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专业教育、耕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研究
——以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节水灌溉课程为例
2022-11-24徐俊增刘笑吟杨士红
徐俊增,刘笑吟,杨士红,卫 琦
(河海大学,南京 210000)
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教育的方法、形式与目的总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革[1]。为实现“三全育人”的新时代教育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校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教育引领。同时,在新农科背景下,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节水优先及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下,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耕读教育作为知农爱农的重要途径,被列为涉农专业的必修内容,能丰富情怀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涉农专业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教学,更要协同好思政教育和耕读教育。本文结合河海大学近年来对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成果,分析了课程思政与耕读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课程思政在节水灌溉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具体实践,探讨了耕读教育在农业水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深化新农科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涉农高校研究生专业教育、耕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提供了思路。
一、课程思政与耕读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2]。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明确了要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涉农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落实耕读教育模式,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3]。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分的丰缺及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不均,都需要通过农业水土工程进行调节,进而保障农业生产。因此,农业水土工程一直是农村和农业的重要基础设施,长期、系统的农业水土工程建设在保障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和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具有战略地位。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广的需求,成为农业水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应协同好课程思政建设与耕读育人改革,以满足科技驱动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爱国主义情怀驱动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强农兴农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这是21 世纪以来第19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4]。河海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涉农人才的重要沃土,应紧扣国家农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战略服务。但目前,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专业教育方面:涉农专业的专业教育中知识更新时效性不强、知识面偏窄,专业教育的实现性不足,且存在固有的学科边界、专业壁垒和文化缺失,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耕读教育方面:耕读教育是涉农专业学生实践课程的重要环节,能解决知农爱农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存在的盲区弱点。但当前学生缺少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和走进田间地头的机会,无法从根本上体会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及对四个面向知农爱农人才的需求。
(3)思政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课程育人的重要环节,但基于课堂的专业教育很难突破学生不爱农的情感瓶颈和不知农的认知瓶颈;同时,不够重视耕读实践环节,无法深化思政意识,未能发挥学校特色、专业优势和个人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基于“四个面向”的新农科教育背景下,教师应以专业知识和专题教学为载体,将劳动教育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全过程中体现“生态文明”“节水优先”“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思政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劳动态度,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形成课程思政与知农爱农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服务涉农专业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建设。
三、课程思政在涉农专业建设与耕读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一)结合专业内涵,做好专业课程思政的全局设计
为了实现高校专业课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落实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成效,助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专任教师应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充分发挥涉农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全方位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全局设计[5]。
每门专业课都有其独特的思政元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河海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和有关要求,节水灌溉作为典型涉农专业课程,应在课程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从价值引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等方面展开课程思政教学[6]。在思政点设计时,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和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7],将节水灌溉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引发学生的惜农感恩之心,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案例选择时,应体现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关注“粮食安全”“双碳战略”“节水优先”等国家需求,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认识问题,理解国家在推进农业节水低碳高效生产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科研能力培养时,应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选题与探索,鼓励研究生将研究与学科发展、行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坚持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的“水利精神”,养成踏实严谨、耐心专注的习惯,锻炼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以学生为本,探索思政映射的融入点
要在专业教学中毫无违和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充分掌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把握好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5];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期待和需求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理性和感性的认知对相关知识和文化产生共鸣,从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例如,在节水灌溉课程的教学中,应紧扣习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治水方针、习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提出的“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的指导思想,从“节水优先”角度,结合“节水放在了首位、被冠以优先”来提升学生对节水研究的兴趣,以促进学生对节水内涵的理解、提升对节水的战略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认知和价值观。在节水与农田生态效应的教学中,从国家解决水资源危机角度强调节水灌溉研究选题的重要性,从绿色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及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角度引出研究农田水管理要考虑其生态效应。在作物需水预测的教学中,体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增加智能灌溉决策与先进技术的案例,鼓励研究生们了解最新行业发展和行业需求,并学会用现代化手段切实提升农业水利的科技含量,助推农业现代化。作物生产系统模型专题,能借助作物生产系统模型定量揭示水投入、肥投入的产量及环境影响,结合这一领域的研究拓展绿色发展理念,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观,为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灌溉水量优化配置的探讨中,强调水资源作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也对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以及乡村振兴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懂得资源优化配置、学会农业、生态、经济的统筹考虑,进一步提升科技强国的信心。
(三)理论联系实践,深化耕读教育中的思政意识
实践课程是实现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耕读教育是涉农专业学生实践课程的重要环节,应切实做到以田间地头和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为课堂、实践主阵地,让学生走进农村大地、走向农业生产及走进农民生活[1]。
耕读教育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应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有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体验并体谅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了解并沉淀感性认识到的乡情农情与文化智慧,进而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践行勤俭、博学、躬耕、笃行和创新的耕读精神品质。同时,在实践中深化思政意识,让学生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传统农耕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节水战略与粮食安全,自发感受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励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完善涉农高校专业教育—耕读教育—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更新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应结合新时代新农科发展对农业建设和农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新“专业教育—耕读教育—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将耕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让劳动教育成为常态,构建能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的耕读教育新范式。具体实践中,应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明确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将耕读教育相关内容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内容,形成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在教材或教学资料中增加中华农耕文化的解说,强化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在耕读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充分展示农耕文化的时代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并紧密对接现代农业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课程教学设计方面,以产出为导向,在课本之外收集基于最新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案例,建设基于“四个面向”的素材案例库,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和潜能尝试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形式,有意识、系统性地开展新农科专题教学,注重传授知识的有效性与时效性。
(二)构建协同发展的实践平台建设
实践是感受风土人情、培育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耕读教育应立足于不同实践形式,通过感受文化、体验生产、参与劳作、技能训练及经营管理等形式,了解农事常识与农业生产技能,升华对农业农民的感恩,提升强农兴农本领,强化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初心使命。专业实践教育的开展,应依托教学实验中心、专业科研试验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和校外合作实践基地等,搭建涉农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耕读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真实劳作场景,在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上,增加生产实践经历、感受中华农耕文化、提升强农兴农本领与社会责任感。涉农学院或学校应结合专业发展特色,不断完善学生实习基地与实践单位,为耕读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鼓励将学生创新训练与耕读教育相结合,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耕读实践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才华,让学生在耕读实践中学会吃苦、学会互助、学会感恩,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辛苦但也能从中体会到骄傲与自豪的民族精神。此外,在扩展实践形式的同时,还应推进产学研、农科教、产乡教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汇聚各平台育人力量,形成优势互惠、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切实做到以田间地头和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为课堂、实践主阵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强化知行合一、耕读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拓展新农科教育的发展内涵
新农科是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以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要为己任,变革和发展传统农科的知识体系、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能够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等农业教育新体系[8]。但目前新农科教育发展形势下,人才培养面临着两大难点。首先是不知农,更谈不上爱农。很多学生就读涉农专业不是因为热爱,仅仅为学而学,了解到的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会的往往脱离传统农事活动规律,这就需要耕读教育来填补这一空缺。要让耕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教师应挖掘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功能[9]。比如对于节水灌溉课程,学生应该走进田间,走向农民,关心农民关心的问题,体会农业劳作的辛苦,感受农业灌溉巨大的用水量及水对于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并亲眼看到如何通过水的控制实现节水但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智慧。让学生自己看见并发现专业知识的实际意义,自己思考并解决专业发展需要。其次,缺乏人文与情怀教育。能否主动学习往往取决于我们有没有正确的感性认知,科学知识的运用,往往也需要感情的投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耕读教育作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同的载体,作为思政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窗口,应把握好其中的德育元素和感情色彩,让学生在耕读实践中学会吃苦、学会互助、学会感恩,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辛苦但也能从中体会到骄傲与自豪的民族精神。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数千年农耕文化精髓,挖掘潜在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内涵,丰富耕读教育的人文与德育内容,形成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的结合,促进知识的科技性、前沿性与知识实现的内涵性、精神性相融合的新农科发展。
(四)丰富专业文化建设
每一个专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农业水土工程专业以农业为依托,立足于水和土的问题,具有浓厚的乡土人情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农耕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中华文明由农耕文明发展而来。农耕文化“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农耕文化是专业教育与耕读教育在精神上的高度结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耕读教育是传统乡土文化核心价值依附的根本,拓展了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的文化内涵。新时代耕读教育,要在知识实现和劳动实践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明白学什么和怎么学之前,理解为什么学,要将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教师在耕读教育全过程中,要以专业内容为基础,追溯文化根源,提升文化自信,设计能够同时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与丰富思想的耕读实践场景,让学生感受耕读实践中的奋斗精神、创新思维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成为有信仰、有立场、有知识和有情怀的时代新人,并怀揣着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投入到“三农”工作中。
(五)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是农业工程及水利工程各专业中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传统专业之一,是探索农工交叉、理工结合及农工文渗透等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重要落脚点。农业水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新工科与新农科交叉融合的显著特点,农耕教育又为专业的发展注入浓厚的文化色彩。因此,对节水灌溉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面向新农民、新农村、新农业和新生态为核心,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和大类人才培养的组织架构,强化农业水利工程工科学科特色,并通过农耕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打破固有的学科边界、专业壁垒,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多元化定位,形成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理念。有针对性的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科研互动平台,建设涵盖农业、水利、生物、材料、机械、物联网和计算机等跨学科背景交叉融合的教师团队,提供相关专业知识指导,并从各专业角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做好社会价值引导。同时,邀请具有代表性创新成果的校内外行业专家讲授专业前言动态,并帮助学生拓展创新创业思维,对接产业和社会实际需求。最终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重组、产业导向的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
五、结束语
涉农高校作为思政教育、耕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应承担起重要的育人责任。思政教育、耕读教育在涉农高校研究生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完善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建设、拓展新农科教育与思政教育内涵、促进专业文化建设与多学科融合发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行业进步和中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育—耕读教育—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培养知行合一的强农兴农创新创业型人才,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宏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