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决策逻辑:综述与展望

2022-11-24李元旭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创业者逻辑决策

周 瑛,李元旭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在全球范围内,创业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业者是制定创业决策并实施创业行为的个体,决策逻辑在其识别创业机会和整合创业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随着创业活动日益活跃,传统的、以预测为基础的因果逻辑(causation)决策无法完全解释创业者的决策行为和结果[1],创业实践倒逼对创业者决策逻辑开展更深入的研究。针对高不确定性和资源约束的创业情境,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和满意决策准则,Sarasvathy[2]提出了一种新的创业决策逻辑——效果逻辑(effectuation),极大地推动了创业研究的发展,也是创业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诸多创业学者对效果逻辑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已有的创业决策逻辑文献基础上,本研究从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两种创业决策逻辑的分类和对比出发,对创业决策逻辑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梳理,提出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创业认知研究提供借鉴,并为优化创业者决策和推动我国创业实践提供参考。

1 创业决策逻辑的分类和比较

创业者的决策逻辑主要包括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因果逻辑是指以目标为导向、以预测为基础,从一个特定的目标开始,通过制定战略并收集资源来实现目标,其主要的决策标准是收益最大化[3]。效果逻辑是指从一组有限的创业手段出发,基于可以事先承担的损失和可以接受的风险选择一条创业路径[4]。美国学者Sarasvathy[2,4]采用了更加生动的描述方法,将因果逻辑比作拼图,拼图者想方设法将零散图片拼出预定的目标图案;而效果逻辑则类似百衲被,缝制者只能利用手头的碎布,织出的百纳被是不确定的。从内容来看,创业者的两种决策逻辑在以下方面具有显著区别:(1)因果逻辑从给定的目标出发,效果逻辑从既有手段出发;(2)因果逻辑通过采用最佳策略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效果逻辑则在事先确定的可接受最大损失范围内进行创业活动;(3)因果逻辑注重竞争分析,效果逻辑注重合作与联盟;(4)因果逻辑重视预测并避免意外发生,效果逻辑则积极利用意外创造优势[4]。作为学术构念,两种决策逻辑在测量上也存在明显不同,如Chandler 等[5]认为因果逻辑是单一维度的构念,而效果逻辑是构成型的构念,包括实验、可承受损失、柔性和先前承诺等4 个维度,其所开发的量表有力地推动了创业者决策逻辑的实证研究。

2 创业决策逻辑的前因变量

对于创业决策逻辑的前因变量,现有研究主要从个体、企业和外部环境3 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探索。其中,个体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心理和认知因素;企业因素包括创业文化和声誉;环境因素包括区域地理、国家文化。早期的研究对象大多为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创业者,关注创业经历和工作经历等个体的显性特征对创业决策逻辑的影响。Sarasvathy等[6]比较了成功创业者和没有创业过的MBA 学生的创业决策模式,发现后者的决策主要依靠预测,倾向于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市场测试法等方法;而前者决策会运用效果逻辑和非预测方式,倾向于直接进入市场。Gabrielsson 等[7]研究发现,有过创业经历和小企业工作经历的个体在创业决策时更可能采用效果逻辑,而有大企业工作经历的个体更可能采用因果逻辑。

之后,学者们开始关注个体更深层次的认知特征以及企业层面的因素。Costa 等[8]探究了个体的积极性、韧性与内部控制源和企业的工作自由裁量权、时间支配度与管理支持对创业决策逻辑的影响。Johansson 等[9]分析了个体的行业经验、创业经历、小企业工作经历或担任高管职务等人力资本因素,以及企业的创业文化、声誉资本对创业决策逻辑的影响。Stroe 等[10]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发现,激情、创业自我效能和风险感知的不同组态会对创业者选择决策逻辑产生差异化的影响。Zhang 等[11]也发现自我效能和乐观情绪等心理因素会影响个体创业决策逻辑的选择偏好,但这种影响存在国别差异。邓舒婷等[12]通过探究不同目标导向的影响发现,学习和绩效趋近两种目标导向对效果逻辑存在正向作用,绩效规避目标导向发挥负向作用,而创业自我效能发挥中介作用。近年也有学者开始探索外部环境宏观因素的影响,如Aarstad 等[13]基于对挪威创业者的调查,采用跨层次回归分析发现人口稀少的区域位置与因果逻辑相关,而人口稠密的区域位置与效果逻辑相关。

概括而言,现有研究表明,因果逻辑更多被新手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运用,更适用于成熟的公司、行业或市场,而效果逻辑更多被经验丰富或具有创业激情或创业自我效能的创业者采用,更适用于具有创业文化的企业、新兴的或高速变化的行业。

3 创业决策逻辑的结果变量

Sarasvathy[2]观察到创业者在决策时无法掌握全部信息,而且面对具有高不确定性和资源约束的独特情境时需要迅速进行决策。对于创业决策逻辑的结果变量研究,一开始是集中在创业情境,随后拓展到同样具有高不确定性的创新和国际化决策情境中。

3.1 对创业不同阶段决策的影响

创业过程包括创业进入、新创企业成长和创业退出3 个阶段,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两种创业决策逻辑在创业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首先,就创业进入环节的决策而言,效果逻辑的作用更加显著,如Garonne 等[14]基于澳大利亚的新手创业者和新创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效果逻辑促进了企业的创建。其次,对于新创企业的成长和绩效,大多数研究认为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均可以发挥促进作用,但是两种决策逻辑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具体到效果逻辑维度层面结论略有差异,如Dew 等[15]研究发现,使用因果逻辑的创业者寻求发现大市场的机会,并尽可能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企业绩效与产品/服务市场的可预测性成正比,而使用效果逻辑的创业者寻求的是整个小市场或小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设法把不同的小市场整合成大市场,所以企业绩效与产品/服务市场的可预测性成反比,而与企业联盟的数量和质量成正比;Read 等[16]基于24 项新创企业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效果逻辑的既有手段、联盟关系、利用偶然事件3 个维度与新创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但可承受损失维度的作用不显著;苏涛永等[17]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40 项实证研究的41 个独立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两种创业决策逻辑与企业绩效均显著正相关,且效果逻辑在新兴市场情境中更加有效。最后,也有部分学者探究了创业决策逻辑对创业退出的影响,如Detienne 等[18]研究发现,因果逻辑使创业者倾向于采用首次公开募股(IPO)的退出策略,而效果逻辑的不同维度对退出策略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可承受损失维度使创业者能够接受清算退出策略,实验维度使创业者更可能选择首次公开募股的退出策略,而柔性维度使创业者时常会看到市场的转机,因此可能不会选择清算退出策略。

3.2 对创新的影响

企业创新需要高投入,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创业决策逻辑对创新影响的研究蓬勃兴起。一方面,部分学者尝试将创业决策逻辑的作用范围拓展到新创企业的产品创新、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等情境中,如钟榴等[19]对锤子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和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的产品创新流程决策进行案例分析发现,新创企业在发展早期较适合采取因果逻辑进行决策,效果逻辑的优势则更多体现在产品创新后期;徐平磊等[20]的实证研究表明,效果逻辑对新创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正向影响;王影等[21]发现效果逻辑的先前承诺、柔性、实验3 个维度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承受损失维度的影响为倒“U”型,知识整合在效果逻辑与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间发挥中介效应;Cui 等[22]将服务化理解为制造商所采用的一种创新的市场战略,通过研究跨国制造企业在中国服务化过程的案例发现,决策者会调整自己的决策逻辑,当服务化过程到达相对复杂的阶段时,决策者将从因果主导逻辑转变为效果主导逻辑,以有效应对日益增加的风险,该研究为制造企业在服务化转型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另一方面,商业模式创新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也逐渐成为分析因果和效果两种创业决策逻辑作用的新情境,诸多研究结果也表明效果逻辑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如吴隽等[23]发现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升,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都在两者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但效果逻辑的调节作用比因果逻辑更显著;王玲玲等[24]的实证结果表明,效果逻辑通过经验性学习和获得性学习两条路径促进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环境的需求不确定和竞争强度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

3.3 对国际化的影响

进入国际市场意味着企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新进入者处于劣势这一不利条件下进行竞争,因此,对于国际创业、国际市场的进入与战略选择等国际化决策,因果和效果两种创业决策逻辑是否以及如何发挥作用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Kalinic 等[25]基于对5 个国际创业案例的分析发现,从因果逻辑到效果逻辑的转换有助于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迅速提高在国外市场的承诺水平。Harms 等[26]将国际市场进入视作一次创业过程,探索了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同样发现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采用效果逻辑且并不预先确定进入模式,而采用因果逻辑决策的企业家更愿意采用出口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王国红等[27]通过对我国两家“天生全球化”企业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发现,资源约束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的企业倾向于采用效果逻辑,进而采用利基市场战略,而资源支持与反应型市场导向的企业倾向于采用因果逻辑,进而采用产品标准化战略。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创业情境的独特性呼唤新的创业决策逻辑,与传统的因果逻辑相比,效果逻辑在解释创业者决策时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本研究从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两种创业决策逻辑的分类和对比出发,从个体、组织和外部环境3 个层面梳理了创业决策逻辑的前因变量,并指出两种创业决策逻辑在创业进入、新创企业成长和创业退出3个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两种逻辑均可在不同情境下促进新创企业成长并影响其采取不同的退出策略,其中效果逻辑在创业进入环节的影响更加显著;同时,国内外学者已经将研究拓展到创新决策和国际化决策的情境中,两种创业决策逻辑在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主导性地位的转换,效果逻辑对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而在国际化决策中,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资源约束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效果逻辑。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深化创业认知研究、优化创业者决策和推动我国创业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4.2 研究展望

决策是管理实践发展和理论探讨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向之一,探究创业者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创业情境下如何有效决策,这对研究者来说既是一项学术“探险”过程中的挑战,也是来自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呼唤。在以Sarasvathy 为代表的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效果逻辑成为了与因果逻辑并驾齐驱的决策逻辑,对两种创业决策逻辑的内涵、影响因素、结果和适用情境等方面已经累积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但是创业决策逻辑领域还有以下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加以关注和探讨:

首先,未来应加强对两种创业决策逻辑双元性的探讨。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以目标为导向的因果逻辑和以手段为导向的效果逻辑可以共存,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早期研究集中于探讨两种创业决策逻辑在适用领域、构成维度及测量方式的差异,关注哪种决策逻辑更有效,近年来对两者双元关系的讨论日渐兴起。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资源或经验较为匮乏的创业者或者新创企业而言,两种创业决策逻辑并行可能会造成资源分配失衡,现有研究对两者之间争夺稀缺资源这一特性缺乏足够的重视,未来在继续深入探索两者之间的互补和平衡关系的基础上,有必要开始探讨创业者和企业如何协调两种创业决策逻辑之间的资源张力与矛盾。

其次,未来需要关注创业决策逻辑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创业认知是近年创业领域的重点方向,而效果逻辑被视为创业研究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效果逻辑在各种高不确定性情境中的有效性,但基于复杂系统视角,因果逻辑在高不确定情境中也有一定的适用空间,应该给予适当关注。未来可以运用fsQCA 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个体、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组态如何影响创业决策逻辑的选择。与此同时,随着情境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Cui 等[22]、Kalinic 等[25]发现创业决策逻辑的转换应该适应外部情境的变化,但是决策主体如何在因果和效果两种创业决策逻辑之间实现主导逻辑的转换仍是一个“黑箱”,值得未来研究加以关注。

最后,持续加深对创业决策逻辑作用机制的探索。决策在企业创建和经营过程中几乎无处不在,深入认识因果和效果两种创业决策逻辑的作用机制将会改善决策效果、提高决策效率,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存绩效和发展业绩。未来可以更多吸收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成果,借助交叉学科优势加深对创业决策逻辑前因变量的认识,不断拓宽两种创业决策逻辑的应用范围,为优化创业决策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创业者逻辑决策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创新的逻辑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