、冯大树等随湖北新军赴疆,1908年7月抵伊犁。冯大树始任警察提调,与马凌宵(字腾云)负责发动回民与军标。1909年冯大树与杨缵绪等在宁远组织筹还国债大会,为开展革命积累经费。冯还兼任慧远各校教习,宣传爱国思想,深入军营,联络伊犁哥老会,秘密组织义勇团,团结维吾尔族、回族等各族人民,消除回汉之间的隔阂。冯特民、冯大树等创办《伊犁白话报 》,宣传革命,实行“共和”。经过三年多艰苦细致的发动,革命力量不断壮大,获得各族人民广泛支持,一场起义正在酝酿。[41](P6)

崇阳籍留日学生周孟阳1908年回国后,与在汉的同邑学子金华衮、孙时、孙汪熊等30余人创立“谈兵社”,该社名义上是崇阳籍在汉学生联谊团体,实际上主要活动是在学生中宣传革命,研究欧美立国图存之道,学习军事技术,联络其他组织配合起义。1910年4月金华衮与周孟阳等主要社员潜回崇阳,在港口邀集进步人士举行秘密会议,传达武汉革命形势及准备武装起义的计划与步骤。[34](P134-136,327,328)

夏道南参加了1909年湖北争路运动。是年10月,留日学生公举夏道南与张伯烈为湖北留日学生代表回国,夏道南在省咨议局痛陈借款之病与商办铁路之利,并将所撰《湖北商办铁路意见书》及《湖北铁路协会章程》提交咨议局,敦促议长吴庆焘推举刘赓藻、张国溶、夏寿康、汤化龙等10人为铁路协会会员。11月,湖北铁路协会在汉口召开特别大会,夏登台演说,痛陈“川粤汉铁路乃吾湘鄂人之命脉,路存则湘鄂存,路亡则湘鄂亦与之俱亡。”并散发《东京拒款会代表意见书》,力倡集股筹款商办。[42](P469)

随着革命条件日益成熟,湖北咨议局张国溶完成从立宪走向革命的转变。1909年10月,为推进清廷立宪,湖北咨议局应运而生,汤化龙任议长,张国溶以其翰林、留学等资望任副议长。张国溶与汤化龙共同发起宪政筹备会、铁路协会、汉口宪政同志会等,创办《宪政白话报》。1910年湖北和其他省份咨议局代表齐集北京,向清廷三次呈递速开国会请愿书。第三次国会请愿时,张国溶被推为联合会起草员,奋笔直书《请速开国会提议案》上奏清廷;在张国溶等议员发动下, 汉口国会请愿同志会联合武汉各团体数千人,前往湖广总督衙门请愿。皇族内阁的丑剧激起咨议局代表的强烈愤慨, 张国溶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的名义起草《咨议局联合会宣告全国书》, 与汤化龙一道率各省咨议局联合会成员多次呈文请都察院代奏, 甚至“匐匍都门、积诚罄哀”,力陈皇族与内阁在宪政上势不两立。立宪梦想彻底破灭, 以汤化龙、张国溶为代表的湖北咨议局议员由悲愤生绝望, 由绝望走向革命,隐然成为革命党的同盟军,1911年夏他们设法保护被鄂督瑞徵查封的由革命党人主办的《大江报》。[43](P24-26)

在欧洲的鄂南留学生时刻关注国内形势发展,给予孙中山力所能及的帮助。1905年5月中旬,孙中山在贺子才引见陪同下,拜访社会党国际执行局(第二国际常设机构)主席王德威尔德(Emile Vandervelde,1866-1938)和书记胡斯曼(Camille Huysmans,1871-1968)。贺之才设法筹办孙中山嘱购的军火(因款项不济未果),屡次请求躬赴前线,参加镇南关起义及河口起义。[44](P80)王鸿猷变卖田产、庄房,遣散仆人和长工,支持革命。1905-1911年间,孙中山与王鸿猷之间书信来往频繁,1909年10月8日,孙中山自伦敦致函王鸿猷,嘱与王宠惠(字亮畴)、石瑛在巴黎创办《学报》,介绍科学、政理以及欧洲时事,暗中引入革命之思想,“将来可作交通内地各省有心人之机关,又可作联络欧洲学界之枢纽”。半个月后(10月22日),孙中山又致函王鸿猷,回应陶成章的攻击诬谤,劝告王鸿猷帮助杨笃生办通讯社,“此事关于吾党之利便者确多,将来或可藉为大用亦未可定”,并嘱其助张翼枢筹学费。[45](P3,4)1909年夏秋,石瑛抵英,与在伦敦的吴稚晖等一道,积极支持孙中山。1909年8月、1911年1月、1911年11月,孙中山三次来英,石瑛与孙中山多次会面。武昌首义爆发后孙中山前往欧洲,以争取英国等国政府的支持和欧洲银行团贷款。为应不时之需,孙中山偕李晓生、谢仪仲、石瑛等赴伦敦东郊唐人街演说筹款。在巴黎期间,孙中山“尝邀各种专门毕业之同志归国参加组织共和政府事宜”。[46](P956)1911年12月孙中山回国前,特赠吴稚晖旅费60英镑,并嘱吴邀石瑛即归。[47](P576)留欧学生间也多有联系:据吴稚晖日记记载:1910年8月24日、9月10日,石瑛就“立会”、创办“通信杂志”与吴稚晖多有交流。[48](P601,604)1911年6月间,王鸿猷与石瑛商议,邀约吴稚晖、杨笃生等,建立联络官、绅、学界人士的政学党组织“兑社”,以团结广泛的留欧力量。[49](P65,66)

四、投身辛亥革命 建设共和大业

武昌首义后,鄂南留学生迅速投入革命,参加阳夏战争、建立湖北革命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又投身建设共和国。

1911年10月8日,孙武在汉口检试炸药失事,起义计划暴露,许多革命党被捕。黄振中拒不脱逃,言:“一人可逃,四万万同胞怎逃?”暗中联络革命党人,做好策应起义准备。武昌首义爆发,10月11日率队冲杀在前,击溃龟山清军,置大炮严守。旋分兵占领汉阳兵工厂。次日克复汉阳城,再派兵协助赵承武光复汉口。13日被黎元洪任命为第一标统带兼管商团营。18日,清军反扑汉口,黄振中奉令出击,在跑马场一带与敌激战,获大捷,受战地嘉奖。接着又在刘家庙大败清军,缴获大量枪械粮食马匹。10月23日,奉令率部回汉阳休整。10月25日,清军复占汉口刘家庙,黄率部增援,激战三昼夜。因寡不敌众,战斗失利。11月1日,随民军总部退守汉阳。南北停战后,被提升为湖北省二师参谋、副总统侍卫武官。[50](P1 295)

武昌首义后,夏道南潜行回武昌,任湖北军政府顾问,旋委为军务部参议。阳夏战役奉命调选部属将士赴汉阳,自11月23日至25日在扁担山、磨盘山一带与清军激战三昼夜。11月27日汉阳失守,夏坚决反对放弃武昌,夺取南京,表示:身可碎,头可断,城不可弃。鼎力部署,固守武昌。12月2日南北停战议和,在孙武、张振武军务部长离鄂期间,任军务部副部长,代理部中事务。[35](P567-570)

武昌起义爆发,余日章积极联络中西人士,组织红十字会,自任总干事,开展战地医疗救护,这是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组织。当清政府海军进攻武昌时,余自告奋勇,携黎元洪亲笔函,乘舢板谒见清海军提督萨镇冰,说服黎元洪的老师萨镇冰,萨最终许诺不攻击民军。汉阳失守后,被黎元洪委为总理后路粮台,利用红十字会臂章、旗帜作掩护,及时完成军粮采办。不久,应军政府外交部长胡瑛之请,被委任军政府外交部“驻汉交涉局局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又调任副总统黎元洪的英文秘书、外交顾问。[40](P18-20)

汤化龙、张国溶等为代表的湖北咨议局在武昌首义后迅速转向革命。10月11日,革命党人、起义新军就建立湖北军政府等邀咨议局议员、地方绅商赴咨议局商讨,汤化龙表示:“革命事业,鄙人素表赞同”。[51](P36)汤化龙被推为总参议,主持民政工作,夏寿康、张国溶被推为副参议。对于革命党人饷项的要求,汤化龙、张国溶等召集咨议局议员“集议表决,先尽官钱局、造币厂、藩署三处现存之银及铜元,约二百万串,支给军用”。[52](P484)10月17日,军政府暂行条例颁布,汤化龙任政事部长,政事部设7局,张国溶任编制局局长。[53](P407)

辛亥首义的枪声召唤正在津、京的崇阳籍志士。正在北洋大学求学的王世杰投笔从戎,赶到炮火连天的武昌。他加入同盟会,担任鄂省都督府秘书。后因战事吃紧,“参加守城工作,继由都督府派为代表赴湘请师,湖南都督谭廷闿即派在湘之桂军赵恒惕一旅,与世杰同乘招商局轮返鄂,弛援武昌,城围得解”。[54](P6)就聘《国光新闻》的龚村榕潜赴天津,绕海道返鄂,担任鄂军政府顾问兼监察处参议,其兄龚村桂任职内务部铨叙科,不久调任随县知事。[34](P83)曾运檄参加阳夏战争,英勇顽强,得到黄兴的赏识,被调入身边从事参谋工作。停战议和后,留在湖北军队中任职。[34](P319)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蒲圻刘树杞担任理财部参议。理财部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库款管理,刘树杞是专门小组五位成员之一,另外四位是董用威(董必武)、张国恩、潘助俗、姚汝婴。专门小组建议军政府不得动用库存金银,尽量先使用铜元;开支以军饷为主;其他公职人员,只暂维持伙食。[55](P321-325)刘文嘉由黑龙江浮海南下,历充鄂军政府内务顾问、财政参议兼财务科长。洎实行军民分治,经民政长刘心源、夏寿康先后荐任为民政府首席秘书兼财政佥事并总务科长,赞画一切,深资倚重。[56](P10)南北停战后,军政府由洪山迁昙华林,鲁鱼被推为顾问。[24](P94)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鄂南留学生纷纷参加新政府。辛亥武昌首义前夕,但焘豫入其中,曾唔刘公、陶德琨、江华本、潘公复等。1911年12月但焘至上海谒孙中山,孙中山密语但焘:“我政府尚未成立,而清廷已与我议和,组织政府,真不可缓也”,并请但焘赞划新政府部属、人选。民国建立后,但焘任临时大总统秘书兼公报局局长。[16](P7,8)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王鸿猷回国,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1912年3月,兼任江南造币总厂正长(末赴任)。石瑛1912年1月回国,出任总统机要秘书兼总办禁烟事宜。孙中山去职后,返汉主持同盟会湖北支部,同年转入国民党,被选为湖北省议会议员、国会众议院议员。1912年初,贺之才奉孙中山电召回国,被实业部次长马君武邀聘实业部工政司司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北京政府工商部佥事。[57](P612)蒲圻黄昌谷北洋大学毕业后,被派遣湖北担任电报通讯职务,暗中支持革命军起义。1912年3月经但焘介绍加入同盟会,并任孙中山秘书。[58](P232)据统计,当时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各部部长以及总统府重要职官大约50人,鄂南留学生占三席,即财务部次长王鸿猷、总统府秘书处军事组石瑛、民事组但焘(兼秘书处公报局长),若加上与鄂南有关联的实业部次长马君武(其祖籍是蒲圻),则更为可观,这一盛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鄂南留学生还将辛亥首义的烈火烧遍南疆西陲。在广东香山,同盟会南方支部统筹部澳门总支部积极响应武昌首义,一面派骨干到新军策反,一面派人到香山组织民众起义。1911年11月6日,郑彼岸、林君复、郑仲超率领团勇民军共约3 000人,分两路直取县城。县知事覃寿堃(字孝方 蒲圻人)任职香山仅仅1月,顺应大势,缴出县署印信,表示附义,并发布《申缴文》:“窃知县怀抱民族主义,十年于兹……知县为中国计,为前途计,为地方治安计,为同胞生命财产计,均有应尽之义务”。[59](P341-342)当晚义军召开军民大会,成立香山县临时军政府,设民政、军政两部掌县事,并举覃寿堃为临时民政长,黄龙璋为军政部长。[60](P279)民国成立后,覃寿堃回湖北,任副总统黎元洪顾问,1913年当选湖北省第一届议会议长。

在新疆伊犁,武昌起义爆发后,电约伊犁响应。伊犁将军志锐(字伯愚)为防止革命,下令封闭《伊犁白话报》,遣散新军,免去杨缵绪职务。官兵冻饿交加,怨声载道。杨缵绪与冯特民、李辅黄、冯大树等策划,成立以冯特民为总干事、李辅黄为总指挥的起义指挥机构。1912年1月7日晚9时,伊犁起义爆发。起义军兵分五路,冯大树率队攻打副都督衙署,亲冒矢石,奋勇争先,副都统请降。次日清晨,革命党人活捉志锐并将其处死,成立五族共进会,推杨缵绪为会长。1月8日(另说10日、12日),新伊大都督府成立,广福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新伊大都督,冯大树为平政院院长。2月24日平政院改称参事院,冯大树仍任院长。新疆巡抚袁大化效忠清廷,率军进攻伊犁,冯大树留守伊犁,主持日常工作。3月22日双方罢兵停战,贺家栋、冯大树、李辅黄等赴塔尔巴哈台谈判。7月8日,和议告成,新伊大都督府撤销,设立伊犁镇边使署;杨增新主持新疆政府。[61](P141-147)冯大树被任命为新疆驻京代表。1913年3月1日被新疆推举为宪法委员。[41](P6)

1943年参加伊犁革命的万象春从辛亥革命全局评价伊犁起义:“如果伊犁不起革命,清廷迁都事成,那时爰正貔貅,逐鹿中原,偏安西北,尚有可能。伊犁革命,格杀志伯愚,败走袁大化,载澜携春(注:原文如此。疑为眷),逃奔库伦,甘督长庚,解权卸位,不但阻遏清廷迁都成议,而且促迫宣统逊位。盖伊犁一班革命同志,对于民国之贡献,当不在武昌首义及各省响应之下矣。”[62](P34)

五、余论

清王朝派遣留学生的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宽广视野、通晓西学专门人才,维护封建统治。但历史发展却不以它意志为转移,近代相当部分留学生作为辛亥革命骨干力量,成为清王朝掘墓人。正如湖北巡抚端方所言:“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所虑的也是湖北”。[63](P247)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演讲中,高度评价留学生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本党从前在日本组织同盟会所得的会员,不过一万多学生,他们回国之后到各省去宣传,便收辛亥年武昌起义登高一呼,全国响应,不到半年全国就统一的大效果”。[64](P255)他认为:“东京学生实为中华民国建国最有功之人”[65](P20,21)

与其他地区留学生相比,鄂南留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在三个方面尤值关注:其一是在革命的舆论宣传方面。鄂南留学生中涌现如但焘、张国溶以及稍晚黄昌谷等为代表的一批资产阶级思想宣传家、鼓动家,《湖北学生界》“以世界知识及民族主义唤起内地学生觉醒”为宗旨,开留学界以省名办刊之先河;《二十世纪之支那》“鼓吹民族主义,不遗余力”,后成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它“宣导海外革命思潮,排斥保皇君宪邪说”,促使更多的人抛弃改良,走向革命。其二是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早年以会党和华侨为主要力量,1905年与欧洲留学生深入交流,使他认识到依靠知识界,在留学生中组织革命力量的重要性;并采用“更换新军脑筋”与“改造旧式会党”双管齐下的方针。孙中山革命策略的变化,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和总统府中有数位鄂南留学生,这种地域分布上的集中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不多见的,鄂南留学生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干部资源。其三是对其他省区革命的推动作用。鄂南留学生的作用越出一省之范围,伊犁起义将革命推广到西部边陲,它对辛亥革命后全国形势的迅速发展、对新疆近现代历史均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辛亥革命以后,鄂南留学生为捍卫共和继续斗争,他们积极参加二次革命、护国与护法运动,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注释:

① 冯自由在《癸卯留日学生军姓名补述》中作张魁光,参见冯自由:《革命逸史》第5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页;沈渭滨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一书中照录,并表列张氏有关情况:张魁光字涧香,年龄23 ,籍贯湖北威县,光绪二十七年八月留日,自费入同文书院。据笔者考证,张魁光应为张魁先,湖北咸宁人,两著作系印刷错误。见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第164页。

猜你喜欢

孙中山湖北留学生
The rise of China-Chic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孙中山的绰号
驰援湖北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