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影响
——以《红豆曲》为例

2022-11-24

黄河之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红豆感性儒家

万 帅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史源远流长,上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历史中的《诗经》、《楚辞》、绝律诗等等都是古代的古诗词歌曲。现代中国古诗词歌曲的题材大都选自《诗经》、唐宋时期著名的诗词和曲牌,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或者模仿昆曲等古代曲调创作旋律,形成诗与乐的结合,并且运用钢琴伴奏,使我国音乐的艺术性国际化、内涵化。再加上国人对于儒家思想的崇尚,致使中国的古诗词歌曲中蕴含了浓厚的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与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思想百家争鸣,其中涉及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至君王政治,下至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也集中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辩论之中,在各个学派的传承、交融之中,促使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高度繁荣。其中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首当其冲,在当时的社会上,以及两千年后的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

公元前511年,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诞生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他在著作《论语》中阐明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从字里行间就能读出孔子所秉持的音乐美学观念。孔子认为好听的音乐可以用来感动人的心灵。孔子曾经提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具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孔子对于音乐和政治、社会等的联系思虑极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乐记》是儒家对音乐美学思想深度阐释的书籍。《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问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1]音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心灵受到外界的事情和物体的刺激,产生出复杂的人的情绪,再将这些情绪用音乐表达出来,这即是音由心生。《乐记》中提到:“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比之技艺是主要的,人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是要放在首位的,事情的完成效果是次要的。正如当代艺术界流传已久的一句话,成艺先成德,人的品德的修养要比艺术技艺的修养在前,如若没有好的品德修养而学成了技艺,则是对艺术的玷污,不利于艺术的传承发展。因此在这里也要启示我们广大音乐从业者、艺术从业者对于学生的品德修养要首当其冲,不可盲目教授。在儒家思想中,孔子的思想起到了主导作用,对于音乐的看法,他倡导“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音乐就是要“尽善尽美”,这样才能体现出你的君子品德,即音乐的思想内容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儒家学派的后继者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天性就是恶的,是有动物的原始本能的,他不同意“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必须经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变善,因此他更加强调乐教的重要性。

在儒家思想迸发的年代,乐通常和礼联系在一起。荀子是尊崇和重视礼法的,因此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乐也自然得到了荀子的重视。荀子著有《乐论》,《乐论》以乐教为中心,即乐能够引导人们向善,从而达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

荀子的《乐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强调音乐对人的引导和教化功能。荀子先从乐的产生论起,认为产生音乐的根源就是人的感情,指出“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他认为音乐是人自由的一种艺术形式,需要对音乐进行引导,否则就会产生混乱,这里与孔子的节乐的观点是有相同之处的,因此历代的帝王才会制定一些好的音乐来教化本朝子民,以保证社会安稳。他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并在孔子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将音乐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延续发展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2]。

二、古诗词歌曲《红豆曲》中“文与质”的关系

古诗词歌曲《红豆曲》选自声乐套曲《红楼梦》,出自电视剧《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此曲先后两次出现,第一次是贾宝玉与薛蟠等人聚饮之时,由贾宝玉作为酒令清唱。第二次是在贾府被抄家而变得没落之后,这时的背景音乐响起《红豆曲》[3]。《红豆曲》由伟大的清代小说家曹雪芹作词,现代作曲家王立平作曲,是中国古诗词歌曲中中国古代诗词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文质彬彬”是孔子音乐审美观念的精髓,也是对音乐的审美标准的一个衡量条件。

(一)文是歌曲的内容与艺术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跎之,蹉跎之不足,故咏歌之。”音乐源于心灵的情感抒发,言语表达不出来的情绪就要用歌唱来表达,“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因此音乐的本质在于作品本身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曲作者和词作者共同表达的音乐思想。在中国古诗词歌曲中,一般情况下是曲作者根据古代词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创作,音乐中富含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温文尔雅,很受当代声乐工作者、各个专业音乐学院的欢迎,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古风浪潮。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受人追捧的原因,也是音乐真正要表达的、直击人灵魂的东西。

孔子提到的“文质彬彬”中“文”的意思就是歌曲要表达的内容与中心思想,在歌曲《红豆曲》中,歌曲内容是在贾宝玉讲述自己与林黛玉的相思之情,这首作品极具审美价值,歌曲将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生活状态和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歌曲中的每个音符都化作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生活片段出现在词作家、曲作家、演唱者、听众的眼前。孔子提到的“文”就是要歌者将歌曲的这些内容在演唱实践中表现出来。当然,将其完整地表达出来,还需要歌者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富的演唱实践经验。

(二)质是歌曲的形式与技术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到了“矛盾”一词,“矛盾”是处处都存在的。在孔子提到的“文质彬彬”中,“文”与“质”就是一对矛盾体。在声乐演唱当中,声乐的演唱技术是为歌曲的内容与艺术性服务的,也是完整表达歌曲感情的先决条件。如果只注重发声技巧所属的“质”,在观众的听觉感受上是可以忍受的,但这样的歌声是没有内涵的、缺少音乐艺术性的。

放在作品《红豆曲》中,就其音域而言,演唱这首歌曲需要的发声技巧并不难,这首歌曲最高音在“f2”,最低音在“c1”,这个音域在男高音的可控范围内,高音刚刚进入到男高音的换声区,要想唱响对普通的男高音来说犹如探囊取物。但是音乐同时要讲究“文”,要用更高级的发声技术来塑造人物形象。每个人的音色都是具有特殊性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歌者需要通过控制气息与声音共鸣来调整歌唱语气和声音管道,以达到贾宝玉在酒桌上诉说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之情境。在作品《红豆曲》中,婉转的回旋式旋律多达十余处,这也是对歌者发声技巧和气息灵活性的考验。精准地把握每一个弯弯绕绕,唱到听众的心坎里,这才是真正做到了“质”。

(三)两者的结合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尤其以中国古诗词歌曲为代表,需要将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将歌曲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也就是将孔子音乐美学中的“文”与“质”相结合,达到“文质彬彬”的艺术高度,二者的结合才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诗词歌曲中的完美体现。

三、演唱《红豆曲》时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际上,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符合“中庸”之道,这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音乐美学中,这也是衡量一首音乐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感性与理性的意义和儒家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谋而合。

(一)声乐演唱中的感性因素

音乐是一门感性的艺术。音乐的本质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寻求的是听众在精神层面上的共鸣,是作品、歌者以及听众在各自的主观世界中共同的东西。

以古诗词歌曲《红豆曲》为例,在声乐演唱技巧和人物形象地表达同时具备的前提条件下,歌者为了将歌曲《红豆曲》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思之情完美地表现出来,往往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当中,这样就过度的阐释作品的含义。

在声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感性因素可以达到贯彻气息的目的,但是过多的感性因素参与发声,反而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致使原本因清脆明亮、干净利索的音色变为暗淡无色、僵硬无力的音色。

(二)声乐演唱中的理性因素

与上文提到的“文”与“质”相同,“感性”与“理性”二词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对矛盾体。在感性元素蔓延的前提之下,是要保持声乐演唱时的理性的演唱思维。在课堂上,导师曾讲过一个歌剧表演的故事:“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得淋漓尽致,把台下的观众惹得泣不成声,但在此时,表演者却可以脱离出舞台的角色,在手臂的遮挡下,观察座位上观众的表情,来确认自己的演出效果”。这个例子就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同样,在《红豆曲》中用连续的十处“不”字来表达林黛玉的相思之苦时,要建立双重的人格,一个属于感性的作品人物的形象,另一个属于理性的自己,二者要保持平衡,在理性的角度既要完全地从作品人物中脱离出来,在感性的角度又不能完全地脱离开作品人物。歌者在表现作品的同时,也要站在观众的角度理性地辨析自己的声音形象与表演技巧。这对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二者之间的关系

感性与理性缺一不可,但是二者又相对独立。在声乐表演艺术的角度来看,二者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歌唱中对“度”的把握,在演唱中,“度”是衡量标准。在扮演贾宝玉的角色时,要深刻地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首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演唱的,是以宣叙为主,还是以咏叹为主。但在演唱作品时,需歌者感性与理性并存,二者保持平衡对立的关系,不因过度感性而失去理性,也不因过度理性而失去感性。早有表演大师谈论过“表演”这个问题,当他在舞台上表演得淋漓尽致,舞台下的观众泣不成声的同时,他却能从表演者与观众的情绪中脱离出来,偷偷地透过手指的缝隙观察观众的反应。因此辩证地分析和表达作品,就是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点睛之处。

四、中国古诗词歌曲中的“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也是孔子在其著作《乐记》中重点提到的音乐思想,孔子评价音乐《韶》是“尽善尽美”的,评价周代的《武》是“美而不善”的。就是因为《武》乐是在歌颂周武王推翻商朝暴政统治的功绩,孔子谓之“不善”,原因在于战争带给了百姓无穷无尽的灾难,这是孔子不推崇的音乐[4]。因此“善”与“美”形成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第三对矛盾体。

在当代的中国古诗词歌曲中,都是具有艺术涵养的华夏民族文化,都是符合人伦道德的,都是尽“善”的。对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旋律和声而言,是富有民族色彩和审美价值的。因此,中国古诗词歌曲又是尽“美”的。在众多中国古诗词歌曲中,其诗词遵循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后代作曲家也根据儒家思想进行谱曲,因此这些作品是符合孔子“尽善尽美”的观念的。

结 语

从以上对三对矛盾体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古诗词歌曲的音乐本质中的。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诗词歌曲的选材、创作、演唱、分析中,是具有紧密的联系的。可以说,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评论和辨别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价值的抓手。■

猜你喜欢

红豆感性儒家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感性理性不拔河
那年桃夭,红豆暗抛
谁在千年前种下红豆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