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启迪
2022-11-24江苏省南通市唐闸小学校
沈 毅(江苏省南通市唐闸小学校)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对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探析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理论和观点方法,对我们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同样富有启迪作用。比如,陶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及“生活教育”。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大力提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异曲同工。如何将陶先生主张的“教学做合一”及“生活教育”等思想更好地贯彻落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对小学数学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真正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融入生活化元素以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重点从教学氛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加以论述。
一、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生活化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氛围的塑造非常重要,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能否设计活跃优良的课堂氛围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合理营造课堂氛围,在课前要通过预习指导学生了解大致知识,并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的元素,以便从多方面对这时间有更充分的了解,降低课堂教学难度,为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保障。
举例来说,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并初步建立1千克=1000克的概念,教师要重视设计具体的生活情境,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思考氛围。
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导学案,鼓励学生按照导学案顺序展开自主学习,对教学内容有大致的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先熟悉教材中的内容,对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有初步的认识。接着,为了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要引导学生在预习环节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在感知、猜想和验证中强化自身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如学生在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后,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拿出盘秤和黄豆,先仔细观察盘秤的组成结构,并完成对黄豆重量的测量。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先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同学们,大家通过预习对本课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那么谁能说一说通过预习学习到了什么呢?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和总结,强化对预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着在导入环节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赛跑比赛吗?如果我们班举行赛跑比赛,你最不喜欢和谁比呢?为什么?如果我们班举行背人跑比赛,你最不想背谁?最想背谁?为什么呢?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生活中常用胖、瘦来表示体重,但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克与千克来做单位,本课我们来一起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吧。
由此,通过提前预习和检测预习情况,学生可以对克与千克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导入环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做良好的铺垫。
二、联系社会生活,培养数学意识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之一,也是学术界对陶行知思想研究最广泛的一部分。这一思想主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得到教育。将其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新颖的事物出发,为其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展开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知识理解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意识。
举例来说,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一课时,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质量单位克、千克,在学习本课时具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测量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应引起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同学们,大家曾在哪里听过或看到过千米?以问题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帮助学生了解千米的含义。接着播放课件:这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拍摄到的一些镜头,请大家认真观看并说一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之后,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可以用千米做单位,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来做单位?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并通过集体交流讨论加强对千米的认识。
其次,教师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测量操场”鼓励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我们学校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如果教师的家离学校有4千米的路程,那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上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对问题展开合理的探究。
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并没有足够长的尺子来完整测量跑道的长度,部分学生选择先围绕跑道走一圈并记清楚步数,再测量一步大概有多长,以此来估算跑道的长度。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分工合作,通过分区域测量的方式合作测量,并将每个人测量到的长度相加在一起得到跑道的总长度。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在解决现实问题。
三、注重实践练习,鼓励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借助陶行知教育理论展开教学,要始终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在备课环节将教与学、学与做、教和做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明确教学为实践服务的原则。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强化实践练习,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知识,过程中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一点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方向相符,都提倡学生动手实践,并有效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能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
举例来说,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图片竞猜,设计生动地激趣环节:
同学们,大家先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组动物照片,在欣赏的过程中请仔细观察,说一说照片是从动物的哪一方位拍摄的?前面?后面?左面还是右面?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参与积极性被立即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为每位学生发放适量的正方体玩具,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行搭建自己喜欢的模型,再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观察物体。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具有强烈的求证欲望,还可以锻炼动手能力,为他们后续新知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在利用语言表述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误差,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环境展开系统化的教学,如教室是学生在校园中最熟悉的一个场所,对其中事物的摆放位置也了然于心。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室相关的两幅照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两张照片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说出两幅照片中的不同。
随后,教师继续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同学们,这两张照片分别是教师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拍摄的,请大家说一说,哪一张照片是从前面拍摄的?哪一张照片是从后面拍摄的?你又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有五星红旗的那张照片是从后面拍摄的”“有黑板报的那张照片是从前面拍摄的”等,学生会根据教室中事物的摆放位置来判断照片的拍摄角度。
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进而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突破常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一大特点,主要指的是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而针对学生思维的创新,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六大解放”理念,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打破常规教学并及时应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设计问题引导思维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质疑、敢于质疑,从而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引导其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有效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举例来说,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时,首先,教师先播放视频导入新课,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军舰攻击模拟视频,并提出问题:想要攻击成功,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要先确定位置,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地图并提出问题:假设我方战舰正在向正北方向航行,请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描述,敌舰在我方战舰的什么位置?假如你是海军战士,在这样的描述中进行攻击能否成功?为什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观察,并以我方战舰为观测点,了解到敌舰在正东方向。
而在探究实施攻击能否成功时,小组成员产生了歧义,部分小组成员认为实施攻击可以成功,也有部分小组成员认为无法成功,并以此问题为核心再次展开讨论,发现仅仅确定敌舰的位置还不够,还要确定二者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再次向学生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观察示意图并获取信息,再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敌舰在我方战舰正东30千米处。
其次,在学生掌握正确描述位置的方法,教师要再次展示军舰攻击模拟视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描述第2艘敌舰的位置。通过探究发现,第2艘敌舰的位置在东和北之间的一片区域内,教师要指导学生引入角度相关知识,利用北偏东或东偏北等语言来进行描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位置的了解和掌握。由此,学生不仅可以在问题探究中掌握确定方向和确定距离的方法,还能够在自主探究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数学学科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要求。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年龄较小,阅历不足且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陶行知思想,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通过探析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