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策略探究

2022-11-24陈勇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语文

陈勇

(福清市城关小学第四校区,福建 福清 350300)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目前培养核心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即通过课程的改革来推动素养的提高。”可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大学科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学习也备受瞩目。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语文学科本位、忽视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渗透关联性,缺乏与其他学科展开整合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背景下,一线教师应该基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特征,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方法地增强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融合,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整合的意思是“合理性与稳定性的统一”,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跨学科是与交叉科学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的,因此,许多人也称跨学科为交叉科学。[1]具体而言,是指专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含量,每一门科学,都有它的跨学科性和跨学科发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应该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以学生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整合。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整合即以语文为核心,将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的特点

(一)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同理,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时,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这种知识的质疑能力,努力探求知识的心理愿望,在寻求过程中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和喜悦,以及在请教教师、家长与同学共同讨论时的语文交际能力。可见,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辩证的,语文课堂上的跨学科整合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

(二)语文跨学科教学应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性特点。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课内外的壁垒,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巧作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力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体现在阅读理解中。例如有教师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试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通过查阅课外有关资料解决问题,再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结果,学生在讨论这场“旅行”时来了场头脑风暴,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在乡下爷爷家见到的牛反刍的样子描述得活灵活现,有的展示了网络下载的图片帮助同学理解青牛的话……趁着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让学生画一幅红牛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线路图;帮红牛写一封感谢信给青牛;制作一张牛的消化图。通过自主学习,顺势而为的跨学科整合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了语文实践能力和学习探索其他学科的兴趣。

2.开放性特点。教师的跨学科整合教学活动要与当前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不能关门教书,要学以致用,教育和指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发展与提高。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只有创设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和空间,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的,进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学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后,笔者让学生通过回顾《品德和社会》教材中的《网络改变生活》,重温计算机教材《因特网的使用》,请教家长或者小区里的老者后,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体现网络科技带来的巨变。学生们的作文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写互联网使家乡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有的则另辟蹊径,感叹网络科技让一部分老人提前被社会淘汰,呼吁人文关怀;还有的则提醒要注意科技力量的约束,不可过度,以免破坏环境或者造成一些不可逆的破坏……开放性的跨学科整合教学让孩子学生成长、成熟,展示了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内容选择

(一)语文教学与数学的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数学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引导学生体会“雄伟壮观”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我们的教室长约8 米,宽约6 米,算一算,赵州桥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具象地体会到赵州桥的“雄伟壮观”。

(二)语文教学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为主,低年级主要是形象思维,高年级慢慢过渡为抽象思维。[2]

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都是具有人文性特点的学科,它们之间联系密切,把语文与美术有机整合,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既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表达和绘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性融入美术元素,根据低年级的学情特点,利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读好课文;而高年级的学生基于一定的美术基础,更能借助绘画体会语文的文字美、意象美和创造美,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感受整合课堂的魅力。

(三)语文教学与科学学科的整合

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宋朱熹在《朱子全书》中说:“举一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利用科学学科整合的优势,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又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留心观察”这一个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将科学实验活动融入习作教学中,在愉快的实验活动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学会客观看待事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是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体现语文课程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四)语文教学与书法学科的整合

新课标指出,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写字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低年段的学生注重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中年段的学生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高年级则是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随着年级的增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在逐步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书法教学,有助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同时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笔者认为书法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写字教学中深入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规范书写汉字,了解一个汉字背后的故事,这无疑是对学生传承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

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但写作能力依然低下,“千篇一律”的作文比比皆是。这时,教师们可能会诉诸“行万里路”,寄希望于“生活化”。但课堂上的学生如何做到去“行万里路”呢?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间接生活体验,建立山脉、沙漠、暮霭、潋滟等这样抽象词语的具象感,攻破词语、意象等具象感缺乏的难题。当然,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学情,适时、适当地选取所需的信息技术,做到技术运用不喧宾夺主,更好地赋能教学。

三、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跨界,在协作中实现学科融合

对于学科融合,教师可以立足单元教材特点,加强学科间的联席教研,重视各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资源共享,让跨学科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如,可以打破教研组备课的传统模式,以年级组为单位把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聚在一起,各学科教师一起集体备课、解读教材、明晰目标,同时系统梳理、统整各学科的相关资源,然后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相关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

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 课《蜜蜂》,涉及的学科知识非常多,可以召集数学、英语、科学、艺术和信息技术的教师们进行跨学科融合协作备课,各科教师可以进行以语文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跨学科教学。语文课上,除了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了解蜜蜂的习性,可以组织学生创作关于“蜜蜂”的诗歌;数学课上,还可以学习距离的概念、时间的知识还有太阳角的知识;英语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蜜蜂”用英语进行创新写作,或编成童话,或编成动作;科学课上,可以探究蜜蜂的生理特征以及它们到底如何辨别方向、如何采集花粉、如何酿蜜等;美术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象,完成蜜蜂的拓本画;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创编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动画,感受学生眼中可爱的蜜蜂形象;此外,还可围绕各学科教授的知识设计一份跨学科的探究性作业,旨在通过探究和完成作业,让学生对蜜蜂这种昆虫有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二)创设情境,在探究中实现学科融合

跨学科学习不追求学科知识的逐点分析,而是真实生活中情境中的学习,是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探究活动,以探究活动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科内外。[4]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陆志平老师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五个关键词》中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加强语文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使语文更加鲜活,语文学习更加生动,学生更有兴趣,那么学习效果会更好。

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语文课中融入美术元素,使色彩、图像、语言、文字融为一体,呈现出文画一体的美好意境。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日出时太阳位置、颜色、亮光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完成示意图,谈自己的感受,最终和作者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把文字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学生在边读、边画、边思中学语文,体验多方面刺激,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综合活动,在实践中实现学科融合

细读每一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就会发现跨学科学习总是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展开探究活动,往往以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或是购买一个文具,或是观察记录一种绿植,或是创意设计一个校园活动。

为什么跨学科学习的每一个任务群里都要设置一个任务?崔允漷教授在《如何开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中这样说:任务就是做事,要衡量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做事。因为做事可以考察学生所学的知识,展示出来的技能,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还可以推断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做事,是需要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完成某项任务的。比如,教师布置一道语文习作作业:绿豆是怎么发芽的?为了完成这道作业,了解绿豆发芽的全过程,那么家长往往会指导学生用照片、录像、图文等方式去记录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变化,这些生动的、直观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对低年级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学习活动的复杂性也在逐渐提升。因为任务的介入,跨学科活动就走向真实,走向深度,学生也会在实践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语文
学科新书架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