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演变、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①

2022-11-24胡万山叶琳

现代教育管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育人

胡万山,叶琳

(1.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6;2.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产教融合是一种发展层次与合作程度更高的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为推动产教融合,国家在一系列重要政策法律文件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并做出了系统的制度安排。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既是未来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重要方向,也是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因此,系统梳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科学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演变

(一)人才培养单向诉求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产物,国外较早的产教融合都与各国高度发展的职业教育有关。这些国家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断探索着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方式,相继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产教融合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主要表现为一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单向诉求,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在欧洲,德国在中古时期行会制度下的“学徒训练”就已初见产教融合的雏形,随后产生了以学校为专门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并于1948 年正式提出了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职业培训的“双元制”模式。在产生初期,该模式就表现为一种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企业实践一线和国家职业学校中进行,企业实践与学校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且以企业的实践技能培训为主。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不同于古典大学追求学术教育的传统,19 世纪由产业资本投资兴建的城市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政府更加认识到人才培养对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大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突出大学与企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联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在北美洲,随着16世纪初欧洲“学徒制”的传入,美国于17世纪末就产生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做法,但这种“学徒制”长期表现为一种以行业组织或手工作坊为主的教育。[1]直至19 世纪,美国辛辛那提工程学院提出了一种产学合作育人的思想,强调将一学年分为“理论学期”与“工作学期”,使学生在“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之间交替进行,这种“工学交替”培养人才的做法也成为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经典模式。[2]

从新中国成立到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先后经历了经济恢复发展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两个人才需求的激增期。在这两个激增期内,政府开始引导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目的是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1949 年,国家确定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基本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总基调。1952 年,中央《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要求“注重产业与教育的结合,强化共同育人职责”。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教育相互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1979 年,《国家劳动总局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要求技工学校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做好学校人才培养工作。1989 年,《关于技工学校深化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技术学校要将专业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突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整体上看,这一阶段的产教融合主要表现为学校单向的人才培养诉求范畴,高职院校与企业较少有人才培养之外的合作。如1946 年美国《合作教育宣言》首次对产教融合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教育模式。直至2001 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也依旧认为其是一种为提高学生实践素养而将“课堂学习”与“工作学习”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二)校企全面合作共赢的产教融合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仅将产教融合局限于学校人才培养诉求的范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逐渐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仅从人才培养视域开展产教融合,往往会使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范畴的产教融合,容易使企业处于从属地位,降低其参与热情。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开始从一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全面合作的视角重新审视产教融合的内涵,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置于同等地位,在更全面和更深入的合作中开展更为广泛的产教融合。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后,世界主要国家的产教融合,都逐渐由学校单向的人才培养诉求,发展成为一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关系,产教融合内涵得到拓展。20世纪60 年代之前,英国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较少有人才培养之外的合作,随着其在20 世纪80 年代后对外面临国际交流加强和全球竞争力衰减,对内遭遇经济发展缓慢与失业人口激增等挑战,逐渐开始重塑符合国家需要的职业教育框架。1992年后,英国在大力改革“一元制”教育体制后,将全面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促使产教融合由单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发展为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科研攻关、技术转化、专业咨询等更综合的领域。[3]美国在20 世纪60 年代后,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已由学院、大学向上延伸至科研院所,校企合作的层次也由专科和本科拓展到了研究生教育层次,在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的同时,也进行包括双方师资(劳资)培训、技术攻关、联合创新等更为广泛的合作。[4]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面对传统以培养技术员为目标的工业教育和专业细分的工业高中都难以适应新要求的问题,废除了原《职业训练法》,并在新出台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中明确要求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提出了产业界可根据需要从大学聘请顾问和委托开展技术攻关,大学可派遣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习等具体合作方案,这极大地拓展了产教融合的范围。[5]

在我国,随着职业教育专门法的颁布实施,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举措,促使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也逐渐发展成为校企全面合作的互利共赢关系。1996 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支持职业教育与社会其他主体联合办学的政策导向,以法律形式奠定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地位。自此以后,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都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领域的界定有了极大的拓展。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2014 年,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强调,要推动职业院校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成果扩散,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2015 年,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发展平台,推进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这一时期,产教融合内涵已超出学校人才培养单向诉求的范畴,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合作关系。有学者对这一时期产教融合的内涵进行了研究,认为产教融合是学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学校可通过深层合作开展先导性与应用性研究,企业可通过与高校协同科研攻关,发展信息提供、技术研究、师资训练、人才培养等多种功能,培植企业科技创新潜能和后备人才,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6]

(三)国家产教制度引领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处理产教双方利益冲突、理顺产教关系、构建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仅依靠产教双方力量和扩大合作范围往往很难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国家从更高的战略位置推动各方协同发力。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逐渐将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教育与产业的交叉制度进行研究和实践,从国家战略高度引导构建产教融合大格局。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伴随着产教融合内涵范围的丰富和拓展,世界各国也都相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产教融合制度引领,促使产教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国家产教制度。在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其通过一系列重要法案促进和规范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1963 年的《职业教育法案》明确提出了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的要求;1965 年的《高等教育法案》强调政府将提供经费帮助大学和学院建立产学合作教育方案,并在1979 年的修正案中明确鼓励大规模的产学合作教育方案,进一步提高了经费支持额度;1998 年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案》明确将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各州整合学术与职业技术教育,促使职业教育更符合市场用人需求。[7]德国于1969 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将传统职业教育“分工合作训练模式”整合成为“双元制”,并要求对传统学徒制模式进行改革。20 世纪90 年代后,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技术教育学术化的挑战,德国通过改革和加强职业教育来缓解源于各方的压力,既通过主动在世界各国寻求合作院校推广“双元制”模式,也通过税赋优惠措施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办学。为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德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手工业行业协定》《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联邦德国职业教育促进法》等重要政策文件,构建了一整套内容丰富、相互衔接、操作性强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8]与德国的做法相似,日本在20 世纪50 年代出台了《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意见》,在明确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导向后,根据实际需要又在60 年代后相继出台了《关于产学合作》《职业训练法》等重要政策文件,并对《学校教育法》《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进行了修订,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9]

从制度层面看,虽然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并相继出台政策来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但这些政策往往仅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中涉及部分条款,而未针对产教融合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直至201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从国家制度层面专门对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了系统规划,这标志着我国产教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此基础上,国家在2018年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基本形式,以及促进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制度安排。同时,在2019 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又提出培育数以万计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职业教育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目标,并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了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这些政策法律文件,强化了国家对产教融合的制度引领,促使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进入国家系统制度安排与引领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的产教融合已发展为国家一项教育与产业交叉融合的制度。世界各国都从国家政策高度规定了产教融合的内容、方式、保障机制等,有序引导和支持产教融合深入发展。

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现实需要: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双向的产教融合需求旺盛

对职业教育界和产业界来说,产教融合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推进产教良性互动、深度融合,日益成为产教双方的共同价值追求。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等政策文件都对“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健全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落实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第一,推进产教融合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应用型人才是兼具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囿于资源条件和办学经验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一般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稍显薄弱。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能够利用企业优势来弥补学校的不足,使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在实习实训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二,推进产教融合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需进一步激发师生创新潜能、推进高校自主创新,将更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力推进科教联动、产教融合,充分激发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动力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推进产教融合是拓展学校资源空间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的持续深化,进一步挖掘社会潜力、提高非公共财政性经费比例,成为影响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组合、有机融合,将企业生产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能极大拓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空间,增强办学实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潜能、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亟须通过产教融合改革赋能。其一,企业通过产教融合能够获得高校更多人力与智力支持。产教融合在将企业生产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教育资源也可为企业生产发展所用。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在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往往能发现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改进企业生产环节、提高生产能力做出突出贡献。同时,企业也可引入高职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顾问,助力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其二,企业通过协同育人能够培养更多契合生产需要的人才。协同育人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行业企业通过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将专业领域的行业标准、职业标准、用人标准等引入人才培养过程,能够培养出更多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其三,企业通过合作科研能够破解更多生产实践的技术难题。随着我国企业生产持续扩大、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科技创新难度不断加大,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扩大科研资源共享、加强科研过程协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引研入企,协同创新,以研助产”,全面提升校企协同科技创新的维度、广度、深度,能够及时破解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10]

(二)社会参与:政策引领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持续增强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意愿,是影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和推动下,我国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责任感不断增强,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参与意愿。随着国家引导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潜能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整体状况良好,且参与的意愿较强。针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意愿开展调研,较大范围的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调查,发现企业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普遍认可,并有较强的参与倾向[11];对浙江等8 个省份中15个城市766 家企业的调研发现,81.6%的企业表示愿意参与产教融合,其中有55.6%的企业表现出了极强的意愿。[12]对单个地区的调研,如对河北150家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展文化交流、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前沿专题讲座、协同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意愿[13];对山东96 家企业的调研发现,表示愿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进行员工技能培训、提供专业师资等方面的企业均占到了60%以上[14]。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划拨等方面引导和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这些政策举措有助于强化并提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意愿。2017年,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办学”。2018 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要“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相应政策支持,按规定落实财税用地等政策”,并要求“县级以上政府要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2019 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与2021年《关于印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都明确提出,要对试点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的,给予财税、投资、金融、用地等方面的组合式优惠政策。202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国家法律高度,进一步明确要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作出奖励、税费优惠等激励政策。

(三)实践经验:我国教育领域已积累丰富的产教融合经验

我国教育领域产教融合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发展历程,在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表现出鲜明的特征,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打通深度合作渠道。一方面,优化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在学校层面成立“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由其负责指导学校改革发展、学科专业建设等重大事项;在学校中层设立“产教融合中心(办公室)”,由其专门负责与行业企业对接,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在院系内部推进权力下移,使二级学院享有充分的合作办学权、人事管理权、教学运行自主权、教学经费支配权等,使其能够借助专业优势开拓产教融合资源。另一方面,从学校层面构建产教“双主体”办学机制。充分依托国家政策优势,积极构建区域“产教融合联盟”,推进院系内部形成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紧密结合的育人模式,将二级学院专业优势与企业生产需求精准对接成立“科技协同研究中心”,拓展“园中校”“校中园”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15]

第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双向互动。我国职业教育坚持立足地方产业需求,构建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共生共享”。首先,对接地方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校通过对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广泛调研来调整相关专业,促进学校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16]其次,直面企业科技难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职业院校通过关注企业生产面临的技术难题,并将其转化为学校科研的重点选题,围绕科技攻关需求整合优势学科力量,推进学校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集群发展。再次,研判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新兴学科。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广大职业院校也在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通过搭建学科创新发展平台和促进学科深层融合等方式,推动新兴学科和专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创新合作育人模式,开展校企协同育人。职业院校在办学中始终与行业企业互通互融,坚持将行业企业的优秀元素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引入产业发展先进技术元素。职业院校通过将企业技术标准、生产实践规范、职业岗位要求等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教学质量体系等对接,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实践需要。其次,融入产业发展优秀文化元素。职业院校通过将企业优秀文化与学校育人规律结合,探索实施“职业理念—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发挥企业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职业观。最后,对接产业发展最新需要。职业院校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及时将相关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技能和要求引入教学内容体系,促使学校育人更加适应市场需求。[17]

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

(一)促进高职院校育人模式深层变革

国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育人方式变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作为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因素,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必将引起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深层变革、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提升高职院校育人的精准性、实践性和灵活性。

第一,融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指出了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路向,随着高职院校教育要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的全面对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会由当前“相对封闭”和“自我循环”转变为“更加开放”和“校企联动”,在育人过程中精准对接行业标准,融入企业生产和研发的知识技能、相关专业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链条、行业发展最新趋势,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加贴合实践需要。

第二,强化行业生产实践前沿技能训练,增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国家《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要求以产教融合为手段,促使人才培养过程更加突出需求导向,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产教融合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会促使学校教育教学引“产”入“教”的全面实施,教学内容由传统以“概念”和“观点”为核心转变为以“技能”与“实践”为重点,教学过程将由“学以致用”转变为“用以致学”,教学将以生产实践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以实践性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为重点,形成以实践和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第三,打破学校教育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学校育人的灵活性。在时间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通过对企业生产的全要素引入,将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实现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践的短期轮番交替;在空间上,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将不局限于学校范围,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会成为教育活动的场所,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育人空间。

(二)带动行业企业用人模式转型升级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而能否建设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队伍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行业企业在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用人模式转型升级,促使其形成更加主动、直接和开放的用人模式。其一,促进企业用人模式由人才链的“下游”走向“上游”,有效节约用工成本。我国企业多为一种由学校“上游”到企业“下游”的“流水线式”用人模式,行业企业“被动”从学校“上游”培养出来的人才中选才聘用,使得企业在较高的用人成本下却只有较低的用人精准度。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化,尤其是国家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都会促使行业企业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学校“上游”人才培养环节,将企业培训前置,最大限度节约用工成本,加快人才孵化速度。其二,推动企业用人由“学校招聘”变为“强化培养”,企业办大学将成为常态。产教融合的深入,以及企业用人规模的扩大和人才培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国家《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政策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内部动能。一些大型企业更多通过“企业大学”及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现代产业学院来直接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提高育人和用人的精准性。其三,拉动企业用工对象由“本土化”转向“国际化”,推进企业国际化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和企业“走出去”等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新形势,新形势需要新经验、新技术、新人才,一些大型企业也必将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培养和选聘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能力的人才,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力支撑。

(三)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改革创新

2017 年后,国家在对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做出系统制度安排的基础上,正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面对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主动性不足、覆盖面不广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改革创新,能够促使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更加主动、全面和深入,形成产教双方全要素互通互融的产教融合新格局。一是由“被动融合”转向“主动融合”,增强产教融合的动能。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双方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也在不断增强。逐渐由早期的学校单方面探索、依靠国家政策引导,发展成为围绕双方共同利益而进行的“主动融合”。产教融合主动性的增强,也会促使校企双方组成更加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协同推进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二是由“硬件融合”转向“软件融合”,丰富产教融合的内涵。长期以来,产教融合多限于“硬件融合”范畴,如借助企业力量丰富学校办学资源、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随着融合的深化,产教双方更加注重“软件融合”,强化推进校企双方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深入融合。三是由“实体融合”转向“虚拟融合”,拓展产教融合的空间。近些年来,高度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诱发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借助该先进技术,使得未来的产教融合有可能突破时间、区域甚至是国别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整合校企双方的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广泛、最科学、最优化配置,促进产教融合效能的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