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对关系谈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坚守与超越

2022-11-24周如俊

江苏教育 2022年76期
关键词:升学中职职业

周如俊

2022 年8 月19 日至20 日,以“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为主题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肯定了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人民福祉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下社会对中职教育发展产生焦虑,甚至发出非理性的“取消中职”的呼声;还存在以“职教升学”作为提升中职发展信心、缓解社会对中职焦虑的“灵丹”的又一个极端。新时代中职的坚守与超越要在职业教育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社会与个体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学业与发展之间、顺应与引领之间、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点,既要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如何让中职教育真正“香起来”“热起来”?审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形成的《天津倡议》等共识,笔者认为,应该赋予“普职协调发展”政策与中职发展以时代意蕴,辩证地看待以下三对关系。

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天津倡议》认为,职业教育是创造价值、帮助人们获得技术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需求为导向、贯穿人一生的教育。面对中职发展现状(《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17—2021年中职招生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13%,41.27%,41.69%,41.70%,35.08%),行政推动与管理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和时代进步的角度坚定落实“普职协调发展”政策,推行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的差异性发展策略。

当前中、高职和职业培训共同构成了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供给主体。在教育结构方面,应从人才需求侧出发,统筹考虑中、高职和职业培训的规模。应在全国语境中赋予“普职协调发展”新内涵,避免“一刀切”式的硬性分流。

首先,区域上结构协调。职业教育是提升产业效能、促进持久包容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充分和生产性就业的重要途径。有学者通过研究世界银行数据发现,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与普通教育在校生数之比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 形”关系。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工业化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高的区域,普高规模可适当高于中职,应把发展重心向普通高中教育倾斜,实现普高教育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则应逐步转型升级,向高职延伸。而对经济欠发达、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注重高中教育发展规模的同时仍然要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

其次,纵向上贯通协调。强化中职的类型特征,加强中职内涵建设,在加强专业对接岗位的教育基础上,加大文化课的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搭建职教高考、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等人才培养多样化“立交桥”,畅通中职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中职的吸引力,使中职成为学生的主动选择。

最后,横向上融通协调。落实新职教法,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开展中小学职业启蒙与职业认知教育;在初级中学设立职业体验教育基地,让学生接受初步的职业体验活动,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前置;整合中职优质课程资源,开发针对中小学的职业教育课程包,通过职业活动周、校园开放日、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和劳动教育,真正从社会层面厚植职业教育发展土壤,从而引导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职之间进行理性选择。

二、“适合”与“融合”的关系

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是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7—2021 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高(分别是45.70%,48.10%,51.60%,54.40%,57.80%),以全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70%为高估数据,到2022 年,近30%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能直接升学,而要选择就业。退一步讲,即便这批普高生都升学成功,也有很大可能仍旧升入高职院校学习。这是当前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客观事实。可见,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中职”仍然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此,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明晰中职促进就业与职教高考(升学发展)并重的办学定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生涯教育。

其一,“学籍”互转。中职和普高一年级的课程学习内容相同,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中职与普高“学籍”之间自由转换,给学生提供多元成才与发展通道。

其二,“课程”互认。普高在开设高中规定课程之外,可开设职业应用类课程并制定相应课程标准、毕业要求和考试制度,中职在教育内容上兼顾高中文化课程和职业课程要求,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普通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的机会,从而建立普高与中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

其三,“平台”共建。中职与普高要构建网络双向互动选择平台,构筑数据互通的信息化选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系统,为学生在平台选课、寻找资源、观测学业发展情况与及时选择就业或升学等方面提供云数据支持。

其四,“资源”互用。在教育资源上建立普高和中职之间课程共享、教师共享、教学设备共享、实训场所共享等方面的互通有无机制,让学生(家长)对在中职和普高之间调整转换有信心、有归属感,从而化解“中考分流恐慌”,真正提升高中阶段普高、中职“双向”育人质量。

三、“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受社会系统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018 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打出了办好职业教育的政策“组合拳”,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如此重视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如此需要职业教育,然而,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仍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多是出于“分数只够上职校”的“苦衷”。这表明,目前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但根本性问题还是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中高职体系衔接不畅通、职普融通还未真正实现。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中职唯有做到质量的大体相当,才能真正保证规模的大体相当,否则会降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甚至会背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衷。

首先,培养理念上应体现“全纳性”。“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学校应以培养“德技艺道”共融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中职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新时代匠德、匠技、匠心、匠魂的培育。

其次,课程体系上应体现“融合性”。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PGSD 能力分析模型,优化适应中职生多元发展的“岗课赛证、层类交互、多导多选、学用融合”课程体系,形成中职和普通教育之间、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之间、技术技能和文化艺术之间、素养培养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之间、就业课程与升学课程之间本源为一体的“课程MALL”生态。

再次,教学上积极倡导“数字化战略行动”。当前新基建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为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带来了创新契机。要依托数字化重塑中职教育新生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构建“云+网+端”技术支持下的人机协同的“智能+”混合教学模式,推行虚实融生的协同生成学习,强化数字技能、绿色技能培养。

最后,评价上注重“增值性”。“尊重差异、注重基础、关注过程、强调发展”,增值评价的应用是破解职业教育发展评价难题、克服职业教育单一的结果评价弊端的有效教育评价方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教学标准为引领,以教学诊改为载体,构建纵横两大“增值”评价体系(升学评价体系与1+X 证书资格沟通体系),注重育人环节的管理,真正有效把关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升学中职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
升学啦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