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梧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
2022-11-24肖立新
肖立新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的工作[1]。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贫困状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调整为常态推进。要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顶层设计,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2]在脱贫攻坚后期,国家顶层设计的及时提出,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业农村发展指出了一条平衡发展之路。脱贫攻坚后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方面需要全面借助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提供的全面支持和创造的巨大机遇,同时,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和实践经验可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借鉴,这两者之间紧密和科学地衔接有利于未来农村的全面发展[3]。
1.梧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现状
1.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顶层设计,稳步推进政策衔接
截至2020年,梧州市25.7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贫困县 (区) 全部摘帽[4]。全市58个扶贫工作队、901个工作组、2150名工作队员、267名第一书记、3.3万名帮扶干部奋战脱贫攻坚一线[5]。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梧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夯实了梧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补齐了梧州农村发展中的短板。
为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梧州市首先在政策上制定好了战略规划。2021年5月,梧州市政府印发《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过渡期帮扶政策稳定、效果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在内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全面激发主体和要素活力。以乡村治理为依托,扎实做好服务衔接,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6]。
2021年3月,梧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梧州市自然资源局发出《关于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通知》,就核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相关信息做出工作安排[7]。这一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对脱贫攻坚的承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规范过渡期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的资金管理,2021年7月,梧州市印发了《广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和自治区财政预算专项安排用于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资金预算、分配、使用、拨付、报账、绩效评价、监督检查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指导[8]。
1.2 统筹做好机构队伍衔接,实现工作体系从脱贫攻坚顺利转向乡村振兴
为充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021年,梧州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机构的组建工作,完成了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乡村振兴机构的挂牌工作。梧州市乡村振兴局协调住建、发改、人社、农业等部门深入开展乡村风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小额信贷发放、基础设施建设、稳岗就业、产业发展等工作,大力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9]。
为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拓展,梧州市以多种举措完善新一轮驻村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确保用得好、管得严、选得准,在组织推荐基础上,增设群众举荐、模范引荐两种选拔方式。人才库从去年5000人不到,到今年扩容到6405人。再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对拟选派干部的“三龄两历”、党员群众评价、有无信访问题等进行精准核查,精选优选了804人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021年新任驻村干部中,党员占比60.7%,35岁以下的占比32.9%,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57.3%,具备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专业特长的占比85.9%[10]。
相关机构的及时组建和选人用人制度的完善,使梧州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具备了较为有力的工作队伍,工作体系也顺利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
1.3 加快特色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引进和培育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2020年12月,梧州市在《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小镇,把农村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后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力。
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梧州在发展县级“5+2”特色产业时,创新构建“东融+扶贫”“生态+扶贫”“六堡茶+扶贫”等模式,精准施策,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全市267个贫困村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基地372个,全市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5.78%,并开始打造特色农业体系,一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田园综合体推动生猪、三黄鸡、油茶、粉葛、八角、肉桂、澳洲坚果、中药材、稻鱼(螺)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西江水系沿岸生态农业优势产业带的形成;二是推动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如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建成了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集聚区;三是推动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和认证体系,力图打造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同时,继续以多种优惠政策推动龙头农业企业的发展,如,带动了6000户贫困户脱贫的温氏家禽产业;年产20吨拥有1000多亩东方美人茶标准化茶园的长洲区东方美人茶公司;在长洲以种植泰国红宝石青柚、若田金桔王为主打造高端水果产业园的广西若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1]。
1.4 改造村容村貌,提高乡村居民生活品质
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梧州大力提高乡村居民生活品质。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全市3788户17296人挪离穷窝、喜迁新居,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搬迁任务,全区综合排名第1,2021年为搬迁户办好了不动产权登记。梧州市还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已实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创业)的搬迁户3583户7861人[12]。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突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梧州市统筹资金,根据历史传承、山水风貌、风土人情,对乡村风貌实行改造。如梧州市长洲区根据自治区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工作部署,2020年,长洲区乡村风貌提升项目任务为80个基本整治型村庄和5个村屯公共照明项目建设。截至目前,80个基本整治型村庄已全部竣工,并通过县级、市级及自治区三级验收。5个村屯公共照明项目全部竣工,合计28盏路灯全部安装到位。2020至2021年,自治区下达长洲区第二批乡村风貌提升项目为260个全域基本整治型村庄。已开工全域整治村庄31个,投入资金约16万元。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长洲区以323省道为纽带,将富万村、泗洲村及沿线村庄串联作为“水韵泗洲,休闲富万,田城融合,长洲区生态旅游示范带”。同时,为了做好乡村风貌提升工作,长洲区重点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推进“书记在现场”行动,充分发挥党员、知识分子、致富能人、乡贤的带头作用,多方收集意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风貌建设中[13]。
1.5 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脱贫攻坚期间,梧州市县镇村同频共振,58个工作队、901个工作组、2150名工作队员、267名第一书记、3.3万名帮扶干部合力攻坚,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梧州继续向乡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14]。
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梧州市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提升乡镇政府服务能力,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提升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如梧州市长洲区五星级党组织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21.43%、三星级以上农村基层党组织达到75%,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方式加强村企深度融合。长洲区富万村采取村党支部带动、合作社推动、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发展方法开展招商引资。2020年4月,由富万村合作社全资成立的富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揭牌,2021年1—5月,旅游公司营业额已经超过了30万元[15]。
2.梧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政策还不够完善
2.1.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监控与预警制度
从2015年的精准脱贫入户识别,到2020年的全面脱贫,梧州的扶贫工作已扎实开展了五年,在这五年中,为了扶贫,梧州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一步一个脚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多种制度的配合圆满地完成了脱贫攻坚工作。但是相对来说,脱贫时间并不长,贫困户个体的积累并不多,如果没有有效的数据监控和分析,有些贫困户极有可能在脱贫后会再度返贫。因而,有必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脱贫监控制度,但是,目前梧州还没有建立这一制度,这一制度的缺乏极不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对于返贫的预警制度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数据采集工作也没有赋予专人或专门部门完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较难把控住返贫的临界点。正因为这样,监控和预警制度的缺失,特别是其中大数据分析的缺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判断也只能以一定的产值效益为标准,而不能从科学角度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性的分析和把控,对于两者之间的衔接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估,无法形成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
2.1.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评估制度
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评估,一是制度上的,即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是否有利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否会因相关制度的推行而造成新的问题,或制度不够完善造成新的问题的产生;二是产业上的,即产业上是否把脱贫攻坚时的产业与现在乡村振兴的产业有效衔接和融合在一起,衔接和融合后产生的效益如何;三是治理上的,即现在推行的德治、法治、自治是否有效,基层党组织是否能有力地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四是乡风文明上的,即乡风是否有利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是否有利于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推进;五是居住方面的,即生态宜居方面是否能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是否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对于这些方面的评估,一是量化评估,建立一定的标准进行数据性判断和识别,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再提出一定的对策;二是定性评估,对于两者间的衔接作出方向性的判别和分析,以利于宏观和微观政策的调整。但是梧州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评估制度,所以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只能以一定的产业效益来进行判断,虽然产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二者衔接的一定情况,但还是不能反映出二者衔接的全部情况。因而仅凭产值效益来进行二者衔接的判断是不够准确的,既然无法准确判断,那就无法真正地推断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符合农业农村的长远和战略性发展。
2.2 人才缺乏制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2.1 产业发展和市场拓展方面的人才缺乏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梧州选派了大量工作队员进驻乡村,虽然这些工作队员都尽职尽责地推进乡村振兴,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懂产业发展,也不懂市场拓展,更缺乏资本、技术和渠道,因而大部分到了村里后,只能开展一些生产的组织和联系工作,在如何推动产业发展和进行项目联系上,他们还是缺乏方法和措施的。
2.2.2 中介性的组织管理人才缺乏
驻村队伍大部分来自自治区和梧州市各部门,他们离开各自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工作来到村里蹲点,工作的范围主要是在村里,他们对产业发展和市场的拓展有一定的想法,但无法去联系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因为相对来说,他们缺乏一定的职权,只有政府出面联系或做出一定的承诺,相关企业和部门才会信任并做出抉择。所以,驻村队员缺乏一定的渠道,他们无法以自身的力量去推动大的生产项目落户在村里,也无法以个体力量去推动村里产业链的完善。
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生产和销售中介、项目规划和对接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的缺乏导致无法全面和大规模地推进乡村振兴。
2.3 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全产业链条化
2.3.1 相关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按照自治区的相关要求,梧州在扶贫时发展了“5+2”和“3+1”产业,这些产业涉及到种植和养殖,在脱贫攻坚时期,这些种植和养殖项目在脱贫增收、推动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扶贫时,贫困户并不一定集中,即使集中,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些没有成规模的产业大多是依靠相关的政策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市场中去,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缺乏一定的市场定价权,更没有形成品牌,是在多方扶助下才得以发展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增收。当时强调一定的时效性,即如何快速脱贫,虽然有一定的长远规划,但是,一个种类齐全并占据一定市场的产业并不是短期内能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要求一个农业产业发展成一个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更不是短期内能够达到的。正因为这样,相关特色产业就不一定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2.3.2 相关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全产业链条
特色产业的特色,一是表现在它的独一无二性,二是表现在它具有相对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表现在它具有特别的质量和销售渠道或品牌上。总的来说,它的特色就是它具有与别的产业能相辨别的特征,也是它与别的产业能相竞争的依靠。但是,也只有它依靠自身的特色占据市场后,这种特色才能成为真正的特色,否则,这种特色只能称其为特点。因为我们所说的特色是与市场有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而并不是全部指向个体带有区别性的特征。从这点出发,要真正地发展特色产业,一是要看产业自身的发展,二是要看市场的接纳度。如果产业自身没有形成一定的相对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从初级产品的生产、中端产品的加工,再到终端产品的精深加工,那么严格来说,它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也无法真正融入和占领市场,更无法产生预期效益。
2.4 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有待进一步提升
2.4.1 相关村容村貌的建设还没有向城乡一体化方面发展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注重对村容村貌的改造,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和建设。但是,在实际改造中,大多偏向于路面硬化、房屋美化,并没有做好乡村的城镇化规划,即并没有将村庄建设带向社区化、城镇化的方向。因而,村容村貌即使改善了,与城镇的差距依旧存在。因为,根本没有考虑将来相关服务设施建设的预留地,没有规划将来相关服务部门的进驻,特别是在改造村容村貌时没有考虑如何集聚乡村的人口,村庄人口的相对不集中是乡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正是人口的缺少,也使乡村的城镇化建设难以进行,特别是当前空壳村和空心村的增多更是加重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相关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乡融合性发展也难以进行。
2.4.2 对于乡村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村容村貌的改善和改造并不是单纯地规划就能达到预期,要体现村庄的特色,让村庄在以后的发展中能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挖掘村庄独有的或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文化建设是当前乡村产业建设和治理的基础,也是乡村思想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能使乡村生产具有更大的活力。但是,当前梧州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各村的文化挖掘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打造乡村文化体系的力度和规划,更缺乏相关方面的人才。正因为这样,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特别是文旅产业的发展就很难,这个难度关键在于没有发展好应有的文化,没有将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黏合剂去推动产业的融合。
2.4.3 对于乡风文明的推动尚缺乏具体有效的方法
乡风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和治理措施作为基础的。当前梧州的乡风文明的推动,一是靠治理进行,即以德治、法治、自治三者相结合,依靠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村民自治条约进行;二是靠乡村固有的文化作为辅助,主要表现在道德和传统风俗方面。但是,合民约和传统风俗的不一定合法,合村民推崇的不一定得到外来人的肯定。这两种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定的导向性,即缺乏具体的建设目标,正因为缺乏这个目标,所以梧州在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时,大多的乡村并没有形成文化气息浓厚、传统氛围很重的社会氛围,即外人来到乡村,无法感受到这个乡村特有的文化气息和传统。因而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梧州还必须进行引导,必须以一定的可行性的措施去推动。
2.5 基层党组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5.1 基层党组织的产业建设能力不强
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一是要进行党的组织和建设,二是要带动村民进行社会建设,三是要向村民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四是要执行和落实党的政策。这些都是一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做的工作,虽然有些基层党组织因为人才的缺乏并没有做到位,可是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如果只做这些工作,那将无法做到基层堡垒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引领和团结作用。除了这些工作,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但产业是与技术、资本、市场、品牌、人才相关联的,一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相关人才的极度缺乏,无法正确引领农村的产业建设。
2.5.2 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基层堡垒,要正确发挥好团结和引领的作用,必须还要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但是梧州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只侧重自身的组织管理职能,即只重视平时对村民的领导能力的建设,而忽视了为村民服务的功能,忽视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身凌驾于村民之上,一味地发号施令,或者只做政策的传声筒,没有为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去做具体的工作。正因为这样,脱离了群众,致使一些政策无法真正地落实,也使政府的公信力受损。也正因为这样,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顺利开展工作。
3.推进梧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
3.1 坚持的原则
3.1.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梧州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无论是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特色产业的发展、乡风文明的建设,还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都必须符合乡村的长远发展和战略性发展。
3.1.2 坚持系统发展的原则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梧州还必须坚持系统发展的原则,即所制定的政策、所推行的措施都必须有利于乡村振兴与整个社会发展相融合,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产业要融入大的产业链,乡村要与城镇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梧州的乡村振兴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2 推进梧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措施
3.2.1 建立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
梧州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首先就应建立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使基层工作有所依据。一是必须建立好监控和预警制度,推动对二者衔接的有效性做出及时的数据分析,能及时查找出相关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必须建立好中介辅助和服务制度,由于农民的综合素养不高,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中介进入农村,为农民对接好所需要的技术、资本、人才和项目;三是完善好相应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政策,特别是对于产业的链条化和人才的培养,要制定出切实符合乡村实际发展的政策;四是完善好相应的激励政策,即以一定的奖励性政策推动乡村发展。
3.2.2 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人才,要使梧州具备好相应的乡村建设人才,必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即,一是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技术、组织管理和服务型人才;二是直接以项目柔性引进相关人才,做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在培养和引进相关的人才时,还必须先做到:一是打通乡村专业建设人才的上升渠道;二是必须给予相关人才一定的薪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进得来乡村,并能留在乡村。
3.2.3 推动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和链条化
要搞好特色产业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和链条化,即,一是提高产业的集聚度,以产业的集聚换取产业的规模化;二是完善好产业链,以产业链的完善抵御市场风险;三是推动产业的交叉链建设,即推动产业链与工业生产链相融合,成为工业生产的服务链。总的来说,在推动特色产业的建设时,必须以规模化、品牌化占据一定的市场,获得一定的市场话语权,以链条化加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以交叉链的形成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4 以文化为基础,深度改造村容村貌
梧州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挖掘和建设好乡村的文化建设,以当地的传统和民风民俗为基础,融合好现代文化,以形成当代乡村的特色文化,再依据特色文化来规划和布局好村容村貌的建设,使乡村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同时,村容村貌的建设还必须符合城镇化的要求,即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乡村的城镇化打下基础。总的来说,村容村貌的改造,一是要符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色发展要求;二是要不断缩小与城镇的差距。
3.2.5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理论宣传和政策落实能力,基层党组织要能及时宣传和落实好党的政策,让村民及时理解党的政策;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基层党组织要服务农村产业发展、村民素质提高、村庄科学发展,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过程中要起到团结引领作用;三是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专业能力,既能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又能做好产业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梧州必须完善好相应政策,培育和引进相关人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以文化为基础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和建设。只有这样,梧州才能在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