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彭端淑:其人其书及其学
2022-11-24彭华
彭 华
彭姓是四川省丹棱县的第一大姓(彭姓在丹棱县所占人口比例最高),而历史上的彭端淑家族便是四川省丹棱县的名门望族。
彭端淑(1699—1779)①彭华:《彭端淑年谱新编》,《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100-110页。以下关于彭端淑生平的介绍,基本上来源于《彭端淑年谱新编》。,字仪壹②有的工具书和论著写作“字仪一”,实不规范。,号乐斋③有的工具书和论著写作“字乐斋”,实属错误。,室号白鹤堂④彭端淑的一些著作以“白鹤堂”为名(如《白鹤堂文稿》《白鹤堂诗稿》等),即由其斋号而来。,四川省丹棱县高桥乡桑黄坝(亦名彭坝,今四川省丹棱县仁美镇桂香村)人⑤桑黄坝原先属于四川省丹棱县高桥镇,后因乡镇合并而划归仁美镇。这样一来,笔者便与彭端淑为“同乡人”(笔者是四川省丹棱县仁美镇人)。。著名文学家、蜀中知名教育家,与李调元(1734—1803)、张问陶(1764—1814)并称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
彭端淑的祖父彭万崑(1617—1704)⑥参看彭端淑:《赠怀远将军玉吾公家传》。此文已经收入《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巴蜀全书》丛书待刊书稿。,号玉吾,四川丹棱人。明末崇祯朝例贡,清初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判官。后因为四川总督李国英(?—1666)献剿张献忠(1606—1646)计有功,擢都督佥事,但彭万崑坚辞不就,回丹棱经营家产。彭万崑死后颇有殊荣,祖因孙贵,被赠承德郎、奉政大夫、怀远将军。彭万崑膝下多子,生有彭钟、彭珩、彭贤、彭良、彭璋、彭珮、彭琰、彭珣八子。
彭端淑的父亲彭珣①参看彭端淑《先大夫家传》。此文已经收入《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巴蜀全书》丛书待刊书稿。,号东璧,四川丹棱人。彭万崑第八子。少聪敏,有干略,通经学古,清雍正年间贡生,学问深厚而无意求取功名,一心教化乡里,人称“三溪先生”。晚年潜心于《易》学,集古注数十家订为一编,名曰《易百家注》,凡六卷。彭珣生有彭端洪(字又仙)、彭端淑(字仪壹)、彭肇洙(字仲尹)、彭遵泗(字磬泉)、彭端洋、彭大泽(字向若)、彭端澂(字子澈②彭端澂之字,又作子辙、子彻。)七子。其中,大弟彭肇洙、二弟彭遵泗为孪生兄弟③彭华:《丹棱“三彭”名字小考》,《文史杂志》2021年第5期。。
早年的彭端淑,与兄弟等人一起,在家乡萃龙山紫云寺刻苦读书。此即彭端淑《萃龙山赋并序》所说④此文已经收入《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巴蜀全书》丛书待刊书稿。,“其山曰‘萃龙’,其寺曰‘紫云’,余兄弟读书其上”。
康熙四十九年(1710),彭端淑入县学读书。其时,翰林院庶吉士、合江进士董新策(字嘉三)请假回家省亲,途次丹棱,见彭端淑所作诗文,甚感惊奇,遂加意培养,教以读书、作文、治学之法,彭端淑受益匪浅。
康熙五十年(1711),彭端淑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四人,由外祖父、夹江进士王廷诏亲授学业⑤王廷诏(又作“庭诏”),字宣子,号遁庵,四川夹江人。康熙丙午(1666)举人,庚戌(1670)进士。官湖南江华县知县,后辞官归家闲居。受县令孙调鼎之聘,主讲漹江书院。著有《耕余啸集》等。参看彭端淑《遁庵王公传》。,兄弟四人学业日益长进。
雍正元年(1723),彭端淑与大弟彭肇洙参加四川乡试。结果,彭肇洙中举,彭端淑落第。雍正四年(1726),彭端淑乡试中举。雍正十一年(1733),彭端淑中进士,授吏部主事(正六品)。乾隆二年(1737),彭端淑兄弟三人(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俱供职京师,分别任吏部、刑部、兵部三部主事,彭端淑亦引以为傲,“公诗云主恩,兄弟三分部,盖志遭逢之盛也”⑥(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5,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其时,彭端淑兄弟三人“各以文章知名于世”,故都门有“三彭”之誉⑦(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5,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清史列传》卷71:“(彭端淑)官京师时,与弟肇洙、遵泗俱知名一时,有‘三彭’之目。”,或称“丹棱三彭”⑧(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10:“先生(指彭端淑)生而颖异,壮而勤学,淹雅宏通,沈酣经术,与弟丹溪生、磬泉并负才名,世称‘丹棱三彭’。”。
乾隆十年(1745),彭端淑由吏部主事擢吏部员外郎(从五品)。自本年起,彭端淑始有志为诗。此即彭端淑《白鹤堂诗稿序》所云:“余年四十七岁始,奋志为诗。”
乾隆十一年(1746),彭端淑由吏部员外郎擢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正四品)。乾隆十二年(1747),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所拔解元纪昀(1724—1805),后为《四库全书》总纂官。
乾隆十九年(1754),彭端淑接旨外放,出任广东肇罗道(今广东省肇庆市一带)观察使。到任伊始,彭端淑便受广东总督杨应琚(1696—1767)委派,办理广东积案。彭端淑选任干吏,檄调各府、州、县案卷,及时批阅,秉公办理,旬月之间,积案全清,“见者惊服,称神明焉”①《肇庆府志》卷17《宦绩》:彭端淑“以京察授肇罗道署按察使。粵东好讼,积案三千余事。端淑檄调诸州县卷牍,集幕客分案批阅之。不三日,结二千九百余案,见者惊服,称神明焉。”。广东总督杨应琚引为上座,意欲首荐。不久,彭端淑擢岭西兵备道。诸多传记史料均谓彭端淑“早年宦海,多有治绩”,洵非虚语。
乾隆二十四年(1759),彭端淑受广东总督李侍尧(?—1788)委派,督运粮食去广西救灾。在返还广东途中,彭端淑不慎失足落水,被随众及船工救起,幸免一死,遂顿生告归之意②(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5《儒林·彭端淑》:“至交卸,卒无糜失。及回东,舟行海隅,公出望海,误堕水中。人无知者,足下如有物负之,行约数里,竟不坠。久之,家人始觉,惊呼。公曰:‘在此。无滋扰。’因援手而上。公曰:‘人于宦途,不满意辄以咎人。此谁挤之者?今不葬于鱼腹,天于我厚矣,复何望焉?’遂决计告归。”。乾隆二十五年(1760),彭端淑正式向朝廷呈状请求免职。年底,彭端淑请辞得到吏部批准。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初,彭端淑携家人启程返回四川。年底,彭端淑回到四川,住双流永丰场(亦名彭家场,即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彭镇)。次年(1762),彭端淑回到丹棱,拜望几位高龄叔父,并访亲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彭端淑正式接任锦江书院山长一职,开启了晚年“育贤课士”的新征程。次年(1764),彭端淑拟定锦江书院学规学约,决意振新蜀学;并将家迁至锦江书院附近的一座四合院内,并取名“白鹤堂”。
乾隆三十二年(1767),彭端淑锦江书院院长任届期满,由顾汝修(1708—1792)接任锦江书院院长。乾隆三十五年(1770),彭端淑再任锦江书院院长。于此,彭端淑作有《再掌教锦江书院作》(1771)。
晚年的彭端淑,不幸罹患足疾(风湿性关节炎),并因此而卧床不起,但仍然坚持整理自己的诗作。乾隆四十四年(1779)夏,彭端淑病逝于成都城南之白鹤堂,享年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今公义镇)罗家山。
彭端淑一生育有三子。长子彭昭麟(1720—?),拔贡,历任南江(今四川南江县)教谕,广东阳春、香山知县。后以荐登州同知,援例以知府用,广东督抚奏留广东,历署盐运司运同、嘉应州知州、成都府学教授。著有《从征诗草》四卷、《井南居士诗草》七卷。次子彭兆麟(1723—?),监生,历任广东某县县丞、云南威信州州判。三子彭培元(1726—1741),早夭,参看彭端淑《亡子培元墓志铭》③此文已经收入《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巴蜀全书》丛书待刊书稿。。
在此,附带介绍作为“三彭”之二的彭肇洙、彭遵泗:
彭肇洙(1701—1777),字仲尹,四川丹棱人。雍正十一年(1733),与彭端淑同榜进士(癸丑科)。历官刑部主事、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乾隆十六年(1751),服阙补授河南道监察御史,严正不阿,遇事敢言。老年离职归乡。彭肇洙学识渊博,雅好著述,著有《抚松亭遗编》《竹窗巽言》等。
彭遵泗(1701—1760),字磬泉,号石甫,又号丹溪生,四川丹棱人。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兵部主事,历官凉州府同知、黄州府同知、署江防同知。工诗,尤擅长古文,善著述。撰著《蜀碧》,纂辑《蜀故》,编修《丹棱县志》,辑录《蜀苑》未成而卒。后人辑有《丹溪遗编》,编有《求志堂集》①彭华、刘文波:《俊才彭遵泗:其人及其书》,《巴蜀史志》2021年第6期。。
二、著述概览
彭端淑著述颇丰,著有《白鹤堂文稿》《白鹤堂诗稿》《白鹤堂诗话》《白鹤堂晚年自订诗稿》等,编有《曹植以下八家诗选》《蜀名家诗抄》等②参见李朝正:《彭端淑著作及版本考略》,载氏著《明清巴蜀文化论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0-64页。。兹谨介绍于下:
1.《白鹤堂文稿》不分卷
《白鹤堂文稿》,又称《白鹤堂文集》。《白鹤堂文稿》的最早版本,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家刻本。这是彭端淑文稿的首刊本。书前有胡天游(1696—1758)、蔡时豫(1695—1746)序。其后,有同治、嘉庆间刻本。
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部分选文即来源于《白鹤堂文稿》。
2.《白鹤堂诗稿》二卷
《白鹤堂诗稿》二卷,由彭端淑亲手汇编而成,完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初刊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有乾隆间刻本。
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部分选文即来源于《白鹤堂诗稿》。
3.《白鹤堂诗话》六卷
《白鹤堂诗话》六卷,包括《雪夜诗谈》三卷、《明人诗话补》一卷、《国朝诗话补》一卷、《白鹤堂诗戊戌草》一卷。有乾隆、嘉庆间刻本。
2020年11月,《清诗话全编·乾隆期》(张寅彭编纂,刘奕点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彭端淑《雪夜诗谈》。
4.《白鹤堂诗文稿》八卷
《白鹤堂诗文稿》八卷,有同治六年(1867)彭氏后裔彭效宗(迪庵)重刻本(附《晚年自订诗稿》二卷、《晚年诗续刻》一卷、《戊戌草》一卷、《雪夜诗谈》三卷)。书前有强望泰(1793—1844)序,书后有姜学渐跋。
5.《白鹤堂文录》一卷
《白鹤堂文录》一卷,有道光十八年(1838)江西瑞州府凤仪书院刊本。
6.《白鹤堂晚年自订诗稿》二卷
《白鹤堂晚年自订诗稿》二卷,由彭端淑亲手编订。有乾隆四十三年(1778)刊本。
7.《二彭集》
所谓《二彭集》,即彭端淑及其弟彭遵泗的诗文集。有乾隆间刻本。书前有王昶(1724—1806)序。
8.《三彭合集》
所谓《三彭合集》(又称《三彭合稿》),即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的制艺文集。初刊于同治六年(1867)。书前有孙治序。
以上八书,是彭端淑或“丹棱三彭”创作的作品,属于“原创”性质。以下二书,是彭端淑亲手编订的作品,属于“编辑”性质。
9.《曹植以下八家诗选》
《曹植以下八家诗选》,简称《八家诗选》。所谓“八家”,即曹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李白、杜甫、韩愈。是书由彭端淑亲手编订,编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
10.《蜀名家诗抄》
《蜀名家诗抄》,由彭端淑亲手编订,编成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
据悉:1956年,彭氏后人彭玉峰(四川丹棱人)去世。彭玉峰去世后,其子彭厚德谨遵父亲遗愿,将家藏“丹棱三彭”(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书稿(含手稿)捐赠给四川省文史馆①《丹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棱县志(1993—2006)》,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年,第676页。。彭氏后人所交四川省文史馆的资料,“几次运动,全散佚无存,殊为可惜”②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附录四”,第573页。。
“丹棱三彭”书稿的如此命运,确实是令人扼腕伤惜的!笔者真心希望,在天壤之间,还有“丹棱三彭”的新资料出现。
三、成就评价
彭端淑既是一位正直廉洁、颇有治绩的官吏,又是成就卓著、极负盛名的文学家,而且是瘁心教育、育才有成的教育家。在此,本文将对这三方面略加论述:
(一)作为“能吏”的彭端淑
所谓“能吏”,指的是能干的官吏③《汉书·张敞传》:“望之以为敞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新唐书·李叔明传》:“东都平,拜洛阳令,招徕遗民,号能吏。”。就其治绩而言,彭端淑是名副其实的“能吏”。彭端淑曾经在吏部任职多年,谙熟行政程序(见上文)。其后,彭端淑“下放”地方,任广东肇罗道观察使。到任伊始,彭端淑便受委派办理广东积案。旬月之间,积案全清,“见者惊服,称神明焉”(见上文)。此洵非虚语。
作为“能吏”的彭端淑,不但长于吏治,而且廉洁奉公(“清慎自矢”)、洁身自好(“冰操自矢”),常以“清慎”自励。因此,清人张邦伸(1737—1803)《锦里新编》卷五《儒林·彭端淑》有这样的记述,“公(指彭端淑)以冰操自矢,敬神无私。每出巡时,驺从不过一二人。所至州县,禁迎送。有事,亲诣公堂,吏胥不离左右,妨弊甚严。事竣即归,不受州县系毫馈送”。嘉庆《四川通志》卷一百五十四《彭端淑传》说,彭端淑由吏部郎中擢广东肇罗道,“以清慎自矢,舆论翕然”。此当为事实。
(二)作为文学家的彭端淑
彭端淑博洽多识,工于诗文。彭端淑所著诗、文,富有思想性、教育性、可读性。因此,本文前文说彭端淑是“中国著名文学家”。
对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历程,彭端淑有过中肯的“自评”,“余一生尽力于制艺,四十为古文,五载成集,近五十始为诗,今已二十五年矣”(《晚年诗序》)。作为文学家而言,大半生尽力于“制艺”(八股文),实在是可惜。幸运的是,彭端淑后来致力于诗、文的创作,从而成就其作为文学家的身份。
其诗题材广泛,有写景咏物诗、民生时事诗、亲情友情诗、言志怀古诗等。其诗体裁多样,各体均有佳作,可称各体皆工。其诗雄浑劲健,质朴自然。诚如王昶《湖海诗传·彭端淑》所说,“乐斋诗大抵质实厚重,不为鞶帨之习者也”。
彭端淑所作之文,亦颇有成就。比如,收入《彭端淑诗文注》和《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的《为学》一文(全称《为学一首示子侄》),在民国时期就被选入中学课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学》一文也被选入中学课本。《为学》所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可谓至理名言。
彭端淑尝自述“作文之道”,“作文之道有三:曰学,曰识,曰才。才,所以辅吾之学识以达于文者也。有学有识,而才不至,则无以达其所见,以行于自然之途,使天下后世厌心而悦目”(《文论》)。今人张舜徽(1911—1992)《清人文集别录》认为,彭端淑“论文宗仰司马迁、韩愈”,重视才、学、识的融通,故其文“气势雄厚,笔力刚健,非善司马迁、韩愈之文者,不能几也”,“集中如《怀远将军传》《石宋合传》《礼以养人为本论》《为学一首示子侄》诸篇,皆称佳作”①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诗、文之外,彭端淑的“时文”(八股文)可谓典范,被人奉为圭臬。诚如张邦伸《锦里新编》卷五所说,“白鹤堂时文学归、唐,诗学汉、魏,古文学《左》《史》,皆诣极精微,几乎跨越一代,独有千古矣。至今士林奉为圭臬,称乐斋先生”。
笔者曾经撰文指出,蜀学在文学方面往往能开一代风气,且可表仪一时②彭华:《蜀学之形神与风骨综论——以文史哲或经史子集为考察对象》,《殷都学刊》2014年第3期。该文后收入彭华:《印川集:蜀学散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23-47页。。彭端淑虽然未能“但开风气”“表仪一时”,但他能够踵事增华、锦上添花,实属“难能可贵”者之列。
(三)作为教育家的彭端淑
作为教育家的彭端淑,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年任职广东肇罗道期间、晚年执掌锦江书院时期。
在肇罗道任上之时,彭端淑便颇为重视教育,故而修葺了端溪书院,并且招聘开敏有才者任教(如何梦瑶),又制订校规学规,而且严为月课,扩大班次,增加学额,还兼任课外讲授,亲自指导生员读书作文。据《广东通志》《肇庆府志》记载,端溪书院经彭端淑整顿后,“三年中试者十余人。广东士风一变,社风丕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乾隆二十八年(1763),彭端淑正式接任锦江书院山长一职。在任期间,彭端淑拟定了锦江书院学规学约,并将家迁至锦江书院附近。乾隆三十五年(1770),彭端淑再任锦江书院院长。彭端淑前后执教、执掌锦江书院,长达十余年之久,而名士李调元、李鼎元(1751—1814)等即出其门。张邦伸《锦里新编》卷五说,“(彭端淑)回籍后,当道延聘,掌教锦江书院,造士尤众”,可谓的论。
四、《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整理说明
由笔者所完成的《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其基础资料来源于李朝正、徐敦忠的《彭端淑诗文注》。相对于《彭端淑诗文注》而言,《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所做的工作如下:
一是补充。《彭端淑诗文注》所迻录的诗文,《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全部予以保留,而且卷次也一仍其旧。但有所不同的是,《彭端淑诗文注》所收录的彭端淑的一些“组诗”,并没有完整收录,仅仅是“节录”而已。因此,《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做了补充,可谓“完璧”。
比如,《彭端淑诗文注》所录《紫云寺杂咏》(八首),仅录有《东山》《西岭》二首。因此,《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补充收录了《竹坞》《小桃源》《西溪》《石香炉》《柏径》《松峰》等六首,以副“八首”之实。
再比如,《彭端淑诗文注》所录《丹棱八景》,仅录其中四首(《白塔钟声》《鹄岭晴岚》《沧浪钓雪》《济桥晚照》)。因此,《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补录了《白鹤儒林》《大雅遗音》《巽崖书屋》《龟山古桂》等四首,以副“八景”之实。
又比如,《彭端淑诗文注》卷二收录了《离骚中正序》《南华本义序》《唐子西先生文集序》《碧山堂诗序》《本韵一得序》《蜀故序》《丹棱县志序》《端溪砚志序》《肇庆府志序》等,没有收录彭端淑为其他诸书所作序文。因此,《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补录了《蜀碧序》《浣花草堂志叙》《藏书五种叙》等。
二是新增。《彭端淑诗文注》全文有六卷,《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增加了一卷,即第七卷。《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所增加的第七卷(名曰“佚文”),是《彭端淑诗文注》所未尝收录的《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所新增加的彭端淑的佚文。所增加的篇目如下:《伯父亮工公家传》《伯父奉君公家传》《送胡先生归峨眉山序》《黎岐纪闻序》《瘿晕山房诗删原序》《瘿晕山房诗删序》《题犍邑旧谱序》。
三是新注。《彭端淑诗文注》所做注释,可谓“筚路蓝缕”,可谓“功不可没”;但是,也留下了诸多遗憾与许多不足。比如:其中之一是地名。因行政区划的变革,《彭端淑诗文注》的许多地名应该做出新的调整。其中之二是典故。因多方面的原因,《彭端淑诗文注》的许多注释可以更新。其中之三是词语。因多方面的原因,《彭端淑诗文注》的许多注释也可以更换。因此,《彭端淑诗文集新编新注》的注释虽然参考了《彭端淑诗文注》的注释,但基本上都做了替换,可谓“新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