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伦理教育背景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
2022-11-24高星
高 星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对高职学生而言,技术的掌握、应用是其能够从事未来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由技术应用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能力如技术约束、技术判断、技术评价,则是支持其长远职业发展的内在价值需求。通过强化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以规范的道德意识及行为方式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同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自我约束力去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使技术应用的价值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因此,以专业课程作为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课程体系架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来准确解读及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价值及作用,同时有效促进技术熟练、能力递进及德智养成,使学生在专业技术掌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够以技术道德规范自我分析、约束、判断及评价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各类技术问题。
一、以构建课程体系促进技术伦理教育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规划整体课程,主要包括认知技术伦理概念的通识课程体系,以及以专业为抓手、引导技术道德规范养成的专业课程体系。
1.通识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体系是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目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围绕学生未来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将典型社会生活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设计由思想品德类、生活通识类、身心健康类、创新创业类、公共艺术类等构成的系统化通识通修课程。
在服装设计专业通识课程体系中开展技术伦理教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开设专门的技术伦理课程。专项课程的开展主要用于讲解技术伦理的基本概念、功能及作用,并采用理论分析、案例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责任意识及道德准则,在引导行为规范与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形成践行技术伦理的内在自觉。此类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效弥补原有通识课程体系中缺乏技术伦理“规范引导”内容的困扰,强化社会伦理规范对各类技术活动的良性影响,使学生能够对专业技术、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对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对各类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及探究[1]。另一方面,促进技术伦理教育在其他通识课程中的渗透。首先,以思政理论课程为抓手,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构筑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同时,借助社会主义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伦理规范的认识与理解,形成有益于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的意识导向[2];其次,人文课程强调道德品质对自我行为的影响与作用,能够以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态及价值体系来思考专业技术所面对的各类社会问题。因此,在此类课程中适当增加技术伦理内容来拓宽其社会人文视野,使学生能够对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技术责任的重要性有深刻理解,从而激发其对技术的多元思考并构筑新的技术道德伦理观。
2.专业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专业兴趣发展需要为目的,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分析、提炼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而构建起来,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实践课等。
在专业课程体系背景下开展技术伦理教育。首先要将技术伦理标准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的具体能力要求中,并将专业课程中专业技术标准、应用的具体细则作为专业能力培养规格及质量的评价指标,从而确保技术伦理教育的成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落地;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技术伦理教育。或是结合服装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性技术伦理案例的分析,或是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讲解本专业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各类社会影响。总之,这种渗透式技术伦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真实、深刻地了解服装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作用,使其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及使命感面对未来从事的技术工作。但是,这种方式要注意整体专业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的彼此衔接,并采用递进式的系统专业学习来巩固技术伦理教学的深度及广度;再次,以专业实践课程为抓手提升技术伦理教育的体验感。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资源效应,依托专项技术实践、顶岗实习等课程来提升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性及体验感。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积累各种技术应用经验,深刻了解技术应用所产生的良性或劣性社会影响,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所需各项技术技能有清晰的应用、判断,并最终以健康正确的技术伦理观念及行为方式去支持其终身发展。
二、以课程教学实施促进技术伦理教育
1.课程理念设计
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服装设计”为例,该课程的学习领域为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并依据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主要包括设计前准备、典型单品设计、系列产品设计及创意产品设计。课程注重从单件产品设计、创意服装产品设计及系列拓展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用性和创意性的充分探讨,并通过设计构思、实践及展示等环节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维模式。
在专业能力要求方面,课程秉承服装产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总目标,力求弘扬并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面料设计能力、工艺制作能力,使其具备单件服装产品设计、系列服装拓展设计及创意服装产品设计的相关专业技能及思维模式。而在社会能力要求方面,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语言及文字表达、信息搜集与分析、团体协作及沟通等社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从事专业工作。而在技术伦理教育的背景下,要尤其注意在设计行为中开展包括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伦理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服装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服装设计行为中所需遵循的道德原则,强化服装技术应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去应用、评价及判断各类服装技术问题。
2.教学组织设计
“服装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共包括“前期资料搜集”、“服装单件产品设计”、“服装系列产品设计”和“服装创意产品设计”等四部分。其目的在于探索创意思维、创新设计理念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产品设计的影响与作用。其中,情境一“前期资料搜集”共8课时,工作任务包括设计素材来源及设计思维方式。技能要求涵盖服装市场调研及信息分析、流行趋势主题版制作、服装品牌风格比较分析等;情境二“服装单件产品设计”共20课时,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单件产品的色彩、面料、款式、图案及工艺设计,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不同服装要素的设计方法,如绘制表现、款式设计、工艺开发等;情境三“服装系列产品设计”共16课时,其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典型风格品牌服装系列拓展开发、系列效果图图册制作,所对应的技能包括在主题风格把控下的系列化服装设计、设计方案制作与表达等;情境四“服装创意产品设计”共20课时,其工作任务包括创意服装设计构思、款式开发及工艺实现。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主要涉及理论学习、设计开发及技术实践等环节,可采用理论讲解、任务驱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充分利用各环节教学实施特色融入技术伦理教育,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伦理的良性价值引导作用。如在情境一“前期资料搜集”中教师可通过案例讲授法、现场演示法为学生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及地域传统文化,在拓展学生设计思维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而在情境二“服装单件产品设计”及情境三“服装系列产品设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基于地域传统手工技艺的单件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并通过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来获得关于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体验;或是鼓励学生在系列产品设计中引入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及新面料,通过进行技术探索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情境四“服装创意产品设计”中开展以不同文化理念为导向的服装创新设计,并把中国传统技术伦理的核心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在培养学生专注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中进一步去了解各类服装技术的目的、价值及作用,使其在真实情境中产生对技术的自我约束及判断能力。
3.教学评价设计
该课程采用“多角度、多形式、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多角度”指的是由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组成的考核客体;“多形式”指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的设计能力、技术能力及行为能力。如情境一中流行趋势与市场调研方案、情境二及情境三中的服装产品设计方案、情境四中的创意设计方案等,无论是实物成果或是能力评估,都是学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及探索后所体现的经验认知,是综合评价学生设计思维、技术应用及素质能力的质量标准;而“差异化”则是基于服装分类产品设计中不同阶段、不同工作任务的技术难度及能力需求所决定的,并通过在最终考核中占据不同权重比例进行体现。因此,课程以考勤占10%、情境一占10%、情境二占20%、情境三占30%、情境四占30%的权重比例获得学生的最终学习考核结果。
三、总结
技术伦理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基于具体的课程学习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分析、判断与抉择,使其在获得有关于职业岗位真实体验的前提下更深层次地探索技术的本质,审视技术社会中的诸多道德伦理问题,进而以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去推动专业技术的不断前进。因此,依托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教学实施开展技术伦理教育,是推动高职德育素质养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不断强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架构、立足课程教学的引导与体验行为,才能使技术伦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