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及创新发展思考

2022-11-24韩启飞鲍锦涛

高教学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管理人员科技管理

韩启飞,鲍锦涛

(1.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 科学研究部,北京 100871)

科研管理人员是科技活动执行团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既要为一线科研人员的研究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也要严守政策红线,对科研项目申请、科研经费支出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关键步骤进行监督、指导。建设高效、专业的科研管理队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科研技术水平、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环节。与常规的科研管理工作相比,因为工作环境、管理对象和制度章程等存在特殊性,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在管理学科的共性基础之上又存在着鲜明的自身特征。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大趋势之下,建立规范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是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调研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别以北京大学为实例,探索适应北京大学的、符合当代科技活动发展规律的新型管理路径以期实现科研管理升级改造,适应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的要求。

科学研究是针对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科研管理聚焦科学研究活动的全链条管理,通过系统分析规律、提供科学管理方法,以确保科学事业的正常发展。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是指根据高校科技发展的目的、按照高校科技发展的规律、在高等学校内进行的、对科研活动中的人员、设备、材料、信息、经费、项目、成果和绩效等进行计划、控制和总结的一种组织活动。科研管理既涉及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实施和结题的全流程管理,也承担着科学研究意识普及、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以及科研机构组织管理等软、硬环境的服务与支撑。

一、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属性特征

与其他社会专业和广义管理学科相比,因为专业目标、专业功能、服务对象和组成人员的特殊性,高校科研管理有其鲜明的特征。

(一)高校科研管理专业目标的特殊性

虽然现代高校的职能已经扩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是高校最本质的专业目标和社会任务还是人才培养,在开展科学研究和投身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的使命始终贯穿其中。高校科研工作的目标亦是在探索未知、发掘真理的过程中,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别人才。因此高校科研管理的本质目的和根本使命是促进高校科技活动发展和建设,以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功能的特殊性

科研管理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和其他社会系统进行物质、信息和服务的交换,以提供科研成果,推进科技转化,为社会经济服务。但因为高校本身的特质,高校科研管理的专业功能又有不同的侧重:高校学科齐全、教研相长,因此科管部门更应倾向于组织队伍,承担综合性、大型科技项目;高校相对独立、社会募资动力相对不足,因此科管部门更应强化意识,整合社会资源,为己所用;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为一线教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和专业能力相对不足,因此高校科管部门更应致力于成果转化工作的推广和专业服务,充分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

(三)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高校人事制度中,人员组成多样,既有教学科研系列、研究技术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也有博士后、学生、行政职员和后勤人员,虽然岗位职能不同,但是均是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成分。立足本职岗位,均可以开展科研研究,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多样性。身份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和目标不同,均给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四)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组成人员的特殊性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队伍组成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曾经有一阶段,大部分科管人员是教研人员家属或者其他岗位老师转岗,如今,越来越多的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专业的科管人员队伍。同时,还有一批特殊的科管人员,就是科技工作者自身。人员组成的不均质性,决定了高校科管人员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大部分高校科管人员有专业技术背景但缺乏专业管理知识,科技人员自给自足担任科管人员的情况下,专业研究和科研管理在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碰撞也增加了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人员组成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历史与现状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工作受社会和历史原因所限,起步较晚、过程曲折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52 年11 月,国家成立主管高等教育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部。1954 年中共中央提出批示,必须在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提高高校教学的科学水平。1956 年中央开始编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设施提供了良好契机。1956—1966 年,在“向科学进军”“以任务带学科”的号召下,一批尖端科技成果产出,高校科研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发展春天”。1977 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高等学校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都重新焕发新机。1985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职能,提出“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担负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从政策上对高校科学研究给予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科学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得以蓬勃发展。当前的“双一流”建设时期,高等学校依托研究基地和科研项目,积极突破关键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尝试开展产学研的全新合作模式,为科技自立贡献创新成果。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推进和科管队伍建设均在新的时代和新的使命之下,进入了专业化建设的开创探索阶段。

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提高高校科研建设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科管工作能力的提高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科管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向。科研管理理念、科研管理工作方式和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作为系统工程,需要在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现代建设道路上不断寻求创新与发展,为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校科研管理建设迅猛发展,科研管理效能日益提高。但在某些领域,依然存在问题、面临困境。只有深刻剖析问题所在,探究深层原因,才能在挑战中寻求机遇,构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科研需求的服务型科研管理体系,以期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

(一)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

首先在具体实践中,一般认为行政工作仅仅是辅助操作,是人人会做、人人能做的照章办事、上传下达等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因此目前的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中既有专业技术岗位转岗的教师,也有引进人才的随调家属。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毕业留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是也存在专业知识丰富但管理知识缺乏的困境。这些情况都制约着高校行政工作的效率和科管建设的专业化水平。其次由于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存在一定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资源浪费的问题。另外,传统行政管理的思维定式导致个别管理人员工作方式较为固化,主动服务意识不足,使得科研人员感受不到足够的服务和支持。此外,我国高校科管系统中有不少“两肩挑”的管理人员,专业的学术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如何更好结合也给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

(二)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职业发展模式不明晰

任何行业的专业化建设都离不开完备的教育培训做支撑。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继续教育,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很难拥有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机制。岗前培训多是范式内容,一般为针对所有新入职员工,侧重介绍单位概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等内容;继续教育则多是课堂讲授,针对性不强且对基层工作人员关注度不够或机会不多。受编制、行政级别和职称系统等现实所限,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晋升之路面临较长的平台期和竞争激烈的上升期。此外,编制内的管理人员容易受到“铁饭碗”意识影响,缺乏工作动力和竞争意识,而编制外的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强,缺乏岗位连续性和工作稳定性。

(三)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与现代科技发展不一致

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规范化的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并加强制度建设,是加快科研管理专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仍然以人工服务为主,不仅增加科研人员负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也无法保证信息管理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科研管理系统,但是与校内其他管理系统兼容性差,对接不及时,也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流转和管理的监督功能。

三、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创新举措

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为建设服务型行政组织,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精简扁平的管理机构,打造专业服务团队,依托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如下几方面需要探索和改进。

(一)充分解读国家政策,加速政策扎实落地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在管理体制、科技评价、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出科技体制改革措施。科研管理工作应及时跟进、充分解读国家最新的科技政策和文件,实现在本职岗位的落地与执行。例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高校科管工作应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加速实现更多“从0 到1”的原始创新,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二)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推行先进工作方法

应充分认识到科研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与时俱进,用专业的管理理念武装思想,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既要保证科研数据的完整记录与及时共享,也要实现与校内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防止平台孤立化,造成数据的浪费与资源的重复,更要力争打造与上级管理部门数据的互通,真正实现管理平台一体化,减轻一线科研人员负担,最大程度实现科技创新。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云端”办公更是成为了一种趋势,提供了全新工作模式的同时,也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强化系统性培训机制,提高科管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目前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范畴已经向纵深扩展,从国家的科技改革,到日常的项目管理,再到下游的成果转化,各个环节均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创造性地参与其中,因此有效的培训机制对于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成长至关重要。而培训的内容既可以上升到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的政策宣讲,横向插入管理专业的课程讲授,下沉至相关工作的业务实操,也可以扩展到兄弟院校的经验交流,开拓到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学习。将科研管理人员逐步培养成科研管理专家。

(四)创新激励评价机制,增强科管人员的自我效能

高校去行政化的进程之中,高校行政人员的规模进一步缩减,而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下,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研工作的承担量和承重量日益增加,科研管理人员多身兼数职,同时对接多个管理部门,面临着责任大、任务重和人员配比不足的困境。因此,需要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创新激励评级机制,使得科研管理人员在职业规划、评优争先和工资薪酬等多方面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对于工作失误造成损失、工作态度不端正和工作能力不胜任的科研管理人员也应给予惩戒和岗位调整。奖惩分明、职权明晰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五)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科研人员满意的服务型管理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近年来国家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科研领域“放管服”的政策也在不断深化。在保证科研经费正规使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有效的科研管理提高经费产出绩效,激发科技创新的能力,是高校科研管理新路径探索的重要内容。承接国家的“放管服”政策,高校还应做好顶层设计,整体筹谋,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出台务实管用适合本校的改革方案;优化软环境和硬设施,理顺服务流程,创新管理体制,做好“放管服”政策落地后的支撑保障;彰显绩效评估的作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专家学者、人民群众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考察作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打造高效透明的高校科管队伍。

四、北京大学科研管理模式示例与思考

北京大学科研工作的管理模式为院校二级管理模式。校级设立4 个科研管理部门:社会科学部负责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科学研究部负责学校理工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科技开发部主管横向科研及成果转化工作;先进技术研究院负责全校国防科研管理和服务。各院系设科研主管领导,下设科研秘书,各研究组聘用科研财务助理,与各职能部门协同工作,完成科研活动的全程实施、管理和监督工作。学校的科管工作既包括提出学校学科科研发展规划建议,筹建、协调和管理科技创新基地,也包括组织科研人员、团队申请国家各级各类科研任务,承接国家需求、服务人才成长,同时负责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奖励,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标准、统一的信息数据平台,开发设计“科研管理系统”和“财务软件管理系统”,包含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合同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子模块,科研信息和管理数据得以快速连接、精准共享。职能部门科管人员、财务人员、一线科研工作者、主管领导和科管人员均有各自的操作端口,既可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又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且该平台实现了与财务系统和图书馆成果系统的后台对接,更大程度地增加了数据的可利用度。对于科研财务助理这一支撑、服务科研工作的重要辅助队伍,自2019 年开始,科研部、人事部和财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科研财务助理业务培训工作,以提高这一队伍的规范化、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学校科研工作。

北京大学的科研管理工作走在了探索的前沿,但仍然存在许多可以继续开发的挑战之地。在职责明晰的前提下,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开启联合办公模式,无论是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还是办公位置的适度接近,尤其是和医学部科研处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联通,如伦理委员会、人类遗传资源管理部门等。努力避免管理机构分散、管理流程重复,从而实现科研资源的有效共享和高效利用。在理顺人事管理的前提下,借鉴财务人员派驻制的经验,试行院系科研秘书派驻制。既可以加强系所院系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养,同时可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监督机制。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为科研管理人员量身定制,提供更多的政策宣讲、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和调查走访的机会,使得科管人员在学习中自我充实,自我成长,既可以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也可以增强自我价值的实现。

高等教育是一项专业性事业,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更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团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在行政人员这一通用属性的背后,拥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路径。科研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科研管理的目标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注重自身素质和服务技能的提高。把科研管理做成科学研究,当好一线科技工作者的“黄金配角”“全能助手”,用一流的管理支撑一流的科研。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科技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提升探讨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问题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科技在线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