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电针辅助全身麻醉防治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2-11-24韦松里范舜钦王喜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3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电针胃肠道

韦松里,范舜钦,王喜军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麻醉科,广西 南宁 530221)

针刺麻醉具有高效、安全、经济及副作用少等优点,可作为独立或辅助麻醉方法[1]。电针辅助全身麻醉就是针刺麻醉的一种应用形式。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征,通常表现为腹胀、腹痛及胃肠运动障碍导致的便秘等,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与腹腔内器官受到机械性牵拉、脏器缺血、腹腔冲洗等因素有关[3]。此外,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在中医理论中,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属于“痞满”“呕吐”“肠结”“便秘”等范畴。此病主要是由手术创伤、术前禁食禁饮、麻醉导致患者耗气伤血、脏腑虚弱引起的[4]。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该理念强调术后快速康复,旨在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和应激损害,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及时干预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对患者的快速康复出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大多通过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或进行胃肠减压来干预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但上述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胃肠减压操作会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近年来,针对针刺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对用电针辅助全身麻醉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1 针刺对胃肠道运动的调节

研究表明,针刺内关穴或足三里穴不仅可显著增强大鼠的胃动力[5],同时也可抑制由应激诱导的结肠运输的加速[6]。周尊奎[7]对脑卒中胃动力障碍患者进行足三里穴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0%。Noguchi 等[8]发现,针刺四肢穴位可促进胃运动,而针刺腹部穴位会产生相反的效应。可见,针刺对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证实,对糖尿病大鼠的足三里穴进行电针针刺可使其胃窦的收缩恢复正常。该效应与SCF/c-kit 通路(此通路在维持胃动力Cajal 细胞的存活和增殖中具有关键作用)有关[9]。有研究指出,自主神经通路在胃肠运动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相关的研究表明,针刺四肢穴位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如针刺足三里促进胃运动、针刺中脘穴抑制胃运动)是通过激活迷走神经纤维的脊髓反射来实现的[10]。胃肠激素也是影响胃肠道运动十分重要的因素。任霞琦等[11]针刺脑卒中患者的足三里穴后,其血浆中胃泌素、胃动素的水平均显著提高,其胃肠动力得到明显的改善。胆囊收缩素(CCK)也会参与到胃肠道运动的调节中。Niu 等[12]为清醒家兔取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治疗后发现,其血清中胃动素及CCK 的水平显著升高,其胃肠动力明显增强。这可能与针刺能够增强胃肠肌电活动有关。综上可知,进行针刺可调节胃肠道运动功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2 针刺对内脏敏感性的调节

结肠刺激引起的慢性内脏超敏反应(CVH) 是影响胃肠功能的重要因素。Tian 等[13]发现,对存在CVH 的新生鼠进行电针治疗(选取双侧足三里穴和上巨虚穴作为治疗穴位)可取得显著的效果。有研究指出,进行电针治疗可有效调节CVH,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14]。Sun 等[15]发现,进行针刺治疗可显著下调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道内5-HT及SP 的水平,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有研究指出,CRH 可增加直肠敏感性[16]。Wu 等[17]取上巨虚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进行电针治疗发现,进行上述治疗可显著降低大鼠内脏的敏感性及下丘脑CRH 的水平。Bueno 等[18]发现,CGRP 会参与内脏超敏反应的发展。Qiang 等[19]发现,进行电针治疗可显著降低PGD 患者血清CGRP 的水平,改善其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症状。可见,进行电针治疗可通过调节CGRP 水平来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胃肠道症状。

3 针刺对脑- 肠- 内分泌轴的调节

脑- 肠轴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之间的信息通路[20]。功能性胃肠病是脑- 肠轴相互作用紊乱的结果[21]。胃肠道激素(如胃饥饿素、脑- 肠肽及神经肽等)在大脑与胃肠道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脑- 肠肽广泛分布于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中,是一种可参与胃肠功能调节的肽类物质[20]。Qiang 等[19]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通过对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公孙穴及内关穴进行电针针刺可调节血浆中GLP-1 及胃饥饿素的水平,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Wu 等[22]用电针疗法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进行治疗发现,进行电针针刺可显著下调SP 及血管活性肠肽的水平,改善胃肠道运动功能。有研究指出,进行电针针刺可调节脑- 肠- 内分泌轴,进而可改善胃肠功能紊乱。

4 针刺对脑功能的调节

大脑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可能是引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一个重要原因。Ma 等[23]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了针刺刺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脑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IBS-D 组患者的右侧海马、右侧枕上回、左侧舌回、左侧枕中回、小脑的功能连接均存在异常,而经针刺刺激后,这些异常的功能网络连接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改善后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有研究指出,进行针刺可显著减轻IBS 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Hui 等[24]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调节脑神经功能。近年来,脑功能连接在胃肠功能紊乱中的作用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针刺调节脑功能连接可有效改善胃肠功能紊乱。

5 针刺对胃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

胃肠黏膜屏障损伤主要由黏膜缺血/ 再灌注损伤、胃酸分泌过多、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25]。在进行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CO2气腹的建立及机械牵拉可能会导致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进而可对患者的胃肠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时可引起术后胃肠功能紊乱。Hwang 等[26]对急性胃炎小鼠模型进行电针针刺足三里穴治疗发现,治疗后小鼠血清内源性一氧化氮(NO)的水平明显升高。NO 是介导胃黏膜充血反应的重要物质,对胃黏膜可起到保护作用。内皮素-1(ET-1)与NO 的生理效应恰好相反,ET-1 可降低胃黏膜的血流灌注,使其缺血缺氧,从而可损伤胃黏膜。Barton 等[27]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降低束缚水浸应激大鼠模型血清中ET-1 的含量,从而可起到保护其胃黏膜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用电针刺激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足三里穴可激活烟碱受体α7亚基及胆碱能抗炎依赖途径,修复其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28]。相关的研究表明,用电针针刺足三里穴可明显改善胃黏膜血流灌注,并可在维持胃肠道功能正常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Hu 等[29]发现,用电针针刺胃肠出血大鼠的足三里穴可有效激活其胆碱能抗炎依赖途径,提高其肠道胶质细胞的活性,修复其胃肠道黏膜的损伤,改善其黏膜屏障功能[30]。有研究指出,针刺的抗炎作用可显著减少腹腔内粘连的形成,从而有助于胃肠功能紊乱的恢复[31]。胃酸分泌过多会导致胃肠道黏膜病变[32],而血浆β- 内啡肽(β-EP) 和生长抑素(SS) 会抑制胃酸的分泌[33]。相关的研究显示,进行电针针刺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保护胃肠黏膜的完整性,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6 针刺对焦虑抑郁情绪的调节

部分接受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可因胃肠功能紊乱而出现焦虑、抑郁症状,进而可影响其预后[34]。张翮等[35]的研究表明,对接受腹腔镜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电针针刺可显著改善其精神状态,防止其出现焦虑、抑郁症状。FD 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36]。有研究指出,在接受手工捻针或经皮电刺激治疗后,FD 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会显著降低[37],其消化不良症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38-41]。相关的研究表明,进行针刺可调节焦虑、抑郁情绪,改善胃肠功能紊乱的情况[42-45]。

7 总结

腹腔镜手术前肠道准备、术中CO2气腹的建立及麻醉药物的使用均可影响胃肠道功能, 造成短期胃肠道功能紊乱[46]。本文从针刺对胃肠运动、内脏敏感性、脑- 肠- 内分泌轴、脑功能、胃肠道屏障及焦虑抑郁情绪的调节等多方面对针刺改善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机制进行了综述。目前,临床上对针刺作用机制的探究较少,未来研究的重点应从疗效观察向机制探究逐步转移,以便能够从分子层面科学地阐明针刺在调节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电针胃肠道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脓毒症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前瞻性研究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评价
益生菌与常规抗病毒治疗联用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疗效及对机体胃肠功能的影响观察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系统化护理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