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的开拓者:我的父亲阿达
2022-11-24徐畅
文 徐畅
我的父亲徐景达被动画界前辈们亲切地称作阿达。父亲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家里一直都不太赞成,希望他今后能成为医生或是工程师,所以他只能偷着学绘画。
谈到父亲导演的经典动画作品,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三个和尚》。动画片以幽默的方式,再现了当时社会中的消极懈怠现象,并对此做了深刻的批判,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风尚。还记得父亲曾说过:“人少,固然分配起来容易满足一些,人多,大家还不肯办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恐怕食也没得吃了。”
《三个和尚》并不是先有剧本的,当时父亲看了侯宝林的相声,就觉得和尚题材不错,便想着与包蕾编剧讨论。包蕾完成剧本之后,父亲作为导演又进行了二度创作。这次修改,删减了许多和尚种菜过日子的场景。父亲解释他之所有去掉过多的生活化细节,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记住核心内容,即去繁就简,强化观众的记忆点。为此,父亲对剧本做了相应的调整。
《三个和尚》成功后,因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及其喜剧形式被孩子们喜爱,成了教科书式的动画片。在《三个和尚》获得了西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之后,父亲慢慢与国际动画界有了友好的联系。当时的世界动画协会副主席大卫·艾力克邀请父亲教授国外小朋友做动画,父亲答应的同时也困惑于该如何教,在大卫·艾力克的提醒下,父亲用象形文字去教孩子们。之后教学活动大获成功,国外报纸大篇幅地报道了。因此回国后,父亲想延续这个想法做一个更优质的动画片。
他重新挑选和充实了一些字,再巧妙地将这些字串联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之所以选择不多不少三十六个字,父亲解释过,“中国人喜欢讲述命理、命数,而三十六是一个大数,如三十六计”,所以动画片的名字就定为了《三十六个字》。
这部动画片以三十六个象形文字为创作元素,讲述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向国内外观众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新装的门铃》是父亲制作的最后一部动画短片,其实是源于我家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那是1982年,美影厂的单位宿舍盖好后分给了父亲一间套间。家里便买了点新家具、安了个门铃就住了进去。那个年代的门铃都是吱、叮咚或者铃铃地响,我们家却安装了会唱歌的电子门铃,于是大家就产生了与片中主角差不多的心态,觉得新装的门铃要多些人来按才有意思。这件平常事父亲反而觉得是一个好点子,随后他就邀请了周锐写剧本,最后合作完成了一个约五分钟的小短片。
老少皆宜是父亲一直强调的,他认为好作品应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只是大人和小孩所接受和理解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不能狭隘地认为动画片的观众只能是小孩。
一次,父亲发现周锐写了一部袖珍小说《超级肥皂》,文中用滑稽幽默的故事讽刺了社会上人们跟风从众的心理。于是父亲就以此篇小说作为脚本创作了《超级肥皂》这部短片,他是希望把一个严肃的题材用一种很轻松的甚至于滑稽荒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没有对白,却能够让人看过之后掩卷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