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2-11-24李莉程军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广播电视

李莉,程军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是运用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的技术和传播手段进行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内容制作和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属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一种。在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媒介传播重要手段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和新闻传媒业发展,引导社会舆论和凝聚民众精神,促进先进文化传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对当前我国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对高校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新时代广电系统新闻舆论后备人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了“四向四做”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N].新华每日电讯,2016-11-08(01).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广播电视媒体工作的重要后备军,未来需要担负起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等重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重任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首先必备的素质就是坚定的“党性”原则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当前,除了主流广电媒体在招聘毕业生时非常看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外,不少互联网视听平台也同样重视所招聘员工的政治素养,例如“今日头条”在2018年招聘内容审核的编辑人员时,明确提出“党员优先”。(2)澎湃新闻.今日头条招聘2000名内容审核编辑:党员优先[EB/OL][.2018-01-03]. 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588551270059468330&wfr=spider&for=pc.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和普通青年一样,由互联网与新媒体兴起所带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弱化、政治和民族认同感减弱等趋势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也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政治导向教育、价值观引领和家国情怀的培育等工作。只有培育出拥有正确思想导向和过硬政治素质的广播电视传播人才,把他们锻炼成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才能承担起对整个社会和民众进行思想政治宣传、舆论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艰巨任务。

(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广电专业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的需要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高等学校承载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但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永恒的首要职能和根本任务。”(3)胡甲刚.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价值遵循[N].中国教育报,2018-10-25(05).“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育上,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家国情怀、优良的道德修养和新闻专业理想、良好的文化素养、自觉的宪法法治意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广播电视传播人才。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作为未来媒体工作者的后备军,负有维护社会基本伦理规范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制度的重任,他们只有自己具备这些素质,才能真正承担起这个新时代的重任。同时,近年来由互联网兴起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如社会伦理失范与道德滑坡,网络视听内容的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网民的法治和自我约束意识的淡薄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青年和大学生(包括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从而使得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人才培养这一任务变得尤为迫切。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及关于政治、道德、文化、法律和专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涵育,不是单靠专业课的学习就能完成的任务;它还需要思政教育介入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在各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二、当前国内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然而,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新闻院系由于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观念的局限以及师资配备的限制,造成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实际推进和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重技术、轻素养

目前,各高校的新闻院系是我国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主力军,然而随着融合媒体的发展和媒体内容生产的日趋技术化和专业化,广播电视传播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依赖性日趋加深,国内高校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教育也出现了对传播技术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偏爱,往往把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传播专业技能的发展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虽然少数名校仍然强调对新闻传播专业(包括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理想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从总体上看,重视专业技术和传播技能的传授而轻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理想的培育,重视对学生的技术思维、工具理性的训练而轻视对其人文思维、价值理性的培养,已成为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广播电视专业教育教学中较为普遍的趋势。从短期的功利性角度而言,专业技术能力出众、能迅速融入技术工作岗位的新闻和广电人才在择业、就业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但是从人才的长远发展来看,思想、政治和人文素养的缺乏会使这些只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固守一隅,难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未来。这显然不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者愿意看到的。

(二)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关系不紧密

目前,国内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都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选修课)几大模块。按照当前专业思政建设的要求,作为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对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层面;而专业教师则需要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隐性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二者应当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真正有效落实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然而,目前仍有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计者和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都还持守着“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教育,思政课老师负责思政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部分)人文教育的责任几乎抛给了思政课程教师,而只强调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教授,从而忽略了对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选修课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和人文元素的关注和挖掘。这种陈旧的课程体系设计和僵化的教学任务分工人为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在有机的联系,把整体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相对机械的课程拼凑和碎片化的知识灌输。这种模式如果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实际教学中长期存在,必然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各门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系统化、整体性知识结构的构建;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专业教师的教学领域和学术视野的拓展,进而可能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方面能力不足

目前,尽管许多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都逐渐开始尝试融入思政内容,然而由于他们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政治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严重不足,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许多专业课教师缺乏高等教育的宏观视野和必要的政治素养,不能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和价值持怀疑态度;第二,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仍然坚持“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教育”的简单化教育思维,只考虑将学生培养成广电领域的“专才”,而忽略了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三,不少专业课教师虽然主动尝试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融入思政内容,但是由于他们在融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学能力、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存在明显的短板,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从而使得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难以为继。显然,从开展和实践专业课程思政的要求而言,目前许多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在思想认识、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而影响到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四)专业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方面滞后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学专业在培养方向、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革进一步加速,对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符合现实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专业教材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然而,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建设却明显滞后,很难满足当前专业教学的要求。虽然一直以来广播电视学专业教材的数量较为丰富,但是质量高、口碑好的专业精品教材却相对较少,而入选国家规划教材项目和“马工程”教材项目的优质教材则更为罕见。同时,目前各个高校使用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教材在强调专业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材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时代性,具体表现为在教材建设和编写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够鲜明,教材的内容在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就方面不够及时,在教材的文化属性上对中国立场和文化自信的彰显不够突出等,这些都难以适应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无法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拖慢了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

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只有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将思政教育融入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加强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法规意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课程思政融入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为了提高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人文素养,仅仅依靠少数几门思政理论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在各门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选修课)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走“专业思政”的道路。具体到广播电视学专业,就是要立足“专业建设”,通过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专业教材的编订为载体,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全面充分地体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融入专业人才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中,全方位、全过程地反映课程思政要求、体现“思政”要素,从而彰显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党性”原则,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而各大高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对于“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不同解答。然而,不管对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答案有多少种,都必须以“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光明日报评论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光明日报,2018-09-13(03).作为答案的最终检验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就像一面鲜明的旗帜,为专业发展、专业建设和课程设计等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行动方向,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具有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广播电视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要抓住“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才是培养学生的融合与跨界思维、大影像思维与广播电视学专业素养,使其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和传播基本技术与传播技能,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报道和广播电视新闻的采、写、摄、编、评等专业知识与能力;然后通过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诚信品德、法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出综合素质(包括政治、人文、艺术等素质)与专业技能兼具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为了体现该专业的思政特色和要求,必须明确地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思想政治素养、法律法规意识、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等内容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求学生德才兼备,成才的同时“成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强调专业性、实用性、时代性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崇高的专业理想和教育目标的追求。要让我们的人才培养既有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训练,又有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既能够让学生获得谋生立业的本领和技能,又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专业又全面,既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又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人文情怀。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落实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体现在每一门具体的专业课程中。在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的诸多模块中,都可以深入挖掘其内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也都可以因“课”制宜地有机融入各种思政元素和相关内容,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专业思政教育。首先,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中的各类新闻传播类基础课,由于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导向性,因而是开展专业思政教育的极佳课程类型。例如,在《新闻学概论》中融入“党性”原则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中国当代领导人的新闻思想教育;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中融入关于文化自信、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以及警惕“西方中心论”思想的教育,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融入信息传播的意识形态偏向等内容的教育等等。其次,在专业课程模块中,挖掘各种思政教育资源。例如,在《新闻伦理与法规》或《广播电视管理制度》等课程中融入关于公民法律意识、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新闻评论》或《视听节目评论》中通过借助对学生关切的热门新闻时政话题和娱乐节目进行评论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引导和教育目的,在《文化项目策划》或《视听娱乐节目策划》中通过对视听呈现方式来增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等等。最后,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各种思政教育资源同样俯拾皆是。例如,在《中国文化概论》中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在《媒介素养》中融入公民伦理教育、价值观导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门文学艺术通识课程中更多选择那些蕴含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崇高品德等充满积极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素质的培养等等。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深入挖掘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准确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就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

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一批能够肩负起专业思政教育的重任并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的专业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5)韩宪洲.课程思政“三问”[N].中国教育报,2020-03-03(08).高校专业教师作为青年学生的教育者,要坚持先接受教育再教育他人的原则,要首先努力使自己成为党的新闻宣传原则和政策的坚定执行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来说,广播电视学专业课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坚定走专业思政教育的道路和方向。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各类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摈弃“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教育,思政课老师负责思政教育”这种简单、落后的教育思维,树立起全员思政、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要从内心意识到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职责,更应当是全体专业课教师的重要责任。其次,专业课教师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青年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其思想、心智和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容易受到周围人际和传播环境的影响。作为教育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专业课老师由于在课堂教学和指导竞赛、专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诸多工作中与学生接触多、了解深,因而对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不仅要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做人做事、立身处世方面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正确的价值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人格境界、良好的个人修养去感染、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品德、修养和人格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再次,专业课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融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家当前的大政方针和时政新闻,在专业课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敏锐的政治关切;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文化界热点事件,在专业课教学中巧妙利用这些鲜活、高关注度的文化热点事件为理论课的教学提供实时、生动、有力的案例;同时,专业课教师还需要积极向思政课老师“取经”,可以通过定期听课、开展思政教研、交流活动等形式来学习他们的思政教育理论、方法和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的常设课程,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特色。在长期的思政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十分成熟的思政教育原则,也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需要学习、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改革和优化过程,才能真正把课程思政落实到课堂、落实到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学的专业课教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成功的教学原则最值得借鉴: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能够解释现实,理论能够与时(现实)俱进,理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思政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效果,让人心悦诚服的根本原因。广播电视学是与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相伴而生的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视听媒体各种新业态的快速涌现,广播电视学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都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现实,要保证所教的专业知识、理论能够解释、应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现实。尽管这对于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和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联系现实的教学原则,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现实感、新鲜感和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教师讲授这种单一形式,而是开辟了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或“第二课堂”(如专家讲座、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媒体考察、假期社会实践等)作为课内教育的有益辅助和补充。只有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这两个课堂有机结合,互相配合、共同发力,思想政治教育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而言,开辟“第二课堂”也同样必不可少。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大量专业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除了上好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之外,还需给学生要提供大量的课外实践和媒体实践的机会,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视听、影视、新闻相关)、对广电媒体行业、网络视频平台和视听互联网企业等进行产业调查、创办自己的小微网络视听平台、进入广电媒体或视听新媒体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等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生活和社会的广阔天地中,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得到充分地实践和应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教学原则外,思政教育的很多为实践所验证的优秀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即时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而言都十分有效,当然同样可以运用于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当中,为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助力。

(五)教材体系的建设

教材是高校知识传授和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课程思政”强调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解决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这种融合也需要在教材体系中得以体现并得到落实。为了配合目前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进程,我们需要大力加强专业教材体系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作为教材建设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作为教材建设的根本方向,以“立德树人”、培养“为人民服务, 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的新时代广电媒体人才作为教材建设和教材编写的根本目的;第二,坚持以文化自信作为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在教材的文化属性上彰显中国立场,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坚持中国本位,在教材的价值导向上体现中国价值;第三,要充分发挥“马工程”教材在专业教材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马工程”教材编写的培训活动,吃透吃准“马工程”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借鉴、学习“马工程”教材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性融合的方式和路径,提高专业教师编写和使用“马工程”教材的水平和能力;最后,要加强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管理,成立由院级党委领导的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党的方针和国家政策要求编写专业教材,同时要每学期召开评审会议对专业教材进行认真审查、把关和选用,确保编写和选用的教材能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持正确的价值立场。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思想政治育人体系是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相对其他育人体系处于统率和领导的地位,这就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而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出和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实施,正是对总书记这一教育思想的实践和落实,是对新时代高校教师人才培养职责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伟大创举。从实际效果看,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思政”在各个高校专业教学中的推进和实施,丰富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赋予了专业教育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了专业课的质量和效果,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从而在实践中证明了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巨大提升作用。同样,对于广播电视学专业而言,只有坚持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密切结合、深度融合,才是今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广播电视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