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推进种子产业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2022-11-24潘学文合肥市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种质种业资源

文/潘学文(合肥市科学技术局)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进种业创新。特别是2021 年以来,坚持“五种并进”,打造种业之都,现代种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基础研究具有比较优势,应用研究具有较强实力,应用推广具有合肥特色,重点企业都有“拿手好戏”,产业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打造现代种业有基础、有优势。

一、发展现状

1.资源禀赋、企业集聚等发展基础逐步夯实

合肥种业发展起步早,丰乐种业创始于1984 年,比隆平高科早成立15 年,被称为中国种业的“黄埔军校”,对中国种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合肥的荃银高科、安徽隆平、丰大种业、江淮园艺、国豪农业等企业的主要创始人,都是从丰乐种业走出来的。种质资源丰富多样。农作物方面,在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中,提交地方珍稀名优特色种质资源149 份。畜禽方面,拥有安徽白山羊、巢湖麻鸭、定远猪等3 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和1 个家畜基因库。产业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现有持证种企222 家,其中农作物持证种企125 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8 家、占全国7.4%,A 股上市公司2 家、占全国20%,2020年农作物种子销售收入38.7 亿元、占全国6.5%。

2.育种、用种的发展优势明显

一是基础研究具有比较优势。安徽农业大学在茶叶、玉米等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研究领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在水稻基因编辑技术领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种质资源创制、种业高端设备研制等领域,都具有较高水平。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推进分子育种技术与其他前沿技术交叉融合的条件,如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已经运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氮离子注入仪器诱导农作物基因变异。有的创新型种企突破了原创核心技术,戬谷生物作为省内唯一的专业生物育种公司,在国内首创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体系,致力于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和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难题。

二是应用研究具有较强实力。依托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建成国家农作物改良安徽分中心和农作物育种省(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研发平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创新平台。科企合作不断加深,如荃银高科牵头与6 家国内顶尖水稻育种家团队建立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创新联盟,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功能基因、生物信息学等资源开展导航育种;丰乐种业牵头6 家顶尖水稻科研单位成立水稻联合育种创新研究院,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企业都有“拿手好戏”。荃银高科、丰乐种业、江淮园艺等建有种质资源库。荃银高科的杂交水稻品种与隆平高科各有千秋,丰乐种业的玉米、西甜瓜,安徽隆平的玉米,江淮园艺的瓜菜,台湾农友的十字花科蔬菜,丰大种业的节水抗旱稻,皖垦种业的软麦,国豪农业、金培因科技、天禾农业的油菜,丰宝农业的小杂粮等,在行业内都有较强竞争力。畜禽、水产类种企也有细分领域的优势,博大牧业对安徽白山羊进行新品种选育,有望通过国家新品种认定,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4 个山羊系列新品种;安泰种猪、长风农牧的种猪,富煌三珍的斑点叉尾鮰、管湾良种场的鳜鱼、红嘉农业的观赏鱼等,都各有特点。

二、主要问题

尽管合肥市种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全国处于前三的位次,但是,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特别是重大突破方面,还是不尽如人意。通过调研,结合自身工作,发现合肥市种业发展还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1.区域竞争压力大

北京、长沙是种业强市,武汉、三亚、深圳、广州、南京、成都、济南、青岛和甘肃张掖、陕西杨凌、新疆昌吉等地,也陆续规划提出“种业之都”“种业中心”“南繁科技城”等建设构想和扶持政策,城市之间相互比拼、争抢资源。其中,武汉市提出到2025 年,实现种业全产业链产值1000 亿元,种业产能占中国市场15%,品种权占全国15%,最终实现占领中国种业发展制高点,占据世界种业一流席位。以合肥市到2025 年销售额突破100 亿元的规划,实现“进入全国种业三强”目标的压力较大。

2.特色种源风险大

有的地方珍稀名优特色种质资源保种继代、提纯复壮、优良基因选育和产业化开发等工作滞后,种质资源面临遗失风险。如巢湖麻鸭已有400 多年历史,列入国家家禽志书及省保护目录,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庐州烤鸭”“庐江柳风板鸭”主要鸭源,但保种经费不足、开发利用不够,企业保种连年亏损。2020年,因洪涝灾害,原保种场被水毁;目前,转移暂养的近千只种鸭面临淘汰,因无保种场地、无系谱建群、无技术支撑,新一轮种群选育无法开展。

3.种业创新任务大

基础研究及配套条件存在弱项,缺少从0 到1 的原始创新。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9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关于动植物品种、种质资源方面的奖项有202项,安徽及合肥仅有1 项。2020 年荃银高科研发投入占比3.51%,远低于隆平高科的10.52%。隆平高科的关山水稻核心育种基地有实验用地1500 亩、科研人员110 多人,而丰乐种业的肥西水稻育种基地只有280亩、科研人员20 多人。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经验的高端人才缺乏,在肥“两院”院士135 人中,没有本地农业类院士,而武汉有10 人、长沙有6 人。基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人员不足、结构老化,大多是60 后,很少有70 后,几乎没有80 后。种业人才政策特色不明显,而隆平高科为人才提供高于全国同行30%的薪酬。

三、对策建议

1.加强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推进以在肥高校院所为主体、地方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体系建设。支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建设安徽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库,联合省内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开展资源鉴定评价和新基因发掘,建立资源共享利用和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开展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资源状况评估,加快资源抢救性收集,挖掘地方特色品种价值,把特色资源发展成特色产业。专题协调巢湖麻鸭保种问题,加大对保种单位的资金支持力度,尽快落实重建方案,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在保护的基础上挖掘优异基因资源,进行新品种创制,实行产业化开发。加强草莓、葡萄、碧根果等特色种质资源引进,进行新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2.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

推进种业前沿技术创新,支持在肥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育种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究,搭建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带动生物育种产业快速发展。发挥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优势,推动光谱成像技术、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加快种业创新向分子育种、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等前沿领域迭代升级。发展生物育种大科学装置系统,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离子束育种加速设备、基因重组迭代加速设备、表型鉴定设备、育种信息化设备等研发,提升商业化育种效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通过企业出题、“揭榜挂帅”,突破“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解决市场需求。市级农业科研项目,要聚焦种业发展,逐年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研条件,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由科研单位向企业集聚,积极探索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借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建设种子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现代种业孵化器,培育一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挥全市科技特派员作用,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网络,实现全市乡镇科技特派员全覆盖,重点建设种业发展类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利用安徽科技大市场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平台,推进种子创新成果线上线下交易转化。

4.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由院士领衔的种业人才“国际战队”,招引世界级知名专家、国际领先创新团队。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坚持待遇引才和事业引才并举,招引拥有国际前沿技术的院士团队来肥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目前省外皖籍农业类院士有4 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钱前、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韩斌、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应加强与皖籍院士的沟通联系,争取引进1~2 个院士团队,大手笔予以支持,让院士团队成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的重要部分,推动研发平台高规格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引领。与在肥高校院所、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并实施本土农业类院士培育计划。为紧缺人才定制实验室。引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认真落实合肥市人才政策,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以有竞争力的待遇和施展才能的平台,吸引种业专业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利用高校资源,对接企业需求,对口培养当下紧缺人才,开展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设,保持合理编制数,加大招录力度,拓展成长空间,探索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对基层农技人员指导机制,切实把“好种”落实到“多打粮”上。

猜你喜欢

种质种业资源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登海种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种业振兴,山西打出组合拳——访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军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山东省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