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祈音乐“进化论”史观成因初探
2022-11-24柳笛
柳 笛
一、外部因素——社会、思潮、人物
(一)时代性与社会的需要对王光祈音乐史观形成的形塑作用
历史观,即是历史学者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的发展水平等,对史家史观具有极大的形塑作用,音乐史观的形成亦然。而对于历史人物之思想观念进行研究,便应注意到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将其还原至其中进行考察和解读。因此,若想要对王光祈进化论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溯源,对其成长的环境的梳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1840年,在世界资本主要狂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在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被迫踏入了近代社会。同时,西方思想文化伴随着列强的侵略随之传入,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碰撞,产生了剧烈的“化合作用”。这其间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意识到唯有力图革新才能使中国免除灭种之风险,中国千百年来所持有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开始受到质疑,并逐步越来越认识到“变”的重要性。从最初的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洋务派,到致力于政治制度变革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深入到思想领域的变革。可以说,在近代社会中,“变”的思想贯穿始终,对“变革”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化的。
视线转回至王光祈。1908年,王光祈小学毕业,考入著名的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丙班学习,先后与魏时珍、蒙文通、郭沫若等人为同班。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是一所极富革命精神的学堂,该校长刘士志是清末的举人,同时也是一位提倡新学的进步爱国人士,“他秘密在学校鼓吹‘排满兴汉’、倡导学生阅读鼓吹革命、宣传推翻清朝的《新民丛刊》、《民报》、《神州日报》、《民呼报》以及严复的《天演论》等。”①此外,该校中,还汇集了一批当时的“一代名流”作为先生。在这里,王光祈一方面受到来自良师、益友的影响,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识;另一方面,身处成都这个西南政治文化中心,很容易便可以接触到各种国际国内大事,掌握社会时局的变化以及各类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先进书籍。这些也都为后来王光祈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立志反封建、复兴国家民族的理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1914年秋,王光祈考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在大学的四年,国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浸润在如此环境中,让他的思维、眼见都得到开阔,同时对整个时代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之后也自然而然地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投入到变革社会的激流之中。
(二)进化史观的繁盛对王光祈潜移默化的作用
1898年,清末思想启蒙大家严复译成的《天演论》正式出版。书中所传达出的带有“进化论”思想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中国思想政治界无异于是当头一棒。如前文所述,在整个社会力图求“变”,“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逐渐深入的社会背景之下,以之为核心思想的进化论观点正符合此时中国的实际需要。
同时,严复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对赫氏的文论做了取舍,并加入个人的理解,并对其中地论述了做了更贴合中国实际情况并且更易于当时国人接受的描述,使其回答了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有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天演论》一经出版,便风靡整个社会。学者们纷纷运用这一论点构建自己的学说。根据前文所提及的,王光祈于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读书时,校长刘士志曾向学生推荐宣传《天演论》一书,虽然两人作为师生仅不足两年,但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合理推测,即王光祈在思维形成关键期的少年时期,便接触到了进化理论,并受到了它的影响。
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在史学领域中所构建的“新史学”体系,将“进化论”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易变史观”结合,形成了全新的“进化史观”。同时他也指出史学不只是记述过去的事实,而是要“探查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②。在史书编纂题材上,梁氏认为“只有通史最能体现探求社会人类进化发展的‘公理’和‘公例’”③,这一认识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史书编纂。
左舜生称王光祈为“时代的产儿”,王光祈活跃于五四运动时期,从广义上看,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近代大转型,思想激烈变动的时期。同时,在这一时期,进化论传播热潮再度攀升。那么,身处如此环境之下,王光祈的史学观点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1920年,王光祈奔赴德国留学,于1923年改学音乐,并在此后的几年中陆续出版了大量讨论中西方音乐的文论和著述,其中可见以文化进化论的历史学视角研判音乐发展的论述。《中国音乐史》是其中的代表性论著,他在该书序言中指出:“吾国历史一学……亦只有‘史匠’而少‘史学家’,只有‘挂账式’的史著而无‘谈进化’的史著……”④,在该书“编纂本书之原因”一节也对“无能力作成一部进化线索完全衔接之中国音乐通史”⑤而感到遗憾。从其著史的指导史观以及所设想的“通史”的史书编纂体例来看,与梁启超的观念基本保持一致,可以看出鲜明的受“新史学”影响的痕迹。
因此,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社会发展状况,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激烈变革,社会中以“变”为中心诉求所衍生出的理论、思想、思潮的累积,加上王光祈在其思维成长关键时期来自社会场域以及文化地理因素的外部的双重影响,都对他思想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形塑作用,并促使进化论史观最终形成,1919年发表于《少年中国》中《“少年中国”之创造》一文中,便有如下一段话:
“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要有创造的生活。我人类之所以不断地进化,就是因为能够创造。生物学家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字的解释就是指创造而言。”⑥
由此看来,此时的王光祈已然接受了进化论的观点,并以之作为解释其政治思想的工具和理论支撑,在王光祈后期音乐史著的书写之中运用并以之为指导,也是自然不过的了。
二、内部作用——“少年中国”理想的映射
王光祈在的音乐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密切相关,“少年中国”理想也正是他一生所寻求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道路上的主要探索,而构建“少年中国”的理想最终反映到了他的音乐研究之上。
那么,少年中国学会的精神是什么?又有何内涵?他认为,“少年中国运动不是别的,只是一种中华民族复兴运动”⑦。就这一命题,王光祈认为其中之中重点应在于文化运动,在他看来,近代以来人们积极学习西洋文化,这虽然是进步的,但是由此带来的缺憾是一些人开始对本民族文化不屑一顾,他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要改变人们在西洋文化面前对自身文化自惭形秽的状况,抓住中华民族之精髓并对其进行发展和改造。
王光祈所认为的“中华文化精髓”是什么呢?他说:我当因此深思苦索中国人的性格,详细考察西洋人的习俗,最后乃恍然大悟,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便是中国古代的礼乐。由这种“礼乐”以养成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我们现在宜利用西洋科学方法,把他们整理培植出来,用以唤醒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完成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⑧
也正是出于上述认识,王光祈之所以在30岁时放弃经济学转学音乐,最根本的缘由是为了通过发展中国之音乐事业,发扬中华民族特性“使之重新复生”,完成民族文化复兴的理想。
由此可见,对王光祈来讲,从事中国音乐史研究,是同民族的兴衰相关联的,带有很深的民族主义观念,这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政治信仰的诉求。有学者对王光祈针对现代音乐民族主义地进行了考察在建构方法中指出,王光祈进化史观的形成运用也是基于他对民族主义音乐观的论述之上形成的。文中⑨认为,民族主义的建构是面向未来的,而进化论以其自身的认识逻辑,也给予人们未来所预期的希望,因此进化论尤其的进化史观成了民族主义逻辑建构的一个基本方法,从这一逻辑来看,王光祈的民族主义理念也是其音乐史著编写中进化史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与18世纪末的欧洲,其最终的目标便是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伴随着对中国的侵略,民族主义思想也传入了中国,并对我国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中,民族话语也始终处于焦点和中心。
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中进化论观点的传入,而将这两者结合进行自身学说构建的学者也并非没有先例。梁启超便是其中代表,他将民族主义与进化论合流形成了“民族进化观”,同时,他的这一思想理念追求民族意识的觉醒,1900年梁启超于《清议报》第35册上发表了《少年中国说》,其中体现出“民族进化观”特点。而他的这一篇文章深深影响了那一时代的知识分子,王光祈的“少年中国”理想便是脱胎于此。
此外,在王光祈看来,对于不同种进化论思想的选择,对于民族兴衰来说是有极大影响的。在《欧洲音乐进化论》一书的第三章“历史哲学与音乐进化”中,王光祈提及了他对于进化法则的选择:
“从来研究历史哲学的,对于历史的进化,约有四说……以上四种进化论的思想,对于民族兴衰,实有极大影响。相信‘下降说’的,大抵暮气颓唐,常思古代。相信‘循环说’的,只是听天安命,不思创造。两者皆不足有为。反之,相信‘上升说’的,必能努力前进,开辟将来。相信‘弧形说’的,虽遭世风颓下,亦复毫不灰心。二者皆有益于人类前途。我个人是相信第四种弧形说的,所以我对于音乐的进化,亦用第四种进化法则说明。”⑩
正是出于以音乐兴国的希望,加之早年间便已经接受并运用进化论思想,反映到音乐史专著的编写上,便形成了文化进化论的历史观点,并运用在中西音乐的历史研究中。
结 语
综上可知,王光祈在其音乐史学论著中运用进化论的历史学观点审视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在其诸多研究成果中都得以体现。究其原因,主要受到社会场域、文化地理因素以及文化思潮在内的外部因素和王光祈个人对“少年中国”理想的追求的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
对于王光祈的研究,学界对其研究甚多,对于他的进化史观,持批评态度的也不在少数,并认为其中有“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嫌疑。然而,本文认为,对于王光祈进化史观进行评价,还是应将人物还原于当时的历史中进行梳理观察后再下定论。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进化论思想传入之初便是本着“自强保种”之精神,并成为当时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变法革新、推翻封建社会宣扬民主科学的理论武器,可以称之为十分活跃且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的王光祈学习并运用这一观点加以构建自身的学术理念,也正是出于其一生对“少年中国”理想的追求,后来为实现其理想寻找新的路径毅然转攻音乐,进化史观也自然而然地映射到音乐史学的研究中。
王光祈作为我国第一位音乐学家,其学术观点的光辉及影响对现代音乐科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值得从更多样的选题入手,从更新颖的视角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 毕兴,韩立文.王光祈生平大事及主要著述年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5,(01):10-16.
②③ 马金科,洪京陵.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绪论1840-1949[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④⑤ 王光祈.中国音乐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8.
⑥⑦ 敖昌群.王光祈文集4时政文化卷[M].巴蜀书社,2009,10.
⑧ 王光祈先生纪念委员会.王光祈先生纪念册[M].王光祈先生纪念委员会,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1936.12].
⑨ 刘立云,赵崇华.世纪回声——王光祈研究新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2.
⑩ 敖昌群.王光祈文集1音乐卷上[M].巴蜀书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