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
2022-11-24赵熙明
赵熙明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马坝小学,甘肃 陇南)
“思维品质”是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之一,囊括学生面对困难、问题时的思维倾向与心理态度,学生认知事物、解决问题时采取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等。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文章总结小学阶段学生必备的语文思维包括审辩式思维,即双向质疑、独立思考、付诸行动;批判性思维,即辩证态度、包容异见、理性判断;联动性思维,即丰富想象、联系生活、主动求真;多维性思维,即多角度看待现象与问题,以所学知识及技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思维进行了有益尝试,现围绕上述四大思维品质对笔者实践经验做如下分享。
一、以质疑为起点,以讨论、辨析为核心激活学生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是指敢于质疑权威观点,善于通过独立思考认知事物或解决问题,能够以接纳、包容态度对待异于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反思进行自我调适的思维倾向与意识。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唯有对语文知识常有疑点、常有问题、常有惊奇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质疑为起点,以讨论、辨析为核心,激活学生审辩式思维。
(一)借助略读课文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意识
略读课文是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阅读技巧。在略读课文后,学生会以其固有思维及认知对课文内容产生疑惑,随着阅读的深入,课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会与学生固有认知产生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激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以《金色的草地》课文教学为例,笔者请学生略读课文并提出疑惑。
生1:金色的草地实际上是蒲公英花的颜色,但是草地上真的有那么多蒲公英花吗?
生2:小作者对草地观察得这样仔细,一定很喜欢草地和蒲公英,发现金色草地的秘密后小作者还会随便揪掉蒲公英花吗?
生3:我家门前也有草地,但我为什么没有这样细致观察过草地的颜色变化呢?
……
笔者并未直接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是将学生对课文、对自身的质疑转化为其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驱动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悟课文语言细节,自主解答疑惑,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质疑精神。
(二)开展讨论、辨析活动培育学生思维品质
质疑问难是小学生审辩式思维形成的起点,若想强化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需要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逐步形成欣赏他人、包容异见、反思自我的良好思维品质,并在讨论与辨析中吸纳、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思维。
以《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为例,当学生掌握本篇课文生字词、了解课文故事内容后,对“成为什么样的人”产生了争议,部分学生指出:“我要做像小枣树一样谦虚、对他人有益的人。”部分学生指出:“小柳树漂亮、美丽,而且能给人们遮阳,我想做像小柳树一样的人。”笔者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顺势开展讨论、辨析活动,请学生圈画出能够体现小柳树、小枣树性格、品质的语句,如“你看我,多漂亮(骄傲、得意)”“你虽然不能结出人们喜欢的果子……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哇(大度、善于发现他人优点)”。
二、以开放为要义,以深度追问为支撑,激活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深入认知事物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判断、改善自身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在小学阶段,学生批判性思维体现在能够深度领会语文知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并解决问题,对其全面、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一)依托开放性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观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尊重学生个性化表达需求为前提条件,学生唯有大胆表达自身见解、观点才能由语言知识表象潜入知识本质,把握语文知识的规律与内在联系,进而以对比、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汲取并内化语文知识。为此,建议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创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并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观点。
以《荷花》课文教学为例。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课文中的“我”是一个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的人?
生1:“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生2:这么多的白荷花,“我”观察到“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满池荷花竞相开放、艳丽夺人?
生1:“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生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摒弃传统由语言文字表象到课文内涵的教学指导方法,而是采用逆向思维,从文本深处入手,让语言的精妙、贴切、情感色彩慢慢“浮出水面”,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所表达的观点绝无雷同之处,说明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
(二)采用深度追问方式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尚不成熟,虽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本内涵,但其辩证看待事物、立足生活实际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为促成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采用深度追问的方式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锐性。
以《景阳冈》课文教学为例,笔者提出问题:“大家认为武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武松是一个勇猛无比的人。
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武松十分勇猛呢?
生1:武松打虎时动作干脆利落、身手敏捷,可以看出他勇猛、有胆识。
师:大家认同这位同学的看法吗?
生2:我觉得武松十分鲁莽。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武松鲁莽呢?
生2:武松说:“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老虎那样凶猛,武松不计后果要去打虎,可以看出他十分鲁莽。
师:武松在何种情境下说出这些话的呢?还可以看出武松是什么样的人?
生2:当店家劝说武松在他店里歇了,等明日凑齐三二十人过岗时武松说出这些话,还能看出武松是十分要面子的人。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以深度追问的形式使学生对武松的评价并非出于主观臆断,而是依据课文对武松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述辩证、理性地评价武松,再加上点拨与启发,学生逐渐掌握以辩证观点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三、以生活为阵地,以丰富资源为要点,激活学生联动性思维
联动性思维是指学生依靠想象、联想,结合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思考问题解决方法、认知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教学资源并培育学生联动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充足想象素材
学生的思维以直觉感知为起始,积累一定感性材料后才能实现感性认知到理性思维的跃迁。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充足的想象素材。
以《秋天的雨》教学为例,课文以秋雨为线索串联起秋天众多的景物,以优美灵动、蕴含童真童趣的语言体现出秋季的色彩、气味与丰收的喜悦。教授该篇课文时正值秋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坐在窗前,透过明净的玻璃细致地观察秋雨的色彩,聆听秋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发出的声音,感受秋雨中忙忙碌碌的小动物们。在观察后,可以请学生选择“色彩”“声音”“触感”等任意角度描绘秋雨及秋季景色,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与延伸,融入学生真实体验与真挚情感,可以使学生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转化为饱含深情、逻辑清晰的书面语言,从而培育学生积累、灵活运用想象素材的思维能力。
(二)引入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小学生联动性思维的培育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启发,教师需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此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例如,在讲解《乡下人家》一文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缺乏乡村生活经验,难以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浓浓乡情。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讲述自己的乡村生活经历、分享乡村生活趣事,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产生对乡村生活的好奇心与兴趣。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乡村风光图片、视频,消除学生与乡村生活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般的阅读审美体验,能够想象自己处于乡村空间之内,联想自己接触、了解过的乡村风情等对课文产生深度理解。教师顺势进入课文语言细节品味,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深入感受乡村优美风光、魅力十足的风俗及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联动性思维品质。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小学生应当具备审辩式、批判性、联动性及多维性思维品质、意识及能力。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与策略多种多样,但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发展阶段、兴趣导向、心理诉求及学习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围绕上述四大语文思维,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思维培育意图渗透至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略读课文、开展讨论、辨析活动、创建开放教学环境、采取深度追问方式、回归生活、丰富教学资源,将语文课堂转化为“思维训练场”,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语文学习获得思维广度、深度、敏锐性及灵活性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