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农村小学数学兴趣课堂

2022-11-24

新课程 2022年13期
关键词:加减法小学生探究

荔 虹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春荣镇铁王小学,甘肃 庆阳)

新课程理念提出后,广大教师纷纷探寻科学创设数学课堂趣味性、新奇性、生活性与实效性的方法,力求为小学生的信息获取、知识积累、视野拓宽与才干增长提供一个尽可能完美的认知环境。在数学课堂上,小学生的认知行为具有非常强的情绪化倾向,这种现象源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定型,自律意识与自控能力较弱,导致小学生的关注度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趣味教学,借助趣味元素有效吸引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一、构建兴趣课堂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构建兴趣课堂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趣味化、人性化、参与化、主体化以及实效化的生命课堂,切实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体需求与发展诉求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以此凸显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认知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构建兴趣课堂能够展示个人的匠心之慧与技人之巧,将自己的全部教学智慧倾注于课堂活动的精心设计之中,借助趣味活动、快乐游戏实现小学生的主体参与,潜移默化地推动小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与互助成长。

最后,教师构建兴趣课堂能够完成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的实施要求,借助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兴趣课堂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小学生的主体能力与核心素养,保质保量地完成素质教育使命,实现小学生的快乐成长。

二、数学兴趣课堂的科学构建方法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与小学生的直观思维具有一定的“错位”,因而需要教师借助兴趣培养激发小学生的生命活力,有效克服认知障碍。

(一)借助游戏教学构建兴趣课堂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是小学生心驰神往、乐此不疲的快乐之源,更是小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融入数学教学中,以此作为构建兴趣课堂的切入点,让小学生在开心的游戏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实现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样,游戏活动就成为小学生进行数学认知的兴趣“引子”,推动小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去实现对探究任务的主动感知与积极处理。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章“11~20 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教学,让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11~20 各数的认识”。如教师可以将“11~20”的一些数学加减法式子写在卡片上,然后让小学生自行抽取卡片,再将卡片上的加减法式子计算出来,由教师说出式子计算结果的对错。为了将游戏活动推向高潮,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三个难度的式子运算“大冲关”活动,让小学生在不同难度的式子计算中进行游戏活动,并借助挑战赛强化小学生的游戏体验。教师还要对三次冲关成功的小学生进行语言奖励以及一朵小红花,满足小学生的荣誉需求,激励小学生再次参与到数学认知之中。因此,游戏活动能够有效弱化数学加减法运算的枯燥性与抽象性,切实提升数学运算的趣味性与参与性,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二)借助实物教学构建兴趣课堂

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为主,因而不习惯于数学课堂上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师在构建兴趣课堂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小学生的主体特点、认知需求、思维方式以及生命诉求,积极借助实物教学激发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提升兴趣课堂的实效性。实物教学尤其适合低年级小学生进行数学认知,教师可以借助熟悉、亲切、趣味化的课堂活动,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认知中。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章“1~5 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农村营养餐”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借助“每人一个鸡蛋与一盒奶”去认识“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为此,教师将小学生分为5 人一组,然后让小学生在组长的领导下利用5 盒奶进行自主的加减法运算活动,并写出具体的运算式子以及运算过程,如1+3=4、2+3=5、1+2=3、2+2=4 等。借助这5 盒奶,小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进行加减法运算,快乐地进行实物认知。然后,教师再让小学生洗手准备享受美味,并将手中的奶依次举起来并报数“1、2、3、4、5”。最后,教师还要让小学生在吃鸡蛋的过程中再进行一两次加减法运算。这样,教师将“营养餐”引入课堂活动,并辅以饶有兴趣的数学认知,确保小学生干净卫生地进餐,可谓一举两得。

(三)借助电化教学构建兴趣课堂

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实物教学满足小学生的直观认知需求,还可以实施电化教学,为小学生提供另一种别有洞天的直观认知方式,借助声、光、电三维信息刺激元素给予小学生更加强烈的感官刺激、心理刺激与情绪感染。电化教学可以给小学生留下深刻的认知印记,大幅度提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效果,成为小学生进行高效数学认知的强大推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电化教学构建兴趣课堂,有效刺激小学生的猎奇心理与求知动机,实现小学生的快乐成长。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章“长度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开展实物教学,让小学生拿着尺子对教室内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以此培养小学生的测量能力以及长度意识。然而小学生无法测量较大的物体,因而教师可以开展电化教学,让小学生对大型物体拥有一个大体的长度感知能力。如多媒体课件上先出现一个小学生,标出高度为1.5 米,然后出现一座平房,高度大约为3 米,随后大屏幕用两个小学生的身高标注平房的高度。接着,大屏幕上出现了二层小楼房,大屏幕上随即标出4 个小学生的身高。最后,出现三层小楼房,标注了6 个小学生身高。这样,教师就利用电化教学以及小学生的身高帮助小学生大体了解了各种房子的高度,因而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认知兴趣、探究热情以及学习效果。

(四)借助激励教学构建兴趣课堂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尊严意识以及价值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实施激励教学,有效强化小学生的表现意识与荣誉意识,进而焕发小学生的发展潜能与主观能动性,为教师构建兴趣课堂提供源源不断的认知激情与生命活力。因此,教师可以将激励教学融入兴趣课堂的科学构建中,点燃小学生的认知热情与成长动机,切实提升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思考主动性,在互帮互助中快乐地成为数学课堂的认知主人。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章“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些农产品图片,并标有价钱,如红薯1 元、玉米2 元、大豆3 元、棉花4元等。然后,教师又给予小学生10 元与20 元两种面额的样币。最后,教师又准备了购物计划,如2 份玉米和3份大豆;3 份玉米和2 份棉花;玉米、大豆以及棉花各2份等。小学生先抽样币确定拥有的货币,再抽购物计划,并计算出需要找回的零钱。如果面额不够,小学生还要计算出差多少钱。在活动过程中,小学生准确无误地计算出结果后,教师就要带领其他小学生一起鼓掌,给予这位小学生足够的荣誉感与成功感,刺激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构建数学兴趣课堂的有益补充

数学兴趣课堂是教师激发小学生主观能动性、展示自主成长之美的“生命塑造车间”,因而对小学生的高效认知与快乐成长意义重大,需要教师全面考量。

(一)教师要注意兴趣课堂的指向性与知识性

兴趣培养与人文引导仅仅是数学教学的“活动引子”,目的是将小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关注度都集中到教师预设的课堂活动上。因此,教师要注意兴趣课堂的指向性与知识性,以引导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最终目的,提高兴趣课堂的实用性。

(二)教师要注意兴趣课堂的参与性与主体性

教师不仅要以趣味元素为诱导提升小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关注度,还要让小学生切身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直接接触、近距离观察、主体感知、互助交流中完成对探究任务的自主学习活动,借助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实现高效认知与互助成长。

(三)教师要注意兴趣课堂的先进性与科技性

教师在构建兴趣课堂时要注意小学生认知环境的先进性与科技性,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小学生认知环境的直观化、趣味化、新奇化与实效化,以此刺激小学生的认知兴趣、探究热情、求知动机与表现意识,充分点燃小学生对数学认知的生命激情。

(四)教师要注意兴趣课堂的价值性与实效性

兴趣课堂不仅仅是小学生进行知识积累、能力训练与素养发展的主体认知平台,教师创设兴趣课堂的目的在于实现小学生认知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认知方式的优化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因而教师要格外注意兴趣课堂的实效性与价值指向,不搞“形象工程”。

综上所述,新课程对数学课堂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标准,教师应积极学习新思维、新策略、新途径,借助兴趣课堂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参与性、主体性、互助性与实效性。这样,小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助成长中切身体验到认知的乐趣、合作的快乐、进步的喜悦以及成功的兴奋,从而直接促进小学生认知兴趣、探究热情、求知动机以及发展意识的大幅度强化,推动小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持有旺盛的参与积极性与交流主动性,真正实现小学生的高效认知、合作探究与快乐成长,加速小学生主体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

猜你喜欢

加减法小学生探究
做好田野加减法 优质产品多起来
设问引导探究
环保督察:洛阳做好绿色“加减法”
加减法的由来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