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探究

2022-11-24张华新吉艳昆明理工大学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学业资助导师

文/张华新 吉艳(.昆明理工大学;.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新时代研究生的现实需求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资助体系与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等,构成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实行收费政策,到进入新时代的近八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成倍递增,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育人作用和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资助客体的研究生的各类现实需求也在不断强化。概括来看,经济需求、学业科研需求、就业需求和心理需求等四大需求,成为新时代研究生面临的最迫切、最显著的现实需求。

(一)经济需求

近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根本改变,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已经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总量正在逐步减少,但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仍然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和紧张状态,在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和生存保障仍然面临一定程度上的窘迫状态。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系统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共五个层次,他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对于贫困研究生而言,最低层次和最基础的需求就是经济需求,而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的首要目的就是用来保障读研期间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缓解研究生的经济压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需求即压力,需求越多,压力就越大。研究生处于学习、工作和婚姻生活三者的交汇点,加上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的推行,他们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也即经济需求会更加迫切。目前,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已经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阶段,国家对各类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丝毫不打折扣,脱贫不脱政策,研究生的资助体系为广大研究生实现各类高层次需要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和经济上的兜底支持。

(二)学业科研需求

相较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所面临的学业科研压力不言而喻。研究生是我国的最高学历,代表着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学业科研方面的要求肯定更加严格。一直以来,国家和各高等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学位论文抽查力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分别为10%、5%,再加上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论文盲审制度和严格的论文发表要求,直接导致近年来研究生的学业科研压力明显增大。研究生学业科研方面的需求或者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对研究生正常毕业设置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二是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学习科研进度过程直接或间接的压迫感;三是研究生对自身学习科研的较高获得感预期和实际进展之间存在差距而产生的不平衡感、不满足感。早在2020年10月,我国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即“五唯”的顽瘴痼疾。破“五唯”是要破除单一化和简单化的评价体系,目的是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但是对于最高学历的研究生而言,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仍然是基本要求,这也是国家基础创新和社会发展进步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

(三)就业需求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高达457万,比2021年 增 长80万 人。2015年 至2022年,7年来平均增长15.8%。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以及研究生高质量就业的心理预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究其原因,本科生就业压力加大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研究生招生扩招缓解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也间接引起了连锁反应,导致三年后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和就业竞争加剧。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研究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需求更加迫切。此外,参加公务员考试和事业编制考试进入各级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而不是从事基础科研创新,拥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仍然是部分研究生及其家庭的最大期冀,这也是多年来公考报名人数居高不下、竞争激烈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的就业竞争,是涵盖学业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方位竞争。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而言,潜心专注学业科研的同时,由于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社会阅历和见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更容易忽视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相对缺乏就业能力和就业技巧,就业方面的需求会更加迫切。

(四)心理需求

近年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高校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一是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研究生因经济需求、学业科研需求、就业需求得不到满足,更容易引起自卑、焦虑、偏激、暴躁、孤僻等各类心理问题[2],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残等消极行为。简而言之,经济困难、学业科研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不仅会影响到研究生的正常生活,进而还会造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二是与大学生相比,研究生的年龄、学历、社会阅历增长的同时,心理健康问题更为隐蔽不易发现,部分研究生出现抑郁、焦虑等轻度症状时也不积极寻求心理支持,以至于症状加重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或者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部分是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日积月累产生的,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各类压力和矛盾集中爆发。此外,研究生人际交往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少数研究生在处理感情纠纷上容易偏激和走极端,不能正确而理性地看待失恋、暗恋等感情困扰失和问题,情绪管理失控造成行为失控。

二、新时代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总体来看,经济、学业科研、就业和心理等研究生的四大需求,既是研究生资助工作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一)理论支持

一是从经济学供求关系角度来看,研究生的经济、学业科研等四大需求即是作为供给侧的研究生资助体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要树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资助理念,围绕研究生实际需求和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二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看,资助育人要在保障研究生基本的经济需求基础之上,进一步满足他们学业科研发展、就业帮扶和心理支持等高层次的需要。需求是从低到高逐渐得到满足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要去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和目标。资助育人既要考虑研究生低层次的基本需求,也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等高层次的需求。三是从美国教育经济学家D·布鲁斯·约翰斯通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角度看,高等教育的成本应当由国家、社会、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共同承担[3],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研究生导师、受资助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承担研究生资助成本和资助责任。在完善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中,重点发挥研究生导师的积极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加大对受助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同时要引导受资助研究生增强自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完善资助体系,着力保障研究生基本经济需求和学习生活需要

我国高校的资助体系已经从最初单一的人民助学金资助,到后来的奖助学金体制,发展成如今“奖、助、补、贷、勤、免”为主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可以这样理解,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是在多元化资助方式基础之上形成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多元化的资助方式包括:基础保障资助型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等;奖励资助型的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高校学业奖学金和社会捐赠奖助学金等;劳务资助型的“三助”岗位即助管、助教、助研等。

“经济资助是高校资助体系的根基,经济上的贫困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4]完善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要在健全保障资助型、奖励资助型和劳务资助型等多元资助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校友资源的支持和参与,发挥研究生导师、受资助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方面、多渠道着力保障研究生基本的经济需求,满足其基本学习生活需要。

积极争取和吸引社会捐赠。与国外知名大学相比,国内高校的社会捐赠存在捐赠比例低、捐赠意愿不高、捐赠氛围不浓和捐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社会捐赠也主要集中在部分“双一流”高校、中央部属院校等重点高校。在完善研究资助体系方面,一方面,高校要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大的政策支持,保障足够的办学经费和研究生资助经费。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交流,与其他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加强校校联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争取设立更多的社会类、企业类奖助学金,作为国家奖助学金和学校奖助学金的有益补充。要更加重视校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维护,认真培养教育和联络每一名学生、每一名校友,建立学校和校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不断增强他们对母校的认同感。要完善社会捐赠制度,公开透明使用社会捐赠,不断增强社会和广大校友对高校的信任感。

发挥导师的资助育人重要作用。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科研项目和课题经费的使用中,要充分考虑研究生在科研辅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助研费的方式给予研究生经济补助。在学习科研实践中,助研费被视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个体努力学习、积极从事科研的行为肯定和精神奖励,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显著的激励价值。受教育的研究生作为资助客体,其本人及家庭也要自强自立,通过自身努力发挥特长,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或社会兼职获取经济报酬,提升社会实践经验,把“小我融入大我”,在新时代的青春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完善育人体系,着力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全面的新时代研究生

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资助育人与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立德树人。资助工作本质上就是思政教育工作,具备思政教育功能。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和育人要素,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地位被明确下来。

资助和育人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首先,资助育人的首要任务是资助,解决经济上的贫困。其次,资助育人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也就是立德树人,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研究生资助育人各项工作进入专业化、常态化发展阶段,各高校积累了丰富的资助实践经验,但仍然存在重资助、轻育人,重国家资助、轻社会资助,重经济补助、轻思想引导,重他助、轻自助等问题,资助育人成效和思政教育效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经济困难往往会给研究生带来一系列的学业、思想、心理、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从需求层次理论角度看,建设完善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在保障困难研究生基本经济需求前提下,资助过程中也要融入提高学业科研创新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就业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等现实需求,满足研究生更高层次和更全面的发展需要。在提高学业科研创新能力和缓解心理压力方面,研究生导师的作用远胜于一般的辅导员或思政工作者,研究生导师既要做德高业精的学业导师、人生导师,又要成为擅于疏导压力的心理导师、情感导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研究生们更愿意听导师的话,导师的科研水平、指导方式、个人品行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情绪调适效果也比较显著。在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中,近年来少数导师或“大牛”忙于科研、申请课题、参加会议,忽视了对研究生的言传身教和关心关爱,导致研究生出现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

相比普通学生,贫困研究生因经济贫困,所受教育水平、学习环境、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占有等都存在较大差距,其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综合素质也相对较弱,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资助是给予寒门学子继续深造和改变命运的最后保障。在做好经济资助前提下,各方齐心协力、多管齐下,只有持续不断提高贫困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等,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研究生。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要适应新时代研究生经济、学业科研、就业和心理等现实需要,既要满足低层次的经济保障需求,又要适应研究生高层次的学业、就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等发展性需求。资助为育人,资助即育人,政府资助机构、高校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力量要不断提高对资助育人的认识、认同和认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资助育人理念和共识,落实研究生导师的资助育人职责,持续拓宽社会捐赠等资助渠道,不断提升资助水平和资助效果。受教育、受资助的研究生要不断提高自助力、发展力和适应力,形成他助与自助、解困与育人、国家资助与社会捐助并重的良性循环资助体系,为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学业资助导师
大学准备与学业成功:美国“早修大学高中”项目的经验启示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导师的猫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业精于勤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