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探究
2022-11-24孟霞
孟 霞
(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幼儿园 甘肃 定西 743011)
游戏化教学手段除了可以促使活动趣味性的提升外,还能调动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将音乐教育和游戏化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游戏化教学方法的优势,在增强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上,也能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最为主要的是游戏化学习方式也能让幼儿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感与满足感,在音乐活动中建立深厚的友谊,也能帮助他们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1.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1.1 促进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
幼儿正处于大脑、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欲,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心理特征,去运用任务型教学手段,实现幼儿音乐素养的发展。首先,课堂游戏内容设计要突出趣味性特征,采取多种游戏方法,才能在幼儿日常音乐学习中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给他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带给他们无限的快乐。其次,我们针对儿童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征,去设计相关游戏模式,用他们所能接受的方式去获取知识。音乐游戏的设置,充分的满足了儿童的游戏需求,可以在玩耍中学习,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感,利用游戏的过程去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最终在音乐学习中帮助幼儿找回自信心。
1.2 促使幼儿体验到音乐多元化的魅力
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也要让幼儿体验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在音乐学习初始阶段,给他们介绍不同类型的音乐发展史和背景。在音乐欣赏课中设计不同的游戏,促使他们在游戏中感知不同音乐文化的内涵,除了在提升他们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音乐品味。
2.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内容有待创新
更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的兴趣班和补习班,导致幼儿学习压力过大,童年生活并不快乐,大部分幼师也和家长保持一样的态度,在家长的影响下,不断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也完全不顾及他们的学习感受,从而出现了重视文化教育,轻实践活动的现象,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教师在评价幼儿音乐学习能力时,大多时候从他们记忆歌曲入手进行评价,这就导致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缺失,甚至对音乐课堂产生畏惧心理,难以达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
2.2 幼儿教育方式有待提高
音乐活动的开展,除了帮助幼儿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外,还能训练孩子的听力。然而,由于家长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更多时候都期盼孩子在幼儿园能够掌握到专业的音乐知识,教育观念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协助幼儿园去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2.3 音乐活动趣味性不足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孩子对乐理知识的掌握,对音乐歌曲的演唱过程过于关注,而忽略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感受,导致音乐课堂十分枯燥乏味,使幼儿提不起对音乐的任何兴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求幼儿的歌声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音高也要标准,舞蹈动作也要跟上音乐节奏,重复式的音乐训练,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难以自由发挥自己的优势,也体验不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再加上音乐活动欠缺趣味性,要求孩子熟记儿歌、乐理知识,直接阻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降低了幼儿教育成果的有效性。
2.4 游戏教学氛围差,导致幼儿主动参与意识不足
部分幼儿园都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再加上幼儿认知行为能力不足,在幼儿园生活中遇到一点小问题和矛盾都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将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还有的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游戏活动场地存在局限性,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孩子,难以确保他们全部都能参与到游戏情境中去。
3.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游戏化教学的有效路径
3.1 深入理解游戏化教学方法的涵义,实现游戏教学和音乐活动的有效融合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化教学方法的融入与渗透,去不断提升幼儿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兴趣。同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幼儿心理需求,去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游戏,在游戏设计和选择中要深入理解游戏教学法的含义,充分的认识到游戏教学法的开展对孩子身心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幼儿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引导作用,促使幼儿能够在音乐学习中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过乐理知识的学习,将音乐舞蹈发展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具有很大的益处。如,教师在《谁是小熊》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传统扔手绢游戏基础上进行优化,在活动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节奏感生动的音乐,通过“抢板凳”的游戏,去帮助幼儿熟记游戏规则,也能随着游戏开展的过程慢慢记住音乐的节奏,这样有利于促进幼儿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通过组织歌唱比赛,引导幼儿从学过的歌曲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歌曲进行比赛,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他们参赛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唱技巧,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对提升幼儿音乐素养具有显著的效果。
3.2 良好游戏情境的设置,促进活动场景的建立与完善
为了促进音乐游戏化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激发出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要及时革新已经过时的场地和玩具,增强幼儿的游戏体验。可以将传统的木质积木更换成智能积木,还可以引导幼儿在智能设备上观察积木的拼装顺序,在积木上设置发声装置,这样幼儿参与兴趣也会更加强烈。我们还可以从音乐玩具中入手,去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利用孩子生活中所熟悉的锅、碗、筷子、铃铛、玻璃杯等,让他们在随意玩耍过程中,利用他们发出的不同声音,去引导他们认识声音的属性,促使幼儿对声音的轻重、高低、长短有一个深入了解。儿童在接触这些发音器材时,也能自然的掌握最基础的节拍感,最终形成简单的节奏感,也可以给幼儿提供木琴、小鼓等,让他们进行随意敲打,感受到器材的清脆响亮的声音。例如沙锤是用来敲打节奏的,孩子的敲打过程中也能去发挥想象力去感知音乐世界的独特魅力。铃铛是发出声音的,通过孩子手臂晃动也能产生声音、节奏和旋律。他们亲自体验过后,才能掌握正确的音乐节奏,老师可以弹琴或者跳舞,让孩子试着打节奏,这样更能调动孩子的参与兴趣。还可以在早操、课间操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去选择适宜的音乐曲子,去调动孩子的活力,将游戏内容丰富化。
3.3 游戏化音乐活动中要突出幼儿的主角位置
幼儿阶段的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教师要将这种热情放在课堂中,鼓励幼儿去展现自己的优势,在音乐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将课堂主角交到幼儿手中。大部分幼儿都很喜欢看《冰雪奇缘》的电影,老师可以利用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举办一场角色竞选活动,让幼儿自己去争取自己想要的角色,或者由教师和同学投票选出主角,对于主角和配角,老师不能强制性要求某个幼儿去担任,对于没有竞选上主角的幼儿要进行鼓励,消除幼儿对配角的抵触心理,主动的参与到表演中来,为整个戏剧发挥出自己的表演特长。在音乐剧扮演游戏中,老师要保证幼儿真正参与到其中,在游戏活动中获取到知识。
3.4 游戏内容的设计要合理,重点要突出
在游戏内容设计前,教师要多询问幼儿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想法,游戏的开展方法和步骤要通俗易懂,便于幼儿快速掌握游戏规则,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去并遵守规则。如在“睡午觉”这首歌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引导幼儿尝试通过自己的调子去唱这首歌。幼儿在掌握这首歌节奏后,老师再进游戏环节的设计,边玩游戏边学歌曲,将活动室作为游戏开展的场所。要求幼儿根据歌词内容进行睡午觉游戏,引导幼儿铺好被子、放好枕头、看哪位小朋友在三分钟内完成,而且在床上不能发出任何声音,谁坚持的时间越久将取得游戏的胜利。音乐游戏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幼儿对这首歌的理解,也对他们良好午睡习惯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效果。奥尔夫音乐《狮子王进行曲》以强烈的节奏感特征受到了孩子们的青睐,其中不仅有流行的儿歌,也有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尤其是电视剧和电影中脍炙人口的插曲也收录在其中,非常适合幼儿进行演唱和表演。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敏感程度和接受能力较强,比如《青春纪念手册》,孩子们对这首歌具有强烈的学习热情,熟悉的音乐旋律中对游戏主题进行简单设计与改编。将“四小天鹅”舞曲融入游戏中,幼儿的思绪也能摆带入故事主题中,他们被故事情节深深所吸引的基础上,也能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3.5 强化音乐游戏化活动的整体评价
教师要及时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在课堂点评时,要将核心点放在游戏上,不要过于关注游戏的结果。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用词是否得当,不要过分拔高,让幼儿产生骄傲自满心理,对幼儿身心发展形成负面影响,也不要过于否定他们的表现,促使幼儿产生抵触和厌学心理。在音乐课堂结束后,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邀请家长或者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方便及时对教学计划和方向进行调整。其次,教师要和幼儿多私下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公布家长评价时,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幼儿学习特征提出改进建议,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朝着更高阶段迈进。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幼儿智力、审美能力、感悟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更好的提升音乐教育质量,调动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参与兴趣,对促进幼儿园音乐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具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