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其着力点探析
2022-11-24晏俊杰
张 帆,晏俊杰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特警学院,南京 210023)
公安院校作为公安高等教育主阵地,具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又有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职业特性。这种“共性”与“特性”形成公安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二重必然性。一方面,作为高等院校,必然要服从于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大局;另一方面,公安教育内在“政治性”,必然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公安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旨在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作风锤炼和人格塑造的有机融合,正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新时代公安教育之问,并通过铸造忠诚警魂、强化实战能力、培养执法素养和深化责任担当的过程,凝练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确保培养的公安人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和绝对可靠,努力为公安事业培养一大批忠诚捍卫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与时代背景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依据《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课程概念的界定[1],以及思政教育概念的内涵[2]。课程思政应是指将思政教育融入所有课程的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政治性,既是一种课程观,更是一种教育观,强调课程教学中把育人放在首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彰显课程专业育人的特色,是综合的思政教育活动。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
实施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新时代课程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4];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对于公安院校而言,要在此背景下按照“四个铁一般”要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工作,着眼于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更高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时刻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永葆忠诚政治本色,将“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有机结合落实到具体的公安教育教学实践中,确保学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和绝对可靠。
二、公安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一)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1.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是对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诠释要求。课程思政是“寓思政于课程”“课程承载思政”的课程教育理念,是进行思政教育活动的一种新途径和方式,体现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对于实现我国的教育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价值。
2.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公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后备人才的主渠道、在职民警培训的主阵地、警务理论和实战研究的重要平台,在推进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7]。因此,公安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就是要在警务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加强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警察职业精神,把忠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确保每门课程育人的正确方向,为公安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3.实施课程思政是确保公安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需要
公安院校培养的目标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公安事业接班人[8],因此,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三全育人”的理念加以落实,集众人之力开展全过程、全方位,以取得真正的成效。“三全育人”作为公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确保实施课程思政时,在育人力量上,在育人过程及在育人内容上做到全覆盖,真正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以改变传统片面的思政育人观念,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政课或是党团组织的事,而是真正以全课程立体式、全覆盖的形式和途径,把铸牢忠诚警魂体现在课程和教学上、融思政教育于知识传授和实战训练中,提升专业教师和实战教官的教书育人的能力,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4.实施课程思政是“育警铸魂,立德树人”的本位需要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的传授、训练,尤其是在公安联考择业背景下,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视会更加突出,体现出公安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本位思想,但专业的深层次必然涉及精神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如爱国情怀、责任意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而这些是人的根本性,前者教学是使人成为专业“人才”,而后者的教育则使人成“人”,涉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9]。公安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通过挖掘公安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结合教育教学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课程思政的人文价值与魅力,把准人和职业发展的方向,加深对警察职业的认知度、认可度及崇敬感,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民警察,真正体现“育警铸魂,立德树人”的公安教育思想。
(二)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
1.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发挥立德树人的优势
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性是公安院校的第一属性、讲政治是第一要求,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是立身之本[7]。公安院校的学生既是大学生也是后备警察,因此,公安院校不仅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培养“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公安事业忠诚捍卫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公民道德教育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使命,而实施课程思政为公安院校“育警铸魂,立德树人”提供足够的育人资源、载体与空间,体现公安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改革创新与发展理念,也是公安高等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更是公安高等教育思想性、科学性和精神性的充分体现。
2.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课程的育人质量
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公安类课程的综合育人作用,既能对学生进行警务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教学,更能通过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政育人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品德等综合素养,主要是结合思政资掘的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把绝对忠诚、绝对纯洁和绝对可靠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作用,提升课程整体的育人质量,也提升课程自身的生命力、育人作用及地位。
3.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育人能力
受传统课程观念影响,公安类课程更多地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警务素养和实战能力,而对课程本身的思政教育元素考虑得相对不足,而课程思政的实施,使得公安院校教师重新审视、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在教学实践和实战训练中运用,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把思政教育寓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将“忠诚教育”置于思政教育的先导地位,深入推进以忠诚为核心的警察职业精神教育,确保新时代公安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
4.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提供思政教育载体和手段
实施课程思政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思政理论课为主要思政教育工作载体和方法的局面,避免单一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思政教育模式,开启课程协同育人的模式,结合各课程的教育教学实际与育人资源,使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载体与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也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真正使思政教育做到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是新时代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三、推动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一)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来说,其自身具备的思政意识、素养及能力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思政意识对其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与思政课教师相比,专业课教师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自主性,如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使用的话语和表述等都可以自行选择[10]。对于公安专业课教师来说,他们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取决于其思政意识,即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及使命感。所以,公安院校应当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课程思政意识,同时这也是公安院校现阶段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另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与能力也至关重要,但从目前来看相对缺乏,公安院校应当进一步对此方面加强培养,使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水平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以解决思政意识、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协同发展的问题。
1.要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功能的认识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积极引导教师的行为,不仅使其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而且使其成为党的坚定拥护者及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同时还要使其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铸魂育人是所有教师的职责所在,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专业课教师的行为上[11]。习近平在2014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而可以看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安院校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及警务技能,同时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锤炼学生品格,激发学生奉献祖国的崇高精神,不仅要为公安事业培养具有优良品格的接班人,而且应培养出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同时这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与绩效考核
公安院校应培养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这将有利于践行“育警铸魂、立德树人”的使命,对教师优化思政教学过程和形式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能够有效防范空洞说教思想观念及形式主义作风的肆意蔓延。因此,公安院校应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推动,将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与职位晋升、薪酬福利挂钩,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奖励机制,从而使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全面激发,进而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良好氛围的形成。
3.要消除思政会冲淡专业教学的顾虑
将思政内容纳入公安专业课中会不会对专业内容的进度造成影响呢?假如不能正确地处理“思政”与“专业”之间的关系,无法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效融合,发生了牵强附会、“两张皮”的不良情形,就会导致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消极结果。然而,若可以正确地进行处理,达到“基因式”融合的效果,则会形成两者相长的理想局面。可以把思政比作一把“盐”,洒入公安教育的“汤”,“汤”在更可口的同时,也能真正让学生获益,达到育人功效。
4.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
第一,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领会毛泽东思想、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充分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必须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应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教师的案头必备书籍。第二,应当始终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充分了解我们的党史国史,认清我们的党情国情,既要知史爱党又要知史爱国。第三,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从而取得学用相长的良好成效,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并不断增强我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提升专业课教师政治意识和定力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学习防线,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有所忽视,那么可能就会处于一种盲目状态,有时还可能导致歧路亡羊的后果,让我们在扑朔迷离的形势之下不知所措,无法抵挡错误思潮的侵袭。所以,课程思政必须基于政治正确而有效实施,特别是对于公安专业课教师,更应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意识,从而使我们的政治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12],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按照政治规矩来办事,培养自己的政治鉴别力,提升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的侵蚀。
(二)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公安专业课和思政课都配备了相应的教材,且有相关的教学资料,而课程思政却与之不同,必须由教师从不同课程中积极挖掘内在的思政元素,这是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
1.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差别和特点
在不同课程中,往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太一样,因此必须循序渐进,由“富矿”到“贫矿”逐步进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思政资源蕴含量上看,与公安技术类课程相比,公安学类课程会相对高一些。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五个面对”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全面体现自身的专业价值。所以,要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从公安基础类课程,特别是法律课程(法理学与宪法、民法总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和警务实战法律法规)、公安理论与警察素养课程(公安学概论、治安管理学、侦查学和犯罪学)等开始进行。但这并不是说公安技术类或是实战技能类课程无须对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而是应当根据课程的类型和特点,分清主次,分别进行。如,犯罪现场勘查、公安情报数据挖掘、警务战术学和警察战训创伤防护等,就应当侧重于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思维,全面体现追求真理的精神所在,始终将人民公安为人民作为时刻牢记的初心和使命。
2.要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紧密合作
在课程思政实施的初期,要注重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的提升,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政能力,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积极、主动挖掘,然而,有鉴于公安专业技术领域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科差异,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若不加强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可能并不清楚思政内容、核心所在,无法对其中的思政元素作出精准的把握。为此,要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前者应当给予后者必要的指导,这样有利于将思政元素从专业课程中准确地挖掘出来。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交流平台,使现行的课程思政管理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采用多元化合作模式,如集体讨论备课、召开专题研讨、合作撰写论文及申报课题等,最终达到有效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目的。
3.要加强课程群间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
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第一,通过每门课程各行其是、分别挖掘的形式来进行;第二,通过彼此合作、统一挖掘的形式而实现,也就是基于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层面的总体培养目标、挖掘要求确定下来,之后将总体目标在不同的课程群之间进行合理的分解,再形成各门具体课程的目标,通过共同挖掘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各专业课教师之间彼此引导,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而且可以实现同专业课程思政的高度一致,从而产生合力效应。
4.应做到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与时俱进
在开展思政元素挖掘与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认知水平会逐步提升,在多次反思之后若发现一些非常关键的思政元素,此时应当将其予以补充,同时,思政内容本身也同样具有动态性,在公安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新理念、新思想与新理论,必须在思政内容中得到全面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中国几代领导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思想,因此必须使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着力解决“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的难题
要想有效实施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使铸魂与育人、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实现全面融合,以课程思政的理念来讲授公安专业课,严禁发生“两张皮”的不良情形。若将其他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内容生硬纳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则无法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有时还可能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结果,损害专业课程自身的知识图谱、逻辑体系和内在有机结构。现阶段公安院校教学改革中面对的重要难题之一,是怎样才能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全面融合。需要明确的是,要对“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予以精准把握,实现二者的无缝衔接,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从而达到真正的“基因式”融合。公安专业课教师可以绘制一张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元素地图”,弄清楚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不同思政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将该地图应用到专业课层面,能够形成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形成一个较大的网络,这样能够取得更理想的育人成效。因此,应对整体规划予以高度重视,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时纳入思政元素的内容,进行层层分解之后便得到不同课程群的目标,再细化各课程目标进行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