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安医家吴楚温补验案2则

2022-11-24刘小双合肥三联学院合肥230601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吴氏附子黄芪

★ 刘小双(合肥三联学院 合肥 230601)

吴楚,字天士,号畹庵,清初歙县澄塘人。他自幼研读《内经》《伤寒》等医书,学习历代名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后整理汇编《医验录》初集、二集。《吴氏医验录》是一部通过辑录吴楚生平经历的诊疗案例,集中反应他的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此外,他还著有《宝命真诠》四卷(附《前贤医案》),又名《辅孝盖亲》等。

1 用药特点

吴楚为新安医家中温补培元派的代表医家,其学术远宗《内经》、仲景学说,法源东垣,私淑汪机,博采各家之长,别具特色。他继承东垣之学并加以发挥,首次提出“脾胃分治”之说,内伤杂病尤重脾胃调治;增益气达表邪为治疗外感之宗旨[1]。《医验录初集·凡例》云:“俗见谓余好用温补,兹集中所载用寒凉而验者十之三四,用温补而验者十之五六,则诚如所谓也。”《吴楚医验录》共载医案264则,用温补者206案,可见吴楚本人自己也指出临证善用温补法,少用寒凉之法。

纵观《吴氏医验录》,吴楚温补法治痹症用药特点可归纳为擅用人参、黄芪、白术等甘温之品益气健脾、化湿通络,附子、肉桂、炮姜、川椒等辛温之品补火助阳、散寒通络,喜重用人参,常配伍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虎骨[2];在治血证方面,他认为血证以虚损为主,失血日久必虚,故临证施治多以补血、摄血为主,重视温补脾肾[3];吴氏临证治疗疟疾时,善于标本兼治,并时时注重顾护中州,多以温肾固元、健脾养血立法[4];吴楚治疗产后病多宗其多虚、多瘀的特点,重补养一身气血,重用参芪,并配以化瘀之品,效如桴鼓[5];吴氏治疗阴证,特以头顶痛称为“虚阳贯顶”,常投以八味地黄汤收效,颇有新意[6]。

《吴氏医验录》初集、二集吴氏喜用温补法治病范围广泛,其中包括产后诸疾、虚脱证、阴证、疟疾、真寒假热、伤寒误治等证。其中所用温补方多有六君子汤(16次)、理中丸(7次)、加减附子理中汤(34次)、麻黄附子细辛汤(3次)、八珍汤(11次)、六味地黄丸(7次)、加减八味地黄丸(13次)、补中益气汤(18次)等。

2 案例举隅

2.1 阴证误表

己巳春,族中一人,浑身痛如被杖,头痛如破,不发热,惟畏寒。医人予发表药一剂,呕吐不止,冷汗淋漓。其令尊邀圣臣族叔视之,两手无脉,彷徨无措,转邀余同往救之。两手冷如冰,六脉全伏,所喜者,人事犹清。余谓无他法,大艾火灸关元、气海,倘脉出,再用药。因灸二九一十八壮,灸毕,脉微出。遂用重剂附子理中汤,服后脉渐起。次日,照前方再予一剂,不呕吐矣。因其家贫极,且是劳苦之人,可以不用参,只加黄芪,服七八日而痊愈。

按语:《医验录初集·兰从十戒》曰:“甘温之药如行春夏之令, 生长万物者也;寒凉之药,如行秋冬之令,肃杀万物者也。故常服甘温之味,则气血充盈,日进寒凉之味,则气血衰耗。”又曰:“司命者,常以甘温益人气血,不可用寒凉以耗人气血,……,惟中病则已,不可过剂,病去之后,即须以甘温培补。”可见吴楚主张常服甘温之品,有益补益气血,大量寒凉之品,则会耗伤气血。

春时,族中一人出现浑身疼痛如棍杖鞭打,头痛、胃寒不伴有发热。医人诊为外感证予以发表药一剂,服后,患者出现呕吐、冷汗淋漓等症状。其令尊邀圣臣族叔来看,族叔触诊发现患者摸不到脉象,遂邀吴楚同去救治。吴楚触之患者皮肤冷如冰,六脉隐匿,病人思维意识尚清。然后,他首先想到用艾灸治急症的方法,灸关元、气海二穴。气海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太平圣惠方》,具有调和气血、强壮腰脊的功能;关元是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出自《太平圣惠方》,具有培补元气、调理下焦的功能。灸后脉微出,加用附子理中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具有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之效),服后脉渐起。另吴楚喜用人参,考虑患者家境贫寒,不用参,加黄芪,患者病愈。通过此案可以看出吴氏治病善用温补之法,主张内服中药配以针灸治急症,施以重剂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回阳补虚。《医医十病·医医吝惜药料之病》云:“良,良心也,医有良心……惟人参价等黄金,医人无力,不得不使病家自备。”如病家贫困,无力购参者,则以黄芪代替之。同时此案中可以看出吴氏兼顾病人家境贫寒,改用黄芪代替价格昂贵的人参,同时体现吴氏医者仁心,以病人为中心、心存良善为医之本的治病理念。

2.2 虚劳

一女人年三十有五,患病已两年。多怒,多忧郁,发热咳嗽,吐痰咯血,胸腹胀闷,少进饮食,小腹左旁有一块,如鸭蛋大。两年以来,所服药悉皆黄芩、花粉、丹皮、贝母、麦冬、天冬、桑皮、苏子、白前之类。服药不止百剂,日益增剧……余谓:“若以世俗治法,断在不起。若依余用药,似犹可起。”脉迟而涩乃寒证,非火证也,至于弦细乃病久气血虚之故。其小腹结块者,乃肝脏阴寒之气,总不可用清润之味。竟用六君子汤加香附、姜、桂,每剂用参一钱。服数剂,血止嗽减,腹宽进食,腹内之块渐小,服二十剂而愈。……,治此证与前治法略同,因附识于此。

按语:《医验录二集·破俗十六条》曰:“尝亲见许多病重命危之人,自执火体,坚不用参,余力为辟之,投以重剂参附,得以回生者不知凡几。”吴楚认为庸医欲自掩其误用之失,对于大寒大虚危证,不敢施以温补,却云他人为火体,用不得参的谬论。他对虚劳病症经治尤多,本书即收录了26例。吴天士认为虚劳有实火虚火之分,临证须辨证精确,方能对症下药。对于实火虚火所致虚劳治法不同,他认为“实火一泻即平,虚火愈清愈起”。从《吴氏医验录》可以发现吴楚在治疗虚损证时,多以治脾肾两脏为主,如肾虚者常选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脾虚痰盛者多取六君子汤加味,气血两亏者多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等等。本案中患者患病2年,情绪多变,常出现多怒、多忧郁,且伴有发热、咳嗽、呕吐痰液咯血、食欲不佳,左边小腹肿块等症状。2年内医者均认为此为火证,当以寒药泻火为主,所施药均为苦寒、甘寒、辛凉之品,如黄芩、丹皮、贝母、麦冬、天冬、桑皮等药,服药百余剂,不见好转,反甚。吴氏见证,认为前医治病忽略疾病本身的根源问题,应标本兼顾,辨证施治,所以前医用寒药,病不见好转而愈重。他诊脉发现患者脉迟涩,一派寒象,并非火证,病人出现弦细脉是因为患者久病气血亏虚,小腹结块是由于肝脏阴寒之气所致,遂以温补法为主,用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配以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干姜温中散寒;肉桂温补脾肾、理气散寒;加参一钱,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标本兼顾,对症下药。患者服数剂,可见咯血和咳嗽的症状明显好转,腹内结块变小,服20剂病愈。吴天士倡用温补法治疗虚劳,且尤其重用人参,“百发百中,屡试屡验”,活人甚众。此案可见吴氏主张治病应标本兼顾、辨证施治,不可盲目诊断,四诊合参,对症下药的学术思想,可以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小结

本文通过吴楚2则验案,重点反映了吴氏治病重温补的治法,同时兼顾以病家为中心,医者仁心仁术,治病应标本兼顾、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对于吴楚用药的特点总结了他善用人参、黄芪、肉桂、附子、干姜等甘温培补之品,忌用黄芩、石膏等寒凉之品治疗痹证、血证、疟疾、产后病等病证。他提出“脾胃分治”的思想,同时兼顾脾肾同治、气血双补的治病原则,这些宝贵的经验均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的价值。

猜你喜欢

吴氏附子黄芪
黄芪“跑步鸡”带领乡村产业“跑”起来
附子古今用量变化浅析*
建昌帮附子在甘草附子汤中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比较研究*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黄芪枸杞茶补气血虚弱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黄芪是个宝
治三叉神经痛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北宋宰相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