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应用附子、乌头经验探析
2022-11-24袁倩倩杨晓选朱飞叶谢冠群
袁倩倩 杨晓选 朱飞叶 谢冠群
1.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科学院
刘完素是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字守真,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故世人又称之为“刘河间”或“河间先生”。刘氏以火热立论,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阳气怫郁论”等学术思想,是寒凉派的创始人,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保童秘要》等书。刘氏以善治火热病著称,用药以寒凉为主,但其善用寒凉而不囿于寒凉,在附子、乌头、肉桂等温热药的使用上有其独到之处,以下就以附子、乌头为例,介绍其用药特点,以期为现代临床提供一定的借鉴。
1 附子、乌头的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人体的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具有起效迅速,直达病所的特点,一般使用较为安全,不良反应相对较小,适应证广,易于推广。刘氏外用附子、乌头治疗疾病,方法十分丰富,如深敷法、擦牙法、塞耳法、装袜法、油膏法和作粉扑法等,除了附子、乌头力宏效广外,也与其本属大毒之品密不可分。
1.1 深敷法治疔疮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疮疡论》载:“夺命散(乌头尖 附子底 蝎梢 雄黄 蜈蚣 硇砂 粉霜 轻粉 麝香 乳香 信 脑子)治疔疮,上为细末,先破疮,出恶血毕,以草杖头,用纸带入于内,以深为妙。”[1]199疔,形虽小而根深,肿硬如钉着骨,疼痛剧烈,易扩散而走黄,故刘氏在夺命散方中使用有攻毒软坚作用的蝎梢、雄黄、蜈蚣和具有腐蚀作用的硇砂、信石来破疮,使在里的邪毒随恶血一起排出;用麝香、乳香以止痛兼活血消肿;粉霜、轻粉以解毒敛疮。乌头、附子大热之品,取其温散之性,以助药力,使局部气血流通,即吴师机[2]105总结自己多年的经验并在《理瀹骈文》中提出的“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此为广义补法,不单纯局限于补虚,此“补”法实为使气血调和,畅流于经络之中,以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广义之“补”[3],故方中使用附子、乌头促进气血流通,消痰化瘀,气血通调,才能发挥“补”的作用。疔疮根深,《本草纲目》有言“乌附用尖,取其锐气直达病所”[4],方中选用乌头尖,更以深敷法使药力直达疔疮根部,以行除恶务尽之意。
目前临床上大部分有毒药物的使用都受到限制,查阅后世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发现,“百发神针”也使用附子、川乌,且功效与夺命散类似:“用生附子、川乌、草乌、大贝母、乳香、没药、血竭、檀香、降香、麝香三钱,母丁香四十九粒,艾绵作针,可治疗痈疽发背。”[2]68“艾绵作针”实为艾灸法的一种,之所以称为“针”,因操作时用纱布裹住点着的艾柱实按于穴位之上,类似针法。另外“百发神针”是在皮肤表面用药,与“夺命散”相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的风险。“夺命散”与“百发神针”都是附子、乌头与芳香开窍药同用,以治疗痈疽疔等火毒类的皮肤疾病,此种以热治热正合火郁发之,因势利导;外来之热,从表散之的治则。
1.2 擦牙法治牙痛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载:“治风虫牙疼方(防风 草乌 细辛 巴豆)上各味等分,为细末,擦牙痛处,涎出立止,切勿咽下。”[1]232风虫牙痛是临床常见的口腔科疾病[5],类似于牙髓炎、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等,发作时比较痛苦。刘氏外用辛温药防风、草乌和细辛研末擦牙以祛风止痛,这种治法既可以快速缓解痛苦,又具有简、便、廉的优点,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刘氏还强调“切勿咽下”,说明其非常重视用药安全。无独有偶,《圣济总录》记载:“草乌头散(草乌头 胆矾 细辛)研细末擦牙治一切风齿疼痛,饮食艰难。”[6]可见,刘氏所用方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3 塞耳法治耳鸣 刘氏[1]364在《保童秘要·耳》中记载:“耳鸣无昼夜方(菖蒲 乌头)上各等分,每日以绵裹一大豆许,塞耳中。”《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云:“耳鸣有声,非妄闻也……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微甚,而作诸音声也……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或问曰:聋既为热,或服干蝎、生姜、附子、醇酒之类辛热之物,而或愈者,何也?答曰:欲以开发玄府,而令耳中郁滞通泄也。”[1]23-26刘氏把耳鸣和耳聋归为“火类”,基本病机归为水亏火实而热郁于上,从而壅塞听户玄府,故治以开发玄府。耳鸣无昼夜,方中乌头味辛大热,少用之以开发玄府,配合辛温之石菖蒲开窍醒神,加强其宣通之效,玄府得开,壅塞宣通,则耳鸣自愈。刘氏将二药直接以绵裹塞耳中直达病所,充分利用其药性。火曰炎上,故火郁容易表现在头面五官和皮肤,可予发散之法。“火郁发之”强调顺应火热之性,因势利导,宣透郁热,散邪外出,以恢复气机畅达之平衡状态[7],其理论与刘氏所论“开发玄府”有异曲同工之妙。
1.4 装袜法治小儿脚冻疮 《保童秘要·痈疽》云:“治小儿脚瘃肿硬疼痛,宜用淋蘸方(蜀椒 盐)……又方(附子 干姜)上件药,捣罗为末,入于绵中,装袜与儿著也。”[1]373-374“瘃”者,冻疮也。小儿脚瘃肿硬疼痛是指小儿遭受寒邪而脚生冻疮的初期,主要病机为寒凝于内。蜀椒、附子和干姜大热,考虑到小儿服药困难,刘氏大都使用外治法,采用附子、干姜末装袜,作用于涌泉穴——肾经之井穴。“所出为井”即经气所出的孔穴,如同水的源头,《诸病源候论·虚劳诸病下·虚劳膝冷候》中有“散气向涌泉以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8]31的说法,“附子无干姜不热”,本方中附子配伍干姜同敷涌泉,则热力更盛,故寒邪可驱,冻疮可消。
1.5 油膏法治丹毒 《保童秘要·丹毒》云:“夫风油者,其身上亦只成片肿而色白,此是风及热所致。宜用前法镰之后涂石盐膏,仍服犀角饮子。”[1]375镰之相当于现在的切开排脓,使里面恶血流出。石盐膏是先将附子、花椒为末,与石盐一同研磨,加入猪油,小火熬制,冷却后涂在患处。犀角饮子方(犀角 大黄 黄芩 黄芪 升麻 汉防己 栀子 朴硝)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刘氏将风油归为丹毒之类,并描述小儿丹毒为“夫小儿身上或有成片,赤如胭脂,或稍带白色,渐渐引多。此疾有因风而得,因热而得。因风而得者其色白,因热而得者其色赤,皆肿而壮热”[1]374,可见风油是以感受风邪为主的一种丹毒。在治疗上,刘氏外用附子,取其通行十二经的发散通络之性以透风邪;内服犀角饮子以清热凉血解毒,外用辛热,内服寒凉,寒热并用以驱风热,并行不悖。猪油作为一种常见的油脂,除了补虚、润燥的功效外,还具有解毒之功[9],是其他油脂所不具备的,因此,外用治疗疮疡等感染性疾病非常适合。
1.6 作粉扑治湿癣 《保童秘要·痈疽》载:“湿癣方(附子 雄黄 降矾 吴茱萸 米粉)上为末,每日三度,以绵扑之。”[1]372《诸病源候论·疮诸病·湿癣候》言:“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8]239可见,湿癣的病机为风湿相搏,湿多风少。刘氏在“湿癣方”中外用雄黄、降矾以清热燥湿、解毒杀虫;用附子、吴茱萸,借其辛温发散之性以祛风除湿,风去则痒止,湿去则癣愈;米粉的作用主要在于制成浓度合宜的粉剂,湿癣患处比较湿润,用粉扑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浸淫其他部位,以达收湿敛疮之效。
综上所述,刘氏外用附子、乌头,主要治疗病位在体表官窍的疮疡类病证,取其辛散之性,通行十二经,促进气血流通,使郁于体表的风邪、热邪通过孔窍散出体外。
2 附子的内服配伍特点
2.1 附子配伍补肾药以引火归元——地黄饮子地黄饮子是刘氏用于治疗少阴肾虚,气厥不至,发为喑痱的著名方剂。“喑”者,舌强不能言,一因肾脉通于舌本,下元虚惫,肾精不能上荣于舌;二因肾阳不足,失于蒸化,水湿内停,泛而为痰,痰浊阻于心窍。“痱”者,足废不用,是证总属下元虚惫,虚阳上浮,痰浊上犯,阻塞窍道。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和肉苁蓉、巴戟天四药相伍,阴阳并补,益肾填精;附子性辛散,与补阴药配伍,起到补而不滞的效果,且附子性雄气悍,其性善走,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药,回阳气、散阴寒,乃命门主药,诸病其阳不足,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浮火归元[10];方中肉桂也有引火归元的作用,与附子相须配伍,补火助阳之力更强。
2.2 附子配伍麻黄、桂枝以温通玄府——加减续命汤 加减续命汤是刘氏根据《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小续命汤结合六经辨证加减而来,作为治疗中风的经典方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记载:“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是以热则风动。”[1]154刘氏认为热则生风是中风的内因,在中风的治疗上,指出“若风中腑者,先与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1]154。其中主方小续命汤是由麻黄汤、桂枝汤加祛风通络之防风、防己,温阳散寒之人参、附子,活血行气之川芎,清热燥湿之黄芩组成,再根据六经辨证进行加减,如太阳经中风,无汗恶寒用麻黄续命汤,主方中麻黄、杏仁和防风用量添一倍;有汗恶风用桂枝续命汤,主方中桂枝、芍药和杏仁用量添一倍。对于“热极生风”却用附子的疑问,刘氏还给予了解答“或云中风既为热甚,治法或用乌、附之类热药何也?答曰:欲令药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1]31,故“宜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卫宣通而愈”[1]29。麻黄、桂枝和附子三药合用,宣通表里,振奋阳气,温通玄府,刘氏认为玄府为人体之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玄府通畅,则气血津液等在人体宣行无阻,玄府得开,则中风得愈。刘氏提出的热极生风理论,开创了由外风论治中风转向内风的先河[11],而小续命汤作为从“外风”论治的代表方,地位有所下降。但当代著名医家李可[12]认为,应以六经统中风,不必细分内风、外风,临床上常用小续命汤化裁,治疗中风急重症、中风先兆,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这不仅扩展了小续命汤的临床应用,也通过临床疗效为小续命汤正名。
2.3 附子配伍半夏以相反相激——浆水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曰:“浆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而不能语,其甚者加吐,此谓急病,治之宜以此。”[1]179此泄泻太过伤及阳气,急以重药附子、干姜、良姜温之。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半夏反乌头的记载,杨环[13]考察发现,以“十八反”命名《神农本草经》中的相反药物,最早出现于南宋的类书文献《琐碎录》中,而附子为乌头的子根,方中半夏、附子同用,虽然违反了“十八反”配伍,但并非绝对禁止,《金匮要略》中的附子粳米汤也具有同样的配伍,究其原因,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14]的反激相从法有论:“在危急重症的治疗上,配伍相反的药物往往能够起到增强药物作用的效果。”刘氏所论浆水散正合于此,用半夏与附子相反相激,以增强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之功。
3 温热药应用的三因制宜
刘氏对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四方之民,均受元气,一也,及其生焉,各类五行,形体殊异”[15]202,强调“察元气,观五行,分南北,定寿夭,则攻守有方,调养有法,不妄药人也”[15]202,将三因制宜的思想融汇其中。附子作为温热药的代表,刘氏在应用中主要注重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
3.1 因时制宜 刘氏[1]154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指出“小续命汤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秋冬加桂、附、芍药”;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中指出“八味丸治肾消大病。加减法:桂、附从四时加减,假令方内桂、附一两,春各用三钱,夏用一钱,秋用五钱,冬全用一两”[1]191-192。《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附子性辛、甘,大热,用药以合四时之气候,正体现了“用热远热”的思想,故秋冬附子多用,春夏减之。
3.2 因人制宜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附素问元气五行稽考》云:“人之生也,自幼而至壮,自壮而老,血气盛衰,其各不同,不可一概治之。”[15]203人出生之后,受到自身生长发育和外界生长环境的影响,其气血盛衰,脏腑强弱不尽相同,因而治疗也各有不同。在药物养生方面,刘氏[1]107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补养门》中提出:“双芝丸……凡年五十以上,加入黑附子(以青盐汤蘸,泡)。”另外,刘氏认为“五十岁至七十岁者,和气如秋,精耗血衰,血气凝泣……其治之之道,顺神养精,调腑和脏……宜保命之药以全其真”[15]203。附子入心肾脾经,具有补火助阳的功效,双芝丸中以青盐汤泡黑附子,目的在于增强附子的补肾作用。肾主藏精,司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功能,人身体的生长壮老都由肾中精气所决定,故年老之人补肾即是养生,这也是刘氏应用附子养真保命的例子。
4 结语
学古鉴今,目前中药的使用以汤剂的形式为主,外用的比例相对较小,刘氏关于附子、乌头的外用法十分丰富,这对于拓宽现代中药外用渠道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附子属大毒之品,外用则可减少其不良反应,如装袜法治疗脚冻疮,现代可利用药物提取技术制成足贴;粉扑法治疗湿癣,对于中药化妆品也有借鉴意义,能够提高大众的接受度。中风属于难治病,刘氏用附子配伍麻桂温通玄府,结合六经辨证治疗,可以开阔目前中医治疗中风的思路。附子与半夏同用属于相反相激理论的实践,说明“十八反”在临床并非绝对禁忌,这也对“十八反”理论有了更深一步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