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下高质量本科教育的改革
——以辽东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为例
2022-11-24王勃翔路艳华程德红
李 佳 王勃翔 路艳华 程德红
(辽东学院化工与机械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和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为高质量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对推进现代化教育、建成教育强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轻化工程作为介于化学工程和轻工业工程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纺织、高分子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化学品的研究开发、应用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技能,同时培养具有从事该学科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功能材料与防护纺织品》是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重点培养具有较强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分析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顺应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理念,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资源以及应用性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课程大纲中理论课程占比较大,实践教学比例偏低,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空间受限。除此之外,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不匹配,学生多数在专业实验室操作,到实际企业的实践机会较少,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一流本科课程与教学资源不足。
高质量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课程层次以及教学资源。辽东学院化工专业虽然有一些一流本科课程,但数量较少,学校经费来源少,教学资源短缺,无法满足高质量本科教育的需求,且轻化工程专业教师多数为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多数教师专业与学科匹配度低,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学习能力,但缺乏宏观的课程统筹能力。除此之外,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尖端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3.国际化教育水平欠缺。
辽东学院虽然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但具有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条件的专业较少,且专业水平还不高,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数量较少,教师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更少,具备英文授课的师资较少,专业国际化水平较低,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还不能满足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需要,因此难以吸引高质量来华生源。
二、建设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建议
以立德树人为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三全”育人体系。深入开展立德树人教育计划,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强化能力、注重素质为培养途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高人才供给质量,为地方和辽宁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1.探索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改革为核心,通过创新实验班、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形成“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完全学分制,切实做好人才“差异化培养”,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学设计,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2+1”考核模式基础上,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强化过程考核,构建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教考分离,制定课程题库建设标准,完成主要考试课程的题库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实践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保障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质量。鼓励跨专业组成项目研发技术团队,培育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2.开发一流本科课程与教学资源。在特色专业群、一流专业建设基础上,重点建设支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质量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资源,建成省级本科一流课程。强化教材建设与管理,鼓励教师出版特色教材。
3.推进新时代国际交流合作。契合“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开展国际化办学为手段,做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办学体系。
三、总结
以辽东学院轻化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与防护纺织品》为例,对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流本科课程与教学资源不足和国际化教育水平欠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构建一个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强化能力、注重人才培养素质、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