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不讲理,干吗要信?
2022-11-23刘潇
刘潇
蔡崇达
2014年,30岁的蔡崇达出版了一 部散文集《皮囊》,记录家乡东 石镇的时代变迁,阿太(外婆的 母亲)在书中的形象凸显出了闽 南人的顽强精神。但蔡崇达觉得没把阿太的 人生说透,于是8年之后,便有了这本以阿 太为主人公的《命运》。小说上架后迅速在 豆瓣上拿下9.1的高分。
作为蔡崇达的首部长篇小说,《命运》 独具一格、引人入胜 :99岁的阿太忽然来 电话,让“我”从北京赶回闽南老家,说自 己快要走了。阿太一辈子送走了许多亲人, 花了几十年时间等待自己的死亡。她将家族 几代人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这些人生 如同海水波涛,后浪推前浪。一虚一实间, “呈现了闽南的精神体系和精神世界”,以及 闽南人那股顽强的生命力。
在阿太的故事里,闽南人信命。在传统 社会,闽南人世代临海而居,靠海吃海。当 地男人自打出生,就面临着两条路 :讨大海 或者讨小海。讨大海是指远航捕鱼、跑船, 更远者则南下经商,每次出海都是冒险,少 则两三日,多则几年,甚至与妻儿生离死别。
晕船的男人只好讨小海,趁着退潮时分 去沙滩上捡拾贝类、虾蟹,勉强度日。许多 不忍妻儿饿肚子的人,也去讨大海,往往一 去不复返。因为人生充满着不确定,当地人 修了不少廟,让神明来解答命运。“庙都是 沿着海边修的,像是圈着海的一个个哨所。”
然而,闽南人骨子里又不信命。阿太的 母亲在丈夫失踪后去庙里求签,求到坏签, 不仅把庙公庙婆(看管庙宇的人)骂到怀疑 人生,还指着天,跟神明辩理。有其母必有 其女,镇上最神的神婆说阿太命不好,阿太 回了句“是命不讲道理,我干吗要信”。没 想到这话打动了神婆,对阿太说 :“只要我 们还活着,命运就得继续,命运最终是赢不 了我们的。” 在蔡崇达笔下,连最神的神婆 也不信命。
《命运》。
书中不乏人神鬼之间的幽默。有人能听 见鬼说话,鬼生前是读书人,死后还在念四 书五经,这人常偷听,学了不少知识。丈夫 出海不回,神婆去求神明大普公,半天没听 到回复,倒是在跨出庙门的时候,听到一个 气喘吁吁的声音说 :“别走啊,我刚到。”
轻松的语言驾驭的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关乎中国人精神世界内核——生与死。如何 面对死亡,就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时 间。蔡崇达写的是阿太的故事,也是他自己 的故事,甚至是每一个读者的故事——我们 都是听着别人的故事活下来的,看向故事里 的历史与来处,也能望见我们的选择与未来。
能在嬉笑怒骂中写尽人生海海,离不开 蔡崇达的写作背景。他是一名执着的非虚构 写作践行者,他曾说自己写作的目标就是, “能够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去感受情绪各种细 腻、复杂的东西,但同时又能突然跳脱开来, 站在半空中俯仰它”。正是这种写作方式, 塑造出了《命运》的人情味与克制。随着小 说接近尾声,《命运》渐渐褪去小说的外衣, 回归非虚构的现实,“我”成了蔡崇达,而 人神鬼的互动却并未因此停止。
故事最后,蔡崇达在北京值夜班,正睡 着,忽然感觉有人摸他的头,睁眼一看,是 远在闽南的阿太,她笑着说 :“快起来,轮 到我走了,你得赶紧起床来送我。”