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专业医师科普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2-11-24高晓葳王珊珊刘丽燕张宝帅

天津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师科普医学

高晓葳,王珊珊,刘 静,刘丽燕,李 超,张宝帅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 30021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提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1]。但是公众往往不懂医学,也不了解医学的进展,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会对某些医学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误解。为了不断提升公众的医学素养和医学认知,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专业医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健康科普创作。

在2002 年6 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15 条指出,“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2]。“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临床医师将成为健康教育、科普的重要力量[3-4]。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专业医师不但担负着临床医疗工作,还同时肩负着所在医科大学院校医学生的临床知识教学工作,所以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专业医师身兼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和职责。相对于普通的医师而言,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专业医师还具备教师的优势和专长,更有利于开展健康科普工作,因而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专业医师理应承担医学科学知识传播的重任。

1 开展健康科普的必要性

对医学领域陌生会导致公众对医疗活动的信任感降低,易间接促使医患矛盾形成,所以提高全民的医学科学素养和认识到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特殊性对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医务工作者应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投身于科普事业发展中。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将关口前移”[4]。做好健康科普可以降低诱发疾病的风险,从而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如果将疾病比作漏水的水管,那么健康科普就相当于是关水龙头的“扳手”之一。健康科普的意义在于向公众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医学知识,以及指导公众远离疾病、健康生活。还有研究[5]发现在临床教学中增设加强医学科普能力训练的内容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服务质量和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由此可见,普及健康知识也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的另外一种途径[6]。

非医学专业讲解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的医学基础知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医学知识的理解出现不必要的偏倚。而临床专业医师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储备,如果由临床专业医师亲自来进行科普宣传,那么内容会更加专业化、更加准确,效果会更好。中国科协第九次和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均显示,教师和医生在我国公民心目中职业声望和职业期望较高,均排在前五位。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专业医师具备医生和教师双重身份,也使其具有开展医学科普工作的天然优势。所以说,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高校教师将是健康科普这个战场的主力军。

2 健康科普能力提升策略

2.1 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健康科普创作

在进行科普创作时,只有自己能够深入理解,才能写出公众都看得懂的科普文章,临床专业医师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临床专业医师对于本专业内的疾病能够做到熟记于心、应用自如。我们组织各个临床专业的医生就本专业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编辑成系列医学科普宣教材料以介绍这些疾病的一般知识、预防的方法、疾病信号、就医指南、住院须知、治疗方法及用药禁忌等。在编辑材料时,忌只是应用枯燥的文字平铺直叙,一定要图文并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同时又要注意集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为一体,进而编辑成科普版的“医学百科全书”或脍炙人口的健康科普丛书。

2.2 健康科普需要创作者不断地学习、更新信息

健康科普不仅需要普及书本上的基本知识,还要不断地从国内外各类报刊、杂志,甚至在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上汲取新的知识和理论,并进行健康科普创作,这对于普通的科技创作者是有些难度的,但是对于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专业医师是比较轻松的。因为为了跟上学术的发展和带教学生,他们平时就要纵览国内外学术发展的动向和了解各种新的信息。收集信息渠道广、观念新、信息量大,使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专业医师不但有责任,还有能力将医学领域的新观念、新技术和新动态变成通俗易懂的科普素材,以便于更广泛地被公众所了解,提高公众的医学科学素养。

2.3 针对提问进行健康科普创作

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专业医师在平时工作中都会将学生带在身边随时随地进行带教,如在门诊看病人的空隙都会给学生讲解前面所看过的某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医生跟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甚至医生跟病人之间的一问一答,都会隐藏着科普素材。如在给病人进行某项检查前及检查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一起根据患者的感受和注意事项及与其他相关检查的区别等进行提问和回答。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对学生起到了带教的作用,还可以将问答的过程整理出来,由此创作一些关于某项检查的相关健康科普文章。另外,医学生具有与时俱进、激情四溢、触类旁通的特点,可以激发医学生参与创作的积极性,为健康科普的发展增加一股年轻的气息。

2.4 充分利用互联网传递健康科普知识

以往群众对于医学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书籍、电视及广播媒体等渠道,具有信息量小、传播速度慢等缺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临床专业医师也能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手段,并能够推进相应的平台建设,为医学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有利于开展医学科普工作。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创作要新颖、时尚,所以利用互联网传递健康科普知识时尽量应用音频、视频代替平铺直叙的文字,有利于激发公众学习的兴趣,以提高科普传播的效率并扩大传播范围。

2.5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科普创作

要科学地开展科普就要将基本的医学知识大众化。开展科普创作的方式渠道要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除了创作一些深入浅出的健康科普文章外,可以录制一些健康科普音频、视频,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台等节目向大众宣传和普及医学常识,以提升大众的医学知识储备。临床专业医师具有本专业的权威性,故大众易于接受和信服。临床专业医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除了线上的创作方式外,还可以采取线下面对面的方式,推出线下科普讲座、健康咨询、专家访谈、健康专题义诊等活动或针对群众的个性问题给予一对一的解答和指导。另外,宣传册的发放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如可以放在门诊阅读区让患者自行取阅,可以在门诊看病时针对某种疾病赠阅某种有针对性的宣传册,还可以放在居民区及居委会的宣传栏等。

2.6 采取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的科普手段

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虽有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中老年群体、低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仍然较低。所以在进行健康科普宣传时要尤其侧重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科学素质薄弱群体的教育、传播和普及工作力度,这类人群更愿意参加线下形式的现场讲座和咨询活动。另外,中老年人群通过电视、广播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会更高一些,因此,通过广播、电视台等渠道进行健康科普宣传的内容更要侧重于中老年人群。

2.7 借助医联体平台开展健康科普创作

医联体是医疗联合体的简称,是将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的医疗组织联盟,通常由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和提升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借助医联体平台开展健康科普创作也有利于整合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的医学科普资源和优化医疗资源的结构布局。立足医联体平台不同群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丰富的健康科普资源库,有利于全方位地推广医学知识,以实现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统一和信息的更有效传播。

2.8 鼓励多学科、多行业的合作

有很多健康科普知识是涉及多个学科的,所以需要多个学科的临床专业医师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立足临床经验将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及合作,这样创作出的科普作品才会更全面。另外,临床专业医师对于新媒体应用、影音制作等方面是不擅长的,所以对于一些运用新媒体和科普影音制作作品,只有鼓励临床专业医师与制作企业进行合作、各尽其能,才能有效提升医学科普宣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科普宣传的质量。这就像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在科普宣传方面实施的一种多学科合作模式(MDT),也可以称之为“MDT 医学科普模式”。

3 我院开展科普工作情况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微信公众号创建于2014 年8 月,该平台关注人数127 704 人,具有一定的订阅数基础和影响力。该平台每天都发布2 篇健康科普专题文章,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室不同专业、亚专业和多学科合作MDT 等,并将系列科普专题归入特色栏目,如华大夫说“孕”事、听高医生讲耳鸣、药学科普等。我们还借助于各种医学学会的网络平台以文章和抖音等创作方式进行科普宣传。科普文章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图文,会与制作企业合作,配上音视频,以增加阅读的兴趣和提升宣传的趣味性。线下科普交流除了每个专业的单学科、单病种形式以外,院里还组织不同临床专业组建多学科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下科普宣讲,以为公众传递综合全面的健康理念。如我院举办了多期健康大讲堂;根据院内继教项目“MDT 病历讨论会”的内容创办MDT 医学科普内容,通过医院微信公共平台进行科普宣传。另外,我院多学科与多家医联体合作创办了不同专业、形式多样的健康科普平台,并形成了科普“医联体”模式,有效提升了健康科普知识的利用率和共享率。

随着科普工作的开展,我院门诊接诊量不断提升,2021 年门诊量(1 454 866 人次)比 2020 年(1 053 488 人次)增加38.10%,而且有部分互联网线上问诊患者填写的了解渠道为线上或线下科普宣传。随机选择2021 年1 月至12 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并自愿接受调查的315 名患者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对“医院官微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平台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1.4%(288/315)的患者选择“很满意”;对“医院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平台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储备是否有帮助”选项,82.9%(261/315)的患者选择“有帮助”。

4 讨 论

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专业医师不仅是医疗的践行者,也是健康的传播者。他们不但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素养,还具有非常强的传道授业的能力,是承载健康科普宣传的主力军。由他们向全民科普医学知识不但有助于提高全民的医学科学素养,还有利于促进医患和谐及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就医氛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7],所以在进行科普创作及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巨大优势,搭建全方位、多渠道的科普宣传平台,构建良好的医学科普传播服务体系,提升医学科普知识的利用效率和共享率,进而提升公众的医学知识储备。

当今时代,获取医学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健康科普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实用性与权威性。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专业医师都是医科大学附属的临床专家,都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权威性,都有医学科普创作的实力和服务对象。由临床专业人员推送医学科普知识可以确保健康知识传播的权威性、科学性和精准性[8]。中国科协开展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中[7],显示公民对医学新进展感兴趣的比例为69.8%,仅次于科学新发现(77.6%)、新发明和新技术(74.7%)。临床专业医师为了保证健康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必须要洞悉医学信息的新进展,所以临床专业人员开展医学科普势在必行[9]。

医学科普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全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健康科普的意义在于通过普及医学知识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及促进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加强疾病管理等[10]。医学科普任重而道远,传播医学科学思想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专业医师能积极投身到医学科普实践活动中来,将医学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成为医学科普的践行者,让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全民族的医学素质,为公众理解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医师科普医学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中国医师节
中医执业医师全真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