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成、内涵、价值及培育述论
2022-11-24郝身沛陶芷婷
郝身沛,陶芷婷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自此以后,理论界对中国精神的研究不断深化,推动中国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发挥中国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一、中国精神的认识历程及其特征
中国精神是伴随中华民族成长的精神财富。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日起,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内核开启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成长过程。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相伴随的具有引领性的精神品质。”[2]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研究经历了初探、发展、深化三个阶段,具有民族性、时代性、政治性、实践性和包容性特征。
(一)中国精神研究初探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围绕中国精神的内涵及价值展开研究。该阶段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将中国精神与其他精神文明作比较。19世纪早期,辜鸿铭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精神》中,将中西方文明作比较,认为中国人具有从容、镇定的气质,将中国人的精神提炼为正义和礼法。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将中国精神与近代西方精神的个人自由主义精神(希腊精神)、国家精神(罗马精神)和宗教精神(希伯来精神)作比较,把中国精神阐释为道德精神,认同性善论和不朽论,认为道德精神促成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二是将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联系起来。张岱年认为精神是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并将中华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在这一阶段,学者们较多停留在中国人的精神及中国文化的精神研究上,对于中国精神内在的作用功能及其实践作用挖掘较浅,其学术研究成果有限。
(二)中国精神研究发展阶段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十八大,国内对中国精神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该阶段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侧重探究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互动关系。既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实践所起的精神力量作用,又强调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突出和凝结作用。如宫厚英的著作《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进,探究了党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民族精神的发展作用的发挥。二是聚焦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弘扬培育路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探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培育路径,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还出版了相关著作,如《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论创新与时代精神》等。这一阶段,学者们较好地探究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作用、弘扬路径等,总体上对中国精神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受时代的局限性,研究人员较少,学术性成果有限。
(三)新时代中国精神研究深化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研究掀起了热潮,进入到研究深化阶段。该阶段研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学术论坛和学术研讨会聚焦新时代中国精神深入研究。2013年12月14日,以“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为重要主题的“2013年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至此以后举办了多次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论坛和学术研讨会,为学界把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做了动员。二是出版发表了多部关于新时代中国精神研究专著。其中代表性的有吴潜涛主编的《中国精神教育读本》,佘双好主编的《中国梦之中国精神》,王蒙主编的《中国精神读本》,杨洲、周秀菊和胡利敏等主编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及程广云的《当代中国精神》等,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深化。三是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于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研究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等,注重发挥新时代中国精神提振国人精神状态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界将抗疫精神与中国精神联系起来,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发展与彰显。这一阶段对新时代中国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其研究广度和深度仍有所欠缺,如未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话语功能进行研究,特别是其国际话语权的研究,缺乏与中国共产党的互动关系等内容进行研究,其研究深度仍有提高空间。
(四)中国精神的新时代特征
中国精神的表现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质和世界意义,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民族性。中国精神是五千多年来中华多民族文化在历史演变中凝炼而成的价值结晶,是多民族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碰撞融合形成的具有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凝炼。中国精神将各民族的价值理想信念糅合,在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升华,不仅呈现出多样性和多样化的民族特征,还表现为价值观的趋同,形成了民族共同价值理想信念。二是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精神引领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创新开放,在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如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和抗疫精神等,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与时俱进这一新时代特征。三是政治性。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社会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目标自发形成的品质风范。在新时代,作为一种国家精神,中国精神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根本价值遵循,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折射出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希冀,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展现了人民至上这一政治特征。四是实践性。中国精神是中华儿女五千多年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中汲取养分,在新时代征程中发展壮大。新时代中国精神作为精神引领,指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在实践中持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又指导实践,展现了其力学笃行的实践特征。五是包容性。中国精神作为一种国家精神,是世界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精神不仅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养分,还吸收外来,博采众长,积极交流,在借鉴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步伐中不断成长。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结晶,也是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二、中国精神的新时代生成、内涵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凝练出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以来,学界不断深化对中国精神的认识,主要从其生成逻辑、内涵意蕴、内涵表现和价值表现四方面深入挖掘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和世界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
中国精神的生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实践过程,是民族文化持续演进、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滋养了中国精神。把握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是理解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关键所在,学界普遍认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成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实践基础,主要从文化视角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进行研究。
从文化视角来看,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认为中国精神有着深刻的民族烙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根基。中国精神源于古老的中国文明,蕴含着博爱、和平、谦虚、革故、鼎新、平等、无为、自由解放、天人合一等民族特质,其生成有着儒释道文化、其他学说和民族精神等剪影[3]。不论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看,还是从社会交往、国家治理和邦国交际这些方面来看,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中华优秀文化紧密相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中国精神,并赋予其深厚的传统基源与丰富的价值意蕴”[4]。探讨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我们应将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结,全面审视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否定以片面孤立的方式看待。毕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的生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精神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中国精神才能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质支撑着中华民族蓬勃发展,赓续不断,并以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来看,中国精神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丰富实践,有着广阔的世界视野和重要的世界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对精神的理解出发,中国精神被视为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各种信仰、信念、理念等因素的集合体[5]。从内涵拓展和演进脉络两个维度探讨中国精神的发展脉络和演进特征,不难看出“中国精神来源于实践,中国精神的生成变化反映了国家精神领域和民众精神世界的现实要求,是契合社会生活实际,满足社会实践需要、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产物”[6],是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凝炼而成的[7]。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国人以发愤图强、变革创新、不屈不挠等民族特质为中国精神滋补血脉,使得中国精神发展壮大,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运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构筑中国精神丰富与发展的脉络,也使得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和主要内容更具世界视野,不仅能构筑起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8],更能用精神力量引导、鼓舞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者们从文化视角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深入研究了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既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中国精神的孕育作用,又强调了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实践对中国精神生成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但对此研究仍过于宽泛,未能深入探究其内在关系,研究有所欠缺。
(二)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意蕴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凝炼。在此基础上,学界认为新时代中国精神有着丰富的精神外延,是精神集合体,是一个博大的思想价值体系。
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一方面,有学者提倡采取“守一望多”的策略,在守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核心内涵的同时,又从多视域整合的角度考察中国精神。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发展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在探讨其内涵时,我们既要考察其历史特征、中国元素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等因素,时刻关注其世界意义和国际特征,把握其外延拓展[9];又要明确“中国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体系,包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等结构层次”[10],它不但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发展需要,融合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探究新时代中国精神内涵。中国精神刚柔并济,从中国古代哲学这一角度出发,可用“阴阳说”来概括新时代中国精神内涵,将其划分为“阴”“阳”两面。刚健勇敢、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等精神是中国精神“阳”的一面,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是其外化表现;厚德载物、宽以待人等是中国精神“阴”的一面,中国人民高尚道德情操和宏大的人生价值观是其内在表现。同时,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可具体概括为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儒家仁者爱人的道德精神、君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和开放博纳的创新精神五个层面。[1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理解新时代中国精神内涵意蕴可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出发,从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发展,以及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等方面厘定其概念。新时代中国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思想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人生态度、气概情怀等的集合体”。[5]中国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将中国气概、中国操守、中国高度、中国格调、中国气节、中国抱负、中国性格、中国理想等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实践结合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12]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精神核心内涵的凝练系统全面,学者们既能从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这一角度理解中国精神,又不忽视其与时俱进的功能特征,发掘其延伸内涵,并将中国精神升华到思想价值体系这一高度,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精神内涵的深刻解读。
(三)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表现
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学界关于它的内涵表现研究颇多,概括来讲,即新时代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是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源泉。
新时代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实践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在这条伟大道路上不懈前进与中国精神的支撑作用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中国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精神“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13]。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实质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要求,是中国道路和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9]立足新时代,要多重解读中国精神的内涵表现。深刻理解“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的价值支撑,是支持中国道路的精神动力”[14](P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它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凝结剂和推进器。[1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发挥中国精神的精神支撑作用,用其调动国人激情,提振国人精神状态,凝聚中国力量,使其成为“我们继往开来、稳固根基的精神支撑”[10]。
新时代中国精神是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16]。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支撑民族独立的思想基础,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4]新时代中国精神秉承民族精神血脉,注入时代精神之养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精神源泉作用,首先要明确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作用。民族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民族文化和民族长期发展实践的深深融合,是能够成为指导民族前进的精神力量。[10]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这一现实环境中,中国精神蕴含的时代精神能够为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并为其上紧发条,坚定改革的必胜决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民族的团结与统一。[1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迄今为止,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建成,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指日可待,这说明中国人的心是往一处想,劲是往一处使的,说明中国精神是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源泉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立足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调动中国力量的内在源泉,发挥中国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强大精神动力,提振精神;发挥中国精神助推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力量[7]。
从中国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两方面出发,高度概括、凝炼了的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内涵表现,既突出了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又强调了中国精神是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源泉,是对中国精神新时代内涵表现的升华。
(四)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价值体现
新时代中国精神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质和世界意义,学界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人类共同价值两方面展开讨论。
新时代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价值准则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精神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遵循,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政治需求。早在两汉时期,统治者“就在建构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方面作出了探索或尝试,标志着中华民族精神从学理层面向政治层面扩展与运演”。[18]伴随着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中国精神逐渐走向衰微,但“马克思主义以救亡图存使‘中国精神’走向现代新生。”[19]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彰显新时代中国精神,其内核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契合,最终与新时代中国精神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20],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凝聚民心的政治需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三位一体地建构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与主体框架,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21]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价值目标、价值导向和价值准则规范国家、社会与个人行为,“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一种体现,是当代中国精神凝练的‘最大公约数’”[14](P19)。 不论是实现国民的个人梦想,还是国家的共同理想“中国梦”,中国精神都充当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催化剂,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关键要素,是当代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22],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将这种催化剂、精神力量以一种简单通俗而又崭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体化、实践化的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价值体现,是将国家、社会、国民个人与新时代中国精神这一国家精神相联系的价值纽带。
中国精神引领支撑中华民族崛起,是中国模式的价值支撑。中国模式深蕴和谐精神,这“根源于源远流长、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合精神”[16]。纵观中国精神的生成,不难发现中国精神自古就推崇和谐的集体价值,如孔子的“天下大同”思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费孝通先生的“美美与共”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体价值取向有着更为开阔的世界视野,着重聚焦于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断指导实践传递中国力量、中国声音。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弘扬探月精神时曾指出:“要不断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3]这呼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宗旨,传递了中国声音、中国力量,有力彰显了中国精神的人类共同价值目标导向。如今,世界各国互相依存、依靠,命运与共,逐渐融合成一个共同体是大势所趋,只有将关注世界总体的利益纳入各国价值准则,携手并肩,患难与共,各国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中维护自身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寻求人类的和平发展向世界提出的中国方案”[24],也正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中蕴藏的人类共同价值目标、价值追求的有力彰显和科学实践。
新时代中国精神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共生、大同思想等思想因素,与时俱进,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这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价值引领和价值遵循,既为中国人民擘画出发展蓝图,也为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培育和弘扬
“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内核,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文化更有魅力,更有影响力,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7]基于“两个大局”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需要在理性反思中深化其培育弘扬。在尊重新时代中国精神这一意识形态的内在规律的前提下,要深入推动中国精神的内核提炼,扩展其精神外延,多维度弘扬和深化培育新时代中国精神,以此传播中国声音,成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磅礴力量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宝贵精神资源。
(一)理性反思中提炼其精神内核
深化培育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前提是对其进行理性反思,提炼其精神内核。“作为反映社会经济基础性质的社会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中国精神的内核。”[14](P120)提炼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核,即提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价值理念,阐释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学说,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政策主张。
纵观中国精神发展的历史逻辑,可以发现其本质上就是革故鼎新的。但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当前中国精神仍应深化反思力度,注重个人、社会、国家多角度的切身思考和反省,明确其价值理念、理论学说和政策主张之内核。深化理性反思,首先应深入思考中国精神为何能凝心聚力,为何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何能建立起时代规范、准则这些问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国人民擘画出了社会发展的理想蓝图,在实现伟大“中国梦”这一梦想进程中,新时代中国精神为其提供精神指引,使全国人民构筑共同理想与追求,这一价值理念凝心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践而形成的。它批判扬弃,不仅赋予新时代中国精神时代内涵,还为其建构添砖加瓦,指明方向、道路,为其培育弘扬整合社会合力,坚定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这一理论学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追求,是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时代表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承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引领人们携手构建现代新型社会,这一价值观念推进时代规范、准则的建立。在新时代理性反思中提炼中国精神的精神内核,实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内核的提炼。深化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培育与弘扬,明确中国精神的新时代表征,要不断深化中国精神的理性反思,推进其精神内核提炼,从而构筑起磅礴力量。
(二)文学互动中扩展其精神外延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25],以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要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提神振气,新时代中国精神与新时代文学密切相关,关注二者间的互动关系是新时代扩展中国精神的精神外延重要手段。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也具有实践性及‘未完成性’,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当然也包括文学实践而丰富和发展。”[2]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这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支撑。”[26]一方面,深化弘扬培育新时代中国精神,扩展其精神外延,应将新时代中国精神和新时代文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来探讨。新时代文学将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相结合,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集中反映了伟大中国精神。它不仅能给予人们无穷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丰富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体价值观理念;还能通过文学作品促进人民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既将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传递给世界,又将新时代中国精神中的集体价值理念延伸至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思想高度。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精神需要被历史化,需要不断地被“再解读”,需要拥有丰富的感性形式,需要新时代文学经典去感召人民。将新时代中国精神和新时代文学二者进行互动,能赋予新时代中国精神丰富的感性形式,感召人民大众,凝心聚力。新时代文学经典主要通过理论批评话语的介入而生成,将其与新时代中国精神互动,这一性质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自我革新和突破,增强其当代性,注入时代意涵,扩展其精神外延。
(三)三维度培育新时代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27]弘扬培育中国精神,也应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维度考究,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其一,从历史维度出发,不忘本来。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培育弘扬应不忘中华文化和人民群众,将其置于主体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基,将中华文化置于主体地位,彰显其民族性和时代性,既保留中华文化的典型元素,又在实践中锤炼创新,不断让中华文化“活”起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能迸发出无穷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看,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弘扬培育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巩固人民主体性地位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前提基础,每个人善于反省、继承,敢于批判,积极扬弃,才能不断赋予中国精神新的内涵。[17]不忘本来也应牢记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将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融合,使人民群众达到高度的精神自觉、精神自信和精神自省,在实践和传承中认同、相信和践行中国精神,开放自省,建构中国精神。[11]
其二,立足现实,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中国精神的成长发展镌刻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成熟于批判借鉴世界文明的步伐当中。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命运相互交织,指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铸就了饱含民族特质和时代特征的伟大中国精神。这说明中国精神从本质上就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就是善于借鉴优秀文明成果的价值结晶。立足新时代这一背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吸收外来应重在守正出新,促进创新性发展。[28]立足国际环境这一大背景,新时代中国精神吸收外来应不断超越国界,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精神文明成果,深化与其他各国精神的比较研究,探究其逻辑关系,发现其中的共性与个性,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发展与弘扬找寻机遇。在推动中国精神走向世界的同时不断创新,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精神的认同与支持,提高中国精神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话语地位。[10]
其三,把握未来,面向未来。受国际形势因素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满坎坷与艰辛,面向未来是中国精神建构实践进程、发挥中国力量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精神建构的“时间指引”[29]。中国精神具有超越性,在立足国情现状的基础上,中国精神既体现时代发展潮流和趋势,又超越时代发展的局限性,指向未来,超越国界,能使中华儿女凝心聚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国梦”不懈奋斗。[10]中国精神面向未来“就是要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传播体系”。[27]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话语权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核心竞争因素。作为我国话语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话语体系建设关乎我国国际地位。中国精神话语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将中国精神置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对话的语境下讨论[30],还应立足当下中国语境,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语境[9],“在基于现实逻辑和把握现代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表征当代中国精神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