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课教师角色转变探讨

2022-11-24

高教学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华裔思政文学

孙 刚

(南京审计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815)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美国华裔文学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也必须在既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做出调整,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让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藉此来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必然要求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授课教师在思政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这三个层面上对自身原有的角色定位做出相应转变。

一、课程思政的认同与传播者

角色具有社会属性,是个体在被社会语境赋予一定地位、被社会群体赋予一定行为规范的对象,成功的角色扮演必须以认知为起点,在了解角色实施过程中所需要履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方式的基础上,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习惯,才能最终固化角色行为模式[2]。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经典文本为授课素材,以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授课对象,以英语为授课语言,长期以来一直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外语人才而不断努力着。众所周知,文学源于生活,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社会生活的反应,它形象地再现了美国社会的总体状况及美国华裔群体的活动全部,反应了不同社会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呈现了美国社会中不同阶级、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人们的精神特征,从美国华裔文学课堂上,学生们能通过文本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看到社会中的真善美,读到人们中的假丑恶,在此过程中,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始终担负着知识的传授者和文化的引介者的责任担当,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语言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必然有新的自身角色定位与属性,他们是课程思政的认同者和传播者。

课程思政的本质特征是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融合,其主要任务是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外国文学教师只关注专业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更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课程思政的实施虽然在上海高校的积极推动下已经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主干、五百多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一千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体系[3],但是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和效度追求都永无止尽。面对当前形势,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在时代洪流中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依然徜徉于专业知识的传统讲授方式和内容。面对课程思政提出的时代要求,美国华裔文学教师必须首先产生思想和情感层面的认同,厘清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提升自身的政治修为,强化自身的政治素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志追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践行“四个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真钻研、真领悟、真信仰,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红色信念不动摇,红色思想不褪色,红色血脉永赓续。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被赋予特定角色,履行着神圣使命,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部分,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必然是“社会的代言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的国家的重要道德观念的解释者”[4],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的角色意识的准确定位必然影响着自身的行为举止,决定着自身的行动要义。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必然在实现自身的思想情感认同后,面对广大学生必然担当起价值引领和人格培养的重任,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各自的美国华裔文学教学中,教师们面对广大青年学子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讲政治”,不断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学文本,不断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为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在增加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和提升语言技能水平的同时,增强明事理、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造就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青年”[5],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二、教学设计的主导与开发者

教学设计一般说来应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流程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反馈这四个方面,但是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显然脱离不了育人这个主基调,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效力的叠加是美国华裔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从育人价值的本位出发,美国华裔文学课程的教师必然转变原有的角色定位,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需要关注专业知识本身的传授,更需要关注学生个体与知识、社会及环境之间的多重交互关系,他们将扮演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的主导者与开发者的新角色。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6]”2018 年9 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课程思政提上了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日程。2020 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思政视角下,面对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美国华裔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凸显精准性原则,紧紧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用人标准,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紧盯社会用人需求,强调学生在文学理论学习及文本分析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人格这三个育人要素的淬炼,强化语言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注重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及工匠精神的锻造,努力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

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彰显系统性原则,做到三个“统一”。美国华裔文学的教学内容设计首先要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从19 世纪中期前往美国的中国移民在埃伦天使岛墙壁上留下的文字,一直到2017 年伍绮诗出版的获奖小说《小小小小的火》,美国华裔文学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涌现出像李恩富、容闳,“水仙花”、韩素音、黎锦扬、赵健秀、汤亭亭、谭恩美、黄哲伦、邝丽莎、雷祖威、任碧莲、杨谨伦及伍绮诗等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和戏剧家,他们实现了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界由边缘向中心的位移、由沉默到发声的转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做好价值引领的工作,让学生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脉络的把握及对经典文本的阅读,知晓美国华裔群体在美国社会的演进发展史,了解美国华裔群体对传统文化及人格精神的继承与生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美国华裔文学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出于不同的目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家都在其作品中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符码,如龙、长城、汉字、熊猫和功夫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要素,如花木兰、关公等诸多故事人物,但是对于广大学生而言,这些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涉及的符号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在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出于种种原因和目的,这些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码进行了转换。对于这一延异的现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功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学生心目中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框架,必须帮助学生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种文学创作的动因与趋势。最后,美国华裔文学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可以从各种理论,如东方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维度进行文本分析,同时也可以结合空间、性别、阶级等各种理论视角进行细节考察,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要坚守自身的主导者地位,坚持开发者角色,既要传授各种文学理论,也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智性思维,提高他们运用正确的立场、采用恰当的方法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得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

课程思政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授课教师在教学流程的安排上继续承担着主导与开发的职责。传统的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学安排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作家生平、作品介绍、文本分析等部分构成,但是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学流程的安排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相应的转换,实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完成意识形态的塑造工作,因此教学流程的安排上要循序渐进,要让课程思政的内容通过各种任务潜移默化地触发学生的思维机能,适时展开价值思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人际交流中、在思想交锋中让正确的价值观得以巧妙植入和贯彻,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以南京审计大学美国华裔文学课中的第十讲为例,本讲主要涉及美国著名华裔戏剧家黄哲伦及其戏剧创作,在教学流程的安排上打破了原有模式,突出输出导向,着重学生产出,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课前让学生明确本讲的目的及要实现的任务:(1)通过本讲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于黄哲伦的戏剧创作有全面的了解;(2)通过本讲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舞蹈与铁路》《刚下船的人》《家庭忠诚》的基础上对于早期美国华裔的移民原因及生存状况有清晰的把握;(3)通过本讲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蝴蝶君》《金童》《中式英语》的基础上对于当代语境下西方世界的偏见与误读有准确的理解;(4)选择黄哲伦的一部戏剧进行文本细读,围绕“宗教、语言、性别”等关键词运用相关的文学理论进行分析,完成一篇1 000 字左右的论文撰写任务,附上同组同学的评论意见后提交给授课教师。第二阶段,课上让学生就自网络平台或其他自媒体上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流,教师就其中的信息进行启发式提问,涉及新老移民的关系、华裔代际间的矛盾、家庭内部两性关系及地域文化的碰撞等主题。通过文本细节和师生交流以显性的方式让学生厘清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通过文本关照和现实体验以隐性的方式让学生体悟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的意义与作用,从而对于西方媒体的说教不采取盲从态度,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不采用全盘接受的观点。第三阶段:通过1 000 字的论文写作让学生熟悉相关文学理论和论文写作流程,通过学生间论文互评增加学生间交流,增大思想火花碰撞的概率,通过教师评阅让课程思政成果得以彰显。

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一环——教学评价中,教师的主导和开发者的角色依然重要,既往的终结性评价将被“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所取代。以南京审计大学的美国华裔文学课为例,教师的主导和开发者角色在教学评价的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标准都由教师来决定。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由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构成,每一讲的任务形式会有所差异,有学术论文、口头报告、片段展演等诸多形式,评价的标准涉及内容充实度、逻辑结构性、理论适切度等,同时出勤率、参与度等也被纳入考察范围,共同构成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学术论文为考核对象,通过知网查重将查重比控制在20%以内,超过30%的论文将直接判定为零分,介于10%与20%间的论文将低于良好等级。评价的标准中将凸显课程思政的内容,使其成为考量论文好坏的重要指标。

三、教学实践的开拓和同构者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美国华裔文学教学实践并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成熟经验,并没有可以遵循挪用的现成模式,如何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尚需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扮演好开拓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曾提出一个这样的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7]”作为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首先要关注自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意自身的专业语言的纯正度,语调语速的接受度及肢体语言的丰富度,在师生问答的环节、在生生讨论的环节都能保持可敬可亲的良好形象以便让专业知识可感可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做好立德树人是作为教学实践开拓者的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需要真正考虑的课题。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8]”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甄别美国华裔作家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挪用与误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都是育人的关键节点。作为开拓者,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要探索路径和方法,真正让课程承载思政并让思政寓于课程,真正让教学实践做到合乎教学规律和教学目的,这样才能不负开拓者之责。

“未来教育关于学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校是一个学习的社区,是一个学习的村落,是一个提供所有成员继续学习和成长的组织。高校教师是学习村这个开放型社区的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学习者、合作者,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获得自身的发展。[9]”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应将学生平等对待,需要与学生进行合作。现阶段的美国华裔文学的课程学习早已不是课本加文本的本本教育模式,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甚为宽泛,师生间的交流方式也甚为多样,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学模态似乎又发生了本质改变,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让语言技能的传授更为便捷,让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为顺畅,与此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对于意识形态的接受方式,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渠道如QQ 群组、雨课堂等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以这样的方式同构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实现教学实践的全目标。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该应时而变、顺势而为,要成为课程思政的认同与传播者、教学设计的主导与开发者,以及教学实践的开拓和同构者。在教学主体的思想上高度认同主流价值观;在教学设计中秉承知识内容、语言技能以及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将价值观巧妙地蕴藏于语言输入输出的全阶段、巧妙地贯穿于文学理论习得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然真实的体验掌握思政内容的精髓要义,通过研讨交流让学生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内化于心,通过教学任务所构建的空间与机会中通过“以言行事”的方式切实贯彻正确的价值观,体现正确的人生观,展露正确的世界观。美国华裔文学课的教师只有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做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的统一,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华裔思政文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需要文学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