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蚌埠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2022-11-24李皖颖蒋泽一冯镇华

安徽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蚌埠市科技成果公共服务

文/李皖颖 蒋泽一 冯镇华

(蚌埠科技情报研究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一个创新集散中心,可以有效地集聚科技资源,通过大量连接创新主体,搭建信息共享桥梁,促进创新集群内部各主体间的竞争、协作、互动和知识的溢出与共享,加快实现关键和共性技术的集中突破。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已经成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1]。

一、 蚌埠市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蚌埠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建设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立足科技创新资源、产业发展实际,抢抓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坚持把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政策措施, 重点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响应省政府提出的“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 蚌埠市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方案设计

蚌埠市提出的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是指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指某一区域内一系列共享要素的集合,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政策及其相互联系,以形成一个有利于提出原创理念,方便当地企业、科研院所及所有需要科技信息资源的用户进行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收集创新信息、促进交流与扩散的共享平台。在高质量建设皖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必须以构建蚌埠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抓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定位。

1.为蚌埠市科技发展提供广泛信息获取平台

蚌埠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下设科技信息数据库,整合区域内的数据资源,建设地方产业数据库、普惠性科技基础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重点企业信息等情报数据进行动态收集和处理,构建多元化科技情报资源库,为企业研发创新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撑,为本地区科技创新主体创造一个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信息获取平台。

2.形成皖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集散地

蚌埠市作为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承接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在硅基和生物基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这种环境下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组织大量的创新主体加入,形成一个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网,并且对接安徽科技大市场,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形成整个皖北地区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促进区域内科技成果交流和项目的技术转移,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3.营造适合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氛围

蚌埠市在新时期前进的道路上,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发展质的转变,需要将创新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创新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形成区域高新技术创新中心,扩大辐射影响范围。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氛围,汇聚创新资源要素和政策,呼吁全民加入万众创新的潮流中,有利于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吸引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有竞争力的成果、有技术实力的主体加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

4.建设新时期科技创新服务机制

蚌埠市在新时期应该抓住改革的浪潮,加快破除体制壁垒,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区域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优势产业链模式发展,构建一体化科技要素大市场,在区域内实现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和建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境。

三、 蚌埠市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

1.加大投入,全面推进,让更多平台“建起来”

一是突出重点,建立特色平台。“十四五”时期,蚌埠市科技发展明确目标,是以建设皖北地区、淮河流域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总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成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通过科技资源交流合作,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的核心技术,推动蚌埠市“一室一中心”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科研攻关,实现从0 到1 的突破。在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过程中,促进硅基、生物基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信息流通,找准双基产业链缺失环节,做好强链、补链、延链工作,依托信息交流融合,加强科技攻关,以拓宽双基产业发展。

二是合理布局,明确平台定位。从平台规划层面来看,明确产业规划,前期规划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有的放矢,引进新技术产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需要,明确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什么要建设以及怎样支持平台建设。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政府要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理论认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机制的水平和层次。同时,运用平台的桥梁功能,连接产业技术创新上下游,实现技术产品与市场两端无缝对接。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与安徽科技大市场相衔接的蚌埠科技创新大市场,连接长三角技术转移系统、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长三角创新智库,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找准发展方向,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

2.提升服务,加强共享,把更多平台“用起来”

一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个性化定制服务。面对不同科研主体的实际需求,采用专业的信息情报分析,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的信息资源服务,适应科研主体对信息资源需求的多元性、前沿性。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对科研主体的追踪回访,定时跟踪推送信息服务,挖掘主体的问题需求,针对主体的问题进行定制服务,根据需求不断转变服务方向,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以适应产业链的发展。平台建设做到集成化,实行科研信息“一站式”服务,提供从技术查询、专利申报到成果转化的一条龙服务,高效快捷地响应用户需求。

二是拓展成果转化途径。近年来,安徽省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连续两年在安徽合肥举办的安徽科技大市场活动吸引了全国乃至国外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参加,积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蚌埠在内的全省各市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途径。蚌埠市科技创新成果积极加入安徽科技大市场的展示活动,科技成果交易额逐年提升,成果转化率也逐年提高。即将建设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将深入对接安徽科技大市场,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活动,依托蚌埠市创新馆,参与各类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提供产学研对接研讨会,发挥科技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

3.完善机制,严格管理,让更多平台“活起来”

一是完善平台运行模式。要致力打造合理的平台运行模式,使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科技创新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相互融合,协调统一。在各子平台独立运营的基础上,明确统一的服务目标,实行信息资源互通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完善平台运行模式,从根本上打破各类平台各自建设、重复建设的不利局面,真正实现地方科技资源联动发展,实现平台的良性运行。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考核制度,通过健全的绩效评价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保障使用者从平台中及时、便利、低成本地获取信息资源。

二是创新平台管理制度。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明确建设主体方的职能,实行多元化管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银行等都是平台建设的参与者,各方协调合作,增进联系,才能从源头解决科技创新难题[2]。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政府政务网建设,链接各个子平台,由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提供数据支持,实现优势互补。企业在参与创建的过程中,除了贡献技术和研发的力量,还应该注重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链发展,积极参加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纽带作用,倡导和推进资金向科技项目倾斜,为高新技术企业搭建合作平台,给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4.梯次培育,重点培养,让更多平台“强起来”

一是培育壮大“两基”主体。蚌埠市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聚焦硅基、生物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发一批前瞻性、关键性核心技术,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硅基、生物基企业主动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研发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深入推进“两基”产业加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在蚌埠落地转化。深化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两基”产业部署创新链,最大限度吸引相关产业链在蚌埠布局投产,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享共建。

二是拓宽新兴产业范畴。聚焦蚌埠“三重一创”建设,争创国家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坚持“龙头引领、技术驱动、应用拓展”,深入对接安徽科技大市场,通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进新兴产业链,完善本市产业链发展体系。加强与长三角科技成果对接,吸引长三角创新成果、新兴产业向蚌埠聚集,完善科技成果落地机制。聚焦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拓宽新兴产业范畴,促进产业经济健康发展。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补齐产业短板,聚焦产业链创新发展,高水平建设“三地一区”两中心,积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

猜你喜欢

蚌埠市科技成果公共服务
构建长三角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北京市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调查与分析
夕阳赞歌
地权分置、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水中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