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
2022-11-24赵湘虹
梁 军,赵湘虹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各族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不仅表现为形态各异的物质实体,同时还体现为延安精神、航天精神等精神内涵。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化人功能,挖掘其蕴含的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奋斗进步的基因,不仅是赋予红色文化时代内涵,保持其生机与活力以及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实践维度的重要性,是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何以可能: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蕴与可行
(一)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蕴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始终伴随着中国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追求民族繁荣发展的奋斗历程,以民族团结平等、民族繁荣进步为核心内容的民族关系也是中华各族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两者有机结合,赋予其时代意蕴,一方面可以有效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引导、政治教育等功能;另一方面也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育人意蕴,可以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四观”。文化是通过人在实践性的活动中生成的,同样的,文化又以它独有的方式对人进行实践中的教化,而其中红色文化承载着无数先烈伟人的精神意志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与崇高的价值取向,尽管其形态各异,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内含精神文化,然而红色文化深刻的思想底蕴、浓厚的爱国情怀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等均是以文化人的良好素材,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四观”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通过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与国家共兴衰、同存亡的坚定信念,以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可以在红色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认识,以及在把握红色文化的历史规律中的探寻各民族团结一致共缔历史辉煌的智慧;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要在清晰认知形态各异的红色文化的基础上,正确对待有着深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包容其文化的多样性,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共同缔造美好的精神家园;要认识到红色文化这一先进文化是由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其精神品格与价值取向也是各民族人民所共同拥有的,并从探析红色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中意识到其文化背后所隐含的中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关系,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第二,具有文化意蕴,能够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底蕴。“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而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发挥也是深入而持久的。彰显着文化先进性的红色文化,发端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养分,并不断与时俱进,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而兼具着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的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结晶的一部分,其红色印记早已烙印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其思想精髓也是深深熔铸在中华文化的基因之中。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要利用好红色资源,讲话红色故事,树立好红色模范人物,传承好红色基因,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科学结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同时对其红色文化进行深刻阐释,充分挖掘其价值引领与思想塑造作用,润物细无声般的对民众施以影响,从而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家国观,以包容的姿态对待各民族同胞,同时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底蕴,提高其实效性与理论性。
第三,具有政治意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指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根本在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征程上的共同意志与根本遵循写入党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与此同时,这也是目今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3]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弘扬红色文化中的各族人民的可贵品格与感人事迹,利用好革命遗迹遗址、教育基地等红色物质资源,发扬优良爱国传统,从而有利于在明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中,强化对中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更好地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坚守的多元一体格局,在肯定各族儿女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付出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认知,积极抵御极端民族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明确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乃大势所趋,并牢牢把握住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方向。
(二)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可行性
当下,将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具有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同时,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奋斗、民族繁荣进步的因子,以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际借鉴,以及现实维度反映融合重要性也昭示了两者有机结合的可能。
其一,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文化既是人类在悠久历史中创造的实践性产物,而其本身又具有实践性,可作用于文化的主体,即功能的发挥表现为化人、育人。而红色文化作为积极、先进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具有它固有的文化特性,即意识形态上的教化功能。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凝结着各族人民的心血,彰显着时代性与民族性。其物质载体的革命遗迹遗址、英烈故居纪念地、纪念馆等,以及非物质载体的高贵品格、精神内涵如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均呈现着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之情、各族同胞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众志成城,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高尚情操等,这些无不对各族人民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红色文化也具有经济建设上的功能。据“《2016—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红色旅游稳步发展,大量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经典景区体系基本形成,年接待人数持续增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可见,红色文化不仅能给各族人民带来精神上的支撑,红色文化产业也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有效助推器。
同样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旨在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与创新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5]是以民族的进步、团结为焦点而进行的教育性的实践活动。更具体地来说,民族团结强调的是树立正确的家国观,以团结、平等的民族关系为中心,共同维系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而民族进步则是以民族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共同进步为着重点,其中民族进步与民族团结是互为前提,相互统一的。一方面民族团结为民族进步提供人心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民族进步是民族团结的最终归宿,是其真正意义所在。可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单是注重意识领域上的教育,民族经济上的发展也同样不可忽视。由以上可知,红色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皆发挥着正面积极的育人功能。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是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使两者共同发力以朝着实现中国梦的方向推进;
其二,时代问题的亟待解决提供现实依据。不置可否的是历代以来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然各民族团结、友睦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却有着它历史的演进历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来之不易,“中华民族”也并非只是虚无的词组,“而是基于各民族间新的全方位‘一体性’的强烈体认,形成的一个共同拥有、广泛认同的大民族共同体的总符号或总名称,”[6]有着现实的意义。然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各族人民交往日益密切,随之而来的各式民族问题也层出不穷。在国家整体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民族地区与之贫富悬殊;互联网高速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交往的同时,一些社交平台上的各样网暴以及不当评论中存在的民族歧视等也极不利于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分裂势力受国外敌对势力的挑拨与诱骗而日渐活跃,从而对国家的团结统一、良好民族关系的维系造成了巨大挑战,且这些问题的解决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复杂性、敏感性等特点,无不牵制、阻碍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文化层面的认同是基于心理、情感上的理性与感性认知的结合,对民族进步与民族团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搭接各族人民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桥梁。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方面讲好红色故事,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鲜活素材,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以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上的支撑;另一方面,运用红色实物、精神载体结合民族地区特色,发展当地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其三,以文化人的教育实质提供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 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使用以文化人概念,党的十八大以后,正式提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在这期间及直至当今,关于以文化人的研究更是一度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热点。“以文化人重要思想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意主要指治国理念,即重视人文精神,通过文化的滋养和引领,解决‘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复杂矛盾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盛。”[7]在这其中,文乃以文化人的核心内容,化作教化之意,人是其化的对象,以文化人的最终归宿乃为育人。由此可见,以文化人中的文并非任意之文,需是先进、赋予人以正面能量的文,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以文化人的正确走向,才能达到以育正面、积极的人作为落脚点。而红色文化又以其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等得以符合以文化人意蕴。一切的文化、历史的延续都源自于传统,国外敌对势力的殖民侵略及中国本土的封建压迫与官僚剥削造成的内忧外患局面是红色文化的生成环境,而其红色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捍卫国家主权和主张民族尊严又体现出它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的特性。红色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推进而不断积累的过程,具有着岁月沉淀的与时俱进。这些无不彰显着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等基本特征。
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8]而对于中华民族这一多民族国家而言,何以维系其统一和谐的局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从而使各民族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方向齐头并进,文化认同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方面正是基于文人层面上的认同而发挥其红色文化的化人、育人作用;另一方面,纵览以往以文化人的研究成果,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或家训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结合,皆是以文化化人、以文育人下的研究成果。这些无不为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以文化人范例下的成功经验。
二、如何可能: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的统一。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面临着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效能,就要通过深入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等一系列举措,将红色文化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可能变为现实,使红色文化更快更好地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而推动两者良性互动,双向发展。
(一)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
红色文化本身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蕴含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因子,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用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前进与不断发展,要想使红色文化永焕生机与活力以及具备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的动力,以真正发挥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力,创新其表现形式就显得尤为必要。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以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因时因势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利用节假日,结合红色文化的实物资源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英雄故居旧址等进行缅怀先烈、入党宣誓等仪式性活动,使民众感受民族团结力量之大,国家现有昌盛之不易,以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影响民众,使其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倍加珍惜与维护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统一格局;另一方面,各省尤其是各自治区的学校、机关、乡村等应积极响应号召,与时俱进的学习国家下发的有关红色文化的政策文件,以及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红色文化的会议、专题讲座等的旨意精神;其次,因地因事围绕红色文化举办相关活动。一方面鼓励红色文化学习日、红色书籍读书分享会、红色文化宣讲会等活动进小学、中学、高等学校等民族学校,并在各民族学校推出代表参与,定期举办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竞赛,以在民族学校实行红色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另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乡村、学校、社区、机关开展兼具娱乐性与学理性,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和结合各民族特色歌舞内容的歌曲传唱、舞蹈演绎、诗歌朗诵等竞赛性活动;
其二,利用红色文化中紧密切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型事件、代表人物进行文化性创作,如红色影视、红色产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饭店、酒店等产业,红色戏剧、红色书籍等,通过大众化的表现形式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使红色文化更具有人气、更接地气。最后,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崛起,红色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必然不可缺少网络传播的助力。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没有跟上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有被边缘化的趋势,”[9]因此,身处新时代的巨大浪潮中,红色文化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化相结合,趁势而上。一方面,短视频的火爆为各文化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一可以通过在抖音、快手、微视、火山等短视频上发布与红色文化有关的影视作品、旅游景点,直播各民族重大节日,如三月三、火把节、泼水节等吸引各民族民众主动了解与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有关的内容,二是各短视频官方可以剪辑一些红色文化中尤其体现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内容定期进行发布,以其权威性创造流量的同时,拓宽其传播广度、提升其传播信度。因此类媒体所具有的特点,需特别注重将娱乐性贯穿于学识性之中;另一方面,学校、企业、机关等单位机构应单独设立红色文化的专门网站或在其专门机构的官方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中增添关于红色文化的专题,以为其学生、工作人员等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环境;其三,可以在对于涉及与红色文化有关,且内含民族团结、爱国精神的热点事件,如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以及涉及与民族问题有关的敏感话题,民众在微博、论坛、贴吧等发表评论,官方应在保证发挥群众的民主性,调动其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必要时做出声明,以确保舆论正确、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在充分运用新媒体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表现形式、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挥传统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在向乡村、学校、社区等传播红色文化时,要注重其内容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以及形式上的改革创新,增进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认同与支持,以提升传播效力。以上通过创新红色文化线上与线下的表现形式,以拓宽民众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渠道与方式,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承力度,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传播广度,增强其影响力。
(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红色文化必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据悉,“目前,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10]新时代,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倡导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激发红色文化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积极探索其中的爱国情情怀、奋斗精神、团结力量等,以推动其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首先应确定开发的方向,坚持正确的导向。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要坚定政治格局,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培养群众爱国爱党的信念与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二是要秉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既要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激发其中的育人因子,发挥红色文化的整体效能;又要注重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根据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状况,适度开发,同时保障保护与开发进程的相对统一;三是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要与时代主题相契合,使其具有时代优势,保持产业发展的活力与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提升其说服力与时效性。
其次,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造特色的方针。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据地区差异,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深入挖掘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色故事、红色景点,红色人物等,结合各地区中存在的民族特色,以爱国、奋斗、团结等红色精神为基底,以革命遗迹旧址、展览馆等红色资源以及当地民族节庆日、民族服饰、民族美食为依托,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集乡村自然景观、乡土美食、乡村生活体验的乡村旅游、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有机整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乡土气息的本地红色品牌,树立品牌效应,形成吃、穿、住、行于一体的产业链,从而使得红色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社会效益,以无形中对民众进行教育,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要注意根据市场供需预测与实际状况,适时调整发展策略,确保品牌效应的持续发挥,以提高红色文化产业链中的各项产品及活动过程的生产效能及其蕴含的精神价值的有效应用。最后,务必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所创造的收入,致力于利民惠民,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事业,鼓励民众参与围绕红色文化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为民众构建、完善其公共文化体系,增加融入红色文化元素的园林绿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增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博物馆、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运用红色文化反馈民众,造福民众,实际也是进一步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到实处的表现,从而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
(三)促进民族工作与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有着其独有的化人、育人、导向、激励等的教育作用,蕴含着民族团结奋斗、民族繁荣平等的基因。红色文化教育与民族工作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推动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推进民族工作,从而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民族工作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作为两者结合的切入点。一方面,要探索、分析红色文化中存在的各民族关系,并挖掘红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用以维系民族团结与进步的精神本质,深究其中内含的关于各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渊源与思想基底,使得各民族人心精神相依,不断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通过树立红色文化中的模范英雄人物、讲好红色故事、传唱好红歌、参观革命纪念馆等一系列活动,使各族人民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从而帮助各族民众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坚定理想信念,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流毒,推进新时代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其次,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民族经济发展之中。经济是一国的命脉,同时发展民族经济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民族经济的旅游开发、企业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环节之中,通过有机整合红色文化教育与各民族地区特色,优化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从而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精神力量,推动民族经济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前进。
最后,文化是深层次的认同,红色文化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均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来说,发展民族工作,一是要善于辨析民族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取其精华;二是要正确看待红色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承认、包容其差异,寻找共性;三是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加强红色文化对各族民众的教育,有机整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使得各族民众在传承创新自身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让红色文化获得更广泛的民众基础;也让更多的民众认识、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文化内容,从而有效遏制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倾向的产生,以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此同时,促进民族工作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要加强“双语”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少数民族群众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自身接受教育、积极就业、与各族民众沟通互动,以及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族人民交流交往的重要前提条件,承载传递着中华文化与各族文化;同时,各民族语言文字是各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延续着各少数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传统,蕴含着各族人民深厚的情感与认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另一方面,要尊重各少数民族差异,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权力。而红色文化是学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载体与鲜活素材,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推广之中,一是可以运用红色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教化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传承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因此,通过红色文化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二是能够利用红色文化中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景点等进行有关红色文化书籍的出刊,并依据不同年龄层次做出响应的调整改动,如针对幼儿,主要出刊一些图绘、色彩丰富的插画书籍类,而针对老年群体则主要是出刊有声书籍类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企业、机关、社区、乡村可以定期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以上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与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使少数民族地区民众接受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熏陶,以更具说服力、更简单易懂的形式向少数民族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提高各少数民族民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效率,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加油助力。通过推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民族工作的社会、心理、经济、文化等方面,以红色文化为民族工作提供思路,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重要载体,从而推动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结语
红色文化承载着无数先烈伟人的精神意志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与现实诉求,是实施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鲜活素材。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发展,要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从育人意蕴、文化意蕴和政治意蕴这三个方面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意蕴,以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底蕴。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是因为两者具有融合的可能,更是因为其满足了当前阶段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需要。因此,要在回答“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何以可能”这一前提性议题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推动民族工作与红色文化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研究策略,回答两者有机融合的如何可能,实现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创造性融合,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化人、育人功能,激发红色文化中有关民族团结、进步的因子,加快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步伐,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统一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聚庞大能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