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读”“三思”“三做”策略*
2022-11-24吴继斌朱媛媛
吴继斌 朱媛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重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为此,笔者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重“三读”
(一)重“诵读”
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培养良好的语感,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离不开诵读。诵读包括朗读与吟诵。朗读指大声地读、有情韵地读,既可表现音律之美,又可传情达意。吟诵则更具乐感与个性化。阅读仅仅通过视觉让学生感知作品,而诵读则通过听、说、读等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诗文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当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放声去读,大声去唱,感知语文之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重“阅读”
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丰富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提升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认为,获得教养的最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品。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所有语文教师都有义务致力于此,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阅读的民族。第二,鼓励学生阅读经典。书籍是人类的朋友,经典作品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以“经典”为友,与“经典”同行,才能获得教养,提升素养。第三,开展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如今已经被写进了新课标,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不要让新课标实施“打折”。
(三)重“精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4 个方面。如果诵读侧重语文感知,阅读侧重文化积累,那么精读侧重审美与鉴赏。学生只有学会审美与鉴赏才能让阅读上升到理性高度。精读指深入细致地研读。“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韩愈认为在这句诗里,用“敲”字好。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则指出,孤僧乘月归寺,“敲”有声响,会惊起宿鸟,打破岑寂。在这里,笔者选择了让学生精读,让学生思考应该用哪个字更好。学生通过比较与推敲,提升了语言文化鉴赏能力。
二、练“三思”
(一)在“探学”中思
“探学”指探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仅仅是一个单向灌输知识的场所,是“制造产品的工厂”,[1]无视学生生命的价值。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学会学习的课堂。
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有二:一是带着问题去探究。清朝的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教师要依据生情、学情,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二是带着任务去探究。教师要根据单元或者专题的需要,精心设置主任务与子任务,让学生或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去实现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思考能力。
(二)在“悟学”中思
“悟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真理、领悟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知识难以化为己用。“悟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教师引导出来的。现实中,很多教师虽有课堂小结,却无“悟学”过程。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归纳总结阶段或问学生这节课有何收获,使学生的回答易放难收;或直接总结,忽视学生的思考。前者缺少引导,让学生失去方向;后者缺少感悟过程,学生难以主动建构。因此,在“悟学”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感悟。
(三)在“用学”中思
“用学”指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用学”最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陶行知先生一直反对“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提倡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希望借此来培养合格的公民。比如教师教授了总结的写作格式与要求后,接下来就要训练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习总结怎么写,并注重迁移训练。在不断“用学”中,学生会不断思考并增强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勤“三做”
(一)在文本情境中做——让语文姓“语”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及品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活动“心理场”。[2]文本情境,即学科认知情境,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让语文姓“语”。笔者并不否认语文有德育等其他功能,但是语文首先姓“语”,研读文本、探究语言文字之美才是语文第一要务。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眼睛的描写有这样一句“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据考证,此句本不是作者原句,曹雪芹在描写林黛玉眼睛时,一时没有找到恰当的词语,只好留下“一双似 目”的残句。后来,在一本古抄本上又发现这一句“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于是,笔者向学生提问:读《红楼梦》,你认为哪一句好?阐述你的理由。笔者意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提升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二)在职业情境中做——让语文司“职”
中职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凸显职教元素,让语文司“职”。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如果面对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创设这样的写作情境:假如贾府是你们当地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你将如何营销策划?如果面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口语交际情境:如果让你来做导游,你该怎么解说?在语文教学中嵌入专业任务情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彰显了职教特色。
(三)在生活情境中做——让语文有“生”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要发展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才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生活中去做才是真正的历练。笔者曾带领高职学生做过一次调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本次调查的主任务为完成一份某学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子任务一:了解调查报告的概念、特点、作用、格式、写作要求等;子任务二:小组合作编制调查问卷;子任务三:小组分工,开展问卷调查;子任务四:小组合作,进行数据分析。整个过程不囿于课堂,让学生走进了生活,让语文有“生”。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涨,而且收获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