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响应策略及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启示

2022-11-24张爱婷

天津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一流选题

张爱婷

(天津农学院科技处(学报编辑部) 天津 300392)

2020 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突发,全国各地相继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并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尽所能、科学防控,各科技期刊编辑部也责无旁贷地投入到抗击疫情中,并力所能及地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贡献自己的力量,即迅速策划组稿、高效编辑出版,积极宣传推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践行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

2020 年1 月30 日,科技部下发《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科技攻关项目承担单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这从侧面表明了我国科学研究评价中的一个现状,即大量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刊载在外国期刊上,由此导致这些成果无法及时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1]。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将我国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抗疫一线显然比在国际上传播更为重要。

2003 年非典疫情暴发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资助关于冠状病毒的研究。调查表明:2003—2015 年,冠状病毒相关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达60 余项,金额达3 000 多万,但项目产出的论文却有62%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虽然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可使外国同行获悉我国的科研成就和提升我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但因语言障碍及国外出版商的付费阅读模式,这些文章中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很少,其被引中来自国内期刊的仅一成左右。这并不符合国家提供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的初衷,扭转这种局面刻不容缓。

中国科研人员已连续多年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世界第二,其中高被引论文总量为世界第三,我国许多优秀稿源被国外出版商竞相争抢[2],由此可见,如果我国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国内期刊可以迅速成长,并发展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那么既可达到让国际同行获悉我国科研成就的目的,又可在国内高效传播,进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和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并推动科研成果首先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居世界第三,但从发展水平和规模上看,与科技期刊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缺乏能够代表中国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3]。因此,应加快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2019 年8 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中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4]。这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明确提出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科技期刊迅速策划组稿、高效编辑出版、积极宣传推广,这些都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新经验。

1 迅速选题策划组稿,形成期刊特色

科技期刊生命力的体现就是其时效性,只有时效性高,才能真正发挥期刊的价值[5]。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时间即是生命,为使最新科研成果尽快应用于疫情防控之中,提高期刊时效性迫在眉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许多相关科技期刊编辑部第一时间响应,结合期刊刊载范围、作者诉求和读者需求在期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出征稿函,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征集有关新冠病毒防控方面的稿件,如《生物信息学》《中医杂志》《协和医学杂志》等[5],还有期刊主动邀约相关专家和课题组撰写专题文章,非医学类期刊也积极策划自身专业背景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的选题[6],并通过约稿、组稿和组织专栏、专刊充分发挥期刊在突发事件中的正向引导作用。

Nature、Science 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均因载文能反映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而长期被人们推崇[7];刘天星等[8]对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显示,84.81%认为内容质量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内容一直以来都是科技期刊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要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优秀的选题策划和组稿能力。《意见》也指出,要“变革办刊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敏锐把握科技前沿和发展规律,拓展选题策划的国际视野,发布学科发展报告,提高学术引领力和对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

首先,选题应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随时掌握所分管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能准确判断来稿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应密切关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并能对分管领域的关注焦点、研究进展等进行深入剖析。

其次,编辑应具备选题策划、形成专栏专刊的能力,积极引导作者投稿,打破编辑只能被动等稿的尴尬局面,使稿源相对稳定,从而提高稿件质量和提升期刊影响力,并形成良性循环。

再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组稿能力,运用大数据建立起作者和科研院所的实时信息库,并详细分析、深入了解该领域最新动态,关注该领域研究方向,明确该领域研究趋势,合理约稿,从而提升投稿论文质量和刊物新颖性、前沿性。

最后,编辑还应具有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提升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综合判断能力,准确把握事件本质、作者诉求和读者需求,应急反应准确无误且及时高效。

2 快速组织审稿,保证稿件质量

内容是立刊之本,科技期刊的核心意义在于优质内容的有效传播,因此,应全力做好科技期刊的内容和质量建设。专家的审稿工作对于保证科技期刊的论文质量至关重要。正如《意见》所指出的,要“突出以质量与价值为核心的绩效导向,建立健全创办到退出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机制,实现期刊布局的动态调整和能力提升。加强和完善期刊三审三校、匿名审稿等内容生产把关机制”。可见遴选合适的审稿专家、严把学术质量关的重要性。

众多科技期刊根据抗击疫情的迫切需要和作者的诉求为新冠肺炎相关论文开设了绿色通道,需要高效开展审稿、改稿等工作,保证最新专题论文以最快速度发表。如有期刊通过在作者投稿当天即完成初审,充分调动了作者积极性;在向作者约稿的同时根据被邀稿件主题提前联系合适审稿人;启用编辑负责制,实时追踪审稿和修改过程,尽可能为专家、作者提供帮助等措施,有效节约了审稿、改稿时间,为迅速发表优秀疫情相关论文奠定了基础[9]。

《意见》指出,要“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学术评价指挥棒作用,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要想更多地被国内外同行发现、应用,就应争取科研成果的优先发表权。据报道,科技论文每延误1.5~2 年发表,其情报价值会丧失30%[10]。有报道指出,我国学术期刊平均出版时长达13.5 个月,而《美国医学会杂志》从投稿到接收仅需42 d,在线接收所需用时仅为17 d[11]。由此可见,要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编辑应认真高效完成初审,尽快遴选合适专家,实时追踪审稿进程,协调配合专家、作者,努力提高审稿效率。

3 高效编辑出版,提高发表效率

许多期刊工作者面对此次疫情积极作为、高效运作,运用新型出版模式缩短编辑出版时间,提高发表效率,主要方式包括网络首发和开放获取等。经过多方共同配合,高质量地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机制、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迅速发表在“祖国大地上”,助力了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学术支撑。

首先,网络首发促进论文快速发表。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的期刊纷纷加入知网网络首发队伍,以保证一线医护人员和研究学者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研究成果。如2020 年1 月12 日《天津中医药》刊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是在中国知网检索系统中检索“新型冠状病毒”、显示发表最早的文献[12]。此外,还有许多期刊将待发文章在其官网进行优先出版,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专栏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中华医学期刊网迅速推出的特色栏目,许多待发稿件在此专栏实现了官网优先出版[13]。在此次疫情中,我国期刊出版周期变短,呈现了新闻化的趋势。

其次,开放存取促进论文快速传播。抗疫初期,开放获取迅速发展,国内部分一流医学期刊(如《放射学实践》等)纷纷采用开放获取途径,迅速出版疫情相关论文,第一时间与全社会共享疫情相关研究成果,高效便捷,促进了疫情最新成果的广泛传播[14]。由此可见,作为科技成果传播重要载体的科技期刊,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见》也指出,要“探索论文网络首发、增强数字出版、数据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提供高效精准知识服务,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4]。调查表明我国学术期刊从收稿到发表长达13.5 个月,而《自然》从收稿到发表仅需12 d,重要的稿件更是只需3 d[14]。因此,要培育世界一流期刊,就要缩短出版周期和提高论文发表效率。在世界范围内抢先发表论文的能力即为首发能力,提高首发能力是期刊出版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15]。中国知网于2017 年推出网络首发服务,《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为其连续网络出版物,根据“网络首发”项目约定,期刊签约后可以网络首发形式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正式出版,自科类论文用时1 d,社科类论文用时为2 d。网络首发比纸质期刊的文章刊发篇均提前69.2 d,单篇最高提前561 d。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定期出版的科技“期”“刊”已逐步演变为即时出版的“日刊”“时刊”“分刊”,以争分夺秒助力科研工作者抢占科学发现的首发权。开放获取在线出版模式已成为出版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出版方式周期短、传播范围广、使用更便捷,使科技期刊在传播上占据优势。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期刊因许多印刷版无法容纳的优秀学术成果而尝试开拓学术期刊在线版,实现了印刷版与在线版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如2015 年8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获得“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刊号(CN33-6000/C),然后其正式上线;2017 年,《新华文摘》网络版也正式上线[16]。因此,我国科技期刊也可尝试开拓科技期刊在线版。以上措施均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打下了基础。

4 积极宣传推广,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研究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技期刊不应止步于论文发表,而应在第一时间扩大宣传,以提升疫情相关研究的影响力,令研究成果真正惠及人民大众。新媒体出版形式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具有更优异的互动性、更丰富的浏览性、更高速的时效性和更低廉的成本等优势。如《陆军官兵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册》由《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当日阅读量即超十万,其将最新的、全面的抗疫知识传递给了广大读者;《武汉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由《放射学实践》期刊在微信公众号发布2 日浏览量即超万次,文中大量的影像图片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精准临床医学》编辑部在相关文章全文上线以后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其主要内容介绍,并通过编委群、校友群等渠道进行广泛转发,反馈传播效果良好[5]。

《意见》指出,要“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聚合优质资源,创新传播机制,提升科技期刊规模化、集约化办刊水平,推进科技期刊集团化建设,搭建新型传播平台,有效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4]。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科技期刊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信息载体,促进期刊发展进步,运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并通过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多种数字化形式传播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许多科技期刊还在探索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效果,用生动多样的形式增加专业知识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如举办科普讲座、进行人文宣讲、组织高端访谈等都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为发表的每篇文章制作一个单独的二维码,用户扫码即可获取内容介绍、写作背景等信息,还具有体验与作者在线交流、回溯相近主题论文等功能[16],借助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互补性不断扩大科技期刊的读者群。通过上述措施,一方面能增加所刊发文章传播的广泛性,开拓期刊的受众群体,使传播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益于期刊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全面提升,对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培育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出版数字化、智能化,构建全流程平台

《意见》指出,要“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集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于一体”。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学术出版集团纷纷运用自身获取的大量科学研究人员及文章信息建立起大型数字化资源平台,集内容生产、传播和数据检索等功能于一体[17]。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的新要求已转变为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复合出版,其中大量优质的数据内容是学术期刊出版的基础,而多媒体、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形式在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也同样不可或缺[18]。因此,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发挥疫情防控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通过大数据采集、云端存储、智能化和云计算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流程出版平台,不断开拓文章采集、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出版发行等功能,以达到迅速优质选题策划、快速高效审稿编辑、远程快捷校对出版和精准有效宣传推广的数字化、智能化效果,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之路。

6 结 语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众科技期刊编辑部积极应对,力所能及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包括迅速选题策划、组稿,快速组织审稿,高效编辑出版,积极宣传推广,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疫情防控和让科研成果尽快惠及大众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积累了相关经验,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过程中也可借鉴一二,如做好选题策划、形成期刊特色;严把审稿关,保证稿件质量;高效编辑出版,抢占论文首发权;积极宣传推广,提升期刊影响力(品牌和形象,发展数字智能化,构建全流程平台)等。在疫情过后,我们也应继续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找准定位,不懈努力,为争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一流选题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大理大学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谈诗词的选题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选题有误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