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课堂
2022-11-24何富春
何富春
(甘肃省陇西县渭河小学,甘肃 陇西)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因方便直观、灵活多样、变换仿真等诸多优点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不能因使用信息技术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浪费时间,更不能因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既给我们提供了改革课堂教学的条件,又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提出挑战。
一、营造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滔滔讲述者俱多,学生自主学习者甚少,互动学习的机会更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释疑的机会,一些疑点总是自始至终很难得到解决,长期下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可疑点包括生字的掌握、句段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就越积越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降低,学生因此也就变得沉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而新课程改革理念恰恰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老师一起去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构建融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小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科目产生情感,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欲望,有问题可问,有问题敢问。
(一)要树立“班级即乐园”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一颗同理心,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每天在学校的行动、语言、交往和思想变化,要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感染每一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鼓励、引导每一名学生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使每一名学生感到班级是他的第二家庭——温馨、开心,使每一名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使每一名学生感到每一位教师都是自己的知心人,有问题可以请教教师,有心里话可以向教师诉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快乐学习、静心学习、认真学习。
(二)要有“教育即服务”的教育思想
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创造。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方面我们要做到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在吃透教材、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生动灵活的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使每一名学生在丰富、快乐的课堂中汲取知识的养料。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到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即全力做好“育人”工作。我们的重点工作是要做好学生的德育、身心健康教育以及安全(网络)教育。学生就像一棵小树不停地成长,在水分、养料、阳光等充裕的条件下最爱旁逸斜出,教师就像园丁一样将其主干外的斜枝进行修剪,让其端端正正地向上生长。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课堂教学
(一)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意识
笔者在“推门听课”和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发现,注重设疑、解疑的教师所代班级在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能力竞赛、大课间活动表演、实验技能竞赛等各项活动中学生思路清晰、动作敏捷、成绩优异,而关心检测成绩、注重练习的教师所教学生表现呆板、不善言谈。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存疑,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在备课中预存的疑点一定要提供给学生质疑、解疑。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意识和质疑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情、每一个动作和发问的每一点进步。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经常有“欲答而缩”或想回答问题却迟迟不举手的情况。对于学生的这些表现,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又能抓住学生质疑的机会并认真引导,以使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识。“有学才有思,有思才有问。”学生有了质疑习惯与释疑能力,语文课堂就会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的场所。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会学生学习比学习什么都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教会学生“看书”,实施“悦读教育”
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必须把阅读放在首位,采取选读、精读、课前略读、课堂研读、课后反思读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爱读、多读、有选择性地读。学生只有多读教材,才能快速地识别字词,正确地理解句段的含义,从而能在整篇文章的品读中慢慢地揣摩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譬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喜欢阅读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在引导小学生阅读时,可以先选取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狼和七只小羊》等学生常常听到的故事来激趣,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阅读。在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白板或多媒体将所阅读的故事通过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播放,这既能使小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还能使其与教师一道去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教师也可以就势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看法。
2.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
积极运用分组研学手段。教师要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将所教学生按学习基础、智力状况和接受能力等分成3~6 个学习小组(分组太多,教师无暇顾及,影响学习效果),每个学习小组按“一优、二中、一差”的人数比例安排。在研讨交流中,优秀生可通过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发言带动其他组员;中等生在研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提高表达能力;学困生在研讨交流中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设计阶梯式练习,即基础题、发展题和思考题。基础题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所有学生都要按时完成;发展题是稍有一定的难度,成绩中上的学生要完成的;而思考题只提供给优生思考、完成。
3.重视学以致用
组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课内活动的主要形式有辩论会、时事演讲、小记者采访、小品表演、撰写小论文,还有挑战自我、智力比拼等融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的竞赛活动等;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实地(问卷)调查、专题访问、出专题板报、资料收集等。这些活动既能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又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和舞台。
三、摒弃“成绩就是成才”的应试教育思想
在自己所教的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积极,检测成绩优秀;有一部分学生因家庭情况、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原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迷茫,成绩总是落后或徘徊不前。因此,教师会受学校领导的批评和家长的指责,还会为自己所教成绩的学校排名而发愁。殊不知,我们的劳动对象不是没有情感的石头,不是随意可以采撷的花果,而是充满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成绩的高低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自己工作的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不能起决定作用的。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在课堂上做板凳,但他后来创立了“相对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齐白石是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但他在12 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马云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他曾经因学习差,高考落榜两次,数学成绩是个位数。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摒弃“唯分数论”思想,不用分数给学生下定义、定目标,不用分数区分学生的好坏。我们必须有“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栋梁”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积极学习,与时代同步,主动探索适应新时代、适应班级、适应学生的教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带领下茁壮成长。
四、优化语文训练环节,提高复习效率
小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往往需要教师的监督才能持续学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语文教师可以将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复习。微课由于用时较短,且凝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课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回顾一遍,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又能促进理解,可以直接带动学习效率的提高。小学生每天在写生字或写语文作业时,不可避免地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不可能清楚地记得每个学生犯过的具体错误。在此情形下,教师在优化教学时只能凭心中的印象来确定整改思路。现在,借助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得每个学生犯过的具体错误,于是会在恰当时机重复推送相同的语文习题,这样就可以有效检验该生是否已经在某段时间内加强了薄弱环节的学习和训练。通过计算机后台的统计数据,教师也能知道在哪些题目上自己的学生容易出错,其为教师优化教学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