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2022-11-24聂雨晴杜欢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

聂雨晴,杜欢政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密切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传家宝”。回眸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欣欣向荣的和平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这也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细致梳理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有效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经验,为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永葆生机与活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逻辑理路

密切党群关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夺取革命胜利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关键因素,也是执政党建设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理论研究为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于党群关系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横向和纵向的维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群关系理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密切党群关系所作的各项重大举措,为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验证。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处理和维护好党群关系的理论观点,为确立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密切党群关系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P287)。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42)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谋取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忠实的维护者和代表者,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P44)。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者。正如恩格斯所说:“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这个阶级的名称、社会地位改变了,农奴代替了奴隶,而他自己又被自由工人所代替,……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很明显的,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3](P327)人民群众是推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主力军,是社会变革的力量。密切党群关系事关党的生存发展和政权的巩固,正如列宁认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4](P603)“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5](P97)列宁在1922年3月27日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4](P695)只有遵从历史发展规律,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制定各项利民政策,才能巩固和密切党群关系。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阐述的是党的群众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待群众的态度,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化,反映的是群众工作的方法论。[6]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7](P1094-1095)由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写入党章,并成为党的宗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7](P1094)这也是加强党风建设的核心和实质,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持续推进,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8](P342)新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开篇论述,“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9](P928)。党的百年奋斗史和72年执政史已经证明,正如江泽民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所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0](P129)。 由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鲜明体现密切党群关系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1](P25),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密切党群关系,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群关系是血肉联系,相互需要且无法分割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12]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小河有水大河满,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目的。

(三)现实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密钥”

首先,密切党群关系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一招。我国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全球化进程、国际治理体系、世界秩序、科技革命等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代表性判断经济格局的“东升西降”等造成的欧美部分国家的不平衡心态等试图阻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需要审“局”察“势”,统筹中华民族的全局战略,着眼于当前的主要矛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党群关系拧成一股绳,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密切党群关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护身符”。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握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最后,密切党群关系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引擎。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要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广大群众性的,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和生死存亡,决定着党执政地位的是否稳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满身“泥土味”筑牢党群“鱼水情”,确保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历史进程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1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也是一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回望建党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发展壮大并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密切党群关系。新时代新阶段,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密切党群关系贯彻到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历史大概历经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十八以来的蓬勃发展时期等。只有充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党群关系的动态过程,才能真正掌握党百年发展的核心和本质。

(一)民主革命时期:培育之火,可以燎原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党群关系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大致经历从初步认识——曲折前进——发展高涨三个阶段。

首先,从1921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初步认识时期,提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引导群众。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组织力量小,群众基础薄弱,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比较小。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以工人运动为基础,建立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空前高涨。据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公开资料显示,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全省党员从建立时的几个人,到1926年9月发展至5000人,再到1927年夏发展至近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指导下,对党群关系问题作了实践探索,对党群关系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其次,从1927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曲折发展时期。由于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的错误,放弃对民众的领导和武装斗争,致使党在大革命失败之时损失惨重,党员数量从近六万人减少到一万多人。不过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实践让广大党员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全国农村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党组织,充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党的工作也要经过讨论和决议之后,由群众路线去执行,标志着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正式确立。如“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讲话和“组织、教育群众”的《反对本本主义》理论著作。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和武装斗争,逐步走上一条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特别是长征胜利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进一步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党对群众问题和党群关系的问题也得到升华。

最后,从193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党群关系发展的成熟高涨时期。我们党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群众基础空前壮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最广泛的群众基础[1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出发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人民负责。我们党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和组织路线,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逐渐形成丰富的理论智慧和方法论指南。主要体现有《论联合政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理论著作和政策,以及三三制政权、延安整风运动的实施开展等等,有利地推动了党群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曲折探索,破坏严重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群关系经历唇齿相依——曲折发展——扭曲破坏三个阶段。

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将党群关系比喻为鱼水、土地和种子的关系,形容党群关系唇齿相依,密不可分。为加强党群之间的密切关系,党在这一时期做了大量的努力。一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党为改变“一穷二白”局面,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领导民众取得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等一系列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广大民众,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信空前高涨。二是加强党风建设。开展“三反”、“五反”和整风整党运动,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严查党内违规违纪现象,严肃处理张子善、刘青山等腐败分子,加强党自身建设,增强民众对党的信任感。三是建立群众监督体制。确立民众来信来访制度,鼓励民众监督党和政府工作,使党群关系更加融洽。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党群关系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风雨同舟,曲折发展,既有教训又有经验。一是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右倾。《事情正在起变化》《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通知》等指示的发出,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严重损害了我们党和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的关系。“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四清”运动的开展,瞎指挥、浮夸风盛行,严重损害了民众的利益,也疏离了党群关系。二是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个人专断、独断替代集体领导,“个人崇拜”现象在党内滋生。为恢复和发展党群关系,同期党也做了一系列努力。如纠正“左”倾错误,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平反“右派分子”,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开展广泛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健全民主集中制等。

最后,十年文革一场浩劫,使党群关系扭曲,破坏严重以至冰点。国民经济陷入瘫痪,民主和法制荡然无存,使民众生活接近难以为继。党群关系严重扭曲,群众言行恶化,迷信之风、英雄主义盛行。这些都极大的破坏了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信任危机,党群的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彼时,党内健康力量和民众的抵抗和斗争,为恢复党群关系埋下了火种。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成绩斐然,任重道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时代特征的新形势,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党群关系经历恢复高涨——磨合发展——逐渐成熟——开创新格局四个阶段。

首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群关系处于恢复高涨时期。立时代潮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群思想,致力于党群关系的恢复与建设。主要体现在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目的是转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统一认识,重塑党的正确形象,恢复人民对党的信心;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需要长久地紧密团结人民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党的基本路线,紧密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将“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合力。

其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党群关系处于创新发展与挑战磨合发展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形势,不断创新与拓展党群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群关系思想。主要体现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朋友圈”,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包括从事合法经营,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贡献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等;明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写入党章等等。世纪交替,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加上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党内贪奢腐败现象的产生,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极大破坏了党群关系的发展。

再次,党的十六大之后,党群关系逐渐成熟起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出发,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群关系思想。主要有强调密切党群关系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切工作应围绕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关系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突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点是“群众利益无小事”,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密切党群关系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等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群关系的思想也逐渐系统成熟起来。但党群关系的发展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如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党内腐败、生产力落后等问题。

最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群关系的发展逐渐全面、系统、完善起来,开创密切党群关系的新格局新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人民立场,加强作风建设,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等重要论述中。落实在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有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重视化解可能出现的“疫后综合症”,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序幕,并摆脱了绝对贫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反腐没有休止符,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推进自我革命,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整治“四风”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既要青山绿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互联网+群众路线网”等等。始终强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民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本质要求。

十八大以来,党在密切群众关系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根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 (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发布《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民众2016年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3.1%。根据这份调查报告,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满意率比过去几十年任何时候都高,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稳固,这源于民众的广泛支持。

三、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经验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执政72年,中国人民实现了从“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极其不平凡的,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这么“能”的本质底色是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群关系的培养,并将密切党群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百年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密切党群关系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通过对党群关系百年历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梳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的成败与得失,不断深化党群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总结其基本经验,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和维护党群关系、凝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牢记党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5](P1)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社会现状,许多仁人志士纷纷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未能改变中国和四万万中国同胞的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挽救民族存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经历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开始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行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逐渐由站起来逐步走向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正转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历史性地实现了绝对贫困清零,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出色地答好了抗疫、抗洪两道“加试题”等等,这都源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远大理想,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做出无私的奉献和巨大的牺牲,得到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直面考验,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把密切党群关系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才能真正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密切党群关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谋利益,向人民负责,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16]一百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攻坚克难。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四万万同胞的解放而流血牺牲;建国伊始,我们党为了人民的温饱而艰难探索;改革开放迄今,我们党为了人民摆脱贫困落后而努力奋斗;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勇往无前踏上新的征程。百年拼搏,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党能够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长期执政的奥秘所在。正是我们党这一独特的政治优势,我们党才能从最初成立的50多人的政党发展为9100多万的世界第一大党,才能使党的事业从胜利取得新的胜利。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迈入“十四五”的起步阶段,我们党只有不忘初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人民群众保持“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关系,才能在实现美好生活向往道路上征服许多的“娄山关”、“腊子口”,闯过险滩和急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实际行动回答“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初心。

(三)创新群众工作的实践路径

创新群众工作的实践路径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渠道。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是稳固党群关系之本。能否采取有效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群众工作实践路径,直接关系到党群关系的互动效应。纵观历史,基于中国的实际和自身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深入细致宣传教育群众以提高民众觉悟,重视群众组织以拓宽党群联系渠道,典型教育以强化群众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有的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如支部设立宣传员、下放干部参加劳动、强调发挥人大代表和民主党派的作用等;改革开放后,健全联系群众制度,把握舆论阵地,畅通民意反映渠道等。书籍、报刊、广播、电视是党群工作实践活动的传统载体。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基层社区、写字楼是党群工作实践活动的传统场域。进入新时代,大数据和互联网成为新的时代潮流,网络成为党群工作新的载体和领域。“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17](P336)为适应大数据的发展潮流,党的群众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党群工作的实践路径,实现党群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一是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的优势,结合“两微一抖”融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把握民意、体察民意、回应民诉,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桥梁。二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各民主党派、基层党组织、信访部门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发挥主人公作用创造条件。三是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螺丝扣”作用,畅通上下联动渠道。只有创新党群工作的实践路径,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才能紧跟人民群众的脚步,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才能与人民群众进一步密切联系。

(四)健全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

健全和完善党群工作的各项制度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体系,可以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评判权和监督权,从而保证党的各项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民主革命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如红军三湾改编、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政权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延安整风运动等等。建国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权利的监督,密切党群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工作的一系列机制和体制不断完善,党群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发挥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信访制度,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工作体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确信人民群众无小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和程序;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群众利益和民意沟通机制。其中,反对腐败,加强对党员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制度建设最为突出,这直接关系到党群关系的未来走向。中国共产党对权力的监督开始于民主革命时期,发布惩治贪污腐化分子的公告,设立纪律检查机构,颁布《关于党政机关县(处)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五条规定”的实施意见》;建国初期,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从严治党,提倡反腐倡廉,颁布《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等,真正实现权力为民所用,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带领人民戮力同心,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胜利提供制度保障。

(五)勇于自我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鲜明品格。打铁还需自身硬。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推动自我革命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18](P589)百年党的建设史已经证明,勇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基因,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拥护的重要密码。如革命时期清除陈公博、周佛海出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三查三整”运动等;建国初期整党整风运动、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四清”运动等;改革开放之后,1983年整党、“三讲”教育、创先争优活动等。“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19]。勇于自我革命没有回头箭,“以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的坚定意志和决心,继续推进自我革命,一是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教育,持续巩固和提升党组织的权威性。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开展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四史"教育等,明确党的根本立场、宗旨性质、初心使命,使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二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制度建设保障自我革命纵深发展。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打虎”“拍蝇”“猎狐”高压态势驰而不息,健全监督机制,持之以恒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不断纯洁党的队伍,保证党的肌体健康。三是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审乎自身,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上下纵横交叉的严密的监督网格,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以监督实效提升党的自我革命的本领和境界。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我们党必须把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使党自我革命的显著成绩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四、结语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回顾历史,密切党群关系不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有机构成。密切联系群众始终铭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就是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优势,是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制胜法宝。立足现实,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就要永葆“赶考”初心,厚植为民情怀,动态地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放眼未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我们也看到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等等,要经得住这些考验、经受住艰难险阻、扛得住风险挑战,中国人民必须紧紧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更好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