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思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2-11-24吴雅双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达读思达三角形

吴雅双

(丰泽区第五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由传统的教学为主慢慢向学习为主过渡,由传统的知识教育慢慢向素养教育过渡。以成绩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依然存在[1]。基于此,教师们可以认真学习并探索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读思达”教学法,所谓的“读思达”教学法,它是基于认识加工这一理论基础所提出的,即认知加工理论,其所表述的是人类在认识一个事物的整体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认知输入、认识加工和认识产出”三个环节。这一教学方法采用了“阅读—思考—表达”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

一、“读思达”教学模式内涵

“读思达”教学法,是余文森教授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理念和内涵是“教学乃有教之学,教学过程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则主要是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步骤、流程,学生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深加工,从而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习中的阅读、思考和表达[2]。其中阅读是基础和前提,思考是关键和核心,表达是归宿和提升。学生要学好某一学科知识,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先认真阅读,再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然后在思考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与发展;最后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表达。

二、“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运用的意义

(一)“读思达”教学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余文森教授说“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工具,也是归宿。”[3]所以教师在使用“读思达”教学法时,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和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提供讲解、分析等,就成了辅助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的手段,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也将围绕着学生开展,以此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对于小学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其虽然是一门理科学科,但也离不开阅读、思考和表达,尤其是在当前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种,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要面对很多数学问题,并不只是涉及单一的教学内容,而是对多个教学内容进行堆积,所以学生要解决数学问题,就需要对数学概念和问题进行充分阅读和理解,也需要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读思达”教学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

余文森教授说:“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学习能力。”而“读思达”教学法所培养的就是这种学习能力,它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就如一棵树的茁壮成长,必须要长出树枝、树叶和树根一样,学生的整体发展,也必须要具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读思达”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而且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阅读、思考和表达这三种基本能力,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学生无论是学习、工作、研究,都可以依托这三种能力解决问题。

(三)“读思达”教学法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制定目标,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读思达”这种集阅读、思考、表达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学生经过阅读理解,深入思考,从中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结构,再经过后续表达,验证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次深加工,完成了知识的巩固。

三、“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数形结合,降低阅读难度

在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语言逻辑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去阅读和理解数学中相关的概念、问题,从而达到降低阅读难度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十三四岁之前,其思维都是有画面感的,而且图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同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5]。因此,教师想要帮助学生去解读数学问题和数学概念,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去解读数学问题。

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加与减》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以模仿例题列出算式,但却经常不清楚这样做的原因。如在“摘苹果”这一课中,“小明摘了17 个苹果,小红摘了38 个苹果,现在有一个可以装60 个苹果的箱子,算一算总共装了多少个?这个箱子可以装下吗?”面对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能列出算式“17+38=55”,但对于其中的关系却不太清楚。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将题干内容表达出来,先画一个大箱子,并将箱子分成60 个小方格,然后在方格中画出不同颜色的圈,用来表示小明和小红摘的苹果,这就可以直观展现小明和小红摘的苹果的总量,及其与箱子之间的差距,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计算。通过这种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题干内容时变得更加简单,进而有助于学生去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去解读数学概念。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概念时,可以借助折纸游戏帮助学生解读和认识分数。先让学生拿一张纸出来,将其对折一次后,所获得的就是原来纸张的1/2,再对折一次,就是原来纸张的1/4,这样原本抽象的分数概念,就通过直观化的图形展现出来,从而方便学生去理解。

(二)创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考

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思考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在读思达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所熟知的一些生活元素,为学生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

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千克、克、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一包糖果、一袋饼干、一本书、一个苹果、一大瓶水等,让学生亲自感受它们的重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一起称一称这些物品的重量,将重量写在便签上并贴在物品上,如一个苹果250 克、一包糖果200 克、一大瓶水1000 克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以此来加强学生的体验感。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刚刚感受过的重量,以及物品上的标签,谈一谈1 千克有多重,生活中又有哪些物品重1 千克。学生就此可以展开思考和讨论,使得自身对于千克、克的认识变得具体起来。

2.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是学生产生思考的引子,与学生自身的思维品质密切相关。因此,在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进步。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需要以学生自身情况为出发点,提出科学合理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第一课时“图形分类”时,其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与四边形的不同,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对于三角形与四边形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来,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点,学生想要掌握并不容易。所以,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点上。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物品,如自行车、承重架、铁塔等,并提出问题“这些物品在设计时,为什么要用到三角形?”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的思考和猜想。教师再通过实验,即“让学生用长度相同的小木棒去拼接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然后试着用外力去改变这些图形的形状”,在实验中,学生就会发现四边形和多边形很容易因为外力发生形变,而三角形却不会,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最后,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如果想要使一个四边形不受外力影响,要怎么做?”在这一问题下驱动下,学生必然会继续进行思考,促使自身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进而促进自身数学素养的提高。

另外,教师除了自己提问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这一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

3.组织课题探究,带动学生思考

在小学阶段,数学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可即便如此,教师也要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直接公布答案,如此才能带动学生思考。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基于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课题,然后根据课题的难度,让学生通过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去探究课题。

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课《周长》的教学中,当教师讲到长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出“长方形周长是什么?”的探究课题,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设计课题探究步骤。如学生可以先通过观察,提出假设“长方形的周长=2 长+2 宽”;然后再进行验证,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物体,实际去测量它的周长,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进行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如在一个小组内,两个学生进行测量,一个学生记录数据,一个学生计算数据等;最后,再将计算得来的数据与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而且为了更加准确,学生可以多测量和对比几组数据,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长方形的周长=2 长+2 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课题探究中可以就有关的知识进行讨论和思考,而且学生的讨论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而言,非常重要。

(三)分享解题思路,培养表达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表达”是读思达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基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我。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后,让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课本上除了例题之外,还会有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完成,所以教师在学生完成这些练习题之后,除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做题时的思路。例如,“钢琴上的白键与黑键,总共有88 个,白比黑多16 个,问白键与黑键各多少个?”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有学生先假设白键有x 个,根据已知条件就能得出黑键有x-16 个,然后再列出方程式x+(x-16)=88,最后解方程得出x=52,x-16=36。还有学生按照题干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两个等式,“白键+黑键=88;白键-黑键=16”将两个等式相加,可以消去黑键,得出白键=52,再由此得出黑键=36。根据不同学生所分享的不同解题思路,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表达越来越精准,也越来越有逻辑。

猜你喜欢

思达读思达三角形
例说“读思达”在中考文化类试题中的应用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