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2022-11-24雷小花

读写算(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雷小花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飞云镇中心小学,甘肃 平凉 744307)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需要的能力。要实现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有效建设,必须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入手点,促进学生思想积极健康成长,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以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受到了新的挑战,对其课堂构建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小学生增强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为社会提供更多素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新课改方针的不断落实和实施,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依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经验总结,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文化知识的基础、社会的积极参与以及自身的积极发展。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核心素养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之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针对道德与法治思想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目前学生为了能够自主解决道德与法治相关的问题,应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熟练掌握法治思维,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并寻求社会问题正确的法治解决方案。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学生进而获得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品格塑造价值,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发展作为基石,积极从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完善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当然,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和不断学习的过程,这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在当前的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比较单一,对知识的传授比较传统化,并且大多是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又枯燥乏味,学生难以对道德和法治课堂产生积极学习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注重对学生道德和法治知识的实践性引导,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阻碍作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这是因为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和现有的教育氛围不相符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进程常常使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学习压力。教师没有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则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缺乏创新,学生们感觉课堂上的内容千篇一律,而且总是聆听教师的教诲,却没有自主发言和思考的机会。课堂氛围过于枯燥和沉闷,教学方式单一,不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学生的思维难以发散,不够活跃,因此,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目的。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

政治虽然属于考试科目,但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许多教师对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他们对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没有正确的定位,没有意识到政治教学和法律意识培养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他们把学生取得的分数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在教学时,教师倾向于对考试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道德、法律思维方面的培养。因此,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质量并不高,道德法律素养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塑造。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给学生讲解的方式是固定的,甚至多年来使用固定的例子给学生剖析同类的问题,这种教学观念过于滞后的现象一直存在,所以使得教师没有办法与学生达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落后,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难以活跃,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非常固定化,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点相对匮乏,阻碍了学生多学科的学习,而且也不利于课程的进步。由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教学意识不强,使得教师总是苦恼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够活跃。

(三)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认识薄弱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没有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导致学生在课堂无法理解授课内容,日积月累,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另外,大多数学生注重数学、语文和英语三大主要科目学习,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根本不在意,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听讲,再加上学习内容相对枯燥,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情绪,这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喜欢聆听,但是却不愿意主动回答,有的学生看似在听课,实际上已经神游天外。学生不主动思考,只是被动地记笔记和背诵内容,不仅不能自主解决问题,而且会越来越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其他学生的思维结果。学生不仅不能自主地思考,而且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认识非常薄弱,不愿意和教师一起共同研读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新内容,常常只是在课堂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新形势的发展,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势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会使学生逐渐感到厌烦。因此,要保持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活力,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把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个人情感因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育专家于春祥曾发表观点:“人是最具有表达力的动物,课堂因为人们的表达而变得精彩。”教师构建关于学习理论的真实情境,必须要贴近学生和社会、贴近现实和时代发展,教学中情境设计要合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友谊的天空》这一课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创设与教材相关的现实情境,为学生“怎样建立友谊,和朋友在一起很快乐”等题材提供一些学习影视视频,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带领学生到一个新的视觉世界,进入一个令人兴奋的学习氛围。学生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中,积极寻求更多的新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兴趣是引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思维的转变与兴趣的提升,能帮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感兴趣,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胆量提问,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非常多的实践案例和有趣的人生故事。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机会很多,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游戏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其中渗透的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只要教师给予耐心,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地进步,道德与法治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更活跃,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也愿意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

(二)合作探究型学习,提高道德和法治教学效果

我国新课程改革方针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德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技巧,而在于启发、振奋、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发表观点认为:学生学习不是一个单一化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时刻伴随情感复杂活动的认知过程。学习兴趣是情感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学生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道德和法治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频率,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科学正确思考,让学生自己感受认知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探究学习。例如,讲解《民主与法治》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进行情景演练,探究追求民主价值以及法治在民主中的作用。在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展示个人学习的成果,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再进行彼此认知的比较和抗衡。这一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有的课堂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则是合作与探究的开始,每个学生都能和其他同学互动学习,主动探究,把某一个知识点作为探究的主题,通过集思广益、互相提醒,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的成长目的。当然,这并不是要让学生依赖其他同学的思维,而是让学生之间一起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升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让其学习更加顺利。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生活化,利于学生学习理解

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科学的道德观念有促进作用。为强化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教学可以将道德和法治教学纳入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在《权利与义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视频,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人民权利,但是作为人民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纳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兵役等其他义务”,从而体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特征。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政治类的电视剧,如《人民的名义》这样的影视作品,深化学生对我国人民权利义务这一特征的认识。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积极树立主人翁意识,合法行使个人权利履行义务。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的生活化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很多教师都愿意利用这种生活化的特点进行教学。这是因为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有很多贴近生活的内容是容易引发学生深思的,当学生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和启迪,就会开始主动地思考这个世界。这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契机,也是能够落实道德与法治精神的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一讲名人故事、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等等,让学生们看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体现出的黄金一般的品质。

(四)利用“互联网+”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视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依赖于道德法律意识的完善,当代小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强弱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因此,提高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视刻不容缓。对于小学生来说,生理发育要比心理发育快得多,虽然看起来与成人相差无几,但实际上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于很多事物没有正确判断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学生之间比较常用的热门软件,如微信、微博、推特等,收集一些由于道德法治意识欠缺导致的恶性事件给学生分享,使其明白道德与法治学习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以及学好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这种方式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另外,教师要明确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给现代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学生查阅一些资料或者找到最新的动态,都变得更简单。但是目前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学习时使用电子移动终端,这是因为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教师应该在旁边予以监督。

(五)合理运用互联网微课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微课具有传递方便、内容精炼、形象丰富、应用广泛等特点,将微课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际上,微课的使用方式非常灵活,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预习时使用,但要注意的是,家长的教育理念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变更,不能提“孩子上网”色变,可以在合理范围内监督孩子进行互联网微课学习。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使教学更方便。例如,教师在讲解《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时,可以提前找到与友情相关的微课发在本班群里,让学生根据微课及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并布置“我和我的朋友”故事作业。在课上,教师可以将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关于友情的短视频播放给学生,并通过小组讨论,使其深刻理解一段好的友情对整个学生时代的影响,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趣事。这不仅让微课的优势作用在教学中,还使学生学习生活更丰富。同时教师还需要着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网络观念,培养学生意识到网络本身是个双刃剑,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和规范上网行为促进自身发展。

四、总结

综上可知,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德育法治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还能加强学生的道德法治理念,形成较好的价值观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完善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做出更多努力。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